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戏对姓氏千家联(13划)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2565 小时
主题
302

6741

帖子

2

精华

5万

积分

联都顾问

不党不群,无门无派

Rank: 9

UID
9012
经验
664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56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8-2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18 20: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楚(Chǔ)459
占算仕途偏顺畅,
演推星历自分明。
  上联典指北宋初汝州襄城(今河南临汝)人、著名术士楚芝兰,初习《三礼》,忽自言遇有道之士,教以符天、六壬、遁甲之术。属朝廷博求方技,诣阙自荐,得录为学生。以占候有据,擢为翰林天文。授乐源县主簿,迁司天春官正、判司天监事。占者言五福太一临吴分,当于苏州建太一祠。芝兰独上言:“京师帝王之都,百神所集。且今京城东南一舍地名苏村,若于此为五福太一建宫,万乘可以亲谒,有司便于祗事,何为远趋江外,以苏台为吴分乎?”舆论不能夺,遂从其议,仍令同定本宫四时祭祀仪及醮法。宫成,特迁尚书工部员外郎,赐五品服。淳化初,与马韶同判监,俱坐事,芝兰出为遂平令。
  下联典指宋时开封阼城(今河南省延津)人楚衍,少通四声字母,里人柳曜师事衍,里中以先生目之。衍于《九章》、《缉古》、《缀术》、《海岛》诸算经尤得其妙。明相法及《聿斯经》,善推步、阴阳、星历之数,间语休咎无不中。自陈试《宣明历》,补司天监学生,迁保章正。天圣初,造新历,众推衍明历数,授灵台郎,与掌历官宋行古等九人制崇天历。进司天监丞,入隶翰林天文。皇祐中,同造《司辰星漏历》十二卷。世界闻名的著名中国古代数学成就《杨辉三角形》,实际上就是楚衍的学生贾宪的杰作,是世界上最早的二项式展开系数表。楚衍善占卜,他的课虽然所见不多,但是课象判断极为紧密。在课的后面有一个严谨的数理思维的内核,把课象紧紧地编织在一起,理路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递进有力。
 

褚(Chǔ)011
史记补遗膺博士,
碑文誊录有书家。
  上联典指西汉经、史学家褚少孙,颍川(治今河南禹州)人,寓居沛县(今属江苏)。成帝年间,少孙与张长安,唐长宾等三人同应博士殿试选,即有提问,对答如流,三人均升博士,故《鲁诗》中有唐、褚、张之说。少孙甚爱《史记》,曾补写过司马迁的《史记》,其中补写的有《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蒯成列传》,共计十篇。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褚少孙开创了鲁诗学之先声。
  下联典指初唐钱塘(今杭州)人褚遂良,字登善,高宗时,封河南郡公,任尚书右仆射,世称“褚河南”。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褚遂良力谏不纳,乞归田里。累贬爱州刺史,以忧愤而卒。褚遂良博涉文史,工楷、隶,书学锺繇、王羲之,而成古雅瘦劲之体。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法家。有集及墨迹传世,其代表作有《房玄龄碑》、《伊阙佛龛记》、《雁塔圣教序》等。
 

慈(Cí)*
 

督(Dū)444
定计弑君当太宰,
驱车殉主亦忠臣。
  全联典指督姓的得姓始祖、春秋时期宋国的宰相华督,他是宋戴公的孙子,好父说的儿子,名督,字华父,所以又称为华督。据《左传》和《史记·宋世家》记载,在春秋初年,宋宣公死的时候把君位让给了弟弟宋穆公,到了穆公死时,就把君位还给宋宣公的儿子与夷,是为宋殇公,并把自己的儿子公子冯送到了郑国。但殇公继位伊始,就跟郑国结下了仇怨,自此两国连年征战,百姓疲敝,史书上说宋殇公在位十年,共打了十一次仗,这就引起了国人的不满。华督原来是宋国的贵族,他眼见郑国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就想改善宋国与郑国的关系,又可借势在国内攫取大权,但是他得不到宋殇公的支持,宋国的大司马孔父嘉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所以华督就动了杀机。与此同时,华督见孔父嘉的妻子“美而艳”,也垂涎而心思谋夺其妻。他利用国人对战事频繁的不满,煽动国人说这都是大司马的错,于是怂恿国人攻灭了孔氏。《史记》上也说:“十年,华督攻孔父,取其妻。”因为宋穆公临死时把宋殇公托付给了孔父嘉,所以孔父嘉算是宋殇公的保护人。华督擅杀大司马孔父嘉自然引起了宋殇公的震怒,华督一不做二不休,就连宋殇公也给杀了,然后从郑国接回了公子冯,立为宋庄公,将宋国的大权独揽一身,当上了宰相。二十九年后,宋庄公也去世十年了,即位的是闵公。当时国内有个大力士叫南宫万,是个将军,他带兵打仗时被俘后又被放了回来。有次闵公和南宫万一起下棋,争执起来时,南宫万乘着酒醉,用棋盘把闵公拍死了,夺路出宫时又把大臣仇牧打死。华督听到变乱,挺剑登上车,起兵讨乱,但年老的他怎敌南宫万?结果也是被南宫万杀了。后来华督的子孙中有一支取祖名督字为姓,称督氏;另一支取祖字为姓,称华氏,都是纪念华督这个春秋时的显赫人物的,其后代子孙取其祖上名字为姓,形成督姓、华姓,世代相传。而孔父嘉止得一子,名木金父,当年孔父嘉被害时尚幼,其家臣抱之奔鲁。后来以字为氏,曰孔氏。孔圣仲尼,即其六世之孙也。正是从华督杀孔父嘉开始,孔子家族才开始有了“孔”氏。
 

福(Fú)504
堪嗟赴难屠街灭,
但幸丢官改姓存。
  上联典指元朝著名大臣、唐兀(原西夏党项族)人福寿,幼俊茂,知读书,尤善应对。既长,入备环卫,用年劳授长宁寺少卿,改引进使,升知侍仪使,进正使。出为饶州路达鲁花赤,擢淮西廉访副使。入为工部侍郎,佥太常礼仪院事,拜监察御史,改户部侍郎,升尚书,出为燕南廉访使,又五迁为同知枢密院事。后来官至江南台御史大夫,淮南行省平章政事,对元朝廷非常忠诚。他文武双全,打仗时往往奋勇当先。元朝灭亡之际,明太祖朱元璋指挥明军攻克南京,福寿及其部下誓死不降,被乱兵所害,下落无终。其属下以及家属纷纷阖家自尽,所居住的整条街(今南京长乐路)上,大小人口几乎灭绝,惨烈无比,故被后人称为“灭街”。听说福寿死讯之后,元顺帝很悲哀,一边继续向北逃亡,一边追加他为金紫光禄大夫、江浙行省左丞相、上柱国、卫国公、赐谥号为“忠肃”。
  下联典指明时将军、顺天府东安人福时,本姓张,名福时。善骑射,谙韬略。嘉靖中历官漕运参将,晋挂印总兵,总漕务。世宗以“清不过福时、勇不过马芳”称之。后被言官论去。因世宗赐之手敕,皆名而不氏,故改姓福氏,其后代相传姓福。
 

靳(Jìn)212
早从高祖千家爵,
莫笑痴儿不肖郎。
  上联典指西汉开国功臣、汉高祖的侍从官、垣曲上敌原村(今山西垣曲)人靳歙。信武侯靳歙,初以侍从官员身份跟随沛公刘邦,是从宛朐(今山东曹县、东明之间)起兵的。他曾指挥义军进攻济阳(今山东济南),击败过秦军大将李由的军队。又在安徽亳县南和河南开封东北攻打秦军,斩杀一名千人骑兵的长官,斩获五十七首级,俘虏七十三人,因此受沛公所赐爵位,封号为临平君。后来,靳歙又在蓝田地区(今陕西蓝田)进行战斗,斩秦军车司马二人,骑兵长官一人,斩获二十八首级,俘虏五十七人。又率军首先到达灞上(今陕西西安东南部)。当沛公立为汉王后,赐封靳歙建武侯爵位,并升他为骑都尉。靳歙随从汉王平定了三秦后,他挥师西进大胜秦军大将章平,平定了陇西六县,随败赵将贲郝于朝歌,破项籍于陈,封信武侯,后又以骑都尉击代,攻韩王信于平城,有功,升为车骑将军,并从击陈豨、英布等。加封信武侯,食邑增为五千三百户。在几次重要战役中,靳歙共斩敌九十首级,俘虏一百三十二人;另大败敌军十四次,降伏城邑五十九座,平定郡、国各一个,县城二十三个;活捉诸侯王、柱国各一人,二千石以下至五百石的不同等级官员三十九人。可谓战功赫赫。
  下联典指明朝著名官员、江苏丹徒人靳贵,字充遂,号戒庵。靳贵的父亲靳瑜原来是个温洲府属下的小官。靳贵在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考中钱福榜进士第三人,初授翰林院编修,后官至武英殿大学士。明武宗即位之后,晋升靳贵为礼部侍郎。后因靳贵根本就不与大太监刘瑾合作,被降为光禄卿。一直到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刘瑾被剐,靳贵复职并升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朝政。靳贵曾力劝明武宗选择宗藩中亲近且贤慧之人,并主持过两次全国会试。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会试,靳贵担任主考,录取中著名文人杨慎为状元,结果被人诬告其家僮“受贿鬻题”,但靳贵并不对此申辩,因此受到言官们的丑化和攻击,随即在农历4月上疏辞官归乡。两年后,靳贵在家乡病逝。明武宗赐其谥号为“文僖”。当时明武宗南巡,还亲临靳贵的家参加了他的葬礼。明武宗亲抚其灵柩,还为靳贵悼写了一首诗,随行的文臣皆愧叹不如。靳贵著有《戒庵集》二十卷。靳贵为人正真,学问广博,对朝政的议论总是出于公心,上朝时他讲起道理来有条有理,令人佩服。下朝后回府读书,心地清静,沉默少言,自己读书写文之外,又用心教育子女,深受朝中官员的敬重。靳贵的儿子才学平平,书读的不好,没有什么出息,但靳贵的孙子却勤奋好学,一举考中了进士。对于不长进的儿子,靳贵见了总要没好气地数落他几句,说他是个不肖之子。有一天,儿子又受了靳贵的批评,终于忍不住回嘴说:“你老是说我不肖不肖的,实际上,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你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两代都不如我,我究竞不肖在那里?”听了这话,靳贵忍不住哈哈大笑,以后再也不数落儿子了。
 

蒯(Kuǎi)395
身处江湖凭一舌,
笔分左右绘双龙。
  上联典指秦汉之际著名辩士、范阳(今河北涿州)人蒯通,原名蒯彻,为了避汉武帝刘彻的名讳,史家写做蒯通,号称范阳辩士。当楚汉之际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时,他活跃于政界,为人出谋划策,以口才好和计谋高闻名天下。《史记》将蒯通称为“齐之辩士”,可见他活跃的地区是齐国,就是现在的山东,并在《张耳陈余列传》和《淮阴侯列传》里记述了蒯通的几次精彩的出场。第一次是说动秦朝的范阳县令徐公投降反秦的赵王武臣,又去说服赵王武臣接受徐公投降,传檄千里,不战而下三十余城。第二次是在汉王刘邦派了韩信攻打齐王田广,但同时又派了郦食其去说服齐王归顺,齐王已经同意了,这时蒯通刚好在韩信的军营里。他却劝服韩信继续出兵攻齐,结果导致郦食其被齐王烹掉,而齐王因没提防韩信而战败,远走高密,派人向项羽求救。司马迁对此评价为“甚矣蒯通之谋,乱齐骄淮阴,其卒亡此两人!”班固也认为“蒯通一说而丧三俊”。第三次是当刘邦被迫封韩信为齐王,使楚、汉、齐几乎成三足鼎立时,蒯通却说韩信反汉自立,但这一次没说成功,韩信以妇人之仁,不忍反汉,导致日后有未央宫之祸。第四次是吕后诛杀韩信,刘邦在齐通缉蒯通,抓住后要烹他,蒯通又以“蹠犬吠尧,各为其主”,说得刘邦只好放他走人。蒯通真高人也!
  下联典指明初建筑大师、工部侍郎蒯祥,江苏苏州府吴县香山人。蒯祥生于明初洪武年间,其父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工匠。蒯祥深受父亲的影响,三十多岁即“能主大营缮”,是位造诣很高的木匠。《宪宗实录》记载,蒯祥“一木工起隶工部,精于工艺”。永乐十五年,明成祖朱棣重建北京城时,蒯祥同大批能工巧匠一起被征集到北京。由于他技艺超群,在营造中充分发挥出建筑技艺和设计才能,很受督工蔡信等人的重用,明永乐十八年皇宫宫殿落成,蒯祥便被提升为工部营膳所丞。后官至工部侍郎,食俸一品。自明朝永乐至天顺年间,举凡宫廷内殿陵寝,都是蒯祥营缮的。他能用两支手各握一支笔画龙,合在一起象一条龙一样。明朝皇帝每每称他为“蒯鲁班”。蒯祥的人品也受众人称赞,他的官职高了,但仍为人恭谦正直,俭朴如初,就连出门也从不坐轿。晚年,他主动辞官隐退,但每当有营造工程向他请教时,还是热心地予以指导或亲临现场指点。过去的北京城中,曾有一条“蒯侍郎胡同”,蒯祥的后代子孙大多继承了他的技艺,直到晚清时期,仍有“仅江南木工巧匠皆出香山”的说法。
 

雷(Léi)069
光华剑气冲牛斗,
炮炙精工制药材。
  上联典指晋人雷焕,据《太平御览343》的“雷焕别传”载:“焕字孔章,鄱阳人。善星历卜占。晋司空张华夜见异气起牛斗,华问焕‘见之乎?’焕曰:‘此谓宝剑气。’华曰:‘时有相吾者云:君当贵绕身佩宝剑。此言欲效矣。’乃以焕为丰城令。焕至县,移狱掘入三十馀尺,得青石函一枚,中有双剑,文采未甚明。焕取南昌西山黄白土用拭剑,光艳照曜。乃送一剑并少黄土与华,自留一剑。华得剑并土曰:‘此干将也,莫耶已复不至,而天生神物,终当合耳。’乃更以华阴赤土一斤送与焕。焕得磨剑,鲜光愈亮。及华诛,剑亡,玉匣莫知所在。后焕亡,焕子爽带剑经延平津,剑无故堕水。令人没水逐觉,见二龙长数丈盘交,须臾,光彩微发,曜日映川。”
  下联典指南朝刘宋时著名药物学家雷敩(学本字),以著《雷公炮炙论》三卷著称。其中有的制药法,至今仍被沿用。《雷公炮炙论》为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学专著,原载药物300种,每药先述药材性状及与易混品种区别要点,别其真伪优劣,是中药鉴定学之重要文献。书中称制药为修事、修治、修合等,记述净选、粉碎、切制、干燥、水制、火制、加辅料制等法,对净选药材的特殊要求亦有详细论述,如当归分头、身、尾;远志、麦冬去心等,其中有些方法至今仍被制药业所采用。此书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制剂学专著常以“雷公”二字冠于书名之首,反映出人们对雷氏制药法的重视与尊奉。《雷公炮炙论》原书已佚,其佚文多存于《证类本草》中,据统计多达240余条。明代多种本草书中均附入此书佚文,以雷公炮制冠于书名之首,如《雷公炮制药性解》、《新刊雷公炮制便览》等,但此类书均非《雷公炮炙论》辑佚本,仅收部分佚文而已。清末张骥所辑《雷公炮炙论》为此书最早辑佚本,收录佚文180余条。现代中医文献学家尚志钧所辑《雷公炮炙论》,计收载原书药物288种,校注详尽,书后附研究论文数篇,代表了当代《雷公炮炙论》辑佚、研究的最高水平。
 

廉(Lián)066
信平善战驱强敌,
蜀守亲民重义行。
  上联典指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惠文王时,率军大破齐兵,拜为上卿。后又多次带兵打败齐、魏等国的军队,以勇敢善战闻名于诸侯。公元前260年,秦、赵为争夺上党,在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北)大战,他统率大军,筑壁坚守,相持三年,秦军不能取胜。后赵王中秦反间计,改用赵括为将。赵括只知纸上谈兵,招致惨败,赵军四十万人被俘,遭活埋。公元前251年,廉颇又率军大破燕兵,任相国,受封为信平君。赵悼襄王时,他年事已高,悒郁不得志,愤而投奔魏国,居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后来又离魏赴楚,老死于楚国寿春(今安徽省寿县)。
  下联典指东汉杜陵(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人廉范,字叔度,为人厚德,行孝重义,受业于薛汉门下。汉明帝永平初年陇西太守邓融,赏识他的才德,备礼请廉范到郡衙当功曹史(主管选署功劳)。恰在此时邓融有失职事件,被州牧所举发,廉范知道邓融之罪,无法脱解,于是托病请求离去,由此邓融对他深为恨怨。廉范离开郡衙后,便到洛阳,变更姓名,屈身谋求充当一名廷尉狱卒,这时,邓融果然被判罪下狱,廉范便在狱中左右服侍,尽心勤劳,以报邓融知己之情,邓融发觉他的相貌很像廉范,但不敢确认,于是问道:“你怎么很像我以前的属下功曹史呢?”廉范呵斥说:“你困厄狱中莫非老眼昏乱了。”自此以后,就不再说别的了,后来邓融刑满出狱,困苦生病,廉范仍然跟随身边孝养侍奉,直到邓融去世,廉范终竟不表露自己的身份,亲自尽礼送丧,到南阳安葬完毕,而后离去。廉范的受业师薛汉因楚王谋反事件牵连被杀,亲朋学生,都不敢前来探视,唯有廉范却冒死前来收尸安葬。汉显宗闻知大怒,召廉范入朝,痛加斥责,廉范说:“臣愚鲁急直,以为薛汉等已被诛杀,实因不忍师生之情而来收尸安葬。”皇上闻言感动,于是赦免其罪,从此廉范的名望显扬天下,不久被荐举为秀才,数月后升为云中太守,后又官为蜀郡太守,为官勤政爱民,人民安居乐业,深得百姓敬仰,都唱道:“廉叔度,来何暮(说他来得太晚了)。……昔无襦(短袄),今五裤。”晚年回家乡后,把自家的田地、粮食都赈济给宗族及朋友,时人共赞其好义。
 

路(Lù)138
尊重人权刑尚德,
研修谱牒策安邦。
  上联典指西汉著名的司法官吏路温舒,以提议改革司法著名。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他信奉儒家学说,起初学习律令,当过县狱吏、郡决曹史;后来又学习《春秋》经义,举孝廉,当过廷尉奏曹掾、守廷尉史、郡太守等职。宣帝即位,他上疏请求改变重刑罚、重用治狱官吏的政策,主张“尚德缓刑”,“省法制,宽刑罚”。他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法密政苛,重用狱吏。汉承袭秦朝这一弊政,必须改革。他还反对刑讯逼供,认为刑讯迫使罪犯编造假供,给狱吏枉法定罪开了方便之门。他在奏疏中还提出废除诽谤罪,以便广开言路。路温舒给汉宣帝的奏章,暴露的司法的黑暗,他写道:“司法裁判,是国家大事。处死的人不能复生,砍断的手足不能复续。书经上说:‘与其杀一个无罪的人,宁可放掉一个有罪的人。’可是,今天的司法裁判,却恰恰相反。法官们上下勾结,刻薄的人,被称赞为廉明。残忍的人,被称赞为公正。主持正义、昭雪冤狱的人,却有被认为不忠贞的后患。所以,法官审讯案件,非致人于重刑不可,他对囚犯并没有私人恩怨,只是用别人的自由和生命来保卫自己的自由和生命而已。他必须把别人陷入重刑,他才可以获得安全。”路温舒所著文以《尚德缓刑书》为著名。
  下联典指唐朝时著名学者路敬淳,贝州临清人。少有志学,足不履门。居亲丧,倚庐不出者三年。后举为进士,迁崇贤馆学士。天授中,再迁太子司议郎兼修国史、崇贤馆学士。多次受诏纂辑庆恤仪典,深为武则天所倚重。奉诏编辑庆邮仪典,又著有《姓略》、《衣冠系录)等书百余篇,为以后柳冲、韦述、萧颖土、孔至等撰述谱牒之所本。《新唐书·柳冲传》云:“唐兴,言谱者以路敬淳为宗,柳冲、韦述次之。”《旧唐书,路敬淳传》云:“唐初,姓谱学唯敬淳名家。其后柳冲、韦述、萧颖'二、孔至各有撰次,然皆本之路氏。”故尔唐朝初期细研姓谱学,唯路敬淳为名家,后有撰次者皆本之路氏。尽究姓族之根源及枝脉,当时无出其右者。唐初朝廷修谱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当时门阀观念在社会上还存在着极大的影响,唐王朝是靠关陇士族、山东士族、江南士族和一部分庶族地主的支持而建立起来的。因此,如何打击像山东士族崔、卢、李、郑这样一些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士族势力,以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主要是士、庶间的矛盾),巩固新王朝的政权,是当时统治者非常关注的问题。所以,唐朝统治者看到了修纂谱牒。
 

蒙(Méng)280
制定典章苏败楚,
承传将略助强秦。
  上联典指春秋时期楚国大夫蒙觳,在楚国复国以后,楚昭王决定重新治理国家,壮大楚国的势力。但发现楚国以前的一切典章制度都没有了,这时楚国大夫蒙觳又为楚王制定了一整套新的典章制度献给楚王,使楚国的治理有了新的标准。
  下联典指秦朝著名将领蒙恬。他的祖先为齐国人,自从他的祖父开始,蒙氏家族就成为秦朝的名将。祖父蒙骜于秦昭王时自齐入秦,攻赵榆次、新城,狼孟等地,取三十七城;又攻占赵重镇晋阳,合置太原郡;攻韩,取十三城;攻魏,取二十城,置东郡,使秦国土与齐相接,对韩、魏形成三面包围之势。因屡立战功,官至上卿。父亲蒙武,曾作为裨将军和王翦带兵六十万进攻楚国,击破楚军主力于蕲,楚国大将项燕于此役战死。次年又和王翦带兵击楚,再次击破楚军,虏末代楚王负刍,灭亡了楚国。他的弟弟蒙毅为皇帝的参谋,其他将臣都不能和他相比。典故“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中山得颖,永为文士宝珍”中的“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指的就是蒙毅。蒙恬的主要功绩是抗击匈奴。秦国统一六国以后,他率兵30万人击退了匈奴,收复了河南地区,并且奉命修筑长城,长达万余里。在他守卫边疆的数余年,匈奴都不敢进犯。他同时还是毛笔的发明者,他用枯木作为笔管,鹿毛为柱,羊毛作为被。这种笔又叫做“苍毫”。
 

睦(Mù)*
 

蓬(Péng)232
误结仙缘经百载,
悲逢败政失三纲。
  上联典指西汉北海(今山东昌乐县东南)人蓬球,字伯坚,相传武帝太始年间入贝丘西的玉女山砍树,忽然闻到一阵异香,便迎着风头找去,这座山豁然自开,只见宫殿盘郁,楼台博广。他走进大门窥探,见有五棵玉树,里面大堂上有四位美貌绝伦的仙女在弹琴、下棋。见到蓬球忽然惊觉,问他是怎么来到这里的。他回答说是闻着香味找来的。说完,那些仙女像没事一样又再弹琴下棋。有个样貌年幼的上楼,弹琴唱道:“元晖何谓独升楼。”蓬球站树下时间长,觉得有点饿,用舌头舔树叶上的滴露。不久后有个仙女乘鹤飞来,见到蓬球就说:“玉华,你们这里怎么会有这俗人的?王母现在命令王方平巡察各处仙家,你们可以叫他快点走了。”蓬球吃了一惊退走出来,再回头看去,什么都没有了。回到家时,已是近一百年之后的哀帝建平年间,他家及邻居的房子,都已成了废墟,杂草丛生。他也看淡了世情,四出周游名山访道不再回来了(以上随手译自《神仙感遇传》卷二,其中“晋太始中”一句,应为“汉太始中”,因为太始是汉武帝的年号,而晋武帝的年号为“泰始”;而且,“建平”为西汉哀帝的年号)。于是他指草为姓,称为蓬氏,他的子孙沿袭,都用蓬为姓氏。故蓬姓后人奉蓬球为蓬姓的得姓始祖。
  下联典指两汉时期著名隐士、北海人蓬萌,字子庆。在当地担任亭长的职位。因为家里贫困,于是到长安做生意,到了长安以后,听说王莽为了专权,将自己的儿子都杀掉了。于是他对眼前的社会失去了信心。他对亲友说:“三纲已经不存在了,我再不离去也要受到灾难了。”于是他将亭长的衣服帽子挂在城门,就带着家人度海而去。一直到光武中兴的时候,人们才知道他编庐隐居在崂山,他在那里认真修炼,感化了那里的人。朝廷知道他的去向后,多次召他作官,他都没有答应。
 

辟(Pì)*
 

蒲(Pú)269
一笼衣物显清白,
满卷妖狐讽世情。
  上联典指明代有名的县令、永州(今湖南永州市)人蒲宗瑞,字信之,作官的时候爱民如子,留下了很好的口碑,他的俸禄还常常拿去周济穷苦百姓,日常衣着简朴。后来因为疾病,退居乡里。回去的路上,碰到强盗,将他的行李抢去,才发现只有一个竹笼的东西,笼子里除了几件换洗的衣袜,便是读过的书和写下的诗文稿。由此可知他作官的清廉。当时他被称为“清白县令”。
  下联典指清朝著名文学家、临淄人蒲松龄,字留山,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年少时就以文章闻名,但是后来屡试不中,七十一岁的时候才考上贡生。一生穷困潦倒,教书度日。他一生创作了很多文学作品,有诗、词、赋、戏曲、小说等,每种都有杰出的代表作。其中的《聊斋志异》最为有名,这部小说集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讲述奇异的鬼怪故事,揭露了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统治的黑暗,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现实生活,被看作是古代文言小说的最高峰。
 

裘(Qiú)171
归家存孝出循道,
上殿推贤下治河。
  上联典指南宋诗人洪州新建(今江西南昌市)人裘万顷,字元量,号竹斋,淳熙十四年进士,历仕吏部架阁、大理司直、江西抚干,性至孝,有节操,宋宁宗赏识裘万顷“博识多闻,操行笃实”。有诗集行世,其诗清婉流利,描绘却颇有情致。著有《竹斋诗集》三卷,至明代始有刊本。他的诗清婉流利,描绘则颇有情致,有的作品能够贴近生活,也能同情农民艰辛、反映农民疾苦。清人贺裳《载酒园诗话》称赞他身为江西人而不染江西诗派恶习。陈宏绪的《寒夜录》曾说裘万顷在当时与胡桐原、万澹庵、徐竹堂往来唱和,号为“四杰”,而此三人作品俱佚,只有裘万顷的诗集尚存。
  下联典指清朝名臣和文学家、南昌新建人裘曰修,字叔度,一字漫士。裘曰修是乾隆四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吏部侍郎、军机处行走,礼、刑、工部尚书。治水尤其著名,八次受命勘察河道,治水功高。目前,人们正在研究裘曰修的治水理论以及方法。乾隆常与裘曰修探讨诗文,称赞他“品学端醇,才猷练达”。裘曰修曾多次主持乡试会试,是纪昀的受业师。二人关系甚密,纪昀有《断碑砚歌为裘漫士先生作》、《漫士先生绘断碑砚图敬题其后》等诗文及铭言。而且,戴震、蒋士铨等人也得到过裘曰修的提携。奉敕撰有《热河志》、《太学志》、《西清古鉴》、《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又奉命补《华严经》残本。晚年加封太子少傅,充《四库全书》馆总裁。著有《裘文达公文集》6卷,其中《治河论》为得力之作。裘曰修的妻子熊氏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女性。虽是南昌农村闺秀出身,但在丈夫获罪系狱刑部的时刻,竞千里赴京相探,敢于直面皇帝,澄辩冤情。皇太后对她更是“一见钟情”,认作义女,她就这样天缘巧遇,成了“皇姑”。民间传说她麻脸大脚、相貌不美,但在乡里喜抱不平,灭暴除贪救助贫弱,被誉为名门内助,千古一人。正因此,她和丈夫的合葬墓冢也被称之为“皇姑墓”。
 

瑞(Ruì)*
 

塞(Sài)*
 

慎(Shèn)340
从政因循强势显,
读经无怠正襟吟。
  上联典指战国时期韩国大夫、法家名人慎到,他是先秦诸子之一。早年曾“学黄老道德之术”,其学术倾向至今有争议,有人认为属于黄老道家,有人认为属于法家,也有人鉴于其道法结合的思想倾向,称之为道法家。齐宣王时他曾长期在稷下讲学,有不少学生,在当时享有盛名。《慎子》一书,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介绍说有“十二论”。徐广注释道:“今《慎子》,刘向所定,有四十一篇。”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四十二篇,宋代的《崇文总目》记为三十七篇。《慎子》一书,不仅讲“势”,而且讲“法”,书中虽未提出“术”的概念,但有部分内容是论“术”的。法家思想“法”“术”“势”初具规模,为后期法家之源。中国哲学史上的道家体系,从慎子开始,走上了积极干预社会的道路。慎子以“因循自然”的哲学体系,在政治上提出较系统的法、术、势理论,为法家政治理论增添了许多新鲜血液。在前期法家中,慎到以“贵势”著称。慎到博识疆记,于学无所不究。他主张“抱法处世”“无为而治”。慎到与孟轲同时,皆通五经;轲长於《诗》,慎到长於《易》。
研习黄老的道德之术后得到启示,于是有了自己的学说,他主张“抱法处世”“无为而治”,从“弃知去己”出发。著作有《慎子》四十二篇,是慎姓人的骄傲。
  下联典指北宋初衢州信安人慎知礼,幼年好学,十八岁时被吴越王钱俶任为掌书记。入宋后,历官鸿胪卿、陈州和兴元知府,后因母亲年老而辞官十年,被人称为孝子。母服除后,表请纳禄。至道三年,以工部侍郎复致仕。自幼至白首,岁读《五经》,周而后止。每开卷,必正衣冠危坐,未尝少懈焉。
 

微生(Wēi shēng)474
强斗洪流宁抱柱,
悲吟秀麦幸承祧。
  上联典指春秋末期孔子弟子、鲁国人微生高,微生高给人的印象是为人爽直、坦率。曾有人向他要一杯醋,但他当时没有,便跑到别人家去要了一杯醋来,再交给那个要醋的朋友。孔子认为这样的行为固然很好,很讲义气,但不算是坦率。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呀?有人向他讨些醋,他不直说自己没有,而向邻人讨来转给他。”因此,后世未将其列入七十二贤弟子之列。据传微生高是个以执着著称的人物,为人特别重诺守信,结果却因此把命都送掉了:他与一个女子在桥下约会,那女子没来,洪水却来了,但他也不逃走,依然抱着桥桩等那位女子,结果被洪水淹死了。
  下联典指微生的得姓始祖、殷商帝乙庶长子微子启,他也是商王朝末代君王子受辛(商纣王)的同父异母兄长,即庶兄,还在商王朝时期,他的封地在微(今山西潞城),故而也叫微子启。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微子启持殷商宗庙祭器归降,去朝见周王,路过荒废了的殷旧都,作《麦秀歌》来寄托自己亡国的悲哀(见《尚书大传》),后来被周武王开释并复其爵位。在周成王四年,周公旦平定了“三监之乱”,杀了商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之后,请封微子启于商王朝的故都商丘(今河南商丘),爵为西周之宾,即公爵,不仅负责辅佐管辖殷商遗民,而且担负承续商祀的任务,为此创建了宋国。宋国的公族和后人一共分衍出一百二十四个姓氏,其中就有微生氏。
 

解(Xiè)174
信诚从命不贪利,
本愿驱胡竟垦田。
  上联典指东周春秋时晋国的大夫解扬,或作解阳,解氏始祖解良(姬良)之子,与弟解猎两人都是东周時期晋国大夫,是当时很有名望的贵族,食邑于解(在今山西省运城县)。当时楚国伐宋,宋求救于晋,晋派大夫解扬传递出兵的信息给宋国,不幸被楚执(这有两版本,左传记述的是解扬去到宋国,告知晋要出兵来帮宋抗楚,但宋人不信,将解扬囚而献诸楚。司马迁记的是解扬去宋国途中路过郑国,被亲楚的郑人捉住献给楚国。我觉得太史公的版本合情合理,宋人纵不信解扬晋国已出兵的话,即使杀了解扬也没任何理由将他绑去送给敌对方的楚国的)。来到两军对阵之前,楚王三番五次地哄解扬说:只要你在城楼下告诉宋国人,晋国的大军不会来救宋国,那么我就不但放了你,还要厚赏你。解扬开始没答应,但后来却一口答应了。解扬来到阵前登上楼车上,高声明确告诉宋人,叫他们坚持守城,晋军马上就到了。楚王大怒,下令斩了解扬,说他不守信用。解扬说,我食晋君之禄,答应了帮他传递消息到宋国,但不幸被您捉住了,没法讲信息传给宋人,现在如果我不讲真实的信息传给宋人,那是对我国君的不守信用。所以我虚以答应大王,是为了完成国君的命令。试问大王您的臣下如果不是我这样做,您还会用他吗?楚王的弟弟们都劝谏楚王放了解扬,于是楚王放了他回晋国去。解扬因为出色完成了使命,回国后被封为上大夫。在《史记·郑世家》中提到解扬字子虎,是霍(今山西霍县)人,可能是司马迁别有所本。
  下联典指解潜,他是南宋初年的好官,在绍兴年间官荆南镇抚使,政绩极好。他募人开垦荒田,大力发展农业,极大地增加了南宋时期的粮食生产,是南宋垦荒屯田政策的创导者,绍兴地区的屯田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后来解潜患病,在他病重垂危时,宰相张九成亲自去探望他。解潜流着泪用最后一口气对张九成说:“我生平立誓要和金贼战死于疆场之上,哪知不能如愿啊!”
 

鄢(Yān)463
义赈灾民偿一命,
力扶倾厦报双忠。
  上联典指明末登封县令、福建永福人鄢廷诲,字德献,号靖献,岁贡生,崇祯御试进士第十二名,授登封知县。状貌魁梧,资性聪敏,日背千余字的文章,以攻读《毛诗》,补弟子员,后又改攻《戴礼》,得以公费读书,崇祯岁荐拔贡。时李闯军已攻下河南、山西、陕西等地,或劝鄢廷诲说:“你稍等一些时候,看看形势变化如何,不要轻率上任,以防不测。”鄢廷诲说:“皇上命令,一夜也不能耽搁,哪有躲避的道理?”就从北京出发,直赴登封上任。到任才三个月,李自成统领十万大军突然来到登封县境。全城百姓出逃,廷诲独自守城,李自成见其有忠义之心,将十多万两白银交付代修中岳庙(因中岳庙在城中,李自成曾许愿修缮),便拔营而去。时河南旱灾严重,为救百姓,廷诲将此十万两银购粮赈恤。李自成带兵回来时,闻之大怒,欲杀百姓。廷诲骑马闯进帐营,喊道:“守城是本县令,银子本人拿去赈灾,罪责全归我,与百姓无关,要杀就杀我!”拔剑自刎而死。李自成与部将们大为惊异,十分钦佩,当即发布命令祭典鄢廷诲,严禁士兵残害百姓,并立即退兵。登封百姓抱尸痛哭,厚葬于城隍庙后山。次年,登封新任知县阮振益将他改葬于嵩阳宫(今嵩阳书院)左边,定每年三月十九日为鄢廷诲公的忌辰,组织全县官民祭祀。后本县翰林撰写表文奏章,清乾隆帝特颁御赐谥文,谥号为“节愍”。
  下联典指明末文士、福建永福人鄢正畿,字德都,自号亦必道人。清兵入关后,鄢正畿同三个弟弟等人一起招集响应的百姓,本邑寺庙“名山院”武僧及习武弟子,联合明亲王兵余部,组建“南少林”反清复明联盟军,在永福、玉融(福清)起兵抗清,因兵力不足,有的殉义,有的战死。明朝灭亡后,他面向北方恸哭,几乎气绝;从此遁迹深山,也不应科举考试,常写诗作文表明心迹。后来更赋绝命篇,与御史林逢经双双投溪自尽而死。
 

裔(Yì)*
 

愚(Yú)*
 

愈(Yù)*
 

源(Yuán )*
 

詹(Zhān)254
无愧无偏伊洛继,
有劳有绩口碑传。
  上联典指南宋名臣和名士、建宁浦城(今福建南平市辖县)人詹体仁,少从朱熹学,后进士及第。初任太常少卿等职,后因参予策立宁宗,升太府卿,不久出知福州。后又改任静江知府,任内减免赋税,赈粮救灾。官终司农卿。其博极群书,疏荐为当世名士。有《詹元善先生遗集》。初,朱熹在建阳建寒泉精舍,詹体仁也从学建阳。朱熹成书于乾道八年的《资治通鉴纲目》一书,其中有部分即出自詹体仁之手。淳熙二年,朱熹、吕祖谦由寒泉精舍赴江西鹅湖之会,詹体仁也是随从之一。庆元年间,还随朱熹学于建阳考亭。詹体仁深于理学,除潜经训,属意星历。著有《象数总义》、《历学启蒙》等。宋史说詹体仁“颖迈特立,博极群书。少从朱熹学,以存诚慎独为主。为文明畅,悉根诸理。周必大当国,体仁尝疏荐三十余人,皆当世知名士。郡人真德秀早从其游,尝问居官莅民之法,体仁曰:‘尽心、平心而已,尽心则无愧,平心则无偏。’世服其确论云。”
  下联典指明代鄱阳人詹珪,字朝章,正德十二年进士,初为水部郎中,嘉靖八年接替张大伦当了五年建宁知府,恪职公心,有断有守,干练勤谨,颇有惠绩,民为其树“遗爱碑”于名宦祠。后来官终于贵州副使。
 

訾()378
此身既正讼能息,
言孝长传善力行。
  上联典指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訾祏,他既正直,又有渊博的知识。有次范宣子与和大夫争讼田地的边界,很久没有解决争端。范宣子便想攻打和大夫,一连问了好几个人,都没得到他希望的答复,也不能够帮助他解决纷争,最后找到訾祏请教。訾祏用自己的端正纠正了对方的狡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讲道理。范宣子听了很高兴,也感到触动,于是就多给了和大夫田一些地,与他和好如初。
  下联典指元朝著名的孝子和贤士、德州齐河(今山东德州)人訾汝道,父兴卒,居丧,以孝闻。母高氏治家严,汝道承顺甚恭。母尝寝疾,昼夜不去侧。一日,母屏人授以金珠若干曰:“汝素孝,室无私蓄,我一旦不讳,此物非汝有矣,可善藏之,毋令他兄弟知也。”汝道泣拜曰:“吾父母起艰难,成家业,今田宅牛羊已多,汝道恨无以报大恩,尚敢受此,以重不孝之罪乎!”竟辞之。母卒,哀毁,终丧不御酒肉。汝道性尤友爱,二弟将析居,汝道悉以美田庐让之;二弟早世,抚诸孤如己子。乡人刘显等贫无以为生,汝道割己田各畀之,使食其租终身。里中尝大疫,有食瓜得汗而愈者,汝道即多市瓜及携米,历户馈之。或曰:“疠气能染人,勿入也。”不听,益周行问所苦,然卒无恙。有死者,复赠以槥椟,人咸感之。尝出麦粟贷人,至秋,蝗食稼,人无以偿,汝道聚其券焚之。县令李让为请旌其家。
  本联拆“訾”字凤顶格嵌入。
 

甄(Zhēn)205
算无遗漏留遐想,
病有医方索彩图。
  上联典指北周时期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无极(今河北无极)人甄鸾,字叔遵,官司隶校尉、汉中太守,曾受封毋极男、毋极开国伯等。从政之暇,潜心数学研究,著有《五经算术》、《五曹算经》和《数学记遗》,以上三书均属《算经十书》的组成部分。《算经十书》是指从西汉至唐千余年间十部数学名著,集中国古代数学精华之大成,是隋唐时期国家法定的学校数学教科书。甄鸾还精通天文历法,编有《天和历》,于北周天和元年被采用颁行,长达十八年,称得上古代历法名篇。甄鸾也是中国数学史上第一位系研究军事数学的学者。他曾注释不少古算书,著有《五经算术》等多种数学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注释了目前所发现的唯一一部记载中国古代计算工具的《数术记遗》。在《数术记遗》中介绍了十四种算器与算法,除第十四种“计数”为心算,无须算具外,其余十三种均有计算工具,分别是:积算(即筹算)、太乙算、两仪算、三才算、五行算、八卦算、九宫算、运筹算、了知算、成数算、把头算、龟算和珠算。以算盘为工具的“珠算”之名,首见于《数术记遗》。但在唐宋以后,《数术记遗》中所述十三种算具,即除珠算沿用至今外,其余所有算具均相继失传,而此书只有文字介绍,并无算具图样,其历史原貌,无人知晓,在我国的古算史上留下了“哥德巴赫猜想”一样的谜,可能位于等考古发现才能解开这个谜底了。
  下联典指隋唐年间著名的医学家、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人)甄权与弟甄立言,因为母亲生病,精究医术,专习方书,遂为名医。隋文帝开皇初年,甄权为秘书省正字,后来称自己有病而被免职。当时的鲁州刺史库狄□苦于风患,手不能拉弓,没有医生能够为他医治。甄权看后说:“保持射箭的姿势,一针扎下去,就可以射箭了。”于是甄权针刺其肩隅穴,果真一针下去,刺史当即就能射箭了。深州剌史喉闭水米不下已三日,甄权以三棱针剌其手指,气息即通,第二天饮食如故。甄权治病,多如此类。唐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亲临其家,问他饮食起居,访询用药之道,并授予他朝散大夫一职,赐他寿杖衣物。当年甄权逝世,终年一百零三岁。甄权一生著述很多,绘有《明堂人形图》,撰有《针经钞》、《脉经》、《针方》、《脉诀赋》、《药性论》等,可惜今已失传。其中部份内容可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著作,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尤其是甄氏的《明堂人形图》在当时流传广泛,后来唐朝名医孙思邈即根据其所绘图形重新绘制修订为《人体经络俞穴彩图》,不过已经散佚。他的弟弟甄立言也是唐朝很有名望的医学家,唐高祖武德中年升为太常丞。甄立言精通《本草》,善治寄生虫病。御史大夫杜淹患风毒发肿,唐太宗命令立言去为他医治。甄立言回奏说:“从今天开始,第十一天的午时他必死无疑。”果然如其所言。当时有一个叫明律的尼姑,六十多岁,患有心腹鼓胀,身体嬴瘦,已经二年了。甄立言为他诊脉后说:“你的腹内有虫,应当是误食头发而致。”就让患者服雄黄,不一会,吐出一条虫,如人小手指粗细,唯独无眼,以火烧之,还有头发的味道,尼姑的病也就痊愈了。甄立言著有《本草音义》七卷、《本草药性》三卷、《本草集录》二卷、《古今录验方》五十卷,均己散佚,部份佚文尚可在《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中见到。甄立言的《古今录验方》如《外台秘要》所引进“消渴小便至甜”是中国有关糖尿病的最早记载。
 

==========(以下为多画字简化成的九画字)
鲍(Bào 鮑)062
分金早识真知己,
嫁女亲传是嫡徒。
  上联典指春秋时齐国大夫鲍叔牙,姒姓,鲍氏,亦称“鲍叔”、“鲍子”,是鲍敬叔的儿子,颍上(今属安徽)人,以知人著称。少年时和管仲友善,但管仲家贫,鲍叔时常接济他。后因齐乱,鲍叔随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公子纠被杀,管仲等则被囚车运送回国。桓公任命鲍叔为相,他辞谢,保举身为囚犯的管仲。后来齐国经管改革,日渐富强,使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鲍叔牙曾说,人生有两大快事:“一为食盾鱼(即鲍鱼),二为饮玲珑(一种茶叶)。”管仲拜相后,为报答知遇之恩,专门为鲍叔牙建造了玲珑园,供其一生享用这两大美味之一。还在园以东开马壕运河,以防海盗;以西凿吉利河,以保吉利;以南疏夏河以避暑;以北引胶河,以志两人如胶之情。这还不够,几年后,又沿河修筑了城墙,使玲珑园成为古今中外最大的休闲园林,莱西人周清称其为“天一园画廊”。
  下联典指两晋时著名道家人物鲍靓及其女儿鲍姑。鲍靓,字太玄,东海人,或云陈留人,或云东海陈留人,或云上党人。曾任广东南海郡太守,是葛洪的岳父,因他精通仙道,人们称他为神仙太守。据《晋书》等记载,5岁时对父母说:“我本是曲阳李家子,9岁坠井死。”父母寻访得李氏,推问,果符其说。靓兼学道教和儒典,明天文、《河图》、《洛书》。曾入海遇风,煮白石充饥。曾与许谧往还。曾见仙人阴长生,得受道诀。为许迈、葛洪之师,葛洪之岳父。后来鲍靓迁南阳中部都尉,又调到南海郡任太守,而葛洪也到了广东罗浮山,鲍靓日理政事,晚上乘着由两只鞋变成的燕子飞到罗浮山和葛洪研究仙术。享年百余岁。或云年过七十而尸解。或云后还丹阳,卒葬于召子冈。或云于罗浮山得道。也有传说他活到一百多岁后葬在丹阳石子岗上,后有人想盗他的墓,但他的棺材里只有一把大刀,而鲍靓却成仙去了。鲍靓的女儿鲍姑名潜光,著名炼丹术家、精通灸法,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也是医道家葛洪之妻。自幼在父亲的耳熏目染下,对道教的教义十分有兴趣,嫁给了葛洪后,成为葛洪的得力助手,和葛洪的葛洪之著作中有甚多灸法急救术,与鲍姑之高明灸术有关。弟子黄初平一起帮葛洪研究炼丹术,葛洪抄写著作,为附近的百姓治病。葛洪在罗浮山逝世后,鲍姑和弟子黄初平到广州越岗院,一面修道,一面为百姓治病。她继承了丈夫和父亲的医术,加上自己的钻研,医术更加精湛。往往药到病除,人们称她为鲍仙姑。去世后特地在越岗院为她建「鲍姑祠」来纪念她。
 

错(Cuò 錯)*
 

窦(Dòu 竇)039
四相资深彰阀阅,
一渠水活济苍黎。
  上联典指唐初大臣窦威,字文蔚,扶风平陆人,出身于功勋贵族家庭,兄弟们都喜欢武艺,只有他爱好文史,大家都戏称他为“书痴”。隋文帝时曾官秘书中郎,李渊入长安任大丞相,任他为大丞相府司录参军。他博学多才,通晓历代典章,李渊建建唐朝,他参与有关文件的起草,官内史令(宰相),深受宠信,常被召入高祖卧室长谈。他侄子窦抗,字道生,是隋文帝的外甥,曾任梁州、岐州刺史及幽州总管;入唐后,官将作大将兼纳言(宰相),高祖直接呼他为兄,宫中人也都称他为国舅。侄孙窦德玄,为高宗时宰相。德玄的儿子窦怀贞,中宗时官御史大夫兼检校雍州长史,睿宗时为御史大夫,同平章事(宰相)。
  下联典指唐朝北海县令窦倓(tan)主持修建的“窦公渠”。唐嗣圣十八年(公元702年)北海县令(置营丘)窦倓亲自勘察设计,调动民众在营丘故城(营丘镇古城村)东北兴修水渠,引来河水灌溉农田。当年北海县一带大旱,赤地千里,庄稼棵粒不收,民无过宿之米,流寇成群。为稳定局势,县令窦倓一面开仓赈灾,救济灾民;另一面采取以工代赈的策略,召集古城一带民众在营丘城东北开凿水渠,引白浪河(古称白狼河)水灌溉农田。该渠深一丈、宽五丈,蜿蜒曲折30多里,历时三年建成。水渠建成后,使当地农作物大幅度增产,发展了经济,改善了百姓生活。后人为纪念窦倓的伟绩,于清宣统二年四月,集资捐款在古城北门外刻立石碑,名曰 “窦公渠”。
 

蓟(Jì 薊)263
幻欺邻里儿还舍,
术戏公卿步绝尘。
  全联典指东汉建安年间著名方士蓟子训。据《神仙传》载:蓟达(《汉武帝外传》作“蓟辽”),字子训,齐国临淄(一说吴郡武康县)人,李少君之邑人也。少仕州郡,举孝廉,除郎中,又从军拜驸马都尉。晚悟治世俗综理官无益于年命也,乃从少君学治病作医法,渐久,见少君有不死之道,遂以弟子之礼事少君而师焉。少君亦以子训用心专,知可成就,渐渐告之以道家事,因教令胎息胎食住年止白之法,行之二百余年,颜色不老。在乡里与人信让从事,性好清净,常闲居读《易》,时作小小文疏,皆有意义。少君晚又授子训无常子大幻化之术,按事施行,皆效。曾见比舍家抱一儿,从求抱之,失手而坠地,即死,其家素尊敬之,不敢有悲哀之色而埋之,谓此儿命应不成人,行已积日,转不能复,思之,子训因还外抱儿还家,家人恐是鬼,乞不复用,子训曰:“但取,无苦,故是汝儿也。”儿识其母,喜笑欲往母,乃取之,意犹不了,子训既去,夫妇共往掘视所埋死儿窆器中,有泥儿长六寸许耳,此儿遂长大。又诸老人发必白者,子训但与之对坐共语,宿昔之间,则明旦皆发黑矣,亦无所施为,为黑可期一年二百日也;亦复有不使人发黑者,盖神幻之大变者也。京师贵人闻之,莫不虚心欲见子训,而无缘致之。子训比居有年少为太学生,于是诸贵人共呼语之:“卿所以勤苦读书者,欲以课试规富贵耳。但为吾一致蓟子训来,能使卿不劳而达。”书生许诺,乃归,就事子训,朝夕洒扫,立侍左右,如此且二百日,子训语书生曰:“卿非学道者,何能如此?”书生曰:“忝乡里末流,长幼之道自当尔。”子训曰:“何以不道实而作虚饰邪?吾以具知卿意,诸贵人欲得见我,我亦何惜一行之劳而不使卿得荣位乎?便可还语诸人,吾某月某日当往。”书生甚喜,到京师,具向诸贵人说此意。到期日,子训未行,书生父母忧之,往视子训,子训曰:“恐我不行也,不使卿儿失信,当发以食时去所居。”书生父母相谓曰:“蓟先生虽不如期至,要是往也,定后日。”书生归,推计之,子训以其日中时到京师,是不能半日行千余里。既至,书生往见之子训,子训问书生曰:“谁欲见我者?”书生曰:“欲见先生者甚多,不敢枉屈,但乞知先生所止,自当来也。”子训曰:“不须使来,吾尚千余里来宁,复与诸人计此邪?卿今日使人人尽语之,使各绝宾客,吾日中当往,临时自当择所先诣。”书生如其言语贵人,贵人各洒扫,到日中子训往。凡二十三处,便有二十三子训,各往一处,诸贵人各各喜,自谓子训先诣之。定明日相参同,同时各有一子训,其衣服颜色皆如一,而论说随主人谘问,各各对答不同耳。主人竝为设酒食之具,以饷子训,皆各家家尽礼饮食之。于是远近大惊,诸贵人竝欲诣之。子训谓书生曰:“诸人谓我当有重瞳八采,故欲见我,我亦无所道,我不复往便尔,去矣!”适出门,诸贵人冠盖塞道,到门。书生言:适去东陌上乘青骡者是也。于是各各走马逐之,望见其骡徐徐而行,各走马逐之不及,如此行半日,而常相去一里许,不可及也,乃各罢还。子训既少君乡里弟子,微密谨慎,思证道奥,随时明匠,将足甄综众妙矣。
 

简(Jiǎn 簡)382
智寓藏私犹酒器,
忠言谏主逐郊圻。
  上联典指三国时蜀国人简雍,字宪和。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本姓耿,因幽州人将耿说成简,便改为姓简。年少时便与刘备相识,后跟随刘备奔走。刘备至荆州,与麋竺、孙乾同为从事中郎,即为担任类似说客的职务。常作为谈客,往来使命,刘备围成都时,简雍劝说刘璋投降。刘备定蜀后,官拜昭德将军,待遇仅次于糜竺,与孙乾一样。简雍擅于辩论、议事。性情简单直接、不拘小节,与刘备同坐时,亦盘腿而坐,不理威仪,但求舒服。在诸葛亮以下,他独占一榻,卧姿对话,从不屈就于人。而且为人极具幽默、滑稽。有次遇上大旱,刘备下令禁酒,酿酒的人都会治罪。但有官吏从民家搜得酿酒器具,正议论应否将他们与酿酒的人同罚。这日简雍与刘备一同游览,看见一对男女走过,简雍就对刘备说:“彼人欲行淫,何以不缚(他们就要行淫,何以不将他们缚起)?”刘备觉得奇怪,便问道:“卿何以知之(你又怎知呢)?”简雍就幽默地回答:“彼有其具,与欲酿者同(他们都有行淫的器具,与在民家搜得酿酒器具一样)。”刘备听罢哈哈大笑,也就放了私藏酿酒器的百姓。
  下联典指五代十国时南汉人简文会,南海(今广东南海)人,南汉乾亨四年状元。 简文会幼年聪慧出众,秉性耿直。南汉高祖刘龑戊寅科点简文会为状元,高祖刘龑认为简文会由寡母抚养成才,十分难得,御赐牌坊一座,表彰他的母亲。登第后以才学见用,累官至尚书右丞。乾和年间,南汉中宗刘晟在长春宫钉死二世殇帝、长兄刘玢,夺得皇位,为人暴戾而残酷、嗜杀成性。他的十八个兄弟,除了两个早死,一个懦弱的高王,其余的十五个全部被残害。他又继承了父亲高祖刘龑的喜用酷刑,而且对外穷兵黩武,在宫廷大兴土木,挥霍无度。对这些昏庸无道的所为,简文会出于刚直的品格,披肝沥胆地犯颜切谏。中宗不但不听,反而把他逐出宫廷,贬为祯州(今博罗、河源一带)刺史,地位在节度使、观察使之下。他到任后,公正严明,爱民如子举凡兴利除弊之事,无不尽心规划,全力执行,因而得到老百姓的爱戴,终死于祯州任上。简文会乡里有“简状元井”,后来明朝状元伦文叙也曾居住此地。简文会善诗作,名噪一时。
 

赖(Lài 賴)276
赐酒题诗酬御史,
便民征税正规章。
  上联典指明朝江西省广昌人赖瑛,字世杰,号梅溪,三十一岁中江西第二名举人,三年后中李骐榜进士,授亚中大夫,历任御史,太守,左布政。又一年后观政三月授左亭班一年,次年选为山东道监察御史,巡按陕西、浙江、苏松、嘉湖等处。则直明亮,遇事敢言,激扬善恶,允惬与情,狱无冤滞,宪度肃清,誉称“贤能御史”,仁宗知其名,密遣访察京师机务。宣德三年,瑛告假返乡,宣宗亲赐御酒三杯,御诗一首:“携手天街远送卿,送卿万里早回程,朝中不可无卿在,卿在朝中永太平。”宣德六年,宣宗诏大臣云南省临安府太守事宜,众臣推举赖瑛。赖瑛授命重任,率军民励精图治,兴学校,振农商,简词讼,察民情,恤老弱,弭盗贼。他走遍四方,轻车简出,以身利行,返军屯田与民,尝具牛种与民解孤寡疾苦,施仁政于民,民族矛盾灭息,军民和睦,四方安平,边疆稳固,深受军民拥戴。朝廷三次调任,各州县军民联书挽留,朝廷顺应民意,安抚边疆,授瑛亚中大夫正三品,提升云南省左布政,乃掌管临安府事。1447年因病老体弱,上书、御准带冠返乡。翌年去世,终年六十五岁。
  下联典指明朝福建永定人赖先,字伯启,一作伯敬,号中峰,弘治三年中二甲进士,成为永定建县以来的第一位进士。随后以双亲年迈,请准回乡侍奉。弘治十一年(1498年)授户部主事。任内,负责支应边防军饷,收管京仓粮食,清理四川屯田,以廉洁干练著称。复出官户部主事,督常州浒墅关。按该关税则,旧制船五尺以下者不征,后例被破,不论大小皆征,他于支港建石闸,许五尺以下自由往来,商船称便,政声益著。旋迁户部员外郎。但时值宦官刘瑾恃宠专权,横行不法,他刚正廉介,自不免遭其忌恨,遂引疾归。正德初,吏部屡檄不起。正德八年,擢常德知府。
 

楼(Lóu 樓)*
 

蓝(Lán藍)131
踏歌醉舞成仙道,
破虏高功惹祸殃。
  上联典指传说中的八仙之一蓝采和,四川省大英县人,在今安徽省凤阳县临淮关镇得道成仙。陆游在《南唐书》中说他是唐末逸士。元代杂剧《蓝采和》说他姓许名坚。蓝采和是他的乐名。他常穿破蓝衫,一脚穿靴,一脚跣露,夏则披絮,冬则卧雪,气出如蒸。机捷谐谑,人问应声答之,笑皆绝倒,似狂非狂,行则振靴……常行歌于城濠州城(今安徽凤阳),手持大拍板长三尺馀,似醉非醉,踏歌云:「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三春树,流年一掷梭」,均为神仙脱世之意。后在酒楼乘醉,闻空中有笙箫之音,忽然升空,乃得钟离权之度化,乘云而去。据大英县卓筒井镇石马村蓝氏家族的《蓝氏族谱》记载,内有一段文字专门记载了蓝采和的简历、妻子李氏及其子孙的秘闻:“蓝采和,唐高宗开德元年癸酉科进士,受谏议大夫。因忤于权臣杨国遂,后解印别妻离子,修炼百日飞升,称为大罗仙者,即公也。有歌曰:踏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何颜一椿树,流年一抛梭……”
  下联典指明朝开国战将、常遇春的妻弟、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蓝玉,初隶常遇春帐下,任管军镇抚。有谋略,作战英勇,屡立战功。从傅友德伐蜀克绵州,从徐达北征雁门,先后败元兵于乱山和土剌河,帅兵拔兴和,获其国公帖里密赤等五十九人。又同西平侯沐英讨西番,擒其酋三副使,斩获千计。师还,封永昌侯,食禄二千五百石,予世券。随后以征南左副将军从颍川侯傅友德征云南,擒元平章达里麻于曲靖,梁王走死,滇地悉平。玉功为多,益禄五百石。册其女为蜀王妃。以征虏左副将军从大将军冯胜征纳哈出,次通州。闻元兵有屯庆州者,玉乘大雪,帅轻骑袭破之,杀平章果来,擒其子不兰溪还。会大军进至金山,纳哈出遣使诣大将军营纳欸,玉往受降。次年于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任大都督府佥事,后官拜大将军,封凉国公。他恃功骄纵,又多蓄庄奴、假子,恣意横暴,夺占东昌民田,触怒太祖,二十六年,以谋反罪被杀,剥皮实草,传示各地。究其党羽,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人以上,史称“蓝玉案”。
 

满(Mǎn 滿)351
不蓄钱财清太尉,
昂词启奏戆郎中。
  上联典指三国时魏国太尉满宠,跟随曹操东征下班地,立有军功。后曹丕篡汉即帝位,他又大破东吴于江陵,因而拜将封侯,名生当朝。魏明帝时,他老当益壮,再度以前将军的身份代曹休都督扬州诸军,屡次在合肥击入侵之师。他曾为魏国立下显赫战功,为官廉洁奉公,生活俭朴。《三国志》对满宠十分推崇,说他立志刚毅,勇而有谋,不治产生,家无余财,满宠之子满伟、孙满长武亦有名。满宠、满伟父子二人都曾封为昌邑侯。
  下联典指明朝湖南麻阳县人满朝荐,字震东。万历年间进士,授咸宁(今属陕西)知县。他手下的税监梁永派人谋害巡按御史余懋衡,被满朝荐发觉,梁永害怕满揭露他的罪行,带领军士闯入县府,企图杀害满朝荐未成。梁还私养甲兵数百,城中传言梁将谋反。满朝荐协助余懋衡捕拿,恶党趁机逃跑,在追捕时死伤了一些人。梁永入京诬告满朝荐抢劫贡物,杀死多人投尸河中。皇帝将满朝荐投进监狱。朝廷内外自大学士朱赓以下百余人上疏营救,直到万历四十一年秋,才被释放。光宗即位,将满朝荐提升为南京刑部郎中。不久,又调任尚宝卿。天启初,辽东地区全部失陷,加上农民起义、市民反抗,国家形势很危急,而朝廷内部党派之争激烈。满朝荐向皇帝上疏,奏言“时事十可忧,八可怪”,语言激昂,切中时弊。不久,调任太仆寺少卿,又向皇帝上疏论朝政,说:“朝廷政令乃颠倒日甚。”并列举事实,说明朝廷纲纪已坏,阉党专政,是非颠倒,忠奸不分,祸起四方,恳求皇帝与阁部大臣“更弦易辙,悉轨祖宗旧章”。奏折呈上去后,被削职为民。后来,魏忠贤又指满朝荐为东林党人,遂不复用。大学士向高申相救非常出力,但皇帝始终不采纳。崇祯二年,满朝荐被恢复原来官职,未及上任就因病去世。
 

阙(Qué、Jué 闕)359
不求斗米归编著,
喜搦狼毫绘佛仙。
  上联典指明朝末年的学者、诗人阙士琦,字褐公,湖广桃源(今湖南桃源)人。明朝崇祯年间进士。曾做过南安知县,上任不足半年母亲就去世了,同时他认为做官太辛苦,便辞官归乡,杜门著书,坚决不肯入仕为官。明朝因其德高望重,要调他入京担任编修,也被拒绝。逝世后留有诗文集近十种传世。
  下联典指清代著名画家阙岚,字文山,一作雯山,号晴峰;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客居吴门(今江苏苏州)。善画山水、花卉,尤工人物。画仙佛像妙甚。仕女每作高髻,近宋人定本。又擅写真,所作画宁繁毋略,宁朴毋巧,铺白设色,恪守顾、陆、徐、黄格律。
 

雍(Yōng 壅 雝)304
君自咬牙臣得国,
桥缘折柳宰题诗。
  上联典指汉初著名将领雍齿,沛(今江苏沛县)人。他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一名武将,骁勇善战,很能打仗,但也跟刘邦积怨很深,是刘邦最憎恨的一个人。但就因为刘邦为了安抚没得到封赏的功臣,被逼听从张良的计策,封了这个他最恨的老乡雍齿为什邡(位于今四川省什邡市)侯,食邑二千五百户(汉制:列侯所食县曰国,汁邡为列侯国,置相治民,有家丞、庶子、门大夫等官),号肃侯,建元雍齿,在位九年后逝世。雍齿死后,子孙在什邡的侯国统治了六十三年才结束。
  下联典指唐代成都人雍陶,字国钧,工于词赋,诗句脍炙当时。他是唐代后期的重要诗人,尤以写山水名噪一时,被称为“山水诗人”。雍陶少年时家境贫困,因蜀中战乱,颠沛流离,羁旅他乡。他曾考试落第,写有《自述》诗:“万事谁能问,一名犹未知。贫当多累日,闲过少年时。灯下和愁睡,花前带酒悲。无谋常委命,转觉命堪疑。”叙述了他当时穷困潦倒和悲观失望的心清。他又曾把自己的诗文写成卷轴投送给当时的宰相裴度。唐文宗大和八年登进士第,为当时名辈所推重。唐宣宗大中六年授国子毛诗博士。在长安,他与张籍、王建、贾岛、无可、徐凝、章孝标等友善,以琴樽诗翰相娱,时相唱和赠答。这些人中有的是当时名士,有的因怀才不遇而后归隐,他们对雍陶有相当影响,虽然雍陶曾出任简州(今四川省简阳)和雅州(今四川省雅安)刺史,但后来雍陶却辞官隐居庐山,养疴傲世,与尘世隔绝而终。业已出任雅州刺史的雍陶,这种自负的作风依然如故。传说雅州城外有一座桥名叫情尽桥,人们送别时,一定要在此处分手。有一回,雍送友人路过这桥,手下人竟严肃地告诉他说,老爷现在就可以停住脚步了,因为您已经到了“情尽桥”。雍一听,心中不觉深为纳罕,说:“人们都只说是情感难以穷尽,怎么会出现感情穷尽的事儿呢?”说罢,他便命手下人速速去拿笔来。此时,他想到古代乐府诗《折杨柳》中的涵义,当即就把这桥的名字改为“折柳桥”。同时,他还把他上述这意见写成一首诗,并题写在该桥堍的勒石上:“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呼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雍陶这首诗传出去后,它很快便脍炙人口了。人们在临别时,即使那些不在折柳桥分别的,也往往会念上雍陶这首诗,以志其深刻的离别之意。
 

雍门(Yōng mén 壅門 雝門)*
 

虞(Yú虞)161
著书议政犹思赵,
增灶疑兵屡破羌。
  上联典指战国时期著名策士、赵国上卿虞卿,本名虞庆,亦称吴庆,河北邯郸人。虞庆属于战国时期的“士”,善游说,曾游说赵孝成王,第一次见赵王时,因为评论国家政策的得失,赵王赐给他一些黄金和一双白璧,第二次见的时候赵王就拜他为赵国上卿了,于是他号“虞卿”。他一生游说于各诸侯之间。长平之战时,赵王不听虞卿联合魏、楚的主张,结果战败。长平战后,虞卿为解除秦军对赵国都城邯郸的进攻,驳斥赵郝、楼缓的媚秦政策,力排众议,坚持主张以赵为主,联合齐、韩、魏等国合力攻秦,深得敬重,赵王赐城邑及佩卿相印。战国后期,赵国社会矛盾复杂,形势日衰,虞卿无心政治生涯,为救朋友魏齐,随弃相印去魏。晚年穷困于大梁,从事学术研究,积累了多篇文章,合起来称为《虞氏征传》、《虞氏春秋》十五篇,今佚。太史公说“虞卿料事揣情,为赵画策,何其工也!及不忍魏齐,卒困于大梁,庸夫知其不可,况贤人乎?然虞卿非穷愁,亦不能著书以自见於後世云。”《史记索隐》述赞:“虞卿蹑蹻,受赏料事。及困魏齐,著书见意。”又说他上采《春秋》,下观近世,著《节义》、《称号》、《揣摩》、《政谋》等八篇,以刺讥国家得失,称《虞氏春秋》。《汉书·艺文志》记载有《虞氏春秋》十五篇,今已佚,仅有清朝时期的马国翰辑本。
  下联典指东汉名将、陈国武平(今河南省鹿邑西北)人虞诩,字升卿,他先后历任太尉郎中、朝歌长、怀县令、武都太守、司隶校尉、尚书仆射、尚书令等职。虞诩的祖父虞经长期担任郡县狱吏,执法断案,公正平允,且心存宽恕。每到冬月上报案卷,他往往哭泣流泪。他曾对人说:“东海于公高为里门,而其子定国卒至丞相。吾决狱六十年矣,虽不及于公,其庶几乎!子孙何必不为九卿邪。”于是,他给自己的孙子取字为“升卿”(见《后汉书·虞诩列传》)。当虞诩十二岁时,他已能通习《尚书》。父母早死,他孝养祖母。祖母死后,才出任太尉李脩府郎中。虞诩曾任朝歌县令,朝歌变民为乱,他用计平定以宁济为首盘根错节的土匪集团。虞诩说:“一个有抱负、有志气的人绝不会避开困难的事而专门去找容易的事来做。这就像我们在砍树时,如果不遇到坚硬牢固的盘根错节,就显不出斧头的锋利一样”。汉永初四年,羌、胡攻掠凉州。汉廷为专力北御鲜卑、匈奴,欲弃凉州,被虞诩谏阻。提出安抚凉州,抵抗西羌之策,得到大尉李修的采纳。西羌侵犯武都,当时临朝执政的邓太后听闻他有将帅之略,升他为武都太守,让他负责抗击西羌。虞诩用添灶疾行及疑兵之策,打败了羌人。虞诩喜欢举劾官吏,讥刺朝政,一点都不回护宽容,屡次忤怒权要贵戚。因此,他一生九次被谴责审治,三次遭到刑罚,然而刚正之性,至老不屈。永和初年,虞诩升任尚书令。后因公事离职。朝廷知他忠直骨鲠,再次召任,可不巧他去世了。临终,他对儿子虞恭说:“吾事君直道,行己无愧,所悔者为朝歌长时杀贼数百人,其中何能不有冤者。自此二十余年,家门不增一口,斯获罪于天也。”虞诩一生文韬武略,战功卓著,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的事迹被载入史册《后汉书·虞诩列传》,可谓是名垂千古。

 
【注】典故资料主要来源于陆君云先生所编的姓氏宗祠资料,特此致谢!
网络朋友若求点评或邀请活动的,为免日后纠纷,请先签合同并办理公证,希谅!
在线时间
2565 小时
主题
302

6741

帖子

2

精华

5万

积分

联都顾问

不党不群,无门无派

Rank: 9

UID
9012
经验
664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56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8-27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8 20:57 | 只看该作者
有幾篇文字,是蒐集資料、整理統籌時隨手攏一堆的,可能有些朋友會感興趣看,附在下面可供參考:

關於【虞姓】
  虞姓的历史人物选了两位谋略家来写对联,没选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虞姬,很对不起女性的读者们。另一位没写的大书法家是虞世南,也会令书法爱好者们失望了。还有抗金的虞允文等,也是很值得称道的虞姓历史人物。

關於【訾姓】中“范宣子跟和大夫爭訟田地邊界”的故事:
  范宣子(就是晋国当时著名的执政者士匄,他是士会的孙子)便想攻打和大夫,于是询问伯华(就是以前提过的羊舌赤,封地在铜鞮的伯华)。伯华说:“对外有军事行动是管对外军事行动的,不敢侵犯职权干涉内政。您如果有心对外用兵,可以把我召来询问。”
  问到孙林甫(即荀林甫),孙林甫说:“我只是客居晋国的人,是事奉您的,只等待着为您做事。”
  问到张老,张老说:“我从军事上辅佐您,不是军事问题,就不是我所知道的。
  问到祁奚(晋国的四朝元老),祁奚说:“公族中有不恭敬的事,公室中有不公正的事,朝廷里的事不正当,大夫们贪得无厌,这是我的罪过。如果作为国君的官而为你个人办事,那么恐怕您表面上应承我,而内心却要憎恨我。”
  问到籍偃(即籍游,大夫),籍偃说:“我是为张老执掌刑法的,每天都听他的命令令,那还有什么二话可说的?丢开张老的命令而擅自行动,那也就违反了您的命令。”
  问到叔鱼(即羊舌鲋,字叔鱼大夫,为人颇贪,后当司寇时因也是处理田产不公而被以“墨”律论罪,受诛暴尸),叔鱼说:“等我替你杀了他!”
  叔向(羊舌肸,叔鱼的哥哥,大夫,以正直和才识见称于时)听说了这件事后,去见范宣子说:“听说您与和大夫的事没有平息,问遍了大夫们,仍没有一个解决办法,何不去询访訾祏?訾祏正直且知识渊博,正直就能公正地分辨是非,知识渊博就能上下进行比较,而且他又是您的老家臣。我听说国家发生大事,一定要遵循常理办事,还要寻访谘询年老的长者,然后才能行动。”
  司马侯(大夫)也来进见范宣子,说:“我听说您对和大夫很恼怒,我不相信有这回事。诸侯们对晋国有二心,您不忧虑这个,反而恼怒和大夫,这不是您应该做的。”
  祁午(祁奚的儿子,也是晋大夫)也来进见,说:“晋国是诸侯的盟主,您是正卿,如果能使他们归顺听从晋国的命令,那晋国还有谁不听从您,岂止是和大夫呢?何不同他亲密和好,用大德来平息小怨呢!”
  最后,范宣子问到訾祏,訾祏回答说:“从前隰叔子躲避周难到了晋国,生下子舆当了法官,整肃朝政,朝廷没有奸佞的官员,当了司空,治理国家,国家没有败坏的功业。传到范武子,辅佐文公、襄公称霸诸侯,诸侯没有二心。等做了卿,辅佐成公、景公,军队事。及至做了景公的军师,官居太傅,端正刑法,汇合训导的法规,国中没有奸刁的百姓,后人可以遵从效法,因此受封随、范二邑。到范文子时,完成了晋、楚的会盟,加深了兄弟国家间的友谊,使各国之间没有嫌隙,因此受封郇、栎二邑。现在您继承了职位,在朝中没有奸诈的行为,国内没有邪恶的百姓,此时四方没有灾害,又没有外患内忧,仰赖着三位先辈的功劳享受禄位。如今国家太平大夫,你却怨恨和大夫,如果此时君王加宠于您,您将怎样治理国事呢?”
  范宣子听了很高兴,也感到触动,于是就多给了和大夫田一些地,与他和好如初。
  訾祏逝世后,范宣子便对儿子范献子说:“范鞅呀,以前我有訾祏作为谋臣,早晚都要询问他,以得辅佐晋国的方略,同时也是为了自己的家族安顺。但如今我看你,独自不能办事,要商量又没有人,你打算怎么办呢?”
  范献子回答说:“我嘛,平时处事恭恭敬敬,不敢草率,贪图安逸,且喜爱仁义,和洽搞好政事而遵循正道,有事和大家商量,而不是以此求得好感;自己的想法虽然好,但仍然不敢自以为是,一定要多听从长者的意见。”
  范宣子点点头说:“这样,可以免遭祸害了。”


關於【楚姓】本篇提到“宋代道教和占卜”的記述:
  
北宋至元初道教盛行,五代后期至北宋初邵雍、陈抟、魏野、柴通玄、种放、贺兰栖等著名道家,有宋一代,朝中出入真人、道长,山间的隐者、处士多多。宋太宗及其宰辅如吕端、吕蒙正、李琪、李昉等都是道教的忠实信徒,他们把道教作为政治与宗教合一的手段,维持统治,有的官员,是儒中带道、道中有儒,已经儒道难分了。真宗、徽宗走的都是这条路,尊玉皇、封老子,拜国师,徽宗朝尊崇名道士刘混康、陈景元、林灵素、王老志等人,他们佩戴金牌,出入宫禁;而道士也开法坛设醮,“封”徽宗为“教主道君皇帝”,相互吹捧。徽宗甚至仿儒学之制,建立道学,初入道者称为道徒,逐年考试,逐步升级,殿试合格的道士,称为高级道士,授以道官道职。据《宋史·徽宗纪》载:“重和元年置道官二十六等,道职八等”,道官中最高的称“金门羽客”,可以上殿参皇,出入宫禁。以前写故事玩时,也拿了几个名道士来开涮。
  不但道士,占卜在当时也颇为流行,卜者人数、占卜用书和占卜手法也繁多,占卜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的日常生活里,甚至被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正因为此,可以折射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虽然宋朝已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富庶的地方。而当年的有些著名政治家如司马光等,精于占卜,并有著述;而有的卜者,也是走“卜而优则官”这条路,今天写的楚芝兰,也是其中之一的佼佼者。
  关于宋朝的卜者,王安石在《汴说》一文中说:卜者“抵今为尤蕃。举天下而籍之,以是自名者,盖数万不啻,而汴不与焉;举汴而籍之,盖亦以万计”。开封这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卜者竟“以万计”,所占比例之高实属惊人。当时,巫、卜不分。宋仁宗时,豫章(今江西南昌)巫者一千九百余家。宋神宗时,虔州(今江西赣州)巫者三千七百家。可见,外地的专职或兼职卜者为数不少。《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辟有“卜筮部名流列传”、“星命部名流列传”、“相术部名流列传”、“术数部名流列传”,唐朝入传者仅二十人,宋朝则多达三十九人。这也可作为宋朝卜者比唐朝增多的佐证。


關於【蒯姓】這個姓氏的傑出人物,在楚漢之爭中最瀟灑孤高的人物是蒯通:
  
在汉朝,辩士就是谋士,靠辩论、说服、出谋划策来谋生的士,也叫说客。在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之交,社会上有一个阶层叫士,就是低级贵族。贵族一共有四等:天子、诸侯、大夫、士。士和前三种贵族的区别在于,天子、诸侯、大夫都有领地、有封地、有封国、封邑,而士没有这些不动产的。士有什么呢?第一,他有一个贵族身份。第二,一般来说士都有一技之长,比如有武艺,就叫做武士;有文才,就叫做文士;有计谋,就叫做谋士;口才好,就叫做辩士——这些人就是靠出谋划策游走于诸侯权贵之间,如果权贵采纳了所出的主意,就算被雇佣了,便忠心耿耿地为权贵们谋划。蒯通就是这样一个人,而且是非常有名的辩士,曾经到处游说,天下闻名。
  蒯通于秦二世元年八月,当时武臣授命于陈涉北上扫荡赵地。眼光老到,善为长短之说的他立刻游说范阳县令徐公,为其分析当前形势,解说利害关系说服徐公降赵王武臣,又以三寸不烂之舌说动赵王武臣接受范阳县令徐公投降,传檄千里,不战而下三十余城。可见其言之利!
  五年之后,蒯通来到韩信的帐下,当时韩信领兵向东进发,还没渡过平原津,听说汉王派郦食其已经说服齐王归顺了。韩信打算停止进军。蒯通劝韩信说:“将军是奉诏攻打齐国,汉王只不过暗中派遣一个密使游说齐国投降,难道有诏令停止将军进攻吗?为什么不进军呢?况且郦生不过是个读书人,坐着车子,鼓动三寸之舌,就收服齐国七十多座城邑。将军率领数万大军,一年多的时间才攻克赵国五十多座城邑。为将多年,反不如一个读书小子的功劳吗?”于是韩信认为他说得对,听从他的计策,就率军渡过黄河乘机突袭齐国属下的军队,很快就打到国都临菑。齐王田广认为被郦生出卖了,就把他煮死,而后逃往高密,派出使者前往楚国求救。司马迁对此评价为“甚矣蒯通之谋,乱齐骄淮阴,其卒亡此两人!”班固也认为“蒯通一说而丧三俊”。
  韩信立足拥有齐地,自立为假齐王,汉王正受困项羽于荥阳,只好用张良计,封韩信为齐王。项羽亦派武涉来说韩信,想和他结盟拒汉。到了这时,楚(项羽)和汉(刘邦)的势力已经是几乎达到势均力敌的时候,而韩信的齐也成为第三方势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支持哪一方,哪一方就是胜出。退一步说,他哪一方也不支持,也可以与其余两方鼎足三分。这时,蒯通出现在韩信前面,他是来帮韩信看相的。摒退左右,蒯通对韩信说:“相君之面不过封侯,而且会有危险,相君之背贵而不可言。当今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但韩信却念着刘邦的好处,不忍背汉:“汉遇我厚,吾岂可见利而背恩乎!”蒯通引用典故和俗语,把话挑明:“始常山王、成安君故相与为刎颈之交,及争张黡、陈释之事,常山王奉头鼠窜,以归汉王。借兵东下,战于鄗北,成安君死于泜水之南,头足异处。此二人相与,天下之至交也,而卒相灭亡者,何也?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今足下行忠信以交于汉王,必不能固于二君之相与也,而事多大于张黡、陈释之事者,故臣以为足下必汉王之不危足下,过矣。大夫种存亡越,伯句践,立功名而身死。语曰:‘野禽殚,走犬亨;敌国破,谋臣亡。’故以交友言之,则不过张王与成安君;以忠臣言之,则不过大夫种。此二者,宜足以观矣。愿足下深虑之。且臣闻之,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足下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下井陉,诛成安君之罪,以令于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数十万众,遂斩龙且,西乡以报,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略不出出者也。今足下挟不赏之功,戴震主之威,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高天下之名,切为足下危之。”韩信还是说:“生且休矣,吾将念之。”始终没听蒯通的话。
  数日后,蒯通仍不死心,最后来说韩信:“听者,事之候也;计者,存亡之机也。夫随厮养之役者,失万乘之权;守儋石之禄者,阙卿相之位。计诚知之,而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故猛虎之犹与,不如蜂虿之致螫;孟贲之狐疑,不如童子之必至。此言贵能行之也。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值而易失。‘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无疑臣之计。”韩信仍然不忍背汉,又自以为功多,汉不夺我齐,遂谢通。通说不听,惶恐,乃佯狂为巫。
  一转眼,汉王刘邦统一了中国,大封功臣,也没“忘记”韩信。因为一点“罪”他被贬为淮阴侯,又借名目说他谋反。终于,吕后用了萧何的计,韩信有了未央宫的杀身之祸。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吕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计。”高祖曰:“是齐辩士也。”乃诏齐捕蒯通。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阴侯反乎?”对曰:“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於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烹之。”通曰:“嗟乎,冤哉烹也!”上曰:“若教韩信反,何冤?”对曰:“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蹠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烹之邪?”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
  蒯通的坟墓题着一句诗:“九原若解酬恩怨,不恨高皇恨蒯通。”这里恨蒯通说的是韩信最后身死长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韩信说此话却别有深意,是感叹自己当时不够果断没有大胆赌一把?还是故意显示自己有机会反而没有反的冤枉?难道韩信不知道说此话还给蒯通带来灾祸吗?果然,刘邦回来听到吕后说,立刻派人捉拿蒯通,欲烹之(可能他想到了郦食其,要如法炮制吧)。蒯通的口舌之利又一次发挥作用,这里蒯通作了一个经典的比喻,盗跖的狗吠尧帝,并不是尧帝不仁,而是因为他不是自己主人罢了,换句话说也就是各为其主,没有什么好怨的!刘邦听后就无奈地释放了蒯通。
  蒯通一生,在项羽那里呆过、在韩信那里呆过,却没在刘邦那里呆过!在刘邦眼里,这么该死的一个人,最后还是奈何不了他,蒯通真是个人物。我觉得太史公在写蒯通的立意和行文之间,也玩了刘高祖的一把!


网络朋友若求点评或邀请活动的,为免日后纠纷,请先签合同并办理公证,希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5-27 11:57 , Processed in 0.07578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