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兰芷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笔记本(一):读七律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2301 小时
主题
240

2872

帖子

6

精华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31418
经验
623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30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2-13
61
 楼主| 发表于 2024-3-20 10:55 | 只看该作者
转:

黄庭坚《题落星寺四首》(其三)
落星开士深结屋,龙阁老翁来赋诗。
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
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绝妙无人知。
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

这是一首拗体诗。圆熟流畅的句子像甜食,难免吃腻,黄庭坚的诗就是消食的苦茶。熟悉格律的读者看这首诗,时时感觉苦涩不畅,因为每一句的格律都被刻意拗折,读起来诘屈聱牙,但相比圆润之句容易滑过不留痕迹,这样生满棱角的诗作往往能留下深刻的印象。首联是“深结屋”而非“结深屋”,将“深”字做动词“结”的状语,比名词“屋”的定语显得更有力。山谷诗的美妙如同枯劲的书法,将所有丰腴的部分剔除,骨力毕露。第二句化用了杜甫《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之二“何处老翁来赋诗”。有趣的是,杜甫这首诗也是拗体七律。中间二联,“坐久”“到迟”,都与俗世的纷扰忙碌形成对比;“与世隔”“无人知”,尽见其萧瑟寂寥的会心之处。尾联的“蜂房”句很有名,这一比喻也呈现一种漠然的美感。末句的“茶”“藤”,都是体现枯淡之趣的名物。我们可以看到,全诗的所有描写、甚至用典都和文体的拗折契合。因为浑化,所以读来纯粹自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301 小时
主题
240

2872

帖子

6

精华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31418
经验
623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30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2-13
62
 楼主| 发表于 2024-3-20 10:55 | 只看该作者
转:

陈师道《春怀示邻里》
断墙著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
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著尘沙。
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
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

陈师道的用力处是使七律的五十六字包含更多的曲折。他的诗仿佛“一步一景”的园林,句句有转,句句可味,整首诗或许有浑然的情怀,但这情怀却是由无数动态的念头相续而成,所以显得活泼。本诗的题目“春怀”正是如此,首联两句在句中都有因果(因为“著雨”,所以“蜗成字”;因为“无僧”,所以“燕作家”),用字很密。颔联的“剩”和“归”字凝练:“剩”是“更加”的意思,春日的情怀本不许人孤寂,屋里又是这样惨淡的光景,所以“更”欲出门——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更”字的因果,不仅包含了首联,也收纳了诗题,足见匠心。“归鬓”给读者意外的体验,因为“出门”是动作,“归鬓”是名词,其实不能对仗,但字面上又完全对仗。到此为止,意念转了几层,人却还在屋里,下半首继续描写和想象。黄庭坚形容陈师道是“闭门觅句陈无己”,从这首诗可以看出,“闭门觅句”和他心思百转、重门叠户的诗风,或许有很深的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301 小时
主题
240

2872

帖子

6

精华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31418
经验
623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30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2-13
63
 楼主| 发表于 2024-3-20 10:56 | 只看该作者
转:


陈与义《登岳阳楼》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陈与义的七律句法极疏朗,本质上和“一步一景”、层层转折的诗风相反:不需曲折花巧,而纯然以清刚之气放笔直写。首联的“之”是无意义的虚字,用于七律本是对有限空间的浪费,但陈与义用在此处,恰恰表现了他的风格无须计较空间,颔联仅仅点明了时间和地点,但不加修饰地陈述宏阔的空间,极显大气。颈联由此时此地引出过去人生的经历,展现纵深,因为用了很巧妙的联想(已经游历了万里,还登楼看远方;三年间那么多危难,还要凭倚危楼),所以显得自然流畅。这种风格的七律最重要的是自然,所谓“一气贯注”,流泻而下的“气”不能有一点滞碍之处,所以难处在“虚”而非“实”,苦心思考和刻意雕琢反易坏事。尾联是寻常的吊古语,和全诗一样,没有一句是意外的——意外会破坏清空之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301 小时
主题
240

2872

帖子

6

精华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31418
经验
623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30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2-13
64
 楼主| 发表于 2024-3-20 10:56 | 只看该作者
转: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宋代最会写对子的诗人可能不是苏轼,而是陆游。他的七律数量极多,对偶的质量也很好,引得同时代的刘克庄惊呼:“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从另一角度看,说明很多人以为难得的“好对偶”其实是可以批量生产的。他的文学技巧太高,感情也太丰富,以至于反而不容易让人体会他的真诚,尤其是关乎国家的宏大题材,多看就会觉得(也许是错觉)那只是一幅幅“好对偶”,正如发现汤味鲜美来自味精。所以此处选择了一首无关宏大的名作。作者客居京华,在百无聊赖中,注意到了一些有味的细节,写成了隽永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到,好诗比“好对偶”难得的多,就像真诚的哭笑永远不像演员表现的那么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301 小时
主题
240

2872

帖子

6

精华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31418
经验
623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30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2-13
65
 楼主| 发表于 2024-3-20 10:57 | 只看该作者
转:


元好问《岐阳三首》其二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元好问在七律一道上,掌握了某种诀窍,使他的诗最具沉着之致。此诗就是很好的例子。首联劈入一个惨烈的大背景。颔联其实是用了两个典故,上联用了杜甫的“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将“眼穿”二字融为“望”字;下联用了北朝古歌的“陇头流水,鸣声呜咽”。妙在都是化用,即便不知其典,仍不失为出色的白描。元好问是北魏拓跋氏之后,又是杜甫的继承人,他的诗风也恰恰像这一联的用典,是北朝苍直之气和老杜悲慨之怀的合体。颈联和尾联都以问句结尾,则略嫌单调。尾联之问隐承颈联:既然野蔓都能有情地缠绕战骨,上苍为何无情至斯纵其凶暴?质问上苍是痛苦到极致的表现,《后汉书》中说:“凡人之情,冤则呼天,穷则叩心。今呼天不闻,叩心无益,诚自伤痛。”这也是作者的伤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301 小时
主题
240

2872

帖子

6

精华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31418
经验
623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30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2-13
66
 楼主| 发表于 2024-3-20 10:57 | 只看该作者
转:



元代没有影响深远的七律作家。明代情况发生了变化:七律作者很多,有一些作者的作品总体质量不亚于唐、宋大家。我选了两位典型:李攀龙和钱谦益。

李攀龙《怀子相》
蓟门秋杪送仙槎,此日开尊感岁华。
卧病山中生桂树,怀人江上落梅花。
春来鸿雁书千里,夜色楼台雪万家。
南粤东吴还独往,应怜薄宦滞天涯。

如果说黄庭坚、陈师道发掘了杜诗中高妙的优点,李攀龙则找到了易学易会的法门,批量生产杜诗。他的诗就像描红本的字,工整到很难挑出缺点,也很难找出艺术的灵光。这首七律在风格上更近王维或李颀而非杜甫,但和他的学杜诗一样,情感节奏高度模式化。颔联将《招隐士》的桂树之典和古笛曲《落梅花》凑在一块,小有巧思,但我们不应忘记刘禹锡的《竹枝词》:“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早已把它们合在了一起。颈联的“书千里”和“雪万家”,是他喜欢的大数字对联,也显呆滞。总之,这首诗和他的大部分作品一样,只能算平平,那么李攀龙的意义在哪里呢?我想他像是一个筛子,筛出了唐诗的精华,而他作为筛子,恰恰承载了唐诗的糟粕。正如陆游使人们意识到“好对偶”可以量产,李攀龙也使人们发现,往日推崇的某些唐诗在艺术上并没有那么高的水准。比如,杜甫的《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这首诗人称“杜诗之最上者”,但徐渭评论:“人皆尽称此首,吾独以为板而凑也。‘来天地’、‘变古今’,板也;‘北极’句,凑也。”我以为此首足当佳作而无愧,但毋庸讳言中间二联确实是杜诗中“易学易会”的部分,而非“艺术的灵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301 小时
主题
240

2872

帖子

6

精华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31418
经验
623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30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2-13
67
 楼主| 发表于 2024-3-20 10:57 | 只看该作者
转:

钱谦益《西湖杂感》之二
潋艳西湖水一方,吴根越角两茫茫。
孤山鹤去花如雪,葛岭鹃啼月似霜。
油壁轻车来北里,梨园小部奏西厢。
而今纵会空王法,知是前尘也断肠。

钱谦益在文学上有最开放的心态,善于融合各家的长处,而这恰恰是杜甫的特点。李攀龙编诗选,于宋诗一概不收,唯恐学诗者受其影响;他忘记了他最推崇的杜甫提倡“转益多师”,以博大和革新见长。钱谦益的态度和杜甫一致,而学问更为渊博,所以在七律一道上,隐然达到了可以和杜甫争雄的高度。如果把杜甫的七律看成一座大湖,那么李商隐以降的大诗家基本上都是它的支流,在流动的过程中由伏而显,渐渐发展成水量丰沛的大河,这些大河再度汇聚成一片大湖,那就是钱谦益的七律。李商隐的含蓄、苏东坡的超逸、黄庭坚的雅致、陈师道的细密、陈与义的清健、陆放翁的对偶、元好问的沉着,无一不被熔铸其中,截长补短,去粗取精,加以过人的天分和特殊的遭际,成就了一千余首质量极高的七律。如果要稍作领略,可以看他《投笔集》所收录《后秋兴》组诗,奇情壮采,至为耀目。这里选了他晚年的《西湖杂感》诗中的一首。首联的“吴根越角两茫茫”,是元代陈樵的成句。七律一般不宜袭用前人成句,除非有推陈出新之效。颔联虽然寻常,但气味雅淡。有一些寻常的诗句,措置得宜,则令人一唱三叹。陈寅恪诗宗钱谦益,名句如“梦回锦里愁如海,酒醒黄州雪作尘”,与牧斋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颈联描写当日的繁华。到此为止,作者只是不带感情地平静描述。我们看到最后,才能体会作者的克制是多么值得:尾联瞬间引发了全诗的沧桑感,回过头看前六句,无不足以令人“断肠”。钱谦益无疑掌握了控制情感的秘诀:不动声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301 小时
主题
240

2872

帖子

6

精华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31418
经验
623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30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2-13
68
 楼主| 发表于 2024-3-20 10:58 | 只看该作者
转:




清诗的成就很高,尤其是七律,前代几乎每一家的风格都发展到了极致。唐代的一些传世名作,依清代的标准或许只能及格。我们回顾诗史,从唐至清,七律的平均质量在上升,但最耀眼的作品注定属于上游的开拓者,钱谦益可能是唯一的例外。越往下走,开拓便越显艰难,更多的作家选择了对已有风格的深入挖掘。从大诗家中,我选择了两位成功的开拓者:陈三立和郑孝胥。

陈三立《晓抵九江作》
藏舟夜半负之去,摇兀江湖便可怜。
合眼风涛移枕上,抚膺家国逼灯前。
鼾声邻榻添雷吼,曙色孤篷漏日妍。
咫尺琵琶亭畔客,起看啼雁万峰颠。

陈三立的风格是如此鲜明,连李商隐、黄庭坚和钱谦益都及不上他,只有杜甫对诗歌文字的革新才能与之相比。在他之前,有一些诗人革命性地使用汉语,比如乾嘉时代的广东名诗人宋湘有一首咏木棉的七律,颔联是“祝融以德火其木,雷电成章天始春”,用字之法令人耳目一新,但没有人能像陈三立一样,将新的字法树立为风格。这一首诗是他风格的典型。首联把普通的旅程,夸张为“有力者负之而去”的神迹(《庄子》的寓言说“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陈三立只是拿来比喻夜晚行舟),奇则奇矣,未免有“狮子搏兔用全力”之感。颔联的“移”和“逼”字是句眼,他的儿子陈寅恪有一联“家国旧情迷纸上,兴亡遗恨照灯前”,同样用到“家国”和“灯前”,但与乃父气味完全不同。颈联的字法也很生辣,“日妍”是个生造的词。古诗不妨造词,如李贺的“花楼玉凤声娇狞”,“娇狞”就是生造的词语,擅长古文和古诗的韩愈更是造词的高手,七律则应避免生造词语。尾联的“啼雁万峰颠”,也是陈三立喜欢使用的高奇之境。陈石遗批评陈三立诗“千篇一律”:“为散原体者,有一捷径,所谓避熟避俗是也。言草木不言柳暗花明,而曰花高柳大;言鸟不言紫燕黄莺,而曰乌鸦鸱枭;言兽切忌虎豹熊罴,并马牛也说不得,只好请教于犬豕耳。”钱钟书也说他的诗远不如学钱谦益的陈寅恪,只有一种高亢之气。这些评论未免刻薄,却也切中要害。陈三立虽然像杜甫一样开创了文体,成就却不如其他七律大家,因为他的风格不仅单调,而且简单,容易复制,把“避熟避俗”变成了另一种熟和俗,而他的才气逊色于同样喜欢自我复制的陆游。我认为散原的另一个缺点,是力量的滥用。他喜欢将生辣刺眼的字词不加节制地使用,就像一个把每一道菜都做成重辣的厨师,食客的味蕾因此麻木,根本无法尝出食物本身的美味。在这一点上,他确实应该向钱谦益学习控制之道。幸好,他的儿子这么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301 小时
主题
240

2872

帖子

6

精华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31418
经验
623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30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2-13
69
 楼主| 发表于 2024-3-20 10:58 | 只看该作者
转:


郑孝胥《春归》
正是春归却送归,斜街长日见花飞。
茶能破睡人终倦,诗与排愁事已微。
三十不官宁有道,一生负气恐全非。
昨宵索共红裙醉,酒泪无端欲满衣。

郑孝胥喜欢做宗社党人语,但他的诗却有经常在革命者身上体现的浪漫气质,并且终生未改,我们看到他在“七十残年世共轻”的晚年所做的重九诗中还说“俯视中原三万里,不妨抱膝过重阳”,与早年“名花身世真堪羡,烈烈轰轰做一场”没有什么不同。有人认为他接近韩偓(他自己也说得力于冬郎),事实上他比韩偓多了一种激烈傲兀,而这恰恰构成了他的主要诗风。这一点在这首名作中表现得尤其明显。首联写得相当草率,明人论诗,说“俗笔开口便怨”,正可以评价这一开头。杜甫写同样题材的作品,以“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起笔,相比此诗显得何等温柔敦厚。由此开始,整首诗都被怨意笼罩,颈联是名句,也是最怨之笔。郑孝胥晚年的地位相当高(虽然绝不可能为他赢得任何正面的名声),但诗中始终弥漫着少年郁郁之气。我固然欣赏这些长歌当哭的诗句,但感觉未免儇薄了一些,缺少大诗人应有的温雅或厚重的气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301 小时
主题
240

2872

帖子

6

精华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31418
经验
623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30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2-13
70
 楼主| 发表于 2024-3-20 10:58 | 只看该作者
转:



清以后旧体诗的质量远不如昔日。但在七律方面,仍出现了一位必须一提的诗家:陈寅恪。

陈寅恪《乙酉八月听读张恨水著水浒新传感赋》
谁缔宣和海上盟,燕云得失涕纵横。
花门已久留胡马,柳塞翻教拔汉旌。
妖乱豫幺同有罪,战和飞桧两无成。
梦华一录难重读,莫遣遗民说汴京。

陈寅恪的作品多为七律,风格上颇效钱谦益,与其父陈三立的诗风可谓完全相反:散原讲究气骨,尽力烹炼奇特的字眼;他讲究韵味,尽量避免奇特的字眼。在诗道上他与陈宝琛一脉相承。站在他的美学立场来说,奇特的字法和句法就像调味料,会破坏诗歌的本味。他早期的一些作品淡而无味。以后随着过人的识见、丰沛的情感融入诗中,他的七律境界之高,已非常人可以企及;语言之雅洁,也几近完美。自然凑巧的东西会给人带来一种毫不费力的舒适感,是比“才气横溢”或“笔力绝伦”更高的境界,这首诗正是如此。我们看到史事贴合时事;颔联对仗看似过于工整(“花”对“柳”、“胡”对“汉”,蒙童可为),但无不妥帖;颈联字字都有着落,“战和”句更是表达了人人意中所有而难以言表的事态;尾联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而韵味悠远绵长。我们甚至会感觉作者是“发现”了这首诗,而不是“创作”了这首诗,正应了“毫无作态”一语的字面含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301 小时
主题
240

2872

帖子

6

精华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31418
经验
623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30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2-13
71
 楼主| 发表于 2024-4-4 09: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兰芷 于 2024-4-4 09:38 编辑

流莺
唐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兰芷:以物喻怀。流——飘荡复参差——复陌临流。不自持,道尽无可奈何之感。启下面诗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301 小时
主题
240

2872

帖子

6

精华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31418
经验
623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30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2-13
72
 楼主| 发表于 2024-5-8 11:57 | 只看该作者

  伯爵茶跡|驚風密雨:柳宗元〈登柳州城樓〉講略
        唐德宗駕崩後,太子李誦即位,是為順宗,年號永貞(805)。順宗任用王叔文、王伾及柳宗元(773-819)、劉禹錫(772-842)、韓泰、韓曄、陳諫等人改革朝政,計劃掌握財權,並從宦官手中奪回兵權。惜因操之過急,遭到以宦官俱文珍為首的保守派大力反撲。俱文珍迫使順宗讓位給太子李純(憲宗),隨後賜死王叔文,王伾及其餘八人皆被貶為邊遠州分的司馬,史稱「二王八司馬事件」。柳宗元擔任永州司馬,前後十載。元和十年(815)正月,柳宗元奉詔回京,卻因權臣武元衡等人的敵視而不能復用。不久,由於盟友劉禹錫以詩獲罪,柳宗元受到牽連,被貶為柳州刺史,韓泰、韓曄、陳諫、劉禹錫也分別出任漳、汀、封、連四州刺史。這首〈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就是柳宗元抵達柳州當年的秋天所作,抒發登樓眺望異鄉風物的悲感,並遙寄二韓及陳、劉四友: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
    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
   柳州在今廣西北境,並不與海相連,但在唐人眼中卻是瀕海的炎荒之地。首聯出句謂登樓望遠,一片蒼茫,毫無所見。「大荒」一語出自《山海經》,而左思〈吳都賦〉云:「出乎大荒之中,行乎東極之外。」劉逵註:「大荒,謂海外也。」因此,對句拈出「海天」二字便順理成章了。尤其在此秋季,愈感天荒海寒,令這失意之客倍增悵惘。縱然首聯情調哀戚,但「高樓」、「大荒」、「海天」等語卻意境恢弘,依然令人感到一股悲壯的浩然正氣。故清人查慎行《初白庵詩評》云:「起勢極高,與少陵『花近高樓』兩句同一手法。」近人程千帆、沈祖棻《古詩今選》則謂此詩「壯闊的景色與沉鬱的感情交織在一處」,誠然。
    首聯的渾淪靜態,很快就被頷聯的動態所打破。原來在此南國,縱已入秋,卻依然有疾風驟雨。「颭」,國音zhǎn,粵音zim2,為吹動、搖動之意。所謂「斜侵」,尤可見風力之大,把雨滴都吹得橫斜了。芙蓉即指荷花,薜荔為一種蔓生植物,又稱木蓮。這兩種植物在南方頗為常見,早在《楚辭》中便時有記載。芙蓉本有高潔的意象,如〈離騷〉:「製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衣裳如此,可以想見內心之崇高。薜荔一詞,特別令人聯想到〈山鬼〉篇。王逸對此篇的詮釋是:「喻己不得見君,讒邪塡塞,難以前進,所以索居於此。」(《楚辭章句》)而其中「披薜荔兮帶女蘿」等自我修飾之文,王逸的解釋為:「言山鬼修飾眾香,以崇其善。屈原履行清潔,以厲其身。神人同好。」屈原在〈山鬼〉、〈涉江〉篇都提到獨處山中的意象,而離群索居乃是因為遭讒遠放。如此正與柳宗元的遭遇相契合。所以,儘管此聯之「芙蓉」、「薜荔」並非如《楚辭》般作為衣飾,但字面卻終能引導讀者朝着這個方向來思考。
    沈德潛說:「驚風、密雨,言在此而意不在此。」(《唐詩別裁》)摧殘芙蓉、薜荔的無情風雨,除了官場上的黑暗勢力,還能指涉甚麼呢!一如賴芳伶先生所說:「『驚』風和『密』雨更使風雨狂厲達到極點,而它們凌逼(「颭」、「侵」)的對象又是那柔弱的芙蓉和卑渺的薜荔,這裡可不正隱隱然控訴着詩人飽受折辱的哀楚?」(《詩意棲居的朝代:唐代詩選》)頸聯繼續描寫登臨所見(似乎風雨已過),由近景拉到遠景,而情景之交融更為顯著,也更為細膩。登臨南望是一片蒼茫,北望京師卻被秦嶺所阻擋。〈招魂〉:「目極千里兮傷春心。」嶺樹遮住了視野,無法開豁眼眸,卻令詩人更為傷心――這似乎意味着他從今以後只許放眼南荒,不能再有北返之念了!與理想、故鄉、親情、友情的割裂,不由令詩人痛苦萬分,乃至秀麗的柳江看在他眼中,都好像九曲的愁腸了!
    「千里目」與「九回腸」對偶極為工巧,但目因嶺樹所阻而不能千里,是實中有虛,腸見柳江之曲而益覺九回,是虛中有實,兩句一氣呵成,毫無板滯凝重之感。既然不能想望京師,至少應該可與一同貶謫的難友們互通音問、聊以取暖;但彼此之間卻依然通訊阻隔,寄書不達,連最後的一點慰藉都沒有了。眼前之荒寒,與心中之荒寒,可謂同出一轍。一個「共」字點回題目「漳汀封連四州」,一個「自」字卻暗示,四位友人此刻的心境,應該和自己一樣。喻守真說:「凡是投贈詩總以抒情為主,而抒情也不可太露筋骨,能做到恰巧的地步最好。」(《唐詩三百首詳析》)此詩尾聯文義悽惻之餘,也饒有餘音裊裊之致,確如喻氏所論。
    柳宗元在柳州三年,政績卓著。元和十四年(819)大赦天下,宰相裴度說服憲宗召柳宗元回京。然而詔書尚未送達,柳宗元卻在柳州病故,年僅四十七歲。柳州人為他修建羅池廟,四時祭祀,至今不輟。而好友韓愈在〈柳子厚墓誌銘〉中寫道:「然子厚斥不久,窮不極,雖有出於人,其文學辭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傳於後如今,無疑也。雖使子厚得所願,為將相於一時,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痛惜之餘,也道出了他那些窮而後工的詩文必然傳誦千古。韓愈的推測是完全正確的。李調元說:「柳子厚文配韓,其詩亦可配韓,在王摩詰、孟浩然、韋蘇州之上,根柢厚、取精多、用物宏也。」吳熙貴認為「根柢厚」三句是指柳宗元有深厚的生活,採用精煉的語言,描寫廣闊的客觀事物。(《李調元詩話評註》)我則覺得,語言精煉源自才華學識,描寫多元源自細心觀察,生活深厚則源於遭遇和品格。正因為多方面條件的結合,才會讓柳宗元成為唐代山水田園詩人的魁首。大家以為然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301 小时
主题
240

2872

帖子

6

精华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31418
经验
623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30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2-13
73
 楼主| 发表于 2024-5-27 20:44 | 只看该作者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上四答裴诗意,下四对时感怀。
裴有早梅之咏,故以何逊梅诗相比。
相忆句,和诗题忆寄。送客句,和诗题送客。
玩第三联语气,必裴诗有不及折赠之句,故答云幸不折来,免伤岁暮。若使一看,益动乡愁矣。
既而又自叹曰:此间江梅渐发,亦觉催人头白。盖当衰老之年,触处皆足伤情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301 小时
主题
240

2872

帖子

6

精华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31418
经验
623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30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2-13
74
 楼主| 发表于 2024-5-27 22:17 | 只看该作者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第三联运用的表现手:
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
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像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
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当时的离别之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301 小时
主题
240

2872

帖子

6

精华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31418
经验
623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30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2-13
75
 楼主| 发表于 2024-5-28 07:37 | 只看该作者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黄牛峡是所经之途,白马江是送别之地。纪曰:“因峡静而闻滩声之转,因江寒而见树影之稀,上下相生。”浦曰:“恰好双拖此别,就势总收回顾,神矣化矣。玩各努力句,当是送韩之时,正值公从青城起还成都之时,如此看未同归三字,亦有着落。”□吴曰:“收有苍茫之致。”○纪曰:“纯以气胜,而复极沉郁顿挫,不比莽莽直行。”浦曰:“笔笔凌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301 小时
主题
240

2872

帖子

6

精华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31418
经验
623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30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2-13
76
 楼主| 发表于 2024-5-28 08: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兰芷 于 2024-5-28 08:17 编辑

起句用老莱衣的典故,起笔方式比较特别,题诗是为送朋友去探亲,首句却反写,写乱世难以侍奉双亲。逆笔擒题,这种笔法我们要注意。第二句,由奉亲这个点,扩大到“万事”非。时值乱世,一切都混乱不正常了。第三句承接“万事非”写自己与家人分离,仍未写韩十四江东觐省。诗人用了三句,把乱世骨肉分离,难以团聚的不幸写足了,第四句才写“访庭闱”,但这种情绪也是延续的,“何处”一词表达一种不确定,也含关切之意。

第三联景语,黄牛峡在湖北,友人从四川去江东,所经之地。白马江在四川,杜甫送别友人之地。前扣友人,后扣自己。一远一近,前句为想象中的景色,虚笔。后句为身边的景色,实笔,虚实结合。峡静而更觉滩声,以静衬动,江寒故树影稀疏,景中含情。上联滩声,下联树影,听觉视觉结合。“黄牛峡”与“白马江”的对仗,字字工对,非常漂亮。

“此别”结前文,“各””未同归”绾合两人。杜甫不仅写友人省亲,也写了自己,还有整个时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301 小时
主题
240

2872

帖子

6

精华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31418
经验
623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30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2-13
77
 楼主| 发表于 2024-5-28 15:50 | 只看该作者
野人送朱樱(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明·王嗣奭《杜臆》:公一见朱樱,遂想到在省中拜赐之时,故“也自红”、“愁仍破”、“讶许同”,俱唤起“忆昨”二句,而归宿于“金盘玉箸无消息”。通篇血脉融一片,公之律诗大都如此。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⑴通篇诗眼在“也自”、“忆昨”、“此日”六字。古人所用意者如此,不必以一、二尖新之字为眼。“也自红”三字已包尽后句。此一篇之骨。绝唱不在此句(指“万颗匀圆”句)。后四句龙跳虎卧之笔。而虚谷不赏,琐琐讲一“破”字,盖其法门如是,只于小处着工夫。
此诗之妙有三:一在章法倒装,不肯平铺直叙;一在前半俱对赐樱桃着笔,不肯呆写题面;一在后节大片大合,不肯为律所缚:此皆律诗出奇制胜之处,学者宜细心体会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也自红”、“愁仍破”、“讶许同”、俱对赐樱桃著笔。下半流法直下,格法独创。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倒摄后卞,章法奇警,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也(“西蜀”句)。肖物精微,得未曾有,杜公天才豪迈,复能细心熨贴如此(“万颗”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301 小时
主题
240

2872

帖子

6

精华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31418
经验
623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30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2-13
78
 楼主| 发表于 2024-5-29 12:09 | 只看该作者
秋尽(杜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宝应元年(762年),严武入朝,西川发生叛乱,杜甫携全家到梓州避乱。他在梓州先后生活了1年零8个月,写下了150多首诗歌,包括那首被后世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写于流寓梓州时期。

首联,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
春天发生叛乱,到秋天快结束了,也没能够回成都。茅斋,指成都草堂。寄,托付,暂时安置之意。少城,在成都西南。首句引出第二句,因”且未回“,故而草堂还在成都少城的角落里等待诗人回去。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
      第二联,用了两个典故。陶潜菊,表现时令”秋“,且见襟怀。袁绍杯,出自《后汉书·郑玄传》:“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身长八尺,饮酒一斛,秀眉明目,容仪温伟。”大概意思是袁绍请郑玄喝酒,并请他登堂入上座。郑玄仪表出众,且善饮。杜甫以郑玄自比。杜甫在梓州,多次参加当地地方官员的酒宴,且受到礼遇。但他并未受重用,所以说“徒逢”。
      “篱边”承第二句”茅斋“。由成都的草堂,想到东篱边的菊花已应枯萎凋落。“江上”承首句“未回”,滞留梓州。
      第3句承第2句,第4句承第1句,分写成都与梓州两地。前两联叙事,写诗人滞留梓州,无法返回成都草堂。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第三联以景抒情。东行梓州,草堂在西,看西日,也有思家之意。独看,无尽落寞。梓州北望,是剑门,受剑门阻隔,北来之人无法通过。剑阁也阻碍了诗人北回家乡。西边的草堂回不去,剑门以北的故乡更回不去。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沉痛。引出第七句“长为客”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流落成都,已经是客居他乡了,由于四川的叛乱,连成都也回不去了。首联“且未回”,照应首联的“且”字,这个字用意很婉曲。
      7、8句,承5、6句。呼应前两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301 小时
主题
240

2872

帖子

6

精华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31418
经验
623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30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2-13
79
 楼主| 发表于 2024-5-29 18:29 | 只看该作者
送路六侍御入朝(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忽漫:忽而,偶然。
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一说不料。一作“不忿”。
生憎:犹言偏憎、最憎的意思。
无赖:无聊。谓情绪因无依托而烦闷。
触忤:冒犯。



前四句写送别之情,诗人由“过去”想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它本身有个时间的层次。诗从“童稚情亲”依次写来,写到四十年来,“中间消息两茫然”,不接着写相逢和送别,而突然插入“更为后会知何地”。恍如天外奇峰,劈空飞来。但实际上,“更为后会”,就已逆摄了下文的“忽漫相逢”。因为没有眼前的“忽漫相逢”,诗人是不可能想到将来的“更为后会”的。这句对上句来说,是突接。由于这样的突接,所以能掀起波澜,把诗人感伤离乱的情怀,表现得沉郁苍凉,百端交集。就下文来说,这是在一联之内的逆挽,也就是颠倒其次序,用上句带动下句。由于这样的逆挽,所以能化板滞为飞动,使得全诗神完气足,精彩四溢。如果没有诗人思想情感上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他在诗歌艺术上深湛的造诣,也是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的。
诗的后四句写景,另起了一个头,颈联和颔联似乎毫无相干。其实,这景物描写,全是从上文的“别筵”生发出来的。尾联结句“触忤愁人到酒边”的“酒”,正是“别筵”饯别之酒:“酒边”的“剑南春色”,也就是诗人“别筵”的眼前风光。“桃红似锦”,“絮白于棉”,这风光是明艳的,而诗偏说是“不分”,“生憎”,恼怒春色“无赖”,是因为它“触忤”了“愁人”;而它之所以“触忤愁人”,则是由于后会无期,离怀难遣,对景伤情的缘故。颈联中的“不分”和“生憎”,恰恰成为绾合上半篇和下半篇的纽带,把情景融为不可分割的完美的诗的整体。全诗句句提得起,处处打得通,一气运转,跌宕起伏;而诗句的措辞,脉络的贯通,则又丝丝入扣,在宏大中体现了精细的特点。

名家点评


仇兆鳌:朱瀚曰:始而相亲,继而相隔,忽而相逢,俄而相别,此一定步骤也。能反复照应,便觉神彩飞动。及细按之:“后会”无期,应“消息茫然”;“忽漫相逢”,应“重雅情亲”;“无赖”,即花“锦”絮“绵”;“触忤”,即“不分”“生憎”。脉理之精密如此。(《杜诗详注》)
杨伦:王元美曰:(七律)句法有直下者,有倒插者。倒插最难,非老杜不能也。李石:一气滚注,只如说话,而浑成不可及。无限曲折,正以倒插入妙(“更为后会”二句下)。(《杜诗镜铨》)
谭宗:忽倒提一句,以出“送”义,有势得情,此虽运笔之妙,而构思不足以副之,何可得也!(《近体秋阳》)
李锳:第三句插入“后会”,再转到“别筵”,便觉活脱流转,化尽板滞之气。(《诗法易简录》)
纪昀:五、六究非雅音,七句承五、六来。(《瀛奎律髓汇评》)
许印芳:中四句皆用虚字装头,亦是一病。(《瀛奎律髓汇评》)
高步瀛:吴曰:起四句几跌几断,第三句倒插一语尤奇。四句入题有神。五、六以下尤为凌空倒影之笔。“桃花”、“柳絮”皆色也,“不忿”、“生憎”皆写愁也。五、六、七三句转为第八句,铺写作势,而皆突兀不平。第四句一露“别筵”,旋即撇开,至末始倒煞“酒边”、“愁人”等字,神光离合,极排阖纵横之妙。杜公七律所以横绝古今,专在离奇变化,如此等篇,尤宜寻讨。(《唐宋诗举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301 小时
主题
240

2872

帖子

6

精华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31418
经验
623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30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2-13
80
 楼主| 发表于 2024-5-29 19:59 | 只看该作者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杜甫)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杜诗镜铨》:写得景色苍茫(“天入沧浪”句下)。前半寄李剑州,先代为伤慰。五、六将赴荆南,并诉出衰老无家之况。末句带出惜别意,其情自深。
《昭昧詹言》:起只叙述点题,而语意文势,跌宕历落。三、四妙切,犹明七子所能。五、六造语奇警,则义山,放翁且难之,胜《送韩十四》五、六多矣。结句回转跌宕不穷。滟滪、沧浪,皆自夔入荆之路。
《岘佣说诗》:“路经滟颀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李义山“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人扁舟”全学此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6-2 04:24 , Processed in 0.09948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