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说中国历史
张兴贵
小序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之一,这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延续下来,不能不说是一个世界历史奇迹。五千年中国文明史大约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约公元前3000年之前:原始社会,无文字记录,仅存创世传说;2、约公元前3000-前2100年:原始社会时期。三皇五帝活跃时期; 3、约公元前2100-前221年:封建社会时代。家天下制度确立,王位世袭,夏商周朝代更替;4、公元前221-1911年:帝国时代。秦王扫平六国,一统天下,首创皇帝制度,中国进入绵延2000年的帝国时代,直到满清覆灭,彻底结束了皇权制度。
在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明史增添了浓墨重彩。
中国对联是世界唯一的文学体裁,是当之无愧的国粹之一。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历史的简要概况,笔者计划用对联叙说中国五千年历史,但愿这种形式能得到读者的喜欢。
一、三皇篇
远古时代的三皇五帝说法不一,《史记·秦始皇本纪》指的是天皇地皇人皇,《尚书大传》中指的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帝王世纪》指的是伏羲、神农、黄帝 。
本文所指三皇为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一、燧人氏
燧人氏者,应该不是一人,而是一个古老氏族或一个漫长时代之称呼,或者指的是那个时代的那个部落首领(也非一人)的代称,因为上古没有流传下来的文献记载,是后人称谓他们的一个代号。其理由是,后人综合散见于历代古籍如《尸子》、《拾遗记》、《古史考》、《三坟》等认为,燧人氏有数大发明,比如:在距今约5万年时发明了钻木取火;在距今约三万年时燧人氏以右枢天乙(天龙座a星)为北极星;在距今约二万六千年时,燧人氏以太乙织女星(天琴座a星)为北极星;在距今约一万五千年时,燧人氏发明大山榑木太阳历;在距今约一万四千八百年时,燧人氏发明《河图》、《洛书》 星象历,创造人类早期的符号文字;在距今约一万一千年时,燧人氏创立八索准绳圭表纪历。联曰:
漫漫生涯,屡有发明,其事已逾万载;
芸芸族裔,长传称号,此名非属一人。
在人类进入旧石器时代时候,依然是茹毛饮血,与其他动物没有明显的区别,在逐步的进化过程中,人类逐渐发现自然之火能取暖、被火烧过的肉等食物更加好吃,于是就慢慢从畏惧火逐渐开始靠近火、利用火。然后又在自然现象的启示下,逐渐学会了砖木和击石取火,使自己向文明时代,迈出了巨大的一步,从而拉开了与其他动物的距离。
学会取火、用火,人类的身体与智能飞速发展,到了后来,人类又慢慢学会了结绳记事,虽然,在今天看来,这种记事法幼稚得很,但在刚从蛮荒时代走出的人类来说,已经具有深远的意义了。联曰:
火里食生香,与禽兽拉开差距;
绳中人记事,教子孙识得祖心。
《太平御览》卷八六九引《尸子》云:“燧人上观辰星(即心宿),下察五木,以为火也。” 《左传·昭公十七年》说:“若火作,其四国当之,在宋卫陈郑乎。宋,大辰之墟也;陈,太皞之墟也;郑,祝融之墟也。皆火房也。”意思很明白,大辰即大火,宋国国都商丘是大辰星的分野,可见燧人氏观辰星的位置理应在宋国商丘(今商丘睢阳)境内。有专家考证,燧人氏活动的区域很大,从西北到中原广大地区,都有燧人氏的足迹。 联曰:
史上留名,未负初心来衍脉;
河南立足,敢凭慧眼去观星。
二、伏羲氏
伏羲氏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太古正神,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 帝王世纪》载:伏羲孕十二年而生,故伏羲降生地名成纪(今甘肃秦安),定都陈地(今河南睢阳)。相传伏羲生日为农历3月18日,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联曰:
太古启人文,刊史册辞章以内;
正神为鼻祖,在睢阳记忆之中。
从历代典籍的记载看,伏羲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立八卦,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伏羲八卦中所蕴含的“天人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为以后《周易》之哲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联曰:
大道惟新,卦象成兮知变化;
先皇尚德,民心智也识天人。
二、教人民作网用于渔猎,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同时教民驯养野兽,这就是家畜的由来。联曰:
既奠国基,乃知民瘼;
得于野味,宜以家常。
三、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联曰:
配婚姻以正纲常,咸承国祚;
问子女而知父母,各有家门。
四、始造文字,用于记事,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形式。联曰:
昔之故事在绳中,时移费解;
今者文心留字里,目睹无疑。
五、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联曰:
随意随心,予我陶埙情乐矣;
向山向水,弹其琴瑟曲谐兮。
六、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为后代治理社会提供借鉴。 联曰:
统则亲民,国运丕承丕显 ;
分而理政,皇恩不倚不偏。
三、神农氏
即是新石器时代的姜姓部落首领尊称,因秉火德为王,故名炎帝,号神农氏。炎帝时代距今6000——5500年,共历九代,传位530年。
炎帝故里目前有六地之争,分别是:陕西宝鸡、湖南会同县连山、湖南株洲炎陵县、湖北的随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 。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在姜水一带时部落开始兴盛,最初定都在陈地,后来又将都城迁移到曲阜。联曰:
九代主煌煌厚德,缔造江山,古国洪恩曾远泽;
六千年漫漫浮尘,藏封记忆,囊时故地已难寻。
神农氏炎帝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制耒耜,种五谷,奠定了农耕基础。耒耜的使用和种五谷,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联曰:
五谷种时,耒耜深谙禾有德;
三餐饱后,人民悦说食为天。
二、尝百草,开中药治病之先河。清代吴乘权依据历代典籍记录在《纲鉴易知录》中说:“民有疾,未知药石,炎帝(神农氏)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族,而医道自此始矣。”联曰:
尝草原因民患疾,既有仁心,何嫌中毒?
兴医只待药回春,若无孤诣,难以开先。
三、首辟市场。据《周易·系辞下》载,神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联曰:
日中为市,于此溯源,物有盈余无积贮;
天下经商,以其利国,财无匮乏有融通。
四、治麻为布,民着衣裳。原始人从此结束了兽皮遮身的历史,这是人类由朦昧社会向文明社会迈出的重大一步。联曰:
因布布仁心,自此人知麻有德;
以衣衣我体,于今更觉意无形。
五、削木为弓,以威天下。神农始创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兽的袭击,有力地打击了外来部落的侵犯,保卫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劳动成果。联曰:
弓拈手上,因掌握无偏,开时兽散。
箭发弦端,赖飞行得力,射处敌亡。
六、制作陶器,改善生活。人们不仅对食物可以进行蒸煮加工,还可以贮存物品,酿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对人类的饮食卫生和医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联曰:
名器已成,民心得以陶然乐;
古风无竭,国酒因而遽尔香。
七、确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月为三十日,十一月为冬至。
执意观天,教日月星辰,兼收眼底;
知时得法,论阴晴冷暖,尽在胸中。
二、五帝篇
五帝指上古时代中国传说中的五位部落首领,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说指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第二种说法指大皞(hào)伏羲、炎帝、黄帝、少皞(少昊)、颛顼。第三种说法指少皞(昊)、颛顼、高辛(帝喾)、尧、舜。
本文写的五帝,乃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一、黄帝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其生日为农历三月三),享寿118岁。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市境内),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史记去五帝本纪》曰“(黄帝)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联曰:
得土而兴,有熊氏行踪不定;
登山以治,太史公本纪曾书。
1、统一华夏
神农氏后期,势力衰微, 黄帝便乘时而起,打败不同的部族,迅速形成了炎帝、黄帝、蚩尤(史称中华三祖)三足鼎立的局面。当时,黄帝居中原,炎帝居太行山以西,蚩尤是九居东方。 在阪泉之野(有四种说法: (1)在山西省阳曲县东北,相传旧名汉山 、(2)在今河北省涿鹿县东南、(3)在今山西省运城县南、(4)在今河南省扶沟县)黄帝击败炎帝,在涿鹿之野,黄帝击败蚩尤,从而统一了华夏,“炎黄”一词从此形成。统一华夏后,黄帝率兵进入九黎地区,随即在泰山之巅,会合天下诸部落,举行了隆重的封禅仪式,告祭天地。黄帝即位于公元前2697年。道家把这一年作为道历元年。联曰:
与二祖三分割地,野战称雄,立德吾邦称共主;
入九黎一统归心,天酬即位,因兹道历有元年。
2、划野分疆
统一华夏后,黄帝建立古国体制,划野分疆,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州;共设置120个官位管理国家。
地无分远近,公也私兮,咸归管辖;
官有赖绳规,朝兮夕也,每念劳谦。
3、治五气。黄帝确立了五行之气的理论基础,形成后来的道学思想源头,所以人们称道家学术为“黄老学术”。联曰:
哲学发先声,始论相生相克;
生民寻大道,已知可养可修。
4、度四方。黄帝时期,开始以步丈量四方土地,开始实行“田亩制”,重视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联曰:
纵是土无垠,以步量来田有亩;
但求农不匮,因时种出谷亲民。
5、与岐伯论病理,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形成了《黄帝内经》学术思想的雏形,因此被被称为医之始祖。联曰:
德化在医民,把握灵枢,穷究病因求善诊;
心期于论理,依凭素问,幸逢岐伯做深交。
6、铸鼎于荆山。《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获宝鼎”;《史记·封禅书》云“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自此,国家的尊严有了象征,从文化的层面来说,这件事意义非凡。
帝德本无形,封禅集权,朝阳起处山长泰;
荆山原有幸,铸浇为鼎,重器成时国至尊。
7、《史记·封禅书》云;“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黄帝统一各部落后,将原来的“熊”图腾,更换为龙图腾,龙文化从此衍生发展,“龙的传人”成了华夏民族的永恒名片。联曰:
存敬畏之心,治国惟求天兆吉;
听传承者语,由心乐说我为龙。
8、开辟园圃,重视果木栽培,娶妻嫘祖,种桑养蚕,揭开了中华文明史的新的一页。联曰:
帝心崇素德,一园桑,皆会意;
嫘祖养春蚕,百行事,独钟丝。
二、颛顼
颛顼(公元前2591年-公元前2493年)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姬姓,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 。颛顼生子穷蝉是虞舜的天祖。后来的夏、楚都是他的子孙。
颛顼生于若水之野(蜀地) ,实处空桑。 因佐少昊有功,被封于高阳(今河南开封杞县高阳镇) 。少昊死后,共工氏与颛顼争夺帝位 ,颛顼打败共工,继少昊主政 ,号“高阳氏”。颛顼成为天下共主后,始都穷桑,又迁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 ,后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 据说他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岁逝世 ,葬于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联曰:
善绳祖武示来许;
屡徙都城承帝灵。
1、 一统江山,创制九州
黄帝时代虽然统一了中原地区,但和蚩尤部族长期形成对立局面。直至颛顼,才形成各民族真正统一。《史记.五帝本纪》载:“北至于幽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蹯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据《乾隆御批纲鉴》记载,中国九州的建置区划,创制于颛顼,是他确定兖、冀、青、徐、豫、荆、扬、雍、梁九州的名称和分辖区域。联曰:
百族咸瞻首,中国荣昌,承运允宜今日鼎;
九州各有名,后人治理,固疆需念古时心。
2、效音八风,作曲《承云》
据《吕氏春秋·古乐》记载,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惟天之合,正风乃行,其音若熙熙凄凄锵锵。帝颛顼好其音,乃令飞龙作,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乃令鱓先为乐倡。鱓乃偃寝,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联曰:
雅意寄中天,而邀款款者云,钟于乐起;
虔心祈上帝,乃使英英之曲,得以风行。
3、崇尚祭天,禁绝巫教
黄帝晚年,九黎信奉巫教,崇尚鬼神而废弃人事,一切都靠占卜来决定,百姓家家都有人当巫史搞占卜,人们不再诚敬地祭祀上天,也不安心于农业生产。
颛顼为解决这问题,决定改革宗教,亲自净心诚敬地祭祀天地祖宗,为万民作出榜样。又任命南正重负责祭天,以和洽神灵。任命北正黎负责民政,以抚慰万民,劝导百姓遵循自然的规律从事农业生产,鼓励人们开垦田地。禁绝民间以占卜通人神的活动,使社会恢复正常秩序。 联曰:
重人道乃循天道,诚敬祖宗,传其帝祚;
禁神言而绝鬼言,首尊农事,食我生民。
4、玉龙文化,开启先河
《大戴礼记》载:“颛顼乘龙而至四海”,众多古籍记载,颛顼佩戴玉玛瑙头饰,而阜新市查海遗址发现的长达19.7米的石堆龙,被考证为属于颛顼古族文化遗存,因此,颛顼被称为是玉龙文化的开创者。联曰:
玉成明器,教清辉润泽山河,流光以焕;
天赐神龙,任古族扶摇羽翼,逐梦而飞。
三、帝喾
帝喾(生卒年不详),高辛氏,名俊(一作夋,夔),出生于高辛 (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 黄帝的曾孙,尧的父亲。姬俊的祖父玄嚣(少昊)是黄帝元妃嫘祖的长子,父亲名叫蟜极。姬俊5岁时受封为辛侯,15岁辅佐叔父颛顼,颛顼死后,时年30岁的姬俊继承帝位,成为天下共主,以亳为都城, 以木德为帝,号高辛氏,深受百姓爱戴。死后葬于故地辛,建有帝喾陵。联曰:
惟崇木德思民命;
素秉仁心固国基,
1、订立节气
帝喾以前,人们虽有一年四季的概念,但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一个科学的时辰顺序,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帝喾科学探索天象,物候变化规律,划分四时节令,指导人们按照节令从事农畜活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华夏农业出现一次伟大的革命,农耕文明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联曰:
作息有时辰,天象可循,民颂九州匡国主;
种收依节序,民田不竭,天生一片悯农心。
2、知人善任
帝喾以仁爱治国,羿的射箭技术天下无双,帝喾选拔他担任射官,赐给他彤弓和蒿矢。羿也不负帝喾深望,当白难反叛时,他一举将其平定。咸黑、柞卜长于音乐和制作乐器,帝喾命他们为乐官,终于创作出《九招》之乐和鼙鼓、笭、管、埙、帘等新乐器。联曰:
治国于仁,以无上之恩,深孚众望;
任人在善,教有才之士,未作独行。
3、缔造盛世
《史记·五帝本纪》载: 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帝喾时代可谓上古时期的太平盛世。联曰:
聪而知远,明以察微。光曜媲天升日月;
仁以树威,惠而取信,德馨如雨润江山。
4、凤凰来朝
帝喾非常喜爱音乐,他叫乐师咸黑制作了九招、六列、六英等歌曲,又命乐垂作鼙鼓、钟、磐等乐器,让64名舞女,穿着五彩衣裳,随歌跳舞。在音乐起鸣之后,凤凰、大翟等名贵仙鸟也都云集殿堂,翩跹起舞。联曰:
与民同乐矣,有磬有钟,亦歌亦舞;
兆吉不央兮,在朝在野,来凤来凰。
四、唐尧
尧(约前2377—前2259年),姓伊祁,号放勋,出生于保定顺平县,古唐国人(今河北保定唐县) 。中国上古时期方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尧为帝喾之子,母为陈锋氏。十三岁封于陶(山西襄汾县陶寺乡),辅佐挚。十五岁,改封于唐地(今山西临汾),号为陶唐氏。二十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葬于谷林(山东省鄄城县) 。尧从兄长帝挚那里继承帝位,并禅让于舜。联曰:
修身首重贤明德;
退位先开禅让风。
1、 始建国家政治制度
尧执政初期,还没有基本的国家制度,国家只是部落联合体,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所以在尧积累了一定的施政经验后,开始建立国家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按各种政务任命官员,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较为系统的政治制度,为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联曰:
垂泽国家图,吏贵在勤,民羞于懒;
奠基奴隶制,权因而立,政得以兴。
2、首开治理水患之举
尧的时代,“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危害天下,民不安居。尧对此非常关切,征询四岳(四方诸侯之长)的意见, 尧任命鲧去治理水患。虽说鲧治水九年,毫无功绩。但,毕竟尧已将治理水患当做国家要事了。联曰:
心思国事大如天,欲祐于民,需防于患;
水涌狂澜凶似虎,危伤及命,责比及山。
3、制定历法,测定“二分、二至”
《尚书·尧典》上说,尧命令羲氏、和氏等人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测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颁授农耕时令, 促使古代农耕文化进入 飞跃进步的时代。联曰:
凝眸日月星辰,论九地九天,历法流传宜立德;
在意春秋冬夏,定二分二至,农夫稼穑好因时。
4、 访纳贤能
史载尧之功臣九人,或说十一人,可谓人才济济。但他唯恐埋没人才,野有遗贤。所以他还常常深入穷乡僻壤,到山野之间去寻查细访,求贤问道,察访政治得失,选用贤才。其中尤以访问隐士许由被人称颂。联曰:
因己贤而举贤才,既已慕之,何畏穷乡僻壤;
知云隐以求隐士,未能得者,也钦挚宜诚心。
5、 勤俭听谏,设立谏鼓、谤木
尧当政后生活非常俭朴,住茅草屋,喝野菜汤,穿用葛藤织就的粗布衣。时刻注意倾听百姓们的意见,在简陋的宫门前设了一张“欲谏之鼓”, 尧听到鼓声, 立刻接见,认真听取来人的意见。为方便民众找到朝廷,他还让人在交通要道设立“诽谤之木”,即埋上一根木柱, 木柱旁有人看守,民众有意见,可以向看守人陈述,如来人愿去朝廷,看守人会给予指引。联曰:
待开言路无闲杵,从谏如流,木中止谤;
思省己行有定规,立身尚俭,天下居安。
6、 发明酿酒
尧会精选出最好的粮食,并用滴水潭水浸泡,用特殊手法去除所有杂质,淬取出精华合酿祈福之水,此水清澈纯净、清香幽长,以敬上苍,并分发于百姓,共庆安康。从而发明了酒,百姓为感恩于尧,将祈福之水(酒)取名曰“华尧”。联曰:
卓尔酿兮,不亦乐乎,社稷于今流玉液;
已然醉矣,允宜斟也,乾坤至此逸清香。
7、发明围棋
尧的儿子丹朱贪玩,尧就让他玩一种黑白子游戏,开发期智能,战国《世本·作篇》:“尧造围棋,丹朱善之”。宋代罗泌在《路史·后记》则进一步发挥说:“帝尧陶唐氏,初娶富宜氏,曰女皇,生朱骜很媢克。兄弟为逆嚣讼,嫚游而朋淫。帝悲之,为制弈棋,以闲其情。”联曰:
听历史天空,依稀觅得棋盘响;
循初民足迹,恬淡看来局面新。
8、禅位于舜
尧深知自己的儿子丹朱难以治理国家,就向四岳推荐接位人选,四岳推荐了舜,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从两个女儿那里考察他的德行,经过三年各种各样的考察,尧觉得舜这个人无论说话办事,都很成熟可靠,而且能够建树业绩,于是决定将帝位禅让于舜,在太庙举行禅位典礼,传位于舜,打破了帝位世袭的传统。联曰:
终以仁心察出贤,英明上德存,生民有幸;
未将帝位传于子,禅让遗风远,国祚无疆。
五、虞舜
舜(shùn,约公元前2277- 约公元前2178),妫姓,有虞氏,名重华,字都君,谥曰“舜”,是中国上古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出生于诸冯 (今山东诸城) ,治都蒲阪(今山西永济市) ,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史称帝舜、虞舜、舜帝,故后世以舜称之。
虞舜的王位是唐尧禅让的,人们世代尊称尧和舜为上古先王,尧禅让王位给虞舜传了四个字,即允执厥中;舜禅让王位给大禹传了十六字心传,即中华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中华心法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至高文化理论。联曰:
于国于家,素善躬行贤德、躬行孝德;
惟精惟一,皆因洞悉人心、洞悉道心。
1、孝感天地
《二十四孝》载: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联曰:
原因仁在心头,未嗔父母未嗔弟;
最是孝行天下,可做君王可做儒。
2、劳谦济世
古籍载: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制作陶器,也能带动周围的人认真从事,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的现象。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县为都)”。尧得知这些情况很高兴,赐予舜絺衣(细葛布衣)和琴,赐予牛羊,还为他修筑了仓房。联曰:
达己在心谦,以耕、以渔、以陶,得食得闲得器;
待人崇礼让,因济、因抚、因教,垂恩垂业垂名。
3、仁慈治国
舜的治国方略推崇“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画出五种刑罚的形状,起警戒作用;用流放的办法代替肉刑,以示宽大。联曰:
警戒待重新,务在惩前毖后;
仁慈催猛醒,成于护法亲民。
4、让位丹朱
尧帝去世,舜于三年的丧事完毕之后,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诸侯都去朝见舜,舜觉得人心所向,天意所归,无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联曰:
民意难违,竭虑远谋朝内事;
己心不倦,无私长泽世间人。
5、 因材任职
舜帝治国,善于因材任职,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 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担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担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还规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由考察三次的结果决定提升或罢免。通过这样的整顿,“庶绩咸熙”,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 联曰:
才有专长未必皆能,任其一日为官,只争朝夕;
事求熟悉尤须素好,嗟尔双肩履责,不敢轻闲。
6、命禹治水
尧用鲧治水无功,舜接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终于取得成功,联曰:
帝发爱怜心,欲教父业子从,水急水深民有虑;
禹行疏导法,难得前车后鉴,功高功远国无忧。
7、禅位大禹
舜深知自己的儿子商均不成材,因此就在年老以后,效仿尧帝,在接位39年后,将帝位传给了治水有功的大禹, 据《古文尚书~大禹谟》记载,是有虞氏(舜)传位给大禹时,告诫大禹的话,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其大意是“人心”常处于险地,“道心”又精微难见,只有去除杂念,坚持不懈,才能真正达到中道。宋代大儒朱熹特别推崇这十六个字,称之为尧舜之道代代相传的“圣人心法”,联曰:
关情在远,未负三九年,自成心法;
让国于贤,仅凭十六字,无愧圣人。
8、魂归零陵
舜传位于禹后,到南方巡视,在南方苍梧的郊野逝世。葬埋在长江南岸的九嶷山,这就是零陵。联曰:
苍梧原郁郁,三楚江中,至今流入帝妃泪;
碧草总依依,九嶷山上,从古寄来湘竹情。
三、夏朝篇
夏朝(约前2070-前1600 ),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 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 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一般认为,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 ,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联曰:
启世袭先河,疆称禹甸;
昌农耕古国,民服君权。
一、启“恭行天”
禹去世后,他的儿子启成了君主,改变了尧舜以来的“禅让制”,开启了“世袭制”,从而使得私有制代替了原始社会,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当时,启都郊外的有扈氏仗义起兵,率领部族联盟向启都讨伐,与启军大战于甘。战前启称他的权位是“恭行天”的,这便是之后周朝天子论的雏形。 启能歌善舞,常常举行盛宴。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在钧台,此即钧台之享,还在“天穆之野”表演歌舞。《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到启在舞蹈时“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启统治期间,其子武观时常作乱。《韩非子·说疑》说他“害国伤民败法”,最终被诛杀 。除了夏氏族内部的纠纷,为争夺部落联盟的权威,亦常常与东夷作战。联曰:
存仗义之心,且罚且征,恭而不怠行天道;
为陶情者事,亦歌亦舞,乐以无央悦国民。
二、太康失国
夏启去世,儿子太康继位,太康不善治国,政权被善射的东夷族后羿夺取,虽然后羿没有称王,而是立太康之弟中康为王,但实际权力在后羿手里,中康死,其子相继位,后羿代行王权,重用寒浞,寒浞之子浇杀了相,夏后氏政权名存实亡。
父业子难承,虚位丧权,辱国有违先祖德;
君恩臣不感,屠刀弑命,逆天无视旧邦规。
三、少康中兴
浇杀相时,相之妻缗从墙洞逃出,保住了腹中孩子——少康。少康长大,投奔有虞氏,并得到赐地与护兵,少康以此为根据地,召集夏族余部与遗臣,无薪尝胆,辛苦经营,终于击败寒浞,恢复夏后,结束了四十载的“无王”时期,此即“少康中兴”。联曰:
复国瘦容颜,天保遗臣,旧日山河重拜主;
上朝思体恤,力行德政,新都瓜瓞尽承恩。
四、杼光禹业
少康之子杼(也作“予”)承后位。重视发展武器和制造兵甲。文献中常常有“杼作甲”、“杼作矛”的说法。他派人讨伐东部地区的东夷。夏朝的版图在杼的统治下扩张到了东海(黄海)之滨。杼在位期间是夏朝最昌盛的时期。 《国语·鲁语》说道“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认为杼全面地继承了禹的事业。杼在位期间,获得吉祥物九尾狐。联曰:
尚武在躬行,作甲作矛,国运开祥来瑞兽;
光宗因善治,封侯封土,民心纳福颂明君。
五、夏桀亡国
夏朝最后一任君主是桀,他勇猛无比,肆意征伐,同时他还荒淫无度,致使群怨沸腾,终于被崛起的商汤击败,夏朝经过13世、17王,历时472年,于公元前1600年灭亡。联曰:
讨伐为逞强,虐政伤民,贤才恰适开新局;
荒淫因好色,美人入抱,荡语犹如唱挽歌。
六、频繁迁都
夏朝延续472年,前后共有17个都城,除大禹曾于山西平安建都以外,其余都城均在今河南。联曰:
都城废又新,遗址犹存,大河起伏留余韵;
后位长兼短,王威不再,前事依稀饮古风。
七、制定历法
夏代的历法,是中国最早的历法。当时已能依据北斗星旋转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夏历就是以斗柄指在正东偏北所谓“建寅”之月为岁首。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已知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它按夏历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中的星象、气象、物象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保存了中国最古的比较珍贵的科学知识。联曰:
翘首久观天,斗柄指时,四序循环原有道;
建寅初纪岁,农耕得福,九州稼穑已无违。
八、《禹刑》问世
夏王朝稳定之后,为于调整社会关系的需要,逐步形成和不断扩充的。其基本内容是以制裁违法犯罪行为的刑事法律性质的习惯法为主,制定了《禹刑》,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正规法典。夏朝已经有了监狱。联曰:
法典立规章,量以五刑,前贤自有严明律;
监牢谋统治,慑于百姓,后嗣焉无恐惧容?
九、井田立制
依据《左传》、《汉书·刑法志》等古文献资料记载,夏朝已经有了公社所有制,并且认定,后世的井田制,始行于大禹时代。联曰:
固土恤民心,晴雨绸缪,公社耕田咸有井;
满仓延国祚,稻粱成熟,农家纳税各依规。
十、工业发轫
随着夏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部门的分工,烧制陶器,琢磨石器,制作骨器、蚌器,冶铸青铜器和制作木器等各种手工业,农耕国度,工业已经出现。联曰:
九鼎铸威严,独显精工,国力允宜雕大器;
百行呈活跃,互传绝技,民生已是寄闲情。
十一、文字出现
《淮南子·氾论训》载:“夏之将亡,太史令终古,先奔于商,三年而桀乃亡”。《吕氏春秋·先识览》:“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于商”。从以上的引文中,我们可知:夏朝有史官,夏朝有书籍,夏朝有文字,这是不容置疑的。 另外 夏禹书、禹王碑则是夏朝的传世文字,是夏篆。联曰:
步仓颉后尘,记史成书,予我中华飞凤藻;
开篆文先例,镌碑有字,任其大德起龙图。
四、商朝篇
五帝帝舜时期,商人的始祖契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邑(今河南商丘),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诗经·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史记·殷本记》载,契是简狄吞玄鸟蛋而生,所以,商人便以玄鸟为图腾。
夏朝中期,契的六世孙王亥通过进行商业贸易,使商的势力逐步强盛起来。 夏朝末年,商的势力由黄河下游发展到中游,渗透到夏的统治地区,契的第十四代孙商汤灭夏后,返回亳都,以“商”作为国号 ,建立商朝。 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商朝存在时间是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商朝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商朝时期,畜牧业出现,六畜被人饲养。联曰:
代经先早晚,笔因甲骨成文,诗云玄鸟应天命;
畜养马牛羊,道有车痕留鉴,脉衍黄河建国都。
一、商汤兴邦
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桀在位时,穷兵黩武,暴虐非常,激起了国民的强烈不满情绪。原属夏之方国之一的商族首领汤有了取而代之的思想,他以德立威,推行仁政,采用伊尹的计策,国力迅速发展,终于在发布《汤誓》以后,帅兵而起,矛头直指夏桀,在鸣条山(山西夏县)将其击败,从而建立了新的王朝。联曰:
唯因德政归心,教率土之滨,兴亡两族容颜异;
合以誓词立国,看敷天之下,依附一朝鼎鼐同。
二、盘庚迁都
商朝建立以后,经过十多代君主的治理,王室之间的斗争非常激烈,到了第十代君主中丁以后,这种局面已经很难控制,于是不得不采取迁都的措施挽救危局,《史记·殷本纪》中记载;“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到了第二世代君主盘庚时期,王朝已经岌岌可危,于是盘庚不得不再次迁都,《史记·殷本纪》中记载;“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 从《尚书·盘庚篇》中可以看到,盘庚声称自己“视民利用迁”,但对那些不听命令的人,他发出了“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我要将他们斩尽杀绝,不让孽种留在新邑)的威胁,反映了内部争斗的激烈。盘庚迁殷以后,王室内部的矛盾得到缓解,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盘庚被称为“中兴”之主,并为武丁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联曰:
都城屡次迁移,争斗总难休,唯有盘庚成永固;
朝政群臣治理,升平终可得,岂无史册勉深思?
三、武丁中兴
武丁是盘庚之侄,年幼时曾在民间生活了一段时间,深知民众生活的艰难困苦。他即位以后,兢兢业业、不敢荒宁,励精图治,他四出征伐,征服了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也捉获了大量俘虏。武丁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很快,青铜器生产数量大增,出现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联甗这样的重器。此外,在纺织、医学、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武丁开创的盛世局面,为商代晚期社会生产的发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联曰:
雄谋济世而藏,宜屡发强兵,五方咸服期长治;
泰运承天以现,乃频雕重器,诸业勃兴得大同。
四、纣王亡国
武丁死后,他开创的太平盛世,没能长久延续下去。祖庚、祖甲以后诸王,特别是帝乙帝辛时期,国内矛盾十分尖锐,东南方的诸侯起来反叛。
面对这种情况,商王帝辛(纣)少年英勇,派部下向东征讨莱夷,自己攻打南方九苗,将商的势力延伸到了东海和长江流域,但是其连年的征战,极大消耗了国力,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国内兵力空虚,使其对西北的控制下降,给了周以可趁之机。在周武王时,周起兵攻商,商王帝辛(纣)仓促间只能以奴隶为军抵御周人,结果,商王的军队毫无斗志,“前徒倒戈”,牧野一战,“血流浮杵”,国内商军尽墨,帝辛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灭亡, 周王朝建立。
空有武夫之勇,危局已燃眉,可怜助纣皆为虐;
别无仁政之谋,前徒同倒戈,难挡兴周再改朝。
五、官制完善
商代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国家机构,有各种职官、常备的武装(左中右三师),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规等等。商代实行世官制度 。商王朝的职官有中朝任职的内服官和被封于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别。内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联曰:
官位依规世袭,内外各司权,且以分明成恪守;
朝堂任职躬行,晨昏同履责,未教疏忽误遵循。
六、田有公私
商朝的土地分为“公田”与“私田”,公社农民只有通过其所属的公社才能领得自己的份地,所以在这种公社中,公社农民的剩余劳动是以耕种“公田”的形式而出现的。《孟子·滕文公上》所说的“惟助为有公田”、“同养公田”的“公田”,是由原始公社中的“共有地”演变而来,“同养公田”就是说公社的“公田”由公社农民来集体耕种。联曰:
民意唯期稼穑,有地论公私,百姓相谈锄耒事;
王朝独重储藏,养田思富足,四时合作稻粮谋。
七、渔牧业兴
商朝,一向依靠农业兴国,所以逐步学会了驯养马牛,进而学会豢养猪养鸡犬等,六畜已经服务民生,同时也学会了淡水养鱼。
六畜依从豢养,望处有渔家,国祚长传承福泽;
九州砥砺操劳,忙中陶己性,民生渐得享丰盈。
八、衣裳得体
商代服饰不论尊卑和男女都是采用上下两段的形制,上着衣,下穿裳,后世称服装为“衣裳”,便是源自于此。其服饰的腰身和衣袖基本上设计为紧窄的样式,长度齐膝,便于活动。古代华夏族上衣下裳,束发右衽的装束特点,就是在商代形成的。联曰:
遍看尊卑男女,一律有衣裳,或麻或锦依身份;
不分紧窄短长,百家知技艺,宜暖宜寒合体型。
九、音乐怡情
自商代起,中国音乐进入了信史时代。民间的音乐和宫廷的音乐,都有长足的进步。由于手工业与青铜冶铸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而使乐器的制作水平飞跃,大量精美豪华的乐器出现了。乐舞是宫廷音乐的主要形式。可考证的有《桑林》、《大护》,相传为商汤的乐舞,为大臣伊尹所作。从事音乐专业工作的,主要有“巫”、音乐奴隶和“瞽”三种人。有关商朝的民间音乐的材料很少,《周易·归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联曰:
遣闲乃去飞歌,得乐器谐音,史上无央宜入韵;
寻趣而来起舞,留桑林寄意,民间有瞽可传薪。
十、宗教盛行
殷商时代的万物崇拜盛行,信仰对象包含大自然的各方面,例如:河神、山神、日月星辰、地神等对象。“帝”是商人心中的最大神,地位最高、权力最大,也是社会秩序的主宰。这种“一元”(帝)“多神”(自然神祇)的信仰模式,与现实世界的“王权政治”相仿。简单来说,人世有君王统治百姓,在自然界有“帝”统治自然神祇,但“帝”的能力和权威更凌驾世间君王之上,他是一切万物的主宰。因而,商朝“好祀”、“重祀”成风。联曰:
诸神地位至尊,隐匿在威严,无形可见亦称帝;
百姓心扉惟敬,春秋思祭祀,有礼不违咸屈身。
十一、天文发展
商朝对于天文天象的记载、对于干支记时法的运用等在甲骨文上有所反映。商代日历已经有大小月之分,规定366天为一个周期,并用年终置闰来调整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记录。联曰:
乐以抬头瞭望,循道久观天,日月食时寻规律;
精于刻字流传,纪年初置闰,星辰出处识晦明。
十二、计算已知
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致三万的数字,明确的十进制,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计算能力。联曰:
有物深谙数量,识得偶和奇,细微事上求精准;
无人不启心扉,算来多与少,加减法中看智愚。
五、联说晋国微历史
晋国为周代众多的诸侯国之一。存在时间为前1033年——前349年,历784年。
晋国因周成王桐叶封弟而来。首任国君为周文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姜太公姜尚之外孙唐叔虞。是时国号为唐。(唐,原为周朝一诸侯国,成王时发生内乱,被周公所灭)叔虞之子夑继位后改国号为“晋”。联曰: 虞缘桐叶续唐脉; 夑改国名称晋君。 从叔虞(前1033)受封到晋昭侯(前746—前739年在位)被杀,在294年的历史中,晋国经历了13位国君。前746年,晋文侯传位晋昭侯,昭侯将曲沃封给叔叔成师,这就是曲沃桓叔,当时,曲沃城比国都翼城还大,晋国已经分裂成翼和曲沃了。从前746年开始到前679年的67年时间里,晋侯经历了昭侯、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侯缗七个国君;曲沃伯经历了曲沃桓叔、曲沃庄伯、曲沃武公三代。前679年曲沃武公一举打败晋侯缗,被周釐王任命为晋国国君,此即晋武公,晋国结束分裂史,这就是晋国史上有名的“曲沃代翼”事件。联曰: 封城即有驱兵意; 代翼终留旷世名。 前677年,晋献公接位,晋国开始崛起。公元前669年,为防范曲沃代翼的事件再次发生,晋献公把原晋国诸公子们全部诛杀,以“绛”为都城。 公元前672年(晋献公五年),晋献公攻打骊戎的时候得到骊姬,对她特别宠爱。晋献公想立骊姬的儿子奚齐为太子,就故意疏远三个有才能的儿子,命太子申生居住在曲沃,公子重耳居住在蒲城,公子夷吾居住在屈城。这就是历史上的“骊姬乱晋”前651年,晋献公去世前托孤荀息,奚齐继位,仅一月时间就被荀息杀死,夷吾回到晋国继位,就是晋惠公。联曰: 绛地成都公立足; 美人入抱子离家。 晋惠公在位期间,秦晋屡有摩擦,前637年惠公去世,晋怀公接位。前636年,流亡在外十九年的重耳在秦兵的护卫下,回到国都绛即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即位后,经过勤王周室、晋楚争霸、城濮之战等事件,逐渐强大,于前632年以周天子之命召集诸侯,与齐昭公、宋成公、鲁僖公、蔡庄侯、郑文公、卫叔武及莒子在践土(今河南原阳)会盟。周襄王命令王子虎任命晋文公为诸侯首领,并写了《晋文侯命》,于是晋文公称霸,晋国终于成为诸侯国的霸主。联曰: 去而未使初心减; 归则常教霸业垂。 晋文公于前632年称霸诸侯之后,经过襄(公)灵(公)续霸、景(公)厉(公)图霸、到晋悼公独霸中原,再到晋平公于前546年与楚国会盟于宋,晋国的霸业延续了80多年。联曰: 势控中原成独霸; 史留大业赖群谋。 晋文公归国后,建立了三军,各设立了一将一佐,这就是三军将佐,也叫三军六卿。在历代晋公图霸的过程中,六卿的势力逐渐壮大,最终形成了中行氏、范氏、智氏、韩氏、魏氏、赵氏六大家族。公元前490年(晋定公二十二年),范吉射、中行氏逃到了齐国,六卿变为四卿。公元前453年(晋哀公四年),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杀死了四卿中势力最大的智伯,变成三卿。联曰: 惟期势猛强军力; 未料功高震主人。 公元前433年(晋幽公元年),晋公室仅剩下绛、曲沃两邑作为奉祀的地方,晋国所有领土全部入了韩、赵、魏三家之手,晋幽公反而要去朝见韩、赵、魏三家。公元前403年(晋烈公十三年),周威烈王赐封赵国、韩国、魏国,从名义上承认了赵、魏、韩的诸侯地位,晋国名存实亡。晋桓公二十年(前369),赵成侯、韩懿侯迁晋君于屯留。晋桓公三十年(前359年),赵成侯与韩昭侯分晋,迁晋君于端氏。晋静公八年(前349年),赵国夺取晋国的端氏,又将晋君迁回屯留。不久,韩玘杀晋君,晋国最终灭亡,退出了历史舞台,这就是山西被称为三晋的来历。联曰: 憾在军心成四散; 先于汉室见三分。 在晋国存在的784年的历史中,前后经历了39位国君。其中从唐叔虞到晋厉侯五代国君的在位时间无确凿记载。从第六任国君晋靖侯开始有了确凿记载,在位时间最长的是第十一任国君晋文侯,从前780年到前746年,在位35年;在位时间最短的是第二十任国君晋侯卓,时间是前650年,在位仅一个月。 晋国的统治范围变化很大,叔虞受封于唐时,其领地仅“河汾之东方百里”,晋大夫郭偃说:“今晋国之方,偏侯也,其土又小,大国在侧”。晋武公在位时晋国的疆域开始扩张,晋献公时期“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黄河中游皆为晋国所有,为文公争霸奠定了基础。从晋文公开始, 经襄、灵、成、景、厉、悼数代开拓,其版图最终形成了包括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西部与北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古一部的广大地区。这是晋国的全盛时期。 晋的国都见诸于史的先后有唐、翼、绛、新绛等名字。唐叔虞受封时的都城在唐(具体地点已难确定)。春秋史籍《左传》最早记载的晋都是翼。《西周封考国疑》认为晋国国都自唐叔虞始封到晋侯缗时一直在翼,晋献公时迁都绛。公元前585年(晋景公十五年),晋景公迁都于绛山之北汾河、浍河会合处的新田,称之为新绛,这也是晋国最后的都城。 曲沃是晋国重要的城市,在晋国分裂时期是曲沃侯的都城,曲沃代晋后,武公在当地建造宗庙,做为祭祀历任国君的地方。联曰: 近八百载桐根茂密,山属晋家,水属晋家,雄风归史上,后裔还需绳祖武; 历三九君国脉绵延,胜因卿势,败因卿势,故事在朝中,前车岂不鉴今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