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渔村临摹班 2015寒假作业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77 小时
主题
0

69

帖子

0

精华

1973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48205
经验
446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77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2-12
21
发表于 2015-2-18 17:35 | 只看该作者
014-微尘  寒假作业:
小石潭记      
唐代: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佩环 一作:珮)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 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临摹点:小石潭的清、幽、静、奇,心境的思、远、化、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634 小时
主题
25

512

帖子

16

精华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27760
经验
520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63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5-10
22
发表于 2015-2-20 10:5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寒假作业三

推荐作品:三峡
南北朝  郦道元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住了天空。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到了夏天,汹涌的江水漫上小山丘,这时上行和下行的水路就都被阻隔,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持续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渔民有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临摹点:
作者是著名的地理学家,这段文字却以文学性而为人称道。
1.层次。作者先写山,再写水。水又按不同季节来描写,季换景异,层次分明,令人印象深刻。
2.烘托。作者用“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隐天蔽日”写山之“高”,仍属寻常描写,但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侧面烘托,立刻使山之高、连,峽之狭窄形象化,立体化。写夏日水涨流疾,又用陆路“乘奔御风”来烘托,对比鲜明。
3.引用。作者引用民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不仅增加了自己描写的可信度,更突出了三峡之秋的寒与肃,读之仿佛悲凉之气扑面而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5-14 03:54 , Processed in 0.07873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