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4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3年殿试试卷:1号卷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7 19: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命题成联(每题20分)

1、 题北洋水师

北以南名,看功过几人,万里烟云回甲午;
洋为中用,抚古今一瞬,百年血泪励炎黄。
自注:鹤顶格嵌入北洋,北洋水师的高层包括李鸿章在内几乎都是南方人,故曰北以南名。

2、 题三星堆遗址

传说岂无稽,古国古城寻古史;
文明堪有继,新星新月耀新天。

3、请您以古代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津生口舌淮南橘;
气壮山河塞北人。

二、联作思路解析(20分)
请从上题即"命题成联"三题中,自选一幅联谈创作思路,要求300至400字

《对联创作思路简述》

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为题撰联:
津生口舌淮南橘;
气壮山河塞北人。
看到这个题目后,我觉得有点像诗钟。扣题,但又不能犯题字。
句子早就读过,意思很明白。为了方便创作,我先联想了不少环境影响人的名句:
故近朱者赤,近墨得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傅玄《太子少傅箴》)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春秋》)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杜甫《佳人》)
另外,我还想到了自己生于北方,定居江南,经常被人家劝酒,并且声称北方人酒量都很好的。虽然这种刻板印象不尽科学,但也情有可原,因为各个地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本地人的性格特点。
接下来,要确定布局了。
看题目的要求,最好是从积极一面来写,适合用正对。
为了更好的表达效果,最终选择了比兴的手法,先言物,再谈人,也算是流水对吧。
上比写橘生淮南,其甘甜美味如斯,令口舌生津。下比写塞北风情,造就一方气度恢宏人士。全联紧扣主题,对仗也较工整,且口舌和山河句中自对。
当然,这副作品肯定是不完美的,存在缺点和不足,希望能得到前辈高人的指点,以期更上一层楼。

三、 论文(20分):
以 “自对之我见”为题撰论文 [要求字数800~1000字,不符合要求适当扣分

《对联自对之我见》

摘要:
自对手法是对联的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但对于它的有关问题大家争议颇多。本文主要谈一下对联自对手法的由来和利弊,仅供参考。

一、自对的发展史
自对是对联的一种变格,也叫当句、边对,是对联创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于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虽是言诗,对联亦同。
自对并非哪个联家的理论创造,而是诗词还有更早的辞赋骈文的已有手法,只不过它刚好也适用于楹联而已。
例如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上下句的前一个分句就属自对。
近体诗里的自对尤以律诗居多,这是因为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给自对提供了天然的表演舞台。
如律诗大家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可归纳为同字自对。而王维的名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则是紧密自对。
词曲中自对的例子也有很多,不再赘述。
自对由辞赋入诗,再由诗至词曲,最后渗入对联,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自对的手法自身也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
二、自对在楹联中的作用
自对在古今楹联创作中应用广泛,益处多多。
它为对联提供了一条宽工转化之路,在有自对的部分,不仅允许词性相异,结构不同,甚至重字都可以不避,这就为上下联的对仗提供了极大的灵活变通的余地。
如岳王庙联:
天下太平,文官不要钱,武官不惜死;
乾坤正气,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日星。
特别是自对在中长联中的应用能够产生类似辞赋铺排的效果,大大强化了对联的整齐美、层次美和对称美。这在孙冉翁题大观楼的天下第一长联中可以深切的体会到。
三、把握好自对手法使用的度
自对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但过犹不及,如果用得过多过滥,它也会影响对联作品的等级和境界。而经常使用自对,弃上下联互对于不顾,也是自身基本功欠缺的表现。联都网的著名联家月鸣泉管理员就在一个帖子里意味深长的说:“不可否认自身语言词汇的贫乏,也是造成自对泛滥的重要原因”。
总之,我们要注意有限制的使用自对,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到不断充实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上,再辅以一定的艺术手法,力求达到自然娴熟、不着痕迹的较高境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5-4 11:56 , Processed in 0.06796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