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89|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联基础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3861 小时
主题
3155

2万

帖子

69

精华

3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39386
经验
7953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386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3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9 23: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习
在线时间
13861 小时
主题
3155

2万

帖子

69

精华

3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39386
经验
7953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386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30
2
 楼主| 发表于 2013-4-10 00:19 | 只看该作者
无情对速成
第一步:了解无情对的现状

  无情对是一种起源于唐宋,兴盛于清末的幽默类对联。张之洞是首倡者和代表人物。

  大家知道,对联,被称为“诗之余”。一百多年来,无情对处在“联之余”的尴尬位置。也就是说,无情对在很长时间被认为是“尾巴的尾巴”。这样的错误认识,使人们对无情对产生了种种偏见和认识误区,如:认为无情对不宜深入学习,玩多了就不会对对联了;认为无情对需要很机智的人偶尔灵光一现,才能创作出来,等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您还乐意来了解无情对。我要说,您一定是一个很有灵性、向往快乐的人;是一个思维不禁锢、富有创造性的人。
第二步:认识对联对仗手法

  对联的对仗手法,比较常见的有4种:直对(即普通对仗)、自对、借对、蹉对(又名交股对)。

  娴熟掌握和运用这些基本手法,是对联创作的基本功。如果有短板的话,可以说对联没有真正入门,更难称已登堂入室。试想,如果一个人连“加、减、乘、除“也没掌握全,能叫懂数学吗?

  实践中,直对和自对,为联界所常用。借对手法,却出现了古代诗人、联家常用,而今人不常用、不善用,甚至不屑用的局面。据笔者统计,《清联三百副》和《民国联三百副》中,有将近
10%运用了借对手法,而今人用者寥寥,用过者,使用几率亦很低。

  今人不善用借对的原因:一是被代代相传的经验之谈所误;二是未能真正窥得借对的规律;三是创作受技术“瓶颈”所制约。突破这三点,则借对手法的运用,是轻而易举的事。
第三步:认识借对及其原理

  借对,古人诗联中的一种对仗方法,常分借音和借义两种。其中,借义,又称转义,即一句中的某字有两个以上的固有含义,句中用的是甲义,而借其乙义或丙义与另一句中的字相对。
例:
  行李淹吾舅,
  诛茅问老翁。(杜甫《巫峡敞庐奉赠侍御四舅》)
  句中是“行李”,借“李树”的“李”与“茅”工对。

宓昌墀贺张之洞七十寿:
  母事慈,子事孝,大义凛宫帏,北面三呼天下定;
  旧党票,新党拳,中流成砥柱,南皮一老古来稀。
  “南皮/北面”为借对。张之洞乃河北南皮县人。

  娴熟掌握和运用借对手法,不仅是对联的基本功,也是无情对的基本功。反过来,学习无情对,娴熟掌握和运用借对手法,也同时增加了您创作普通对联的手段,有利于创作出有特色的作品。

借对的原理

1、工对的原理:

  熟悉对联的人都知道什么是“工对”,然而,能科学而全面认识工对的原理的人,很少。
  比如:“花”对“果”,为什么是工对?100%的人都知道原因——它们都是“植物器官”呀。确实,千百年来,人们对工对的认识和判断是轻松的,也是很准确的。可是,就是这么简单的问题,大部分人对于“工对的原理”还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我们来分析一下“花”和“果”,有哪些常见的、明显不同的基本含义:

  花:a植物器官;b消耗(金钱等);c(颜色等)混杂的;d不专一的;e姓氏  

  果:1植物器官;2确实、的确;3事物的结局

  大家可以发现:“植物器官”仅仅是“花”和“果”的诸多含义之一。原来——
  一组汉字,它们的诸多含义中,只要有一组含义相同、相近或相反,我们就认为这组字是工对的。

  我们把一组字相同、相近或相反的含义,叫“工对义”。如a 和1;
  为便于区别与交流,把“工对义”以外的含义组合,叫“不工义”。如b和1等14种组合。

2、借对的原理

  直对,就是把一组汉字的“工对义”合理沉淀到词或句子对应位置中。
  也就是说,把含义a 和1安排到句子中,是我们的习惯思维和习惯动作。
  借对的原理也很简单,它就是利用乙义、丙义、丁义来做文章。从数学统计方面在观察和表述,就是:

  借对,就是把一组汉字的任意一对“不工义”合理沉淀到词或句子对应位置中。

  所谓“合理沉淀”,就是在组词造句时,1、保证句子中出现的是某含义;2、保证其他的汉字也工对;3、保证句子流畅自然合逻辑。

  我们知道,把一个汉字的任意一个含义沉淀下来(实质是小学生的组词造句),难度是没有区别的。而1:14的比例显示(不同的一组汉字,比例不同,但相似):借对比直对选择余地更大,更自由。

  认为借对或创作无情对很难的人,是因为没能科学认识借对的原理,或者是,思维僵化在直对一种方式上。
也就是说,借对是很容易的,关键是要能改变认识和思维习惯。如,看到一个词或一个出句,脑海里想到的不能局限于每个字的甲义,而应该是每个字的多个含义。

  一个正向思维与反向思维均等的人,是没有丝毫困难的。
第四步:认识无情对的概念及创作原理

  无情对,是一种通过密集运用借对等手法,极力追求字、律等的对称,同时极力追求词、句等的不对称的幽默类对联形式。

  直对的密集运用,得到普通对联。这是您最拿手的;
  自对的密集运用,得到一种较特殊的对联。您肯定见过,甚至实践过;
  借对的密集使用,得到另一种较特殊的对联——无情对。
  上面是并列关系。

  密集使用借对手法形成对仗,这就是无情对的创作原理。
例:
  树已千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密集地运用了2处借对。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
  密集地运用了3组借对。

  绝大部分的无情对,“借对密度”大于50%,有少量低于50%,甚至只有1处借对。没有运用借对手法的幽默对联,不是无情对,而是普通诙谐联。
  无情对创作,追求“借对密度”100%,但不强求100%。
第五步:认识无情对的特征

  无情对的特征,就是实现了
“明显的对称”与“明显的不对称”的和谐统一。

固守对称

  固守对联的对称要素,这是无情对依然归属对联大本营的基石。无情对固守的元素是:当一个字一个字来单独考察时,字字工对。同时,不可以违背对联的基本声律规则和要求。
例:
  庭 前 花 始 放
  阁 下 李 先 生

  僧 来 云 正 过
  道 上 念 真 经

  以上2副无情对,一个一个字考察,是工致的;上下两句,是符合平仄要求的。
  注:考察是否字字工对,是脱离句子来进行的。不需要顾及汉字在上下句中的含义和词性(即甲义与甲词性)的不对称。

制造不对称

  由于借对手法的密集运用,无情对肯定会出现字不对品、词不对仗、句不并行的特征。

  字不对品:即在无情对上下句中,对应位置的2个汉字的甲义往往是明显不匹配的。

  词不对仗:即对应位置的词,含义、词性、所担当的句子成分,往往是明显不匹配的。有时,甚至上下句中的词根本不在对应位置上。

  句不并行:通常表现为,语法结构不对称、节拍不对称、主题上的不对称、意境上的不对称4种情况。

  特别要注意的是:“句不并行”的4种情形,可能同时出现于某一成功的无情对作品身上,也可能只出现其中一部分或几部分特征。无论包含几种特征,只要采用了借对手法,且制造了句子“明显的不对称”,无情对创作就是成功的。
  也就是说,通过密集运用借对手法创作而成的无情对,有的可能主题不相关,有的可能相关;有的可能上下两句意境不协调,有的可能协调。 

对称与不对称的和谐统一


  无情对创作,在应对一个句子时,既考虑严格对仗的问题,又考虑背离对仗的问题。严格对仗的目的是求得“明显的对称”;背离对仗的目的是求得“明显的不对称”。对称是矛盾的一个方面,不对称是矛盾的另一方面。二者最终要统一到同一对象——一件作品中。成功的无情对作品,就是要实现“明显的对称”与“明显的不对称”的和谐统一。

  和谐统一应这样来理解:

  1、构成无情对作品的所有的“字”,本身就是矛盾的和谐统一体,既扮演着对称的角色,又扮演着不对仗的角色。在句中,它们很可能不对称;在句外,它们严谨对称。

  2、构成无情对作品的所有的“字”,既是“对称”的基本单位,同时,又是“不对称因素”的有机组成部分。词的不对称、句的不对称,离开这些小类工对的“字”,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无情对句,在收蓄“明显的对称”与“明显的不对称”这对矛盾于一体的同时,还能保持平仄相谐、语义流畅、合乎逻辑,甚至生动、蕴理、有特色,这就叫和谐统一。

  所以,无情对的审美价值体系由三个维度构成。这三个维度是:工致之美、错落之美与和谐之美。三者有机搭建起来的
三维空间,展现着无情艺术之美。
第六步:认识“小类工对”

  学习无情对,必须准确认识和把握什么是“小类工对”。

  无情对的工对,与普通对联的工对,有联系,也有其区别。无情对要求小类工对。

  
所谓小类字,就是词性相同,含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一组汉字的总和。

  一个汉字属于哪一小类,用《缥对类》等古籍中的22门来割分,太过宽泛。精确的小类,本质上由汉字固有的含义所决定。

  
严格地说,一个汉字在字典上有几个明显不同的含义,它就至少属于几个明显不同的小类。

如:
  花=
  作为植物器官,与“叶、果、干、实、根”等为一小类;
  作为颜色类形容词,与“白、彩、绿”等为一小类;
  作为动词,与“费、用、耗”等为一小类。

  一个字,能应对的小类字库,可以这样表述:

  花=叶、果、干、实、根;白、彩、绿;费、用、耗…

  小类还根据不同的文字语言环境而有很多不同的分法。如
  生,与“末、净、丑、旦”同为戏曲角色,而属同一小类
  车,与“后、兵、象”同为国际象棋棋子名称,而属同一小类

  小类中可能有更小类。较大的小类就成了大类。如
  说、看、听、嗅,同为五官小类。而“说”与“云、道、呼、喊”等同为口腔发声,故为更佳的小类。

  大小类在特殊情境下,归属另一小类。如
  “花”是植物的一部分,“柳”是植物,从这个角度是大小类。但“花/柳”常出现在并列结构的成语如“寻花问柳”中,故可归为小类。而“花/松”却不是小类了,而是大小类相对。

  大类也可能成为小类。如
  诗、酒、剑,属于不同大类,但因同属于某种文化气场,而常被归为一个小类。

  人们对于小类的认识,总体比较一致,但也有分歧。每个人因知识面等的制约,在认识上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

  成功的小类对仗,以绝大部分读者能轻易理解和认同为标准。

  一组小类工对的字,不因所处环境不同而发生工宽的变化。即不论它们在什么无情对中,不论谁在上谁在下,不论它们以什么词性和含义出现,只要处在对应的位置上,就总是小类工对。
第七步:了解运用借对的不同方式

  借对,常见的是2言词的借对。值得提醒的是:单字词也可借对,3言、4言、5言,甚至7言,也可借对。一句话,有几言的词存在,就可能形成几言的借对。在阅读中,注意观察,就可以发现这一点。这里就不举例了。

  借对在实际应用中,可能照顾句子的意节,可能不照顾。

1
、对位借对
  实现借对后,词与词依然位置相对。
例:
  珍妃/苹果/脸
  瑞士/葡萄牙
  “瑞士/珍妃”依然在对应位置。

2、错位借对(常可称之为“异步”)
  实现借对后,词与词之间不在对应位置。
例:
  树/已/千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把“树/已”当成一个词来借对。

  陈水扁
  卖/汤圆
  把“陈水扁”一个词掰开,当成2个词来借对。

  举国/关心/高考/热
  张家口/眼下/严寒
  出句4个词,全部分割成3个“词的组合”来进行借对,无一一对应情况。
第八步:借对练习

  前面说了,借对的原理,本质上就是避免直对,即避免将一组对位字的“工对义”安排在词或句子中,而是选择将“不工义”组合合理安排在词或句子中。

  下面,我们来实战应用。

例:大家知道,“花”,可以对“草”。

  花:a植物器官;b消耗(金钱等);c(颜色等)混杂的;d不专一的;e姓氏  
  草:1草本植物统称;2不细致、凌乱的;3、拟、撰写;4、字体的一种;5、雌性

  很显然,这组字比较常见的“工对义”是“a和1”、“c和2”。我们在组词造句时,只要避免把“a和1”、“c和2”沉淀到句子中,将其他23种“不工义”组合合理地沉淀到句子中,就是借对。请看例子:

a和2:
  繁花
  潦草

a和3:
  折花
  起草

a和4:
  印花
  章草

a和5:
  花鸟
  草猪

b和1:
  花钱
  草本

c和1:
  花脸
  草皮

d和1:
  花心
  草本

C和4:
  老花
  黄草

  这还只是“花/草”一组字的选择,已经非常之多,而一个汉字能相对的“小类字”数量可观,统计起来,路子就非常之宽了。当然,众多路径虽然客观存在,但不一定条条道路得到优秀对仗。即使如此,通常一个二言的词,对上10-20个理想的借对,是没有问题的。

  密集的借对,组串成句子,就是无情对仗。
第九步:尝试无情对句与创作

  创作无情对成联,出句可以先拟定,也可自由调整出句。应对无情对,出句则是固定的。这里仅就应对无情对,提供一个创作模式,供参考。
  具体到每个人,运用之妙,存乎一身。

  出句:松山邀月醉 [几水人家]

创作思路与流程:

1、分析各字“明显不同的含义”个数:

  松山邀月醉
  31122

2、决定从“山”入手,采取借对手法

3、分析“山”能对的小类字:

  山=海、水、野、谷、石、土、道、路

4、优选含义多的字,避开“工对义”进行应对尝试:如

  野:1、郊外;2、非家养的;3、粗鲁

  避开工对义“1”,选择2或3,尝试,可得:

  松山邀月醉
=
  粗野###

  撒野###
  #野战##

  
5、选择自己比较满意的“粗野”和“撒野”尝试成句:

  松山邀月醉=
  粗野致昏迷

  松
山邀月醉=
  撒野到天明
 
  当实践到一定程度时,以上5个步骤,实际上是不需要写到纸面,而是在创作者心里快速流转的。

  这个叫做“单义字入手法”。此外,还有“多义字入手法”、“首字入手法”、“尾字入手法”、“中间入手法”、“难点入手法”、“亮点入手法”等诸多切入方式。

  无论选择什么切入点,创作思路和流程也大致如此,则可能得出其他的佳句。从以往的无情擂台赛来看,一个5言或7言的出句,可以应对几十上百个合格或优秀无情对。即使如此,“借对素材”的富矿,也往往只是挖出了一部分。也就是说,掌握了规律,即使别人一窝蜂对完了,您还很可能独辟蹊径,对出佳句。

  总之,以上分析和举例显示:无情对创作,对于字、词的选择,路子是很宽的。当然,具体实践中,量体裁衣的取舍,是必须的。无情对创作,与普通对联造句时追求句子质量,所持的价值观,是一样的。至于遣词造句的功夫,您已具备,这里就不赘述了。

  祝愿您今后在普通成联的创作中,善用借对,创作出精彩的作品来;也祝愿您通过一定实践,成为无情对高手。

  如果您对无情对产生了浓厚兴趣,想进一步研究,或还存在一些疑问需要解决的话,我们还给您准备了《无情对精研之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861 小时
主题
3155

2万

帖子

69

精华

3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39386
经验
7953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386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30
3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9:16 | 只看该作者
对联三十六忌(转帖)
(一)动  机
  1、忌无决心、无恒心。对联是文学,不是“笔墨游戏”,而是“做学问”,社会功能极广极大。三日打鱼两天晒网不行,须持之以恒。“持之以恒”并非要放弃或削弱本职工作(指在岗和寻觅生活者),意指经常妙巧地抓紧安排“读、想、练”。想学不想学,不想学又想学的动机难以成功。
  2、忌贪快。决心很大,追求“快”,恨不得“一举成名天下知”,世间哪有那么“便宜事”。从小学到大学,要十多年;从懂得做对联到出佳作,绝非朝夕工夫,短得要两三载,此亦“恒”也。别被吓住,朝夕能出精品,这就在于个人基础。
  3、忌贪长厌短。对联一般宜短而精,一味认为“长联易得出名”,非高手反而弄巧成拙。因为长联易犯“重字”,内部结构对应关系等复杂较难匹配。
  4、忌贪奇贪异。实用对联作法尚未过关,便去搞巧、奇、怪之类的对联,则会失去重心。
  5、忌贪多。懂得对联基础知识后,就年产对联几百甚至千余副,欲以“高产”称著,或者赶时间,急于出集子,操之过急。正确的方向是“少而精,精后多”。
  6、忌骄。发表几副或一些作品,或得过一两次小奖(一指地区不广,二指含金量不足),便不想钻读报刊上的好作品(包括理论等),守株待兔无益。“功夫到家”这个话实难结论,在甲次征联获甲等奖,乙次不一定获奖,总有间破的。
(二)句  式
  7、忌句子长短不一。古传有这种例子,如“红颜配老翁,妙;知己成佳偶,堪欢。”这不是“对联”。有的联书收入它,贻误初学知多少?!
  8、忌节奏不相称(注意“假对”例外)。如某书中:“掌握/科学/创/大业;黄土/育出/金和玉”,除了缺乏对联味,上句是二二一二式,下句是二二三式,属对不成。
  9、忌把律诗对偶句式与非律诗对偶混谈。律诗对偶句式是固定的,有二二三(或二二一二)和二二二一两种节奏(音步)。非律诗句式,每个节奏的字数不能固定,以词、词组语意而定。总之,音步必在同一“点”上,如周恩来一联:
  与/有肝胆人/共事;
  于/无字句处/读书。
(三)音  韵
  10、忌音步平仄不协。对联基本原理——音韵(或叫声律)方面,是要讲平仄对仗的:
  本句之中,第一音步用平,第二音步必仄,第三音步又要回复用平……叫平仄相间(或交替)。
  对句之间,第一音步必仄,第二音步必平,第三音步必须用仄声……叫平仄相对(或相反)。
  此说既适应律诗对偶句式,也适应非律诗对偶句式。例如我的“祖国颂”百佳联:
  日出(●)东方(○)九万里(●)就无(○)哪个(●)重谈(○)冷;
  斗悬(○)北国(●)两半球(○)难得(●)有人(○)不道(●)明。
  不过律诗对偶型,句子的平仄要求严谨些,仄起句子(指上联)要避拗句,平收句子(指下联)要避孤平。犯了“拗、孤”要补救,因而要正确理解古传的“一三五不论”。如果你听某些人“不要提拗句、孤平”的说法,那就对于律诗对偶格律型和非律诗对偶格律型混淆不清,你上当了。例如:“金盾杯”全国征联赛有个出句:
  金盾耀金辉,题词五载千军奋;
  五、七句子都是律诗句式,平仄严谨。获奖的对句中有:
  警威凭警德,造福一方百姓安。(一等奖)
  从句脚“德对辉”来看,是古声,因“德”在今声中为“平”,那么七言句的“一”古乃仄声,便犯了孤平。如以今声论,不是孤平,但“德、辉”乃平对平,亦失律。终于留下遗憾,不能忽视。
  11、忌同声(同调)落脚。上下联尾不能平对平、仄对仄。应“仄起平收”。古有个别例子,不能视为合理的平仄格式。
  12、忌三平尾。这是专指律诗对偶型而言的,三连平影响音韵铿锵;三仄尾在遣词无法解决时可不避,因为仄调有上去入,(今声有上去两种),它们本身有高低升降之别,不可能同为去声(或上声)。
  13、忌长联句脚平仄乱阵。通常是保持“马蹄格”形式,也可同字连脚(这是押韵式的一种),如“看我非我,我看我,我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以及某些排偶自对等有规律的形式。不宜把句脚搞得时而平对平、时而平对仄、时而仄对仄。米汤煮芋子,糊糊呷呷乏味。
  14、忌邻音字安排不当。并非禁止使用,安排不当念起来拗口,有些像绕口令,则欠韵味。
  15、忌不突出读音重点。对联虽与诗词不同体裁,但同属音韵文学这一范畴。虚词宜少用,音节上恰到好处时,选择音节响亮的词(开口呼的词),配合平仄安排,一念朗朗上口,更臻协调风趣和色彩。
  所以,只保持“上仄下平收尾”的宽对,而不讲究以上音韵常识的作品,除少数意境出奇者外,大多过不了美学关。只能说“大多”,因为对联“美”是多方面的。
(四)字  词
  16、忌同位重字。例如:“国对国,天对天”,一来同义同音,二来用楷隶书写不美观,三是缺“对象”。但有少数情形,如明代高贲亨题白鹿书院联:
  列嶂成垣,永护考亭之遗迹;
  环溪作泮,遥通泗水之真源。
  没有这个“之”,文句照样流利,实际是仿骈体形式,最好不用。
  17、忌异位重字。如当代某君一联:
  九州创空前伟业;
  万马图无量前程。
  又如郭沫若题四川风物联,异位重“风”字,亦未能幸免。
  杏花春雨杨柳轻风,酒兴汹浓春色绝;
  沫水澄波峨嵋滴翠,仙人风物此间多。
  据孙髯大观楼长联下幅,有两个“尽”字,排版都有说明,因简体关系,第二个“尽”有“亻”旁。不要盲目接受“重字无妨”的说法。
  18、忌把字词机械分类。字,不一定都是词,要靠字与字或字与词结合才能成为词,如“垃”与“圾”合成,才变为“垃圾”一词。能否独立表达语意,是字与词的分水岭。除了少数字,绝大多数字的含义不是孤立的,可以活用,一字多义,以造语的表达意义来定“词类”,遣词如果机械化,便会出现“细羽家禽砖后死”对“粗毛野兽石先生”。
  19、忌“字眼”模糊。一首诗看来平淡而其中若有“顶峰”句,则变平淡为崛奇。一副对联,如果讲究“字眼”(联珠),不论是虚是实,乃描绘意境思维形象的关键。舍此,谈不上“字眼”。例如我的“百杰”联:
  最最亲,惟共产党摧三山建国治国;
  真真好,乃红太阳泽万物裕民强民。
  “最惟真乃”四个字,是显示整个境象轮廓的画笔。删掉,既不真又无情,可以说“不成对联”。
  20、忌“不明语法成分的用词”。老是强调“汉字分类”,欠科学性。在这个前提下,我曾提出“做对联要以语法(句法)开路”的观点。明确“主谓宾定补状”六种成分各用哪些词,“主、谓、宾”对仗严一点,“定、补、状”乃附加品,对仗可以延伸(并非说它不起决定优劣的功能)。例如:
  一日/无心/出;
  群峰/不敢/高。 (泰山绝顶联)
  定主  状  谓
  做到“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主语对主语……”就是词语上的“工对”。曾有人说“心是名词,敢是动词,词类对仗不当”,谬之千里矣!
  21、忌“把词和词组混淆”。一个字的“词”称单音词,两个字(或多个)的词称复音词(合成词)。在某些情形下,常有把合成词与“词组”混淆的,例如:“繁荣、富贵、福寿、世界和平……”你说是名词还是词组?辨别的标准是:凡词,结构整密,无法加进别的语法成分,而词组可以拆开或加进有关成分。如“繁荣”可以组成“繁繁荣荣”,“世界和平”可分为“世界”、“和平”。有人说“名词不能与词组属对”,这种限制没有必要。凡具有名词性质(即既抽象又具体的词)的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可视为“名词”,这也是由造语意义去权衡,不可一意孤行。
(五)结  构
  22、忌“不学语法”。曾遇到这么一回事:某友寄来一联,征求意见。我认为上了水平线,但要求他进行句法分析,终于没有达到目的。句子的正常结构是:
    定+主│状十谓 (定+宾) 补 语
  ─────┼────────────
   主语部分│  谓 语 部 分
  定语、状语在句中有时省略,有时可以超越一个。当然,有些句子对“主、谓、宾”也常分别使用省略方式。但要注意:谓语后边的连带部分,带了宾语就不带补语,相反亦然,没有“主谓宾补”的句法。
  有时也可使用倒装句,有全联倒装对仗的,也有半联倒装对仗的(这属假对范畴)。
  掌握了语法及其六种成分的用词,创作的路子自然拓宽了。
  23、忌“事物结构随便”。例如某水库联:
  四面山青花鸟俏; (花鸟乃一植一动)
  一湖水碧鸭鹅欣。 (鸭鹅乃二家禽)
  以匹配对仗的镜子一亮,不成“对象”,不宜疏忽呀!然而杜甫诗有偶句: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鼓角”是平行二物,又何以对得“星河(银河)一物?二比一也不成对象。这是因为“鼓角”在句意中并非指两种军用品,而是“战事(或烽火)”的指代词。事物在对联中的变幻融通表现形式是多样的,“红黄姹紫”有时可以对“龙凤山川”,前者为同一范畴的色彩,后者为“动物、地理”两个方面的事物,虽未体现对仗的彻底性,延伸而言,上下相对同为自现物体。不过,难谈上“工整”二字呀。
  24、忌“主次颠倒”。古代有如下一联:
    子能登父业;
  臣未报君恩。
  乍看,没有弊病,实际在组句结构上,“尊卑倒置”,所以当场有人改成“君恩臣未报;父业子能登”,把“君父”摆到首位。此例可提醒我们一下,比如有些内容,或按时间、或按程度、或按轻重远近,要有结构次序。近见新作:“三代恩如尧舜禹;九州景胜画诗书”,“尧舜禹”顺序不可颠倒,“画诗书”是平行的,可以随意布局。
  25、忌“长联结构呆板”。这要注意两点:①长短句搭配要得当,通常是长句在后,短句在前,如果用三、两字收尾,要有分量,不然“前重后轻”。特别是双句联,不搭短句前后都是同样的字数,弄不好最显呆板(八言四四式例外)。联中短句较多,可增加内容拱张画面。②段落层次结构要有序,亦防个别意义重复。
(六)内  容
  26、忌上强下弱。例如有副获奖的环保联:
  改造环境,更须保护环境;
  征服自然,还要珍惜自然。
  把“更还”对换位置,下联才略胜上联语气。又如:“万仞惊峰承日月;一株柔柳伴花枝。”前句高唱,后句低吟,应当避免。当然,下句如擂之过盛,也欠妥。
  27、忌前后重复。例如:
  一方灾难人人助,万户门迎千禧日;
  全国风流处处同,八方歌颂九州春。
  其中的“全国、处处”和“八方、九州”在句中雷同,内涵自然就单薄无力了。
  28、忌“合掌”。对联合掌,常谓“同边对”,即上下两方意义雷同,炒现饭,熬现菜。如我的一联:
  墙高不塌根基正;
  室陋无奇墨迹香。
  某君建议将“墨迹香”改为“骨架刚”,这样便成了合掌对。
  合掌,主要是内容单调围着“现意思”打圈圈,不善于借题就相关方面去发挥,并不是“同义词”决定的,在尚未理解“合掌”之前,少用同义也有好处。
  29、忌风马牛不相及。就是指上下联各自说的事物事理毫不相关,这是最重要的一忌。因为它无法使上下联成为一个整体来表达全联的主题(中心)思想。
  另一种情形,看似写同一事物,各个都不知所云,如某君的“地名巧对”:
  黄石黄冈黄果树;
  黑河黑水黑龙江。
  两两对峙,说明什么?但有人会提出,“无情对果然一点不相干怎么承认是对联?”所谓“果然不相干、越是风马牛不相及越好”,是指上下支取题(题材),不是指题旨,成功的无情对都能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思想内涵不相关,只“对”不“联”非对联。
  30、忌奢华浮躁。例如一婚联:
  缔良缘两户英雄儿女;
  成佳偶一双模范夫妻。
  作为普通婚联,形容过火,过分夸张。还有堆砌词藻不讲事实(指高度概括),人谓华而不实。
七)其  它
  31、忌“典庆联用字色素”。凡婚寿联及重大典庆联,要注意色彩用字,“黑、白”或有关贬义词,宜禁用。说来似乎带迷信色彩,然中华传统民俗风气,逢“喜”总要讲究一个吉祥的兆头,给人们欢欣鼓舞,奋发向前。
  至于其他对联,如春联“红梅白雪”,格言联中的“黑白分明”,不在上述之列。
  32、忌“无创意”撰作。动笔做联,先要根据题目(自拟或他拟),设计一个或几个方案。所谓方案,包含创意及方式等等。然后据此寻找有关资料(如典故、史实)。
  创意豁达则作品脱俗,才可避免“似曾相识”而不断提高到精品。除了应征外的创作,做好联还要立足“移植”,不是眼前凑热闹。
  脱化式的作品,多数不开拓,少数由于创意豁达,也惊人。
  创意的过程,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结合的逻辑思维过程。
  33、忌“口号式”。对联是文学,也属应用领域,不能无文学味而写成干巴巴的口号式。如“发展就是硬道理;廉洁堪称好作风”。要通过冶炼把思想政治的时效性融合在字里行间,以文学手段来展现。
  34、忌创作不注入情感。有情感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无情感则作品苍白。情感是思想性的结晶,作品既要代表大多人的心思,也有“我在其中”,联中无我是空白一片。写什么内容是客观物体,借写这种物体来告诉人们一些什么,这是“发射”情感时刻的去处。
  情感当然有深浅程度,这个不能要求一律。所谓“情境意义”,是作品的深层意义。
  35、忌“错用标点”。标点(不指书法)用妥当了,轻可变重,浅可变深。如我的一副格言联:
  日暮应先将胆放;
  峰高未必碍人攀!
  收入某书时,下联用的是句号,从而“点评”末尾说“有弱于上联之嫌”。更重要的是,有人提出“除了问号、叹号外,每联字数不多,中间无停顿的,上联尾打逗号,下联尾打句号;若中间停顿的地方有打了分号或句号的,上下联尾都打句号”。如果真的照这样做,不分两行而连着排版或插在文中,连对联的意识形象都被抹煞了。如古胜迹联:
  疏烟流水自千古;
  山色湖光共一楼。
  除了“问、叹”号收尾之外,长短联上尾必用分号,下尾必用句号。
  36、忌“古今”声调混用。首先看两副实例:
  (1)人从宋后羞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联中均无入声字,但不能说“古代有今声对联了”。
    (2)花满九州香四海;
    雨滋万木绿千山。 (当代·标明今声)
  出句无入声字,对句中有“木、绿”两个入声字,并非“入转平”,古今皆仄。一说是今声,一说是古声,各执一端,争论不休。
  以上二例,实质都是古声。另一种情形,出句亦古亦今,要求对句“古今皆宜,但忌混用”。如:
  邪教害人,弟子自焚师冷笑; (出句)
  科学驱昧,瘟神名裂众群攻。 (对·今声)
  这种类型,我把它叫“半古半今”。正确而无争议的“今声”作品是什么呢?上下联都应使用“入转平”(含少数古平转今仄)的字。例如:
  税费改革,农村气象春风柳; (出句)
  职责明确,公仆情怀夏日莲。 (对句)
  “入转今平”的字,用到上下联音步(或联尾)而对仗,这才是“今声对联的正统”。前面的情形,应该说是混用。使用古声或今声,应由爱好者自择。
  本文所谓“忌”,实则是指有了一定的对联知识后而做对联要“注意哪些”,从而把对联做上路子、做得准一些的提示。至于“怎样提高”,将打算从理论和技巧等方面,另作总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861 小时
主题
3155

2万

帖子

69

精华

3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39386
经验
7953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386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30
4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9:48 | 只看该作者
对联的平仄
写对联,必须熟练运用平仄,这是学联的第一步,非常关键。
怎样分辨平仄?现在平仄有两套系统,一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简称为新声。二是以《平水韵》为标准,简称为古声。现在这两套系统交叉并用,这叫双轨制。但是,不能混用,就是写一副联,只能用一套标准。习惯用新声或古声创作对联都无可非议,不能把自己的习惯作为标准去定是非,失去理性,这就不可取了。我认为:一个联家,一个对联工作者,必须新声、古声都懂,否则不够格。其实这两套系统相差不是很大,约有300个字左右,按照偏旁来记不是很难的,只需记几十个字就够了。我之所以把平仄放在第一讲,希望朋友们领会其苦衷。  (一)、新声(现代汉语即普通话)。
因为按照四声原理,入声字与平声字的音频相差甚微,而平声的谐乐范围都在入声的谐乐范围之内,所以,到了元代以后,在北方入声逐渐消失,化入现在的二声和四声之中,平声又分出阴平和阳平两大类,后逐渐衍化成近代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人们将它称为新四声,凡声调为阴平、阳平(普通话第一、二声)的称为平声,凡声调为上、去声(普通话第三、四声)的称为仄声。 四十岁以下的朋友应该明白的。
古(旧)声
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人四个声调。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字(包括现在汉语中的第一、二声中的大多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现代消息,分入四声之中)。这是旧韵(古声)的平仄分法。
  “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虽然现在已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仍应属仄声。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现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利用不同声调的意态,交错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将这种平仄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作品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康熙字典》上载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其歌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收藏,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根据这一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成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这就形成了汉字的对立和统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阴—阳的关系,平扬仄抑,平清仄浊,平长仄降,平悠长仄短促,平和缓仄急剧。平仄相替、节奏方出,节奏出则韵步起,由此形成了汉语的音韵美。联句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样要交替,就是说上句用了平声字。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必须用仄声字与之相对,反之上联用仄声,下句则必须用平声。这样,就形成了字音的对立统一,有了字义的对仗,又有了字音的对仗,就形成了联句结构的参差美,读起来便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铿锵有度,韵味和谐。现代诗歌理论家李汝伦说:“宇声的平仄合乎音乐的配置,使诗词具有了独立性。”“可以吟而不唱,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乐美,即使动眼不动口,在眼中出现文字,也能显示它的铿锵扬抑,因为有通感在起作用。”
    (关于平仄方面的书籍很多,如要进一步分辨清楚平仄,特别是入声字的熟练运用,都需要看专门的工具书,在此我推荐几本供大家选择:首推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和郭锡良先生的《汉字古音手册》以及唐作藩先生的《上古音手册》,其次闭克朗先生的《入声》、周秉均先生的《古汉语纲要》也不错)
大蒙希望联友们不要怕苦,克服困难,花一个月时间,学一下古韵,这对你的对联平生有好处。记下几十个关键字就差不多了!!
参考资料:
1、入声字表:<a href="http://china-liandu.com/dispbbs.asp?boardID=80&amp;ID=11186&amp;page=1" target="_blank" >http://china-liandu.com/dispbbs. ... lt;/A></P>
<P>2、何为平仄:<a href="http://china-liandu.com/dispbbs.asp?boardID=80&amp;ID=1253&amp;page=6" target="_blank" >http://china-liandu.com/dispbbs. ... lt;/A></P>
<P>3、<a href="http://china-liandu.com/dispbbs.asp?boardID=67&amp;ID=2623&amp;page=1" target="_blank" >http://china-liandu.com/dispbbs. ... lt;/A></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861 小时
主题
3155

2万

帖子

69

精华

3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39386
经验
7953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386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30
5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19:55 | 只看该作者
对联格律
第二讲:对联格律
上一讲我们学习了对联的平仄,这一讲主要是学对联的格律。对联格律分为两种:一种是句中格律。一种是句脚格律(指有两个分句以上的对联)。下面分别讲解:
一、句中格律
   对联的句中平仄规则:同一联句当中,每两个或三个字就互换平仄。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
    1、一言联格律。上联仄下联平。
    上联:仄
    下联:平
    例如:
    虎    雨     画     墨
    龙    风     诗     泉
     2、二言联格律。上联:仄仄。下联:平平。第一个字可以不论。
    上联:仄仄
    下联:平平
    上海      彩凤        绿叶       好友        
    辽宁      金龙        红花       良朋        
     3、三言联格律。三言联格律有两种:A:上联:平仄仄,下联:仄平平。B:上联:平平仄,下联:仄仄平。第一个字可以不论。
    三尺剑          桃叶渡        空中月   
    六钧弓          琼花台        水底天
    4、四言联格律。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分明,格律为:
    A:上联:平平仄仄。下联:仄仄平平。例如:天明鸟语==月夕鸡栖
    B:上联:仄平平仄。下联:平仄仄平。例如:物宝天华==人杰地灵
      
    5、五言联格律。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分明,格律为:
    A:上联:平平平仄仄。下联:仄仄仄平平。例如:临军称将能==玩洞羡诗雄           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B:上联:仄仄平平仄,下联:平平仄仄平。例如: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6、六言联格律。  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五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六分明。格律为:上联:仄仄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例如:秋水长天一色===落霞孤鹜齐飞        窗外数声啼鸟=== 庭前几点落花
    7、七言联格律。  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五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六分明。格律为:
    A: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例如:一楼瑞霭来天地==千载文光射斗牛。    名传寒北三千里==味压江南十二楼。
    B: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例如: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    广结佛缘心自坦===多行善事梦长圆。
    8、八言联和格律。平仄要求:奇位字可心活用,偶位字要分明。格律为:
    A:上联: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例如:帝子长洲仙人会馆===将军开库学士词宗
    B: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例如:左图右史书香永代===绿水青山宇宙长春
八言联,可以是四言联的组合。
    九言联,一般是四五言(或是五四言)联相加。十言联一般是四六言或五五言相加而成。十一言联多为四七言相加,也有五六或六五相加组合而成,以后照此类推。
注意:以上所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遇到对联的禁忌时,要严格遵守平仄格律,以后再述。

二、句脚平仄规则
  当一副对联中的上联和下联,有若干句时,每一分句的最后一个字(简称为句脚)的平仄安排也要讲究,一般是按照马蹄韵为准的(也有例外,叫变形格)。句脚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就是马蹄韵)如下 :(所举例皆为上联句脚,下联和句脚没有列出,公式与上联正好相反,大家自己对照学习。)
  
  二句:○,●
  
  三句:○,○,●
  
  四句:●,○,○,●
  
  五句:●,●,○,○,●
  
  六句:○,●,●,○,○,●
  
  七句:○,○,●,●,○,○,●
  
  八句:●,○,○,●,●,○,○,●
  
  八句以上句脚平仄以此类推
另外:“意节说”  :主张联句内应遵循词组或节奏点平仄交替的规则。意节律可以作为马蹄韵的补充说明,但是其适用性要比马蹄韵广泛的多。因为马蹄韵95理解是建立在单字词的基础上,如果有专有名词,马蹄韵就不一定适用了,比如“李谪仙欲以千金裘换酒;陶彭泽不为五斗米折腰”用马蹄韵是解释不通的,因为“李谪仙、陶彭泽、千金裘、五斗米”都是专有名词。如果用意节来分析则李谪仙(平)|欲以(仄)|千金裘(平)|换酒(仄),陶彭泽(仄)|不为(平)|五斗米(仄)|折腰(平),则平仄交替,抑扬顿挫的感觉就出来了。
</FONT>
  
</FONT>
参考资料:
1王力格律:http://china-liandu.com/dispbbs. ... 8570&amp;page=2
2、联律图谱:http://china-liandu.com/dispbbs. ... 1116&amp;page=8
3、马蹄韵:http://china-liandu.com/dispbbs. ... 1209&amp;page=7
                  http://china-liandu.com/dispbbs. ... /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861 小时
主题
3155

2万

帖子

69

精华

3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39386
经验
7953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386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30
6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20:19 | 只看该作者
对联的六要素
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平仄相反,上下相关。(有的叫做五要素,节奏相应略去)。
一、字数相等
字数相等,指的是,上联、下联必须字数相等,不论上下联各有多少个字。否则,就不能算是一副对联。(不举例了)
二、词类相当
词类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
五蕴皆空观自在;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要想弄懂词性的属对问题,先要弄清词的分类。古代词类的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做什么成份也有一定的分工。在现代汉语中,汉字分为十二大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实词)、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象声词(以上称虚词)。古人按照诗的对仗规律,将词大体可分为九类,即名词、形容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其中名词又可细分为十几类。这种划分的方法比较适应于对联的创作。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词性相当呢?《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原则。也就是说,名词必须对名词,动词必须对动词,形容调必须对形容词,副词必须对副词,助词必须对助词等等,各归其类,映衬成趣。但细分,则每类之内品种仍多。如名词有专名、有注称;形容词有形容大小、高低、长短、颜色、状态等,许多不同的词以长对短、白对黑为工整;但内容决定形式,若内容可取,属对不妨稍宽。如清倪国琏的古藤书屋联:

  一庭芳草围新绿;
  十亩藤花落古香。
其中“芳草”之“芳”与“藤花”之“藤”,一为形容词,一为名词;“新绿”之“绿”指的是颜色,“古香”之“香”乃指气味。虽同为形容词,并非—类,从个别对语讲,似欠工整,可从全联角度看,却形象鲜明,音节和畅,被一致认为是“工对”。
比较而言。虚词的对仗似乎比实词要求得宽些。比如有时介词可与副词相对,这不仅因为虚词类的汉字相对少些,更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分字、词本身词性就很复杂,往往一个字包容几种词性。比如“为”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介词、副词、助词,有时还可以做连词。“向”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介词、动词、副词、连词等等。所以通常人们对虚词要求得就不很严格了,能做到虚词对虚词也就可以了。但叹词、助词、象声词却很少与介词、副词、连词相对。

 在讲究词类和词性对仗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个义类相对的问题。什么是义类相对呢?所谓义类相对,悬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


  1.天文(日月风雨等)  2.时令(年节朝夕等)  3.地理(山风江河等)
  4.官室(楼台门户等)  5.草木(草木桃李等)  6.飞禽(鸡鸟凤鹤等)
  7.走兽(狼虎象马等)  8.鱼虫(蛇鱼蚁蝗等)  9.饮食(茶酒莱肴等)
  10.器物(盆杯壶盏等) 11.文具(笔墨纸砚等) 12.衣饰(衣冠巾带等)
  13.形体(身心手足等) 14.人事(道德才情等) 15.人伦(父子兄弟等)
  16.珍宝(金银玉珠等) 17.军事(弓箭刀剑等) 18.文艺(诗词书画等)
  19.文史(经典史册等) 20.精神(智愚苦乐等)

三、 结构相同
结构相同,指上下联的句型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主谓:面熟、性急(名词+形容词)地震、祖传(名词+动词)你来、我往(代词+动词) 春风得意(再分:春-风 偏正,得-意 动宾)鸟兽飞腾(鸟-兽、飞-腾并列)
并列:声音、朋友(名词性,名+名)飞腾、歌唱(动词性,动+动)甘苦、好歹(形容词性,形+形) 山欢水笑(整体为形容词性,再分:山-欢、水-笑均为主谓)红男绿女(整体名词,红-男、绿-女偏正)山明水秀(整体为形容词性,再分:山-明、水-秀均为主谓。和 山欢水笑 的不同点:欢、笑为动词,明、秀为形容词)
偏正:铁路、春风(名词性,名+名)晴空、丽日(名词性,形+名)狂欢、微笑(兼具动词和名词属性)雪白、桃红(形容词性,名+形)炎黄子孙(名词性,炎-黄、子-孙并列)艰苦创业(动词性,艰-苦 并列,创-业 动宾)
动宾:司令、革命(动词+名词)联系实际(联-系 并列或动宾,实-际 名词性偏正)
述补:鼓足、提高(动词+形容词)好得很(形+助+副)交代清楚(交-代 并列,清-楚 并列)
例:
有天皆丽日
  无地不春风
丽日和春风 同为偏正结构词组,属于工对;但是 春对丽 是名词对形容词,这种词组结构内的宽对是允许的。   
言论文章放之四海皆准
  丰功伟业长与日月同光
    此例中“放之四海”与“长与日月”也能勉强作为宽对来看待。这里主要讨论前四个字的对仗,言论、文章是名词+名词的并列结构,丰功、伟业是形容词+名词的偏正结构,但是 言论文章、丰功伟业 同为并列结构,在这样的对仗中,丰对言,伟对文 的不同词性对仗是允许的(或者说可以被忽略)。然而 丰功 对 言论 单独出现时,因结构、词性的不同,通常被认为对仗不工。但因两者同为名词性词组,当它们组合在其他相同的句式结构中时,可以作为宽对来看待。例: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方尔谦(代小凤仙撰联)挽蔡锷联。英雄 对 短命就是上面讨论的这种宽对。其中“英雄”是“形+形”构成的名词性并列词组。
年年难过年年过
  处处无家处处家
    这个例子稍有不同,“处”和“年”单独看词性是不同,但是“处”连用为“处处”时,已经名词化,表示“每一个地方”,和“年年”(每一年)的词性是相同的。(这是在旧社会流传很广的一副对联,联中的复字把旧社会穷苦人流离失所的痛苦处境和对旧社会的不满与抗议充分地表达在联语的字里行间。)
四、节奏相应
节奏相应,是指对联语句中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保持一致。如:
风和--日丽===人杰--地灵,这副对联是二二节奏。说--真心话===作--老实人,此联是一三节奏。

五、 平仄相反
平仄相反,又称平仄协调。平仄相反, 指上下联相应处的字,平仄相反,一联之内要不是平仄交替(见马蹄韵)。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即上联是平声,下联就要是仄声,反之亦然。对音步的安排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能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即可。
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上联或下联的句子,其自身的音步(或者说音步位)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
平仄协调的要求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不以律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平仄方面的格律要求。
六、上下相关
上下相关,是上联下联的意思彼此互相关联,有相同,也有相反,上下联之间要浑然一体。如:
反对分裂===学习琴棋,
电影院中看电影===图书馆里读图书。
内容风马牛不相及,只能算是对偶句。这在我们联都里也是常见的,初学最容易犯,大家要注意。
对联格律的上述六要素,大体上还存在某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词类相当是结构相同的基础,结构相同是节奏相应的基础,节奏相应是平仄相谐的基础。  总之,对联格律六要素,关系到一副对联是否成其为合格对联的问题。
参考资料:
<P>1、<a href="http://china-liandu.com/dispbbs.asp?boardID=67&amp;ID=3208&amp;page=1" target="_blank" >http://china-liandu.com/dispbbs. ... lt;/A></P>
<P>2、对联词性<a href="http://china-liandu.com/dispbbs.asp?boardID=80&amp;ID=1167&amp;page=7" target="_blank" >http://china-liandu.com/dispbbs. ... lt;/A></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861 小时
主题
3155

2万

帖子

69

精华

3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39386
经验
7953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386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30
7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20: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之缘 于 2013-4-12 20:41 编辑

对联的禁忌
  对联还有几个比较重要的禁忌:
1.忌上重下轻
对联忌上联气盛,下联弱。造成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的毛病。如:气凌衡岳三千丈==心托离骚廿五篇。下联弱了些
2.忌乱脚
    对联上联必须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必须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联末平对平或仄对仄,为乱脚。是非功过大忌。
   例:党恩比海深==人心向阳红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指的是下联最末三个字,应尽不可以都是平声,也叫三平调。所以,在应用“一三五不论的定理时,要注意,有这种情况产生时,就不能一三五不论了,而是要论了”
   如:一年春作首==万事公为先。
  还有的联家也忌上联末三仄尾,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
4.忌孤平和孤仄
    一般来讲,在五言、六言、七言的句子中,如果按照“一三五不论”的说法去写联,往往容易犯“孤平或孤仄”,下联当中除句脚是平声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叫孤平句。若一句中只有一个仄声字,叫“孤仄”。如:“万事皆如意”,若改为“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又如:“菩提当下现成”,若改为“菩提当下圆成”,即是孤仄。
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对联中不允许用字重复。特殊情况另外:出现叠字或重字,这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保持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
    但有些虚词(之乎也者而矣哉,等等)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漏网之鱼,世间时有;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异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位置。如:
    业流不住勿贪境;命运相同莫恨人。
    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字异位重字。
    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是对联之忌。不过,有一种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
6.忌合掌
   合掌是同义相对,又称雷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
7、忌上下联无关
指上下联意思不统一。如:春风得意==寒露浸心。前言不搭后语。
8、忌失潜,失对
撰写对联时注意平仄相对,在同一句中,音步平仄必须交潜使用,切忌失潜,如:韬略终须建新国==奋起还要读良书。联中“起”对“略”为仄对仄,失对(上下相同联位置)。起与要为二四位字同仄,失潜(同一句中)了。
注意:1、一三五不论的原则,是要在回避上面的忌禁的基础上应用的。2、在参加比赛当中,最好是尽量做到全论, 这对自己有好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861 小时
主题
3155

2万

帖子

69

精华

3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39386
经验
7953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386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30
8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20:50 | 只看该作者
对联格律
对联格律分为两种:一种是句中格律。一种是句脚格律(指有两个分句以上的对联)。下面分别讲解:
一、句中格律
   对联的句中平仄规则:同一联句当中,每两个或三个字就互换平仄。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
    1、一言联格律。上联仄下联平。
    上联:仄
    下联:平
    例如:
    虎    雨     画     墨
    龙    风     诗     泉
     2、二言联格律。上联:仄仄。下联:平平。第一个字可以不论。
    上联:仄仄
    下联:平平
    上海      彩凤        绿叶       好友        
    辽宁      金龙        红花       良朋        
     3、三言联格律。三言联格律有两种:A:上联:平仄仄,下联:仄平平。B:上联:平平仄,下联:仄仄平。第一个字可以不论。
    三尺剑          桃叶渡        空中月   
    六钧弓          琼花台        水底天
    4、四言联格律。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分明,格律为:
    A:上联:平平仄仄。下联:仄仄平平。例如:天明鸟语==月夕鸡栖
    B:上联:仄平平仄。下联:平仄仄平。例如:物宝天华==人杰地灵
      
    5、五言联格律。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分明,格律为:
    A:上联:平平平仄仄。下联:仄仄仄平平。例如:临军称将能==玩洞羡诗雄           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B:上联:仄仄平平仄,下联:平平仄仄平。例如: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6、六言联格律。  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五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六分明。格律为:上联:仄仄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例如:秋水长天一色===落霞孤鹜齐飞        窗外数声啼鸟=== 庭前几点落花
    7、七言联格律。  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五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六分明。格律为:
    A: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例如:一楼瑞霭来天地==千载文光射斗牛。    名传寒北三千里==味压江南十二楼。
    B: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例如: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    广结佛缘心自坦===多行善事梦长圆。
    8、八言联和格律。平仄要求:奇位字可心活用,偶位字要分明。格律为:
    A:上联: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例如:帝子长洲仙人会馆===将军开库学士词宗
    B: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例如:左图右史书香永代===绿水青山宇宙长春
八言联,可以是四言联的组合。
    九言联,一般是四五言(或是五四言)联相加。十言联一般是四六言或五五言相加而成。十一言联多为四七言相加,也有五六或六五相加组合而成,以后照此类推。
注意:以上所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遇到对联的禁忌时,要严格遵守平仄格律,以后再述。
二、句脚平仄规则
  当一副对联中的上联和下联,有若干句时,每一分句的最后一个字(简称为句脚)的平仄安排也要讲究,一般是按照马蹄韵为准的(也有例外,叫变形格)。句脚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就是马蹄韵)如下 :(所举例皆为上联句脚,下联和句脚没有列出,公式与上联正好相反,大家自己对照学习。)
  
  二句:○,●
  
  三句:○,○,●
  
  四句:●,○,○,●
  
  五句:●,●,○,○,●
  
  六句:○,●,●,○,○,●
  
  七句:○,○,●,●,○,○,●
  
  八句:●,○,○,●,●,○,○,●
  
  八句以上句脚平仄以此类推
另外:“意节说”  :主张联句内应遵循词组或节奏点平仄交替的规则。意节律可以作为马蹄韵的补充说明,但是其适用性要比马蹄韵广泛的多。因为马蹄韵95理解是建立在单字词的基础上,如果有专有名词,马蹄韵就不一定适用了,比如“李谪仙欲以千金裘换酒;陶彭泽不为五斗米折腰”用马蹄韵是解释不通的,因为“李谪仙、陶彭泽、千金裘、五斗米”都是专有名词。如果用意节来分析则李谪仙(平)|欲以(仄)|千金裘(平)|换酒(仄),陶彭泽(仄)|不为(平)|五斗米(仄)|折腰(平),则平仄交替,抑扬顿挫的感觉就出来了。

参考资料:
1王力格律:http://china-liandu.com/dispbbs.asp?boardID=80&ID=8570&page=2
2、联律图谱:http://china-liandu.com/dispbbs.asp?boardID=80&ID=1116&page=8
3、马蹄韵:http://china-liandu.com/dispbbs.asp?boardID=80&ID=1209&page=7
                  http://china-liandu.com/dispbbs.asp?boardID=67&ID=2825&page=2</FONT></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861 小时
主题
3155

2万

帖子

69

精华

3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39386
经验
7953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386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30
9
 楼主| 发表于 2013-4-12 23:01 | 只看该作者
楹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第一节   集句式
第二节   摘句式
第三节   脱化式
第四节   创新式
遣词技巧
1、比喻法    2、比拟法    3、夸张法    4、衬托法   
5、对比法    6、反对法    7、自对法    8、借对法   
9、借代法    10、双关法    11、用数法    12、引用法
13、假称法    14、藏典法   15、续接法   16、移就法
17、转品法    18、列锦法    19、同异法   20、增语法   
用字技巧
1、拆字法    2、合字法    3、复字法    4、叠字法   
5、同字异音法  6、同音字法    7、谐音法    8、漏字法   
9、同傍法    10、拟声法    11、同语法    12、飞白法
13、析数法    14、应应首法   15、数字领法   16、交叉法
17、置换法    18、复韵法    19、虚字法   20、正反法   
组句技巧
1、回文法    2、排比法    3、顶针法    4、反复法   
5、嵌名法    6、反问法    7、设问法    8、分总法   
9、潜意法    10、歇后法    11、无情法    12、序换法
13、巧改法    14、仿拟法   15、呼告法   16、拈连法
17、婉曲法    18、两断法    19、设谜法   20、层递法   
对联的对仗也存在一些权变,可称之为变格对仗。“变格”的出现丰富和发展了对联的对仗技巧。变格对仗主要有借对、自对和蹉对等。
借对
在使用某个字词的甲相时,又借用该字词的乙相来与另一个字词相对。借对又谓之“假对”。借对分为如下几种:
借义对:“新四军拼命抗日;老百姓安心过年。”其中“日”本义为“日本”,这里借其时间之义对“年”。
借音对:“曾经沧海千重浪;又上黄河一道桥。”其中“沧”借其同音“苍”对“黄”
借形对:昆明五华书院联:“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景行行止”原本节奏应为“景行——行止”,这里借其“景行行——止”外形与“糺缦缦兮”对仗。
借声对:某地孔庙联:“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其中“冠”应读仄声,此处借其平声(<FONT face=宋体>guān)对仄声“配”。
五是借通假字对。方尔谦贺女儿婚联:“两小无猜,两个古泉先下定;万方多难,三杯淡酒便成婚。”“泉”通“钱”。这里不用“钱”而用“泉”,无疑是借其通假字与“酒”对仗。
自对
自对,亦称“当句对”、“就句对”、“边对”,即“于一句中自行对偶。”这种对法起源于唐代的诗文创作,后在对联中逐渐使用开来。从对仗的字数上看,有单字自对与非单字自对;自对中,有的是既联内自对,又上下联彼此相对。如上面两副例联。有的则仅仅是联内自对,上、下联之间却并不对仗。这种情况不能认为是“失对”。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说:“如果上联句中自对,则下联也只须句中自对,上联与下联之间不必求工。”又说:“甚至上联和下联之间完全不像对仗,只要句中自对是一种自对,全联也可以认为是工对了。”
蹉对
《辞源》:“蹉对,诗歌对仗中对应位置不同,参差为对。”亦称“交股对”。蹉对见于诗歌,也见于对联。
第一节    集句式  集句,就是把他人的诗词、文章中符合联句特点、意思连贯的现成句子,组成一副对联。集句是对联和一种特殊创作方法。原句,对于作者来说,只是一种备用材料。作者根据自己的主题需要,经过思考、选择,把两个不相干的句子配成对联。这也是一种创作。集句主要有五种:1、整联集句  风定花犹落(王安石)鸟鸣山更幽(王籍)举杯邀明月;(李白)放眼看青山。(白居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和靖)2、半联集句一副联有半联是集句,半联是自己新创作的,如:三顾频烦天下计;(杜甫句)一番晤对古今情。(董必武题隆中武候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小疑必问,大事必闻,才算学生。(陶行知题晓庄学校)3、半截集句式  对联有半截是集诗句或典故,大部分是自己创作。如:北京通县河楼,昔日清人程德润一联:高处不胜寒,溯沙鸟风帆,七十二沽丁字水;夕阳无限好,对燕去蓟树,百千万叠米家山。 “高处不胜寒”出自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夕阳无限好”出于李商隐《乐游源》诗。4、改字集句  改动原诗句中的个别字,而不损旧意或反生新意,这种方式叫改字集句式。如:莫愁前路无知已;西出阳关多故人。此联集唐代高适《别懂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句。下联出自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进一怀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把“无”字改为“多”。这一字之改,其妙无穷。5、漏字集句   漏字集句,故意把原句的某些字漏掉,如:醉翁之意不在;君子之交淡如;这副联上联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故意把“酒”字漏掉。下联出自《庄子·山水》中“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故意把“水”漏掉。

第二节   摘句式
摘句,就是直接摘取他人诗中的偶句化成对联。如:山重水覆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

  第三节    脱化式
脱化式,又叫翻新,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诗词文中的句子略以改动,推出新意出来,成为新对联。</P>
1、诗词脱化式。就是把诗词中的句子,略加改造,翻新成对联。</P>
例如: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名句,后人将之改成副联,题目于同乡会馆:
          身在异乡为异客;</P>
         每逢相识倍相亲。</P>
他把原句中的“独”字改为“身”字,把“佳节”改为“相识”,“思”字改为“相”字,这么一改,有了新意,题目于同乡会馆,十分恰当。
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五十一岁时,曾把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改成一副励志联:</P>
<P>          但得夕阳无限好;</P>
<P>          何须惆怅近黄昏。</P>
<P>    有人将杜甫《寄李十三白二十韵》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句,改成副笔店联:</P>
<P>               落处惊风雨;</P>
<P>               挥来泣鬼神。</P>
<P>    作者将原诗中的“笔”字隐去,加了一个“处”字,把“诗成”改为为“挥来”,既保持了原诗的风格,又增加了动感,读来颇有兴趣。</P>
<P>    2、对联脱化。就是将已成对联脱化为新联。如:明代文学家徐渭在青藤书屋题目有一联:</P>
<P>         两间东倒西歪屋;</P>
<P>        一个南腔北调人。</P>
<P>    昔日有一副名联为:</P>
<P>            天增岁月人增寿;</P>
<P>            春满乾坤福满门。</P>
<P>    有一年,一位半文盲的财主为其母亲祝寿,将这副联的“人”改为“妈”,“福”字改为“爹”,然后贴在门口:</P>
<P>            天增岁月妈增寿;</P>
<P>            春满乾坤爹满门。</P>
<P>    如此一改,就成了天下的一个大笑料。</P>
<P>    后来有人将此联改成如下此联,书于一家铁铺:</P>
<P>           三间东倒西歪屋;</P>
<P>           一个千锤百炼人。</P>
<P>   把原联中的“两”改为“三”字,把“南腔北调”改为“千锤百炼”,有了新意,符合铁匠身份。明代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写了一副著名的对联:</P>
<P>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P>
<P>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P>
<P>早些年,有人因有情绪,改为:</P>
<P>        风声雨声不吱声,了此一生;</P>
<P>        家事大事不问事,平安无事。</P>
<P>    后来胡耀邦知道后,认为此联境界太低,遂改为:</P>
<P>         风声雨声悲叹声,枉此一生;</P>
<P>         险事难事天下事,争当勇士。</P>
<P>    这样一改,有了新意,鼓励大家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奋勇当先。可惜有失律之处。1987年初,北京东城区少儿图书馆举办了读书征联活动,帽儿小学郑伟同学又改成:</P>
<P>          歌声笑声读书声,声声悦耳;</P>
<P>          口试笔试模拟试,试试惊心。</P>
<P>    这样一改,写出了学生的喜和忧,另有一番新意。</P>
<P>    3、对联加字脱化。在原联的基础上,增加字,以达新意。如:从前有个穷秀才写了这样一副联:</P>
<P>          行勤俭事;</P>
<P>          过冷清年。</P>
<P>    有人知他底细,便在他的对联前面加了两个字,成为:</P>
<P>        早行勤俭事;</P>
<P>        免过冷清年。</P>
<P>    这样一改,对联新意立见。</P>
<P>    生意人最爱用的一副联:</P>
<P>        生意兴隆能四海;</P>
<P>        财源茂盛达三江。</P>
<P>    改革开放后,有人在此联前面加了几个字,成为:</P>
<P>         旭日融融,生意兴隆能四海;</P>
<P>         春风袅袅,财源茂盛达三江。</P>
<P>    这样一改,具有时代气息了。</P>
<P>    4、改标点脱化式。在对联中移动或改动标点符号,使联意发生改变。</P>
<P>    从前,有个不得人心有财主,在春节到来之时,请了一位秀才帮他写两副对联。这位先生想:他平时对人很不好,这时玩弄他一回。这位先生便表面欣然答应,帮他写好的对联:</P>
<P>         今日逢春好不晦气;</P>
<P>         来年倒运少有余财。</P>
<P>         酿酒罐罐好做醋坛坛酸;</P>
<P>         养猪头头大老鼠个个亡。</P>
<P>    写好后,读给财主听:</P>
<P>         今日逢春好,不晦气;</P>
<P>         来年倒运少,有余财。</P>
<P>         酿酒罐罐好,做醋坛坛酸;</P>
<P>         养猪头头大,老鼠个个亡。</P>
<P>    财主听了,很高兴。叫家人贴上。第二天,有个和尚来化缘,得到这副联后,哈哈大笑,笑后念到:</P>
<P>         今日逢春,好不晦气;</P>
<P>         来年倒运,少有余财。</P>
<P>         酿酒罐罐好做醋,坛坛酸;</P>
<P>         养猪头头大老鼠,个个亡。</P>
<P>    财主一听,不觉大怒。马上叫人撕了。</P>
<P>    5、换位脱化式。在原来的句子中变动字的位置使对联的意义发生改变。如:</P>
<P>    唐代诗人孟浩然有诗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后来清代名人纪晓岚因对榨取钱财的庸医非常愤恨,于是就用孟浩然的诗句,通过换位手法,改成如下这副联,讽刺庸医:</P>
<P>          不明才主弃,</P>
<P>          多故病人疏。   
真是巧妙。</P>

1、一联单换,即两联中只有一联有换位。如:

五风十雨梅黄节;
二水三山李白诗。

这副对联中,下联没有换位,而上联中的“梅黄”,将“黄梅”换位成“梅黄”,以对“李白”。
2、各联自换,即上下联均有换位,但都只在本联内进行。如: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上联“十八”恰好是“八十”换位而成,“十八公”即“松”字;下联中“重九”,也换位成“九重”,与之前后相对,非常贴切。
3、两联互换,这种换位又叫“异位互重”,即上下联都用了同一个字或者词,但在相应的位置上交叉相对。如:

子将父作马;
父望子成龙。

下联中的“父”与“子”就是上联中“子”与“父”的换位。再如: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这是林森挽孙中山的联。下联中的“千古”与“一人”是上联中的“一人”与“千古”的换位,意思却各不相同。再如:

过苦年,苦年过,过年苦,苦过年,年去年来今变古;
读好书,好书读,读书好,好读书,书田书舍子而孙。

此是钟耘舫所题,反复换位,每换位一次,就出一层新意。再如:

寸管难书三尺意;
三尺常对寸管情。

此联中“寸管”与“三尺”在上下联中互换,各言其事。
(一)、楹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对联的写作方式,多种多样。几乎所以的文学写作技巧,都可以应用到对联写作上来。如果全部介绍的话,应有100页书以上的内容,这里仅作简单介绍。针对个人来说,常用的写作方法只有几种或10多种,当然也有更多的。初学阶段,朋友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些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今后联艺提高了,眼界扩大了,相信朋友们会逐渐掌握更多对联写作方法。
一、遣词技巧</P>
<1、比喻法  </P>
比喻法,运用此一事物或情景,来比喻另外一事物或情景,使人有个鲜明的印象,从而产生联想。如  
勤是摇钱树==俭为聚宝盆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过去曾有人写了一联讽刺大堂六部:
    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
    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家。
<P>    2、比拟法</P>
<P>    对联中,把事物当作人,或以人拟物,以一物拟另一物,就叫比拟。如,1964年陈毅元帅挽“四·八”烈士联:</P>
<P>    浓雾阴沉征订道;</P>
<P>    大星陨落黑茶山。</P>
<P>    联中不直接说主体-----因飞机失事在黑茶山,王若飞、叶挺等烈士遇难,联语中把他们比拟为“大星”,他们遇难比拟为“大星陨落”。联语充满敬爱之情。</P>
<P>    3、夸张法  </P>
通过事物进行扩大或缩小形象的描述,借以突出描写对象的主要方面和本质特点。如:
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
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里煮乾坤。
4、衬托法   
衬托法,就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如: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济南大明湖联)   今尚祀虞,东汉已无高后庙==斯真霸越,西施羞上范家船。(淅江绍兴上虞虞姬庙联)
5、对比法
  对比法,把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是某一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来写。
  心清水浊==山矮人高。
   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革命者忠心亦胆,死而犹生。
   6、反对法
反对,是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

    坚持实事求是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歪风。

    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
    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宁为玉碎;
    不作瓦全。
    如河南函谷关犹龙阁联:

    未许田文轻策马==愿闻老子再骑牛。
7、自对法
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自身之中和下联自身之中(即所谓句中)也存在对仗。这就使对联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衬美。而且可使对联,特别是较长的联对灵活多变,产生抑扬顿挫的音律效果。如:
  闲云野鹤翩翩去
  万水千山得得来
其中,“闲云”与“野鹤”“万水”与“千山”,自对颇工,但上下联之间,对仗就宽些。又</FONT> 如岳飞墓两联:</P>
<P>      正邪自古同冰炭;</P>
<P>     毁誉于今辩伪真;</P>
<P>   上联“正”与“邪”、“冰”与“炭”自对,下联“毁”和“誉”,“伪”和“真”自对。

    将军报国,宰相和戎,义愤动千秋,臣节无惭追壮缪;
    庙拓明朔,陵依霞岭,馨香绵万载,孤忠共喻有蕲王。

联中的“将军报国”不仅对下联的“庙拓阳朔”,而且还与本句的“宰相和戎”相对仗。下联亦然。此种对句形式音乐感强,使人读之上口,铿锵有致。<
8、借对法  
借对。所谓借对,就是在用某个词的甲义的同时,又借用乙义来与另一个词相对。借对分借上与借下两种。
借下联的词语以适应上联的,叫借下。例如:

灯明月明,照得大明一统;
君乐臣乐,求彼永乐万年。

    这副题明成祖观灯的对联中,下联的“永乐”就是用“永远快乐”的联意的同时,借其表明成祖年号的意思来与上联的“大明”相对。又如:

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
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

    红白指两种酒。这副联中,下联的“东西”就是在表明物件意思的同时,借其意思来对上联的“南北”。
同理,借上联的词语来对应下联,叫借上。例如: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这副对联的“沧”本意是“寒”的意思,因与“苍”同音,这里便借以表示颜色的“苍”(深绿色)同“蓝”相对。
由于借对有较高的技巧性,因此也是难度比较大的巧对。大家多看、多练自然熟能生巧。
</FONT></P>
<P>    9、借代法  </P>
<P>    借代法,就是直接说某事物,而是借相关的事物去代替它。在构思对联时,运用借代,既可避免重复,又出语新奇,让人产生联想,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太平天国龙凤殿联:</P>
<P>          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P>
<P>          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P>
<P>    此联为太平天国革命领袖洪秀全所作。下联“九五”代指帝位。周易乾卦中,“九五”是人君之象,后人即以“九五”代指君位。下联“九五”同上联“三千”正好相对。尧舜是我国古代明君,“尧舜”代指政治清明的太平天国所追求的理想。  又如一副书店联:</P>
<P>          藏古今学术;</P>
<P>          聚天地精华。</P>
联中的“古今学术”和“天地精华”都是指代书籍,“藏”和“聚”都表示有很大数量,这便切全了“书店”特性。</P>
10、双关法   
利用同音字,使联语带双关。例如: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荷”、“藕”、“杏”、“梅”另有谐音,第二层意思是:
因何而得偶;
有幸不须媒。
再如:
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第二层意思是:
怜子心中苦;
离儿腹内酸。
11、用数法 </P>
对联中巧妙地运用数字,心增强对联的表现力,显得生动活泼。如:
万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
五六月间无署气==二三更夜有钟声。
孤庙独宿一将军,单枪匹马==对河两岸二渔翁,并钓双沟。
12、假称法
在对联中,有意把要讲的意思让有关对象用自己的口吻表达出来,这种手法叫假称法。例如,杭州西湖岳王坟前有铁铸的秦桧夫妇跪像,有人曾以秦桧夫妇互相埋怨的口吻撰写了一联:</P>
<P>咳!我本丧心,有贤妻何至如此!</P>
<P>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P>
<P>解放前,某地城隍庙,香火盛极一时。有个不信鬼神的读书人与了副对联贴在菩萨的两边:</P>
<P>你亦求,他亦求,为了几文臭钱,叫人如何是好;</P>
<P>朝也拜,夕也拜,不做半点好事,令我左右为难。 </P>
<P>13、用典法
用典——借历史典故或有出处的词语来说明问题。例如: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年抬望眼;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这是赵朴初先生为岳飞庙题的对联,用了五典。“老柏”指岳飞墓前精忠柏,传为岳飞忠魂所化。“抬望眼”、“收拾山河”、“壮志”、“驾长车”都出自岳飞的《满江红》。《文心雕龙——丽辞》说“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就是指用典。用典之所以难,是因为文意两方面都不易配合妥当。赵先生的这副对联用的自然而贴切,即使没有读过《满江红》的,也照样可以理解。当然,用典冷僻,晦涩难懂,是不宜提倡的。
14、续接法  </P>
<P>续接法,是通过在原句的基础上续加字词而成新联。如:</P>
<P>识遍天下字;</P>
<P>读尽世间书。加词后变成:</P>
<P>发愤识遍天下字;</P>
<P>立志读尽世间书。</P>
<P>福无双至;</P>
<P>祸不单行。加字后成:</P>
<P>福无双至今朝至;</P>
<P>祸不单行昨夜行。</P>
<P>门对千竿竹;</P>
<P>家藏万卷书。加字后成为:</P>
<P>门对千竿竹短;</P>
<P>家藏万卷书长。加字后成为:</P>
<P>门对千竿竹短无;</P>
<P>家藏万卷书长有。</P>
<P>这些都有名的对联故事,大家不陌生吧,可以找对联故事书来看看,很有趣味性的。</P>
(二)、用字技巧
1、拆字法  
析字联。所谓析字联是指联中采用了拼拆汉字形体的技巧,或分或合而成联。
一明分日月;
五岳各丘山。
鸿是江边鸟;
蚕为天下虫。
2、合字法   
如:八刀分米粉==千里重金钟(老字体)。二人土上座==一月日边明。</FONT></P>
3、复字法   
即上下联分别有一个或几个同样的字出现。如:</FONT></P>
佳水佳山佳风佳月,千秋佳地==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FONT></P>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FONT></P>
4、叠字法   
水水山山,外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年年暮暮朝朝。</FONT></P>
四化蓝图图图美===九州春色色色新。
<5、同字异音法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童子打桐籽,桐籽不落,童子不乐==麻姑采蘑菇,蘑菇真鲜,麻姑真仙。
6、同音字法 </P>
利用字、词同音(韵)的特点来创作对联,使之产生趣味。如:</P>
<P>               饥鸡盗稻童筒打;</P>
<P>               鼠暑凉梁客咳惊。</P>
<P>        闲人免进贤人进;</P>
<P>        盗都休来道都来。</P>
<P>            贾岛醉来非假倒;</P>
<P>            刘伶饮酒不留零。</P>
7、谐音法 </P>
<P>利用一个或几个音韵相同而词意不同的字、词组成对联。如:明代解缙有一副这样的对联:</P>
<P>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P>
<P>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P>
<P>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P>
<P>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P>
<P>四川成都望江楼的一副联:</P>
<P>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P>
<P>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影千年。 </P>
8、漏字法  
漏字法,又叫藏头法。在创作对联时,将第一个字或最后一个字隐藏起来,间接的表达意思。例如: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这副对联是过去骂汉奸的,意思是“王(忘)八无耻”,再如过去有人在家门口贴了一副对联: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上联表示缺衣(一),下联表示少食(十),横批表示无东西。
9、同傍法 </P>
同旁联。所谓同旁联意指联中采用相同偏旁部首。
烟锁池塘柳;
炮镇海城楼。
(广东东莞虎门联。)
三个土头考老者;
五家王子弄琵琶。
王老者一身土气;
朱先生半截牛形。
(相传某地有个王老头很会作对联,附近一位朱秀才见他普普通通的样子,颇有些不以为然。一日秀才登门便言:
王老者一身土气,王老头对道:朱先生半截牛形。秀才默然。朱秀才的上联用了析字法。因“王”、“老”、“者”三字,均含有土字在内,故云“一身土气”。王老头的对句也用析字法,因“朱”、“先”、“生”三字都含有牛字在内,且都在上部,故云“半截牛形”。)
湛江港清波滚滚;
渤海湾浊浪滔滔。
嗟叹嚎啕哽咽喉;
泪滴湘江流满海。
驱骚驶驽骜马骤;
植檀栽桂森木荣。
荷花茎藕蓬莲苔;
芙蓉芍药蕊芬芳。
寂寞寒窗空守寡;
俊俏佳人伴伶仃。
逢迎远近逍遥过;
进退连还运道通。
迎送远近通达道;
进退迅速游逍遥。
10、拟声法</P>
对联的词语通过模拟声音取得某种艺术效果,这种方法叫拟声法,又叫摹状法或摹声法。如:地冻天马路声得得;</P>
<P>天寒驴嘴气腾腾。</P>
<P>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P>
<P>举国若狂,且狂,且狂,且且狂。</P>
<P>马过木桥,啼擂鼓,咚咚咚;</P>
<P>鸡啄铜盆,嘴敲锣,哐哐哐。    </P>

11、析数法   </P>
<;P>宝塔尖尖,十层四方六面;</P>
<;P>玉手摇摇,五指两短三长。</P>
<;P>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P>
<P>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P>
<P>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又一只;</P>
<P>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P>
<P>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P>
<P>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P>
<P>花甲重开是指一百二十岁,三七是二十一岁,合起来是一百四十一岁。古稀是七十岁,古稀双庆为一百四十岁,内多一个春秋,合起来正是一百四十一岁。</P>
12、应首法   </P>
<P>应首,是句子首字和尾字用同一个字,首尾呼应。</P>
<P>半夜二更半;</P>
<P>中秋八月中。</P>
<P>月湖漾明月,印心石屋心相印;</P>
<P>汉水流江汉,传音瑶琴音永传。</P>
<P>扬子江头渡杨子;</P>
<P>焦山洞里住椒山。</P>
13、数字领法 </P>
<P>数字联中有一类以一个数词开头,领着若干名词的短联。</P>
<P>三光日月星;</P>
<P>四诗风雅颂。</P>
<P>一门三学士;</P>
<P>四代五尚书。</P>
<P>三绝书诗画;</P>
<P>一官归去来。</P>
14、交叉法</P>
<P>在上下联中,有些字是交叉(错位)相同的。</P>
<P>醉汉妻弟尼姑舅;</P>
<P>尼姑舅姐醉汉妻。</P>
<P>子将父作马;</P>
<P>父望子成龙。</P>
<P>共说三潭同一月;</P>
<P>谁知一月映三潭。</P>
<P>破旧俗又利两家,男嫁女;</P>
<P>立新风只生一个,女或男。</P>
15、复韵法  </P>
<P>同一音韵蝗字在联中重复应用。</P>
<P>洛阳桥,桥上荞,风吹荞动桥不动;</P>
<P>鹦鹉洲,洲下舟,水使舟移洲未移。</P>
<P>水际洲,洲停舟,舟动洲不动;</P>
<P>天心阁,阁落鸽,鸽飞阁未飞。</P>
<P>冰冻兵船,兵打冰,冰开兵走;</P>
<P>泥污尼姑,尼洗泥,泥净尼回。</P>
16、虚字法</P>
<P>   虚字,指一联中较巧妙地使有虚词成联的情形。一副对联,时实时虚,起伏迭宕,读起来另有一番情趣。例如:

翁之乐者山林也;
客亦知夫水月乎?

这副对联,一联七言,其中就有三个虚词。上联言《醉翁亭记》,下联合《前赤壁赋》,意味盎然。请看下联:

    君恩似海矣;
    臣节如山乎。

此联是明末陕西总督洪承畴所题,原联为“君恩似海,臣节如山”,是一副表白自己、歌颂皇恩的对联。洪承畴后来投敌满清,遭人唾弃,后人在原联句尾添此“矣”、“乎”二字,其意即大相径庭,成为一副绝妙的讽刺联。
<P>17、玻璃字对</P>
<P>玻璃对法,就是利用汉字左右对称的特点,选用都具有左右对称的一类字(新老字体均可,但不能混用)来作联。如:2004年第三届中华世纪坛迎春征联活动中就有一比用玻璃字来作和出句:甲申吉幸春来早;获奖对句为:</P>
<P>中土昌兴业共荣。   天津 张树贤(特等奖)</P>
<P>文品崇高墨显香。  北京 王德孚(优秀奖)</P>
<P>田亩金黄谷奉香。  山东 孙秀丽(优秀奖)</P>
<P>赤县昌平业兆丰。 吉林 李俊和(优秀奖)</P>
<P>雨水丰宜土变金。 湖南 易庚山(优秀奖)</P>
<P>赤县荣昌人冀圆。 湖南 崔钢兵(优秀奖)(联都联友)
</P>
<P>万古文章垂典册;</P>
<P>一台琴曲秦官商。</P>
<P>共品香茶呈贵客;</P>
<P>同兴大业富中华。</P>
<P>半天雷雨东南至;</P>
<P>万里风云西北来。</P>

11、无情法
所谓无情法: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当然,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无情对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对仗),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次要的。如:</FONT></P>
色难;容易。
陶然亭;张之洞。
    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常用无情对)
    树已半枯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无情对)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

其中字字相对,而且上联指天气,下联指酒名,互不相干,是无情对的典范。

无情对主要有三个要点:
一:逐字相对;
二:上下必须具备极强的歧义效果,以能让人会心一笑或拍案叫绝为标准;
三:大量采用借对法。
12、婉曲法 </P>
<P>婉曲,就是不明白说出,而是用暗示来表达意思的修辞方法,言外有意。如:</P>
<P>欲知世味须尝胆;</P>
<P>不识人情只看花。</P>
<P>上联暗示“苦”,下联暗示“好景不长”之意。   </P>
<13、层递法  </P>
<P>    层递法,用结构相似的句式,把语意排成层层递进的顺序的一种修饰方法。如:</P>
<P>      三十年前,县考无名 ,府考无名 ,道考无名 人眼不开天眼见;</P>
<P>     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P>
<P>    上下联都是由小到大,低级到高级提升,赴考如登山,表明成功不容易。又如:</P>
<P>          认清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好教育;</P>
<P>           发明工具,制造工具,适用工具,是真文明。</P>
<P>           叹老夫半世辛勤,藏书万卷,读书千卷,著书百卷;</P>
<P>           看小孙连番侥幸,县试第一,会试第二,殿试第三。</P>
<P>         万户千家百姓十分热闹;</P>
<P>         五湖四海三江一起欢歌。</P>
第四节  创新式
创新,就是自己动手创作对联。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FONT></P>
一、对句
对句,就是应对。即由甲方出句,向社会征求对句。这种方式目前应用得非常广泛。每年各级各类征联都不少。大家都不陌生了。2003年到2004年,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交流”节目,每周六都有一次。《联都》主动与中央电视台联系,集体应征。不少网友还获得了奖。名字如下:
《邓刚教女》一期节目观众对下联获奖名单(2003--10--19年)

  上联:父子情深远近高低风景

  
  无嗔           手足义重炎凉冷暖人生

  小U            师生谊厚古今中外美谈

   俞荣斌      家国任重兴衰荣辱沧桑

  
  潇湘妃子   人生梦远离合聚散时分

上联:唱念做打玩戏中有戏 (2003--11--16年)。
对句:李 天         生旦净末丑京益求京
  逍遥游神    吹拉弹奏练功里见功
  金  钧            比学赶帮超情里含情
  大  蒙            棋琴诗书画闲里不闲 </FONT></FONT></P>
尽管这些下联还不是一流水平,但是,能在十个获奖名单中排上名,这对我们这些初学对联的网友们的鼓励是相当大!
又如:延庆县第三届杏花节征联活动中,一等奖对句:</P></FONT>
青杏撩人,红杏醉人,杏花引动生花笔;(延庆出句)
东风剪柳,南风梳柳,风絮招来咏絮才。 (联都  静斋 辽宁)
   
    二、定题创作
  征联活动中,有一种规定范围、主题的征联,这就是定题创作。如:
延庆县第三届杏花节征联活动中,一等奖对联作品;

      人游花海身披锦;
      鸟出杏林翅载香。     联都 一夫 (甘肃省)
这副对联构思奇巧,紧扣“杏花”这个主题,比喻形象,生动活泼,非常优美,诗意很浓,趣味无穷!可见作者的诗词功底深厚。
又如:2005年山西省煤矿工会和《对联》、杂志社联合举办“煤矿安全新春联有奖”征集活动,联都版主、获奖专业户----周大烟袋先生获得了特等奖,联为:
煤海情深,效益与安全并重;
矿山春满,乌金共日月争辉。

三、自由创作
就是根据对联的特点,自己自由创作的对联,这种方式不受约束,灵活性大。这是对联的最常见的创作方式。如联都网站于2005年春节到来之际,举行的一次春联比赛,最后经过评选,获奖对联如下:</P>
<P>    (妃子提供吧)</P>
<P>    又如:<B>延庆2005年迎春</B>主题征联大赛获奖名单及作品</P>

一等奖:
诚信如山知进退</P>
虚怀若谷纳乾坤</P>
(苗云泽河北省)</P>
雄鸡一二声人间尽晓</P>
瑞雪七八片天下皆春</P>
多子多孙多苦累何来福寿</P>
少生少育少分神自有芳春</P>
(杨永来平谷区)</P>
科技兴农五谷丰登山水绿</P>
乡村通路千商汇集市场红</P>
(金庆祜崇文区)</P>
厚意浓情手机传话三千里</P>
新风泽雨网络订单亿万元</P>
(赵春明延庆县)</P>
灶王神位请出老户宅门第</P>
电话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P>
孟广臣延庆县)</P>
农村农业农民三农瑞兆三春喜</P>
盛世盛情盛景万户祥集万象兴</P>
(彭善民顺义区)</P>
大棚种植嫩枝悬花绿瓜溢翠迎春笑</P>
细水滴灌青藤结果红柿飘香斗艳来</P>
(叶学中石景山区)</P>
这些获奖作品,内容健康,突出主题,含义深刻,内容新颖,遣词造句准确,意境优美,充分反映出中国近年来,农村面貌的新变化:到处是设施农业,农家有了手机、小车、高楼等现代生活新时尚。

三、组句技巧



<;P>    1、回文法  </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回文又称卷帘, 指的是使用恰当的词语构成上下联,使之既能顺读,又能倒读。回文格的具体方式也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当句回文,另外还有倒句回文、倒章回文等。当句回文,即同一句子顺读与倒读完全一样,如: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佚名题厦门鼓浪屿鱼腹浦联)
    净心真实真心净
    圆觉妙明妙觉圆
    境转心行心转境
    缘随意乐意随缘
倒句回文,即同一句子在倒读时字面上有变化,但上下联不变。如:
    结同心果
    开并蒂花(常用婚联)
倒读即为:
    果心同结
    花蒂并开
倒章回文,即通联倒读,下联变为上联,上联变为下联,如:
    迢迢绿树江天晓
    霭霭红霞海日晴(佚名题武汉龟山联)
倒读即为:
    晴日海霞红霭霭
    晓天江树绿迢迢
由于回文格难度较大,因而运用得不太广泛,但这种格式能突出体现汉字的独立语特点。特别是一些难度更大的回文格,如反复回文、联珠回文、韵对回文等,则更能体现汉字的特色。如:
    佛何能测
    人不易知
这副反复回文四言联,至少还可以反复推衍出另外三副:
    何能测佛
    不易知人
    易知人不
    能测佛何
    知人不易
    测佛何能
有时候,这种对联还可以进一步将其文字排列组合,使对联数量成倍增加。</FONT>
  2、排比法  
即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平行短句,组合在一起,表示相关的意思。这种方法多用于长联。如:湖北武汉东湖风景区联:
鹄比翼,花颦眉,柳拂裙,画意更兼诗意</FONT></P>
林蕴幽,水凝碧,山环翠,东湖不让西湖</FONT></P>
3、顶针法:
    顶针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使相邻分句蝉联。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对联手法,也很能体现汉字的特色。如:“中国移动杯”朝阳市2005年新春联创作比赛获一等奖作品中:</FONT></P>
<P>紫燕衔春,春风渲染千山绿
金鸡报晓,晓日升腾万里红(一等奖)
(联都版主 邢伟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佚名题北京潭柘寺弥勒殿联)
痴则贪,贪则嗔,嗔则伤人种苦因,故知痴是苦
    戒而定,定而慧,慧而悟道成师匠,当以戒为师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也不太常见的顶针格式,叫连环格(全联相邻的分句全都顶针,且联首与联脚也顶针)。如:
    善可亲近,近可闻,闻思修习即臻善
    生有老病,病有死,死去活来再受生
4、反复法 </P>
为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让某些词语在句中反复出现,如:</FONT></P>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FONT></P>
魏无忌,长生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FONT></P>
佛言不可说,不可说;
子曰如之何,如之何。</FONT></P>

5、嵌字法 </P>
嵌名,就是把人名、地名或其他事物名称嵌人联内的有关部位,使上下联相互对应,以提高对联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嵌名联在婚联及题赠联中运用较多,嵌法也因情况而多种多样。嵌字联大体分为整嵌和分嵌,分嵌中还可分为若干种。
   (1).整嵌:
   就是把名字整个嵌人联语中,并保持名字的整体性。例如: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上联为明代大文学家李梦阳出句,对句是一个与他同姓同名的穷儒生所对。李梦阳想出一个比较刁钻的联让他对,意在戏弄。谁知那个穷懦生顺利地对出对句,而且对得如此绝妙,使李梦阳敬佩不已。联中嵌入四个人名,后边又将名字运用转类的手法。
  整嵌联在对联中屡见不鲜,比如下联:
  
  九伐竟无成,心师武侯,能继祁山六出志;
三分不可恃,计诛邓艾,已复阴平一败仇。

此为四川剑阁姜维祠的一副对联。武侯,乃诸葛亮谥号,连同邓艾为两个人名,祁山和阴平为两个地名,嵌入这副对联中,都为整嵌。
  
  (2).分嵌:
  即将一个名字拆开,分别嵌入上下联的有关位置。分嵌中又分竖嵌、横嵌、递嵌、暗嵌、迭嵌、反嵌等。
  a.竖嵌:一个名称分嵌于上下联同一位置的叫竖嵌,竖嵌中又有首嵌、腹嵌、尾嵌和插嵌。
  分嵌在上下两联的开头叫首嵌,也称藏头,类似律诗里的藏头诗。如黄宾虹赠盖叫天(名英杰)联:
  
  英名盖世三岔口
  杰作惊人十字坡
  
此联将盖叫天的名字英杰两字分嵌在上下联的首字(另,三岔口与十字坡都是京剧剧目,为整嵌)。
分嵌在句中的称腹嵌。如方地山赠作家刘云若联:
  
  倦飞知还,云无心以出岫
  含睇宜笑,若有人兮山阿
  
云若二字分别嵌在上下联的句子中间。
分嵌句尾的叫尾嵌,也叫藏尾。如刘振威贺黄海章教授寿联:
  
  乐育英才,早岁声名扬四海
  胸怀革命,八旬功绩在文章
  
分别把名宇有规则地插入联中的叫插嵌,如一朝臣贺道光皇帝联:
  
  元后亶聪明,二百载继继承承,顺天心,康民物,雍和其德,乾健其身,嘉惠普群生,道统昭羲农尧舜
  维皇臻福寿,亿万年绵绵翼翼,治功懋,熙绩勋,正直在朝,隆平在野,庆云辉五色,光华联日月星辰
  
  上下联各在第三断句的首字上分别嵌入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六个帝号,而且自然、流畅,颇不容易。
  b.横嵌:一个名字在一联内分别嵌完的叫横嵌。如余心乐先生幼年时答塾师联:
  
  余见心乐余心乐
  史载可法史可法
  
  c.递嵌:是将一个名称在上联横嵌一部分,再在下联横嵌一部分。两联横嵌合起来构成系统,以暗示题旨。如王湘绮赠袁世凯联: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
  
  d.暗嵌:即可嵌之名在改头换面的情况下出现,一般多用拆字的手法。如一考生讽学政、主考官吴省钦营私舞弊联:
  
  少目焉能识文字
  欠金安可望功名
  
  作者将“省钦”二字拆开,以拆开之词义组联又意思贯通,直戳其痛。
  
  e.迭嵌:就是在一联中有规律地交叉嵌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如《痂留编》所载一联:
  
  冬夜灯前,夏侯氏读《春秋传》
  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
  
  f.反嵌:此种嵌字从联尾开始,往联首顺序而排。请看下联:
  
  季子敢言高,与吾意见辄相左
  藩臣徒误国,问尔经济有何曾
  
  上联逆嵌为左季高,即左宗棠,下联嵌曾国藩。据说曾左两人心存芥蒂,有人就拟了此联,说成是他二人相互嘲讽之作。
七字联的嵌法格式问题,因所嵌位置不同也有不同的名称,各种格式可以结合起来运用,不足七言的嵌字格式以此类推,多句联嵌字以短句为基础类推。
  
  ▲嵌入联中第一字的叫鹤顶格。如郭沫若所撰一联:
  
   泽色绘成新世界
   东风吹复旧山河
  
   ▲嵌在联中第二字的叫燕颔格。请看安徽九华山华严祠联:
  
   清华真佛地
   庄严古洞天
  
   ▲嵌在联中第三字的叫鸢肩格。下联是浙江秋谨墓联:
  
   悲哉秋之为气
   惨矣谨其可怀
  
  ▲ 嵌于联中第四字的叫蜂腰格。请看下联蔡锷赠小凤仙联:
  
   此地之凤毛麟角
   其人如仙露明珠
  
  ▲ 嵌于联中第五字的叫鹤膝格。如郭沫若赠张重肩联:
  
   道义能担肩似铁
   精神不动重如山
  
  ▲ 嵌于联中第六字的叫雁翎格。如成都杜甫草堂联:
  
  十年幕府悲秦日
  一卷唐诗补蜀风
  
  泰指陕西,蜀指四川。杜甫的诗篇多于秦、蜀写成。此联之意借杜甫诗:“《诗经》无蜀风”句。作者是将杜甫诗和《诗经》相提并论的。
  ▲ 嵌于联中第七字的叫凤尾格。如云南石屏秀山联:
  
  西南诸峰此独秀
  东北一览小众山
  
  ▲ 嵌上联第四字,下联首尾的为鼎峙格。如:
  
   园静有梅独啸傲
   兰幽伴竹共芬芳
  
  联中嵌入“梅兰芳”三字,所嵌之处形成品字形故又称“品字格”。
  鼎峙格的另一种形式是,上联嵌首尾字,下联嵌第四字。如笔者(李岫春先生)题山海关联:
  
  山连百脉直到海
  浪涌三关欲摧城
  
  ▲ 联中上下联,首尾各嵌一字的为双钩格。如:
  
  物能致用人求质
  文可移情意欲明
  
  有一广东潮州“韩江酒楼”门联:

韩愈送穷.刘伶醉酒
  江淹作赋.王粲登楼
  
  ▲ 联中在上联首字和下联尾字嵌字,形成遥相呼应之状,称为魁斗联。如韶山联:
  
  佛子座边莲叶碧
  美人帘底枣花红
  
  ▲ 在上联的尾字和下联的首字处所嵌字的称为蝉联格。如一国庆节联:
  
  举世歌盛国
  庆云照新程
  
  ▲ 嵌于上联第二字,下联第六字的为云泥格。
  
  船小兼程说海阔
  日长正道乐康平
  
  ▲碎锦格是一种较为自由的嵌字格式。它不分位置、顺逆、字数,故此也称散嵌格。如:
  
  灵鹫向云中隐去
  奇峰自天外飞来
  
  联中散嵌“灵隐飞来峰”五字。
  又如山东益都云门洞联:
  
  殿阙不须金锁闭
  洞门常有白云封
  
  嵌字联虽然有自己的特定格式,但字异常灵活的特点亦拓展了其包容性,能够融析字对、叠字对、回文对等多种联语形式为一炉,浑成而出新意。嵌宇联贵在浑成,忌死拼硬凑,尤重别出蹊径之创新。
6、反问法
<P><FONT color=#0000ff size=3>         反问,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通常见不需要回答的,问句本身就包含着答案。</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         不经几番麻炼;</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         怎成一段锋芒?</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        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        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贪官。
7、设问法  </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  设问,采用无疑而问的方式,引起读者的注意,加深印象。如:</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          雄关百二谁为最?</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          要路三千此并名。</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     问生意如何?打得开,收得拢;</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      看世情怎样?醒的少,醉的多。</FONT></P>
8、分总法</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    对联中对某些事物既有分述,又有总述,这种方法“分总法”。</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    (1)、先总后分式。如:四声平、上、去、入===八字年、月、日、时。</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    (2)、先分后总式。如: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FONT></P>
9、潜意法 </P>
<P>    在制作对联时,不把要说的意思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而是有意潜藏在联语中。如,一副讽刺贪官的对联:</P>
<P>           天高一尺;</P>
<P>           为政十方。</P>
<P>     据说一位县令到任后拼命刮地皮,地皮被刮去了十寸,天就相对高了一尺;又联“十”与“失”的谐音,指斥他:为政失方,刮去地皮一尺。又如:</P>
<P>         死;</P>
<P>         生(倒着写)。</P>
<P>    此联为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迹后一个志士写的。利用字的正、倒形式,表示:宁可站着死,决不倒着生。表现了一种为国捐躯的气慨。再如:</P>
<P>            数声吹起湘江月;</P>
<P>            一枕招来巫峡云。</P>
<P>    此联上联写笛,下联写梦,意境幽远,令人心动。</P>
10、歇后语法    </P>
<P>    谜语歇后语——两句都用谜语或歇后语组成,例如:
          强盗画喜容,贼形难看;
          阎王出告示,鬼话连篇。
    再如(打两字,“攀”,“乐”):
       东生木,西生木,掰开枝丫用手摸,中间安个鹊窝窝;
       左绕丝,又绕丝,爬到树尖抬头看,上面躲着白哥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861 小时
主题
3155

2万

帖子

69

精华

3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39386
经验
79533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386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4-30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4-13 14: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之缘 于 2013-4-13 14:19 编辑

诗钟概述
一、什么是诗钟
诗钟,又名折枝诗,时下比较认同的观点是清朝嘉庆年间福州人所创,兴起于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是文人的一种寓锻炼敏捷才思于竞
争(比赛)的一种游戏。顾名思义,诗钟可理解为诗和钟的合称。诗,就是用七言诗入联。在诗钟游戏中,不限人数,但限时限字。
钟,主持人出题后,在“考场”内放一个金属盘子,里面点一炷香,接近香的下端用线系一枚铜钱,香烧至线上时,线断钱落,金属
盘上一声响,好象钟鸣一样,催大家交卷。这便是“诗钟”得名的由来。

二、写作诗钟的要求
诗钟在形成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一定的规矩和准绳。犹如律诗一样,诗钟也有自身的“规格”,而且是极为严格的。对于诗钟的格律
要求,学术上尚存在宽严之分,作为初级班,我们对格律的要求以严为主,从严入宽易,从宽如严难,因此我们选用较为严格的一派
作为讲义。
1、句式单一: 诗钟最早是从七言律句中脱胎而来,因此,诗钟一般只限于7言。每联诗钟仅十四个字,不得增减。
2、对仗工稳:诗钟的对仗讲究属对匀整,浑然天成。忌同音相犯、同义异字、动静无别、虚实难称等毛病。诗钟要求对仗工稳,不仅
仅是从字词层次的狭义对仗要求,也是从句意境界的广义对仗层次来要求的。狭义对仗首先要求字词工整成对。例如:身无彩凤双飞
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 前六字工稳成对,但是最后“翼”、“通”两字却是不成工对,因此全联不能作为合格之诗钟分咏。狭义对
仗还要求字词实际意义对应整齐,不能出现以一物对两物者,之“三脚钟”。例如“风云”对“秋月”。诗钟分咏上下联吟各写各主
题,各有各的独立意境和概念。但又要求情事相类、文字完整,彼此配合,上下照应。
3、平仄和谐:诗钟的平仄必须严格合律,不允许以拗句的形式出现。诗钟平仄的正格,实际上只有两种:平起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张西厢《闲话诗钟》有云:诗钟之声调,须和谐而响亮,始足发人深省,因
之平仄不可失调,第一字可不论,第三第五字则必论,出比第三字可不论,对比第三平字则必论,例如「珠帘暮卷西山雨;画栋朝飞
南浦云。」、「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在诗固称名句,在钟则嫌数字拗韵,而「南」字失调也。至若对比第三字,应平
而用仄,在古人七律诗中,尚不多见,况于钟乎。因此,我们可知诗钟的通用格律应如下:
A:通仄通平平仄仄
  通平通仄仄平平
B:通平通仄平平仄
  通仄平平仄仄平
4、用字讲究:诗钟分咏用字非常严格,一不能用题目之字,二不能重字、叠字;以字字不落空,字字不能移易为佳制。
5、扣题严格
(1)除非是镶嵌格,诗钟不可犯题面字,即句中不可出现题目的字词,这点分咏和合咏是一样的。例如分咏“月老”、“丘比特”。
则钟句须避用“月、老、丘、比、特”五字。
(2)顾忌转咏到题面之同义或近义字词上去。例如,咏“狗”者不能移“犬”,“冠”者不能移到“帽”。
(3)忌以代替字明点题意。例如“象、扇”分咏。如用“大兽”、“交趾兽”、“挥羽”、“羽毛”、“一羽”、“裁纨”等字,即
将原为中心题目的字词作为手段和语言载体来使用,就容易将目的变成手段,进而失去题意。例如“争钦挥羽运奇谋”、“指挥一羽
定三分”则因将羽扇作为载体手段而转咏卧龙,非咏扇了。
(4)题目字眼不能点明使用,但却常以旁敲侧击影射之,此法多借用其他适合成对的字词来作为转换平台,扣应字眼,以方便落笔。
例如分咏“汉光武、燕”,先觅“赤帻”、“紫襟”等作为转换平台。分咏“牧童、蛇”先觅“骑牛”、“吞象”等来旁敲侧击。此
字眼转化扣应之法,必须从广义对仗上把握工稳,务使有鸳鸯交颈、鸾凤和鸣之妙,不可有彩凤随鸦、鲜花插粪之嫌。
6、立意新奇: 诗钟篇幅短小,应该尽量追求新颖诗意,争取出奇制胜,切不可俗而无格,味同嚼蜡。所谓正宗之诗钟,须有诗之声
调风格,置之于诗中,则为名诗,置之于钟中,则为名钟。此外,诗钟造句亦贵奇峰突出。
7、对法讲究: 诗钟虽为诗之一联,然切忌流水对法,而对仗亦不宜假借,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诗则为名
句,在诗钟来看,则嫌其以“春蚕”对“蜡炬”,不能合格。惟以“人语”对“猿声”,这样的两字连用,借对一字者,则无不可。
而双用常语,如“天地”对“古今”,“春秋”对“江汉”,则更无不可。
8、用典均衡:诗钟用典常见,尤以粤派钟社为盛,故诗钟用典,几成惯法。出句用典,则对句亦须用典,而典故的使用,也应该遵循
广义对仗的原则,宜近不宜远,宜和不宜同。如以三代典故属对三代典故固佳,即属对秦汉典故亦可,若两时代相距过远,风格不和
,彼此失衡,均为小疵。盖以吴道子之钟馗与潘雅声之美人,并悬于书室中,终觉不称也。

三、诗钟的主要分类及基本写作技法。
诗钟大致分为咏体诗钟和嵌字诗钟两大类,其中咏体诗钟又包括合咏和分咏两类,下面我们分别介绍。
(一)合咏 
即于钟内,上下钟联共咏一题,有点类似于命题成联,将题意表现于钟联中,要求以不犯题字为原则,且不得以所题字的其他借代来
表现,如咏狗不能出现“犬”“吠”等字。合咏的关键,是将所咏事物旁敲侧击,去生动形象描写,在描写的同时能蕴藏好的意境则
是非常成功的句子。
例如:合咏“花落知多少”
绣坏料添红一片:锦茵应减绿三分(莼鸥)
凄凉墙外飘难数;狼藉阶前扫几回(天翼)
(二)分咏
分咏之题为两物或两事,即于钟内,上下钟联各咏一题,将所咏之事物表现于钟联中,要求以不犯题字为原则,亦不得以所题字的其
他借代来表现。分咏无前后顺序之分,先咏哪一个都是可以的。以下介绍分咏格的一些做法:
1、直述法
如:《凉棚•申报》分咏 作者张之洞。见于易顺鼎《诗钟说梦》(1913年版)
阴阳舒卷长绳里
欧亚纵横乱纸中
这是用白描笔法抓住题目中事物的特征写成的。旧时凉棚是遮盖在院中按天气阴晴用长绳舒卷顶一的。《申报》是中国第一份报导世
界新闻的现代报纸。作者抓住二者的特点,用上“阴阳”、“欧亚”这样的大字眼,写成工整的对仗,以游戏姿态在毫不相干的两个
事物中找到联系,有“对”,有“联”成为佳作。所用的是传统文学中“夸张”的修辞技巧。
又如:《西湖•菊》分咏 作者吴味雪。见于杨文继《七竹折枝摭谈》(1994年版)
大梦山前流水碧
重阳节后落英黄
用白描笔法抓住题中事物的地域、节令特征写成。大梦山是福州西湖旁的山,此作像是即景即时写出的诗联,对仗工整而自然。
2、推述法
如:《除夕•新嫁娘》分咏 作者他他拉•志润。见于《榆社诗钟》(1890年版)
一岁光阴今夜尽
十分春意昨宵知
此作也是用白描笔法写成。由于题目中要求写的事物稍微抽象,因而按事理推述。“一岁光阴”和“十分春意”都是偏正结构的词组
,是精美的宽对。
又如:《风筝•井》分咏 作者秦云。见于《百衲琴》诗钟集(1886年成书)
吹嘘便得三霄路
坐守徒窥一角天
按情理推述出题中事物,并另含寓意。上联是白描写法,“吹嘘”和“三霄”都语意双关;下联化用了“坐井观天”的成语。“吹虚
”对“坐守”,“三霄”对“一角”都是宽对,却鲜明地写出人们的行为不同,命运迥异,是精美的宽对。
3、用比喻切题法
如:《船•胎衣》分咏 原作者纪慧庵作于鹊华行馆钟聚(1864年)经赵国华修改而成。笔者见于吴恭亨《对联话》(1921年版)
帆如秋叶来天上
人似春蚕卧茧中
此作用上两种比喻。先是“借喻”,以“帆”代船,以“人”代胎儿。然后全句用明喻。“帆”和“人”是此比喻句的主体,“如”
和“似”是“喻词”。“秋叶”和“春蚕”是用来比喻“帆” 和“人”的,是比喻的“喻体”在比喻修辞中起主要作用。“来天上”
和“卧茧中”是进一步修饰、说明“喻体”的。现在有的修辞学学者称之为“喻释”。在诗钟的写作中,“喻释”很重要。此作把比
喻句的这些成分逐一对应下来显得很和顺。作品的灵气所在是以“秋叶”对“春蚕”。以“秋叶”比喻船,把上联写得很生动,意境
高远。以“春蚕”喻人,把本来很难写的“胎衣”很文雅地表现出来。诗钟作品用比喻,多半是为了便于切题咏作。
4、化用典故、名句法
在诗文写作中用典应该说是一种比喻修辞的方法。在分咏体写作中使用知名的典故、名句、成语、熟语主要是为了便于切题咏作。使
用名句、成语、熟语有时是起修辞作用,更多的情况是借用其中字词以便靠近题目写作。
如:《项羽•二乔》分咏 作者陈莪,见于《燕山钟韵》第二期(1999年)
铜雀台中芳迹渺
乌江岸畔霸图空
化用两个人们熟悉的典故写成。“乌江”是两个字的专有名词,加上一个“岸”字用来对“铜雀台”,是一个变通写法,读起来很顺
适,我看可以接受这样的宽对。“芳迹”与“ 霸图”相对,做到虚实相当。关键在于选用“迹”、“图”二字。福建钟友最擅长这种
功夫。
又如:《香港•老虎》分咏 作者吴寿松。录自1997年北京诗钟咏作
赤日重光干诺道
威风尽扫景阳岗
用武松打虎的典故写出下联,切合题目达到不可移易的程度。“赤日重光”与“威风尽扫”自然成对,有如天成。“干诺道”是香港
的一条知名街道名称。
再如:《无酒•石崇》分咏,作者张伯驹。见于《春游社琐谈》(1998年版)
纵使有花兼有月
只能谋富不谋身
集李商隐和吕岩的诗句,上联的切题,引而不发,让读者自己认同。下联完全切合石崇的身世。集句是凑合前人的诗句,往往是两联
之间关联不够。此作上下联句式一致,相对的词和字,结构和词性相同,两句的句意也都有表示某种不完美的感觉,也算有相近之处

如:《帆•杜牧》分咏 作者易顺鼎。见于《吴社诗钟》(1886年成书)
三千殿脚春风锦
廿四桥头夜月箫
上联写锦帆,用隋火易帝开运河用妙龄少女为行船拉纟牵的典故(史称殿脚女)。下联化用杜牧咏扬州的名作《寄韩绰》诗句:“二
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成的。此作切题很勉强,重在“殿脚”、“桥头”等逐字相对,借以拉近两句关系,以此种游戏
笔墨取乐。以前诗钟写作中有这样的一派,仅举此为例。
如:《云•雨》分咏 作者吴爝光。见于《燕山钟韵》第十九期(2003年)
无心出岫成苍狗
有意随风润绿苗
咏作《云•雨》,很多作者化用陶渊明的“云出岫而无心”和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但此作写得最洗练。以“出岫”与
“随风”相对,加上前后的衬托,不但咏出主题并且如表心志。
(三)嵌字诗钟
嵌字诗钟,即将题字嵌于钟内,要求意境高雅,嵌字无痕,主要有以下格式:
凤顶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每句之第一字,所谓「一唱」也,例如 人鸟:一唱
人凭赤血羸犹健;鸟到青云倦亦飞(蔼士)
人世难逢如意事;鸟儿常作不平声(鸿宗)
燕颔格 即将两题字分崁于每句之第二字,所谓二唱也,例如 醉吟:二唱
臣醉酒能倾一石;客吟诗已载三车(逸尘)
薄醉论人多妙语;狂吟惊世少知音(毅成)
鸢肩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每句之第三字。所谓三唱也。例如 红豆:三唱
灯光豆灺劳人草;楼影红飞思妇花(元英)
榆塞红旗傅大捷;芜亭豆粥话中兴(逸尘)
蜂腰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每句之第四字。所谓四唱也,例如 元旦:四唱
千军待旦传刁斗;万国朝元拜冕旒(镜微)
象着干元参易理;鸡鸣戒旦播诗箴(鼎文)
鹤膝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每句之第五字。所谓五唱也。例如 重、九:五唱
要为卷土重来计;谁赞勤王九合功(似庵)
战血寒凝重铠紫;游尘暖扬九衢红(霭麓)
凫胫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每句之第六字。所谓六唱也。例如 意、飞:六唱
斜阳六伐鸦飞乱;明月孤山鹤意痴(逸尘)
自有灵源滋意蕊;久无香泽沐飞蓬(剑篁)
雁足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每句之第七字。所谓七唱也。例如 鹤梅:七唱
隐现云端千岁鹤;横斜竹外一枝梅(蔼士)
城郭已非空化鹤;湖山虽好莫寻梅(水心)
上楼格与下楼格 在吟唱诗钟时,为了斗智、斗捷、斗博、斗巧,增加创作的难度,常同一命题限作一套从一唱到七唱的诗钟。这类诗
钟通称为“连环唱”,又因顺序变化,如循梯下楼样而称为“下楼格”。例如:下楼格“曲行”七唱:
行云入梦春犹在,曲水流觞事已非。
一曲离鸾霜月冷,两行斜雁碧天长。
玉树曲中徒寄梦,金钗行外已无春。
踏摇成曲传阿叔,歌舞当行识老胡。
秋水江湖行可念,梦云楼阁曲难通。
山林迢递难行遁,变易缤纷自曲全。
旧调忍弹金缕曲,新诗敢赋丽人行。
此类创作可一人独吟,也可数人联吟,如律诗之联句。如反用,即成“上楼格”了。
在嵌字中我们更常接触的是嵌名,许多联友以互相题赠嵌名联而表达友谊,除了两个字的可纳入以上所述“七唱”格式外,还有三字
的、四字的甚至更多字的网名在做嵌名联时可自由发挥,但我个人觉得以不将名字的顺序打乱为最佳。
此外,嵌字还有许多格,如:
魁斗格 即将两题字任意分嵌于第一字及第十四字。例如
春联:魁斗格
春融凤尾金蕉展;雷坼龙鳞玉笋联(遵鲁)
春色正宜花掩映;秋心常被酒牵联(武公)
蝉联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第七字及第八宇。例如 蝉唱:蝉联格
花落后庭商女唱;蝉鸣西陆楚囚吟(毅成)
辘轳格 即将两题字分嵌于第一字及第九字。或第三字及第九字,以此类推。例如 莲露:辘轳格
乍垂莲瓣移香步;微露瓠犀发妙香(水心)
莲生微步凌波去;柳露新眉带月看(淑珍)
比翼格 即将两题字任意对嵌于钟联中。等于一唱至七唱中的任意一唱。例如 散书:比翼格
杜房并驾中书省;金宋相持大散关(天翼)
援琴东市嵇中散;曳履南宫郑尚书(水心)
汤网格 即将三个题字。任意分嵌于两句之首末。而成网开一面之局。例如 天安、云:汤网格
天末楼台横北固;云中城阙望西安(水心)
云泥格 即将题字分嵌于两句中。但不相对。例如 云泥:云泥格
青云直上鹏程路;华屋偏多燕垒泥(蔼士)
晦明格 即一句明点题字,一句暗写题字。例如 红豆:晦明格
双肿如豆讥文士;一口含樱画美人(遵鲁)
云霞出海扶桑晓;风露横江扁豆秋(似庵)
鼎峙格 即将三个题字分嵌于第一字第七字第十一字。或分嵌于第四字第八字第十四字。而成鼎峙之格。例如 天中节:鼎峙格
穷阴杀节霜铺地;中夜清寒月满天(天翼)
双钩格 即将四个题字。对嵌于钟联中。例如 南北高丽:双钩格
丽水逆流环陇北;高邮名县着淮南(凤坡)
北忆长安三月丽;南登衡岳九秩高(毅成)
碎锦格 亦称鸿爪格。即将题字。分崁于钟联中。不相连。例如
张陈:碎锦格 满几陈编三寸烛;半肩行李一张琴(蔼士)
中安台:碎锦格 中兴定可安盘石;大隐宁容入钓台(纯鸥)
黄叶满秋山:碎锦格 满园黑叶禺山夏;上市黄花歇浦秋(均默)
满槎秋水黄姑渡;落叶空山白帝城(鸿宗)
四皓格 碎锦格之一种。题字不相连。例如 海角钟声
海城画角严兵卫;山阁诗钟集友声。
声传戍角嘶边马;寒动梵钟起海鸥。
五杂俎 碎锦格之一种。题字不相连。例如 清泉石上流
溪边瘦石多清籁;岩上飞泉少浊流。
上巳流觞传曲水;清明涧石涌新泉。
六逸格 碎锦格之一种。题字可以相连。例如 杏花春雨江南:得连二字。
雨后寻春桃叶渡;江南沽酒杏花村。
七贤格 碎锦格之一种。题字可以相连。例如 发无可白方为老:得连二字。
无眠可到东方白;有发都为老境苍。
八龙格 碎锦格之一种。题字可以相连。例如 月明华屋画桥碧阴:得连三字。
小桥画舫摇明月;华屋芳林度碧阴。
九老格 碎锦格之一种。题字可以相连。例如 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得连四字。
水流孤塞千声雁;村绕寒林万点鸦。

四、诗钟的禁忌
1、忌哑钟:诗钟尤重立意,无意义之诗钟,谓之“哑钟”,敲之不响,唱之无味。
2、忌畸形不整:俗称“三脚蟾”、“三脚钟”,以一物对两物者,谓之,例如“风云”对“秋月”,风云为二物,而秋月则为一物。
。如“去棹如飞移岸走,有山无数渡江来”句,“岸、山、江”为同一类字,“岸、江”相对甚好,但惜用“山”字,变成畸形,故
曰不整。
3、忌跛脚钟:出比、对比,须凑合天然,铢两悉称,若一比堂皇,一比纤巧,一比如天,一比如井,彼此失衡,此为“跛脚钟”。
用典不可一句有典一句无典,所嵌二字尤不可一句有典一句无典。至典内必须有所嵌之字方可引用,但往往嵌字有典矣,而上下又难
以足成。切忌一句用典中之字足成,一句自凑,便有强弱。傥两句难全用典中之字足成,则不如两不用而自加字;惟自加字须善于熨
贴,勿著痕迹,切忌好为涂泽,转致杂凑。无论典句空句,两句情事以相类为佳;如一句政治一句游览,一句文学一句花木,便嫌不
类,余可类推。然往往为嵌字所窘,恰难一类,是在造句善于牵合,于不类而求其类。
4、忌犯题字,包括同音相犯、同义异字:分咏、合咏不可犯题面字,并忌以代替字明点题意,例如“象、扇”分咏。若用大兽、交趾
兽、挥羽、羽毛、一羽、裁纨等字,不啻将题字明明点出,决难得到佳句,且易失去题意。
5、忌偏离重心:伴篱望月帶锄归(咏菊),所咏对象显然是人而不是菊了。种种现象称为偏离重心。
6、忌平仄失调:(见诗钟通用格律)
其它如:
1、所嵌用古人姓名,不可一句有姓,一句有名无姓,因其易于成对不能制胜。如以杜甫对昌龄,截去王字,不可也。非嵌字处尚不甚
忌。
2、时代忌相离太远。大概春秋以上故实,对以元明便嫌太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5-11 22:17 , Processed in 0.12561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