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首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研讨会发言稿(香港:陈锡波)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6 14: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联是国粹吗?
(首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研讨会发言稿)
2011122
陈锡波
对联界的朋友喜欢说,对联只是中国有,别国没有,是我们的文化遗产,是国粹。
对联是国粹吗?首先必须明白对联和国粹这两个基本概念,就是说,必须首先知道什么是对联,什么是国粹。
联,是诗的基本单位,对联,就是对仗的联,原是唐代律诗中要求对偶的联。唐代诗人在南齐沈约首倡的四声基础上,将四声两元划分为平仄,既继承了声律和谐跌宕之优美,又避免了过分繁琐之羁绊,同时确定诗中对仗的应用,避免上下句用字的重复,比其他诗文的对偶句更加严谨。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係铭》中说“沈(佺期)宋(之问)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律诗集平仄声律之美妙与骈偶文体之华采,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讲究平仄与对偶,是唐诗有别于先唐诗歌的特色。这个特色,集中地表现在颔联和颈联,这两联既要协律,又要对仗。马萧萧先生1987年在《名联鉴赏词典》的序中说“这时诗词中的对偶句已经被称为‘对联’了。”顺理成章,对联以颔联和颈联平仄和对偶的要求为标准,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从唐诗中脱胎而出。对联,既然自成一家,就不只是诗的一部份,而是独立的文学作品,每句字数也有所变化,不限于五言和七言。
国粹又是什么呢?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别的国家或民族没有的物质或非物质的事物,但是,并不是凡是自己所有、别人所无的东西,就可以称为国粹。粹者,精华也。国粹,乃国之精华。
那么,对联是不是国之精华?是,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精华表现在哪里?在其平仄和对偶。平仄和对偶,表现了汉语声调优美的音乐感,显示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基本精神,具有独特的与别不同的形式和文化内涵。
平仄,讲究的是声调。汉语是富有声调变化音乐感的语言。古汉语有八声,分别是阴阳声的平上去入。平上去入的声调各有其乐音的特点: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力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唐人将这四声分为两类,平声平道,发音时没有受到发音器官阻碍,称为平;上去入发音时受到发音器官的阻碍,称为仄,即是不平。唐诗按平平、仄仄双音一节,以本句相间、对句相反的形式构成一定的格律,令诗句抑扬顿挫、节奏分明而朗朗上口、可吟可诵。对联从唐诗脱胎而来,当然也遵循律诗的这个规范。
没有声调,不仅读起来平淡无味,有时根本就难明其意,例如这样的句子,ba ba ba ba jiao ba le ba,没有声调的变化,简直莫名其妙,可是,只要依照正确的声调,意思一下子豁然明朗,这是说,“爸爸把芭蕉拔了吧”。声调,除了增加语言的音乐感之外,更大大地扩大了语文的词汇,一音多声,一声多字,这样,汉语就更加显得多姿多彩,腾挪跌宕。但是,在具体的诗句和对联中,每一汉字却是一字一音一义,单音独韵。对联之讲究平仄,灵活地运用声调的变化和汉字一音一义的特点,充分地展现了声调变化的艺术,这种特点是外国语文无法做到的。
对偶,是对联最基本的要求和特征。对偶,一般认为,像排比、类叠、层递、顶针、错综、镶嵌、回文等一样,是中国文学的一种修辞方法。其实,对偶这种形式绝不仅仅只是一种修辞方法,其中蕴含着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以及这种思想的思维方式。
有人说,一有中国文化,就有对偶。从《诗经》、“楚辞”到“汉赋”,都有大量的对偶句,诸子百家的经、史、子、集中也比比皆是,例如,《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楚辞”的“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道德经》的“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论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礼记》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韩非子》的“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荀子》的“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史记》的“能行者未必能言;能言者未必能行”,《晏子》的“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等等,等等,不计其数。
为什么对偶会被这么广泛地应用?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对偶句的形式,看起来整齐,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记起来容易,利于表达,便于流传,能够行之久远。在现在流行的成语中,就有许多是对偶的结构,比如门当户对、万紫千红、碧海蓝天、山高水长、花红柳绿、文过饰非、礼贤下士......真是不胜枚举。
那么,对偶这种形式是怎样形成的呢?有人说,首先是大自然的万物,大如天地日月,小如蚂蚁苔花,其生成都无不对称、相对相依,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篇》中所说“造物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因此,“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其次是汉字一字一音一义、单音独韵的特点,字与字之间的意义容易对称、对比、对立,如虚与实、优与劣、真与假、悲与喜......等等。
不错,大自然的客观存在和汉字形音义的特点,是形成对偶的重要原因,但还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中国哲学中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思想,对偶是这种思想的思维方法和表现手法。试看群经之首的《易经》,它的八卦,就是乾坤、水火、风雷、山泽四对对立相依的事物。后人绘制的阴阳鲤鱼图,也是由黑白相依互为消长变化而成,而且黑中有白,白中有黑。这是中国哲学的思想核心。任何事物都有互为参照的相对性和相反相成的两面性,所以,我们的古人不说长度,说长短;不说深度,说深浅;不说高度,说高低;不说厚度,说厚薄;不说浓度,说浓淡;......《易经》的《系辞传》一开始就讲“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像,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每一句都对偶,既自对,又相对,两个方面一起讲。这是中国的文化,是中国的哲学,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医治病的八法,以阴阳、虚实、表里、寒热而断;药性以寒、凉、温、热而分,都是一
一相对。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事万物,相生相克,一分为二、合二为一。一副对联,两行诗句,对称、对应、对等、对照、对比、对立,字有限而意无穷。一个整体,形式相对,内容相关,这是对联应用对偶的艺术效果。对联的表现手法,恰恰就是易学的核心思想。
太极两仪生四象;一联数语胜千言。
对联之讲究平仄与对偶,既是要求,也是特征,更重要的是艺术价值,在于她表现了汉语声调变化的音乐美和中国哲学思想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核心精神。这种文学样式是世界其他国家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在本国的文学艺术之林中,她虽然脱胎于唐诗,但已然独立成形、自成一体;虽然与唐诗、宋词血脉相连,但字数比诗词少,比诗词更凝炼、更精致,通常以其短小精悍见称。她集中了诗词的精彩,也集中了诗词的难度,是诗中之诗、词中之词,其独特之处是其它文学样式无可替代的。所以说,对联作为中华民族千余年传统的文化遗产,是我们弥足珍贵的国粹。
                          原载2010615日香港《大公报》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5-16 01:59 , Processed in 3.88469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