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建传统文化平台 建设人民精神家园(湖南:郭军民)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6 14: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创建传统文化平台建设人民精神家园
(首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研讨会发言稿)
2011年12月2日
郭 军 民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诗家:
     下午好!
     受中国百诗百联大赛组委会办公室的邀请,我就对首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的影响与作用谈几点基本的看法。我发言的题目是“创建传统文化平台,建设人民精神家园”,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首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自去年启动以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立足于传统文化建设人民创造时代精神的家园
      以人为本,文化建设是重要方面。要建设一个文明强国,必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诗词、楹联、散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组织大赛,打造了一个传统文化的平台,鼓励人们创作出更多富于时代精神的力作。这对发展繁荣文化艺术,建设人民创造时代精神的家园具有深远的意义。今天,在文化强国建设中,人民将更加自觉,广泛参与,积极建设人民创造时代精神的家园。首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活动的成功举办,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发展已经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二、着眼于国家级赛事成为人民追求高雅文化的标志
      许多年来,我国的传统诗歌文学,从当代创作主体来说大多是一些老同志组织起来的,因而被称为“夕阳文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自由程度得到充分的提高,但一些人的娱乐活动却转向搓麻将、打牌赌博等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如何引导人民追求高雅文化,满足人民对文化的渴望与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由湖南省政府发起,联合文化部、中国文联主办的国家级赛事“首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规格之高,影响之大,前所未有。这一举措,由政府引导,组织全民参加文化建设,促进诗歌网络建设,扩大传统诗歌创作规模,对繁荣诗歌文学艺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今年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了文化强国的战略,“首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这一传统诗歌大赛的成功举办在广大的诗友、联友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和积极的作用,我认为组织者立意深,有远见。今后每两年举办一届大赛,组织与引导全民参与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对传统文化的渴望与需求,这必将成为今后打造中国传统文化品牌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注重于网络技术,创立人民参与传统文化的空间阵地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设网络诗歌平台。第一次运用简便、准确、快捷的投稿与评审方式,这一创新的工作模式是令人钦佩的。它的优点是经济适用、简便快捷、活跃互动。从作品量、参赛面看,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据统计,本届大赛国内333个地、市、州中,投稿参赛的覆盖面达96.5%,来自港澳台地区的同胞来稿有1200多件,来自五大洲的华人华侨来稿有1000多件。中国百诗百联大赛网站浏览作品人次高达552万多,全球关注大赛的达数千万人次。我认为,成功举办中国百诗百联大赛活动,已经创立了华人参与传统文化的最大的空间阵地,增强了我们的民族凝聚力。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需要诗歌。我们相信,今后举办的中国百诗百联大赛活动,将创造有利条件,为推动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与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四、对下届大赛的建议。
     1、设定大赛主题
     第二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是否以“文化兴国”这一大主题为依据,设定诗歌某方面的主题。大赛投稿体裁可否细化为诗、词、联、古风、散曲五大类。主题宜宽不宜窄。
     2、改进投稿方式
     实行实名制附加有效身份证投稿。网络平台要设置程序控制投稿数量,作者自己必须精选作品,在每一类投稿不得超过5至10首。而且在规定时间内增设编辑功能,作者可以修正作品,尽量消除发送错误。
     3、严格评审制度
     评审是大赛成功的关键。选择评委时要先进行评委创作能力考核与诗评能力考核。拟任评委应提交3至5首作品(应当是本人有代表性的古风和近体诗、词、联、曲作品),两篇诗词评论文章,一篇专家赏析文章(对该拟任评委作品的评价与赏析)。初评时对有明显问题的、错别字的、不合律的实行一般淘汰制度。个别有争议的优秀作品,可以由一位评委提出再行会审商议,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复评、终评可否在切合主题上、技术与艺术层面上打分,算出平均分值。实行评分制度,统一量化标准。
     谢谢大家!

     简介:郭军民,字鸿文,网名龙山牧童,1962年生,汉族,湖南涟源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散曲》编委、湖南省老干部书画家协会会员,潇湘散曲社会员、涟源市诗联书画家协会副会长。国家统计局涟源调查队副队长。诗词散曲追求创新:寓厚润于简淡,求醇美于平实,重流美于自然,寓蕴藉中豪放,求率直于圆和。在《中华诗词》、《中国诗词》、《当代散曲》等报、刊发表诗词、散曲数百首。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5-15 08:06 , Processed in 0.08063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