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玉笛流香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曲江诗联》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主题
10

646

帖子

1

精华

527

积分

荣誉版主

神兽派“蟾宫兔”

Rank: 6Rank: 6

UID
17328
经验
52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7
61
发表于 2010-12-11 13:09 | 只看该作者
第四篇         楹联名家李曲江

一、辛酸家史
李曲江,别号华侨林,派号群义,生于1921年(民国10年)农历正月初四,湖南沅江市泗湖山镇三洲咀人。
祖父李东元,益阳泉交河大河塅人,生六子一女。家贫寒,20多岁时因病致残,双手不可屈伸。全家靠讨米、做长工、打短工度日,先后迁居至板塞塘、字冲里、鸡鸣冲等地。因乞讨,满子李昌贵生于赤江寺寺中。9岁时,李昌贵娶童养媳妇余氏。
李曲江的母亲余氏,生于益阳与宁乡交界处的伏魔山牌头冲。余氏生下时,其母因已有一男一女,不愿再养女孩,遂用皮撮箕装着,放米三升、钱一吊二百、烂衣若干,黑夜打发大夫余胜堂和长子伏生去悬挂到土地庙边的柳树上。返回时,伏生大哭,父问其故,答道:“作孽啊,她会被狗咬死!”父心酸,遂提回。祖母说:“算了!吃粥,多添一瓢水!”养至六岁,嫁李家。无床,睡烂仓。六载无被,冬日垫以松毛;九载无帐,以蒲扇驱蚊。十五岁同房。
这时候,余氏之父余胜堂已到安乡族家做长工,长兄余伏生同去放牛。一天,族家对余胜堂说:“你家人口多,先要解决吃饭问题。我有余秧,现在湖水退了,你去插些禾,收了归你所有。”这年天干,湖水未涨,余胜堂打谷一百多担。有了吃,余胜堂遂将亲人全部接过来:李母余氏去煮饭,李父昌贵去帮他做工。
余胜堂要女婿李昌贵在他那里做工,每年给他24担谷。次年,又帮他借出以得其息。后来大户刘须友回华容,要李昌贵等抬轿相送。途中,刘要停轿下来买面给轿夫们吃。李曰不饿。再三,乃停。一碗吃过,李说够了;再买,又吃完了。刘须友很是感动。到家,李昌贵主动帮他打地挑水。刘惊问:“你姓啥?和余胜堂是啥子关系?你作不作田?”李昌贵一一回答了,刘给田一庄,且供其牛力及农具。第一年,收谷一百多少担。后逢三年连续倒垸,谷尽人饥。刘须友和余胜堂助其度日。
此三年,李父下水捉鱼维生。逢年过节,就去打短工,所以没有时间去岳家。母亲念女心切,要大儿子余生前来看望。来时用罐子盛着豇豆,母亲已暗地里在豇豆下面放着猪油。
1917年,李昌贵到刘公局作田。田家聂四达家大——每年可收租八百担。他家的田肥,面积足。在刘公局期间,李家温饱无忧。1921年,李曲江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主题
10

646

帖子

1

精华

527

积分

荣誉版主

神兽派“蟾宫兔”

Rank: 6Rank: 6

UID
17328
经验
52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7
62
发表于 2010-12-11 13:10 | 只看该作者
二、勤奋少年
李曲江原名李华林,他自幼聪颖,记忆力惊人。六岁时,父亲准备送他到私塾读书。这年掀起农民运动,先生带学生外出搞宣传。母亲说,孩子太小,能宣传个啥?所以这年就没有去上学。次年,排行第六的李华林和五哥李博林一同发蒙。1929年,湖区涨大水,私塾无法开学。1930年,李氏兄弟复学。1931年,大水堤溃,无法上学。1932!1934年,兄弟俩能够安心读书。1935年堤垸倒贵,直到1937年才复学。这年,抗战暴发,他从长沙孔道学校转到宁乡友仁中学。为躲避战争,友仁中学搬迁到黄材。还没来得及开好铺盖,学校又要搬到耒阳。李曲江回忆说,这一年没有读什么书。
总的算起来,李曲江正式的上学时间仅仅五年半。但是,他勤奋好学。父亲送他上学,其初衷只是为了使他认识几个字,没想到他一读书便入了迷。除了上学时间,父亲就是不让他读书:白天读书耽误做事,晚上读书浪费灯油。但是,李曲江就是要读书。为此,他白天拼命的干活,提早完成父亲交给自己的劳动任务,然后悄悄的躲到一旁读书。夜晚,在月光下,在板床上,他回顾白天所学的知识,背诵白天所默记的东西。
他记忆好,稍读即能背诵。除背诵唐诗宋词外,他背过《三字经》、四书五经、《左传》、《五字鉴》、《幼学琼林》、《随园诗话》、《今古传奇》、《燕山外史》等书。这些少年所读,直到八十岁时,他仍能背诵如流。这一年因疝气开刀后,他记忆力差了些,大多不能再背诵了。
李曲江说,他读一年书,胜过他五哥读五年。这五哥并不是不勤奋,而是记忆太差劲了。父亲曾买回一册共四本的《诗经》,先生李庆成(李的堂叔爷)因材施教,要五哥先读前一本,李曲江读后三本。不久,李曲江对先生说:“满爹,你去要爹去买册《左传》吧,我不好去讲,他舍不得钱。”
“你这孩子,本来懂事,现在怎么这样了呢?《诗经》还没熟,又要读《左传》了?”先生生气了。
“满爹,《诗经》我全部读熟了。不信,您就检查吧。”
“熟了,你还只读了三本,你五哥读的那本还没读呀?”
“已经熟了。五哥老是读,我听熟了,不用再读。”
先生检查,果真如此!
他对李曲江的记忆力大加惊叹。后来先生回忆来客所谈之诗词对联时,常有所忘记,李曲江则能一一说出来。
当年的私塾,自然传授对课。李曲江在私塾读过《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1934年入学时,先生出上联“长杨扫地”要求孩子们对,李即以“深水藏鱼”对之。先生要求重对,李又以“古木参天”、“丽日腾空”等对之。而许多孩子连一句也对不上来。
在对课方面,真正让李曲江有所突破的还是老家泉交河的族家李象仙老人。李象仙是前清的秀才,当时七十多岁,善于吟诗作对,其《挽某抗日烈士》联云:
遍地烽烟满目愁,可怜白骨黄沙,千秋凭吊千秋恨;
孤灯风雨三更梦,料得玉楼金粉,一寸相思一寸灰。
老秀才很是赏识李华林的才智。一天,老秀才说:“华林伢子,你五行缺水,名字中必须补上。我给你拟一个‘江’字,你自己再拟一个字吧”。李华林沉默了一下子,说:“您老说过,写诗要有曲笔,我深有感触,所以我就拟一个‘曲’字。”
从此,“李华林”这个名字就很少用了,他一直用“李曲江”这个我中字。老乡才很是喜欢李曲江的勤奋好学,总是问其一而答之以十。至今,李曲江还记得老乡才躺在睡椅上向他讲解知识的情景。李象仙先生生日时,李曲江对他大加赞颂:
雄姿英伟,卓有高风,咏成白雪,志在青云。
壮归盘谷,老卧龙门。名山风雨,共切葵倾。
李象仙先生去世后,李曲江哀挽道:
卧病深山,湖上倭氛知也否?
又弱一个,族中儒雅更零丁。
后来,他经常去给老秀才扫墓。解放后,老人的尸骨被挖去熬化肥,现在所留者,实为空穴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主题
10

646

帖子

1

精华

527

积分

荣誉版主

神兽派“蟾宫兔”

Rank: 6Rank: 6

UID
17328
经验
52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7
63
发表于 2010-12-11 13:10 | 只看该作者
三、彪形大汉
现在的李曲江已年近九十了。他身材高大,精神矍铄,谈吐风雅,记忆力超人:笔者要求整理他的诗联旧作时,他首先是一首一首地背诵,笔者一首一首地记录。后来才发现他的纸堆里有很多诗联作品,我就要他一一辨认。因为几十年来,和他来往的诗友很多,许多作品是诗友所作,而纸上既没有著明作者,也没有写明日期。而对这些,老人能一一说出:这是某某人所作,当时是怎样的情景等等。
我们可以想象李曲江年轻时的威武英俊:一米八零的个儿,穿四十五码的鞋子,一次能喝八斤多白酒!三杯下肚,诗潮奔涌,诗就一首一首的倾泻出来:不用修改,不须润色!稳重,大气:似风云汇集,如山岳奔腾!何等潇洒,何等豪迈!
1936年,李曲江复了学。下半年,他结了婚。1937年,他告别新婚妻子,和同学们去长沙孔道学校读书,由于战争,辗转搬迁,所学不多。
战争是残酷的。李昌贵老人舍不得自己的亲身骨肉,不愿意将他们送上战场。1938年和1939年,李家连续两年借钱请壮丁。当年每请一个,须花银光洋120年!请了壮丁还是不放心,老人于1938年将李博林和李曲江带回老家泉交河作田,另外两个继续留在沅江。这样一来, 老人就放心了:你三抽一么?他们沅江只有两兄弟,我李某益阳只有两个孩子呀!
1938年,火烧长沙。战事紧急,地方政府开始训练国民兵,配给中央军进行抗日。李曲江威武高大,性格开朗,又识字善文,大家推举他负责当地国民兵的训练。在益阳县城受训后,他穿上制服回乡,组织大家日夜训练,毫不松懈。
1939年,国民兵解散。此后几年,他在泉交河作田。
李曲江辛勤劳动,始终没有放弃读书,始终没有放弃写作。一天,泉交河镇上的杨母在儿子去世一个月后死了。而杨母那死去的儿子是自己的朋友,他们兄弟四人。李曲江送了一副挽联:
丹桂四株香,何堪一树凋零,恼煞堂前萱草色;
黄花九月没,正是三秋归去,怕听云外鹤鸣声。
联语切事。当地读书人袁瑞麟父子自以为所写不及李联。
1942年正月,李曲江去湖北石首的姨妈家拜年。一进门,就看到屋内的灵堂,他愕然了。一问,原来是他的老表谭炳秋死了!谭炳秋高大英俊,黄浦军校毕业后在部队工作。他积极肯干,数月内排长升为连长,又由连长升为营长。日夜操劳,患了痨病。回乡养病才一百多天就死了,当时还是二十出头的小伙!
听到这一噩耗,李曲江悲痛万分。他拿起笔,铺开纸,写下了下面的挽联:
君住大湖北,我住大湖南,八百里秋水隔离,我自念君君念我;
生别长相思,死别长相忆,三千界梦魂来往,生胡如死死如生!
当地的老先生对这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大加赞赏!
李曲江不喜欢南边泉交河:那地方田土少,又没有什么鱼吃,多没奔头!那北边的沅江,面对的是广阔的洞庭湖平原,一望无涯的芦林,多好的发展空间!自己身强力壮,只要努力,不愁没有好的前途啊。
1944年,李曲江重新来到北边沅江湖山租地开荒。为了及时耕种,他先将地势低洼处的芦苇挖掉,插上水稻,这样就保障了日后的吃饭问题。再开垦地势高些的地方,这样就能扩大耕作面积。
1948年和1949年,泗湖山连续两年堤垸倒溃,李曲江不得不又回到泉交河。当时,李家已是有30亩水田和33个人口的大家庭了,父亲李昌贵难以维持,只得分家。是年10月,新中国成立!
1950年土改,李曲江又来到泗湖山三洲咀村作田。
前面我们提到,李曲江是一条威武汉子,身材高大,力气过人。在泉交河居住时,镇上的黑社会头子几次登门拜访,说是今后有事要请他多多帮忙。在泗湖山居住时,出没于洞庭湖上的圈子(土匪)头头多次打发人来请他去吃饭。李曲江没有去,最后人家摊牌了:不加入我们圈子也行,你肚子里有墨水,今后兄弟有什么官司事件,就帮个忙吧。
所有这些都被李曲江拒绝了:他白天种田,晚上看书。他洁身自好,自得其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主题
10

646

帖子

1

精华

527

积分

荣誉版主

神兽派“蟾宫兔”

Rank: 6Rank: 6

UID
17328
经验
52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7
64
发表于 2010-12-11 13:11 | 只看该作者
四、饥荒岁月

李曲江所居住的沅江境域,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它吞吐湘、资、沅、澧四水,接纳长江三口(松滋、太平、藕池)。养育了人们的生命;水,威胁着人们的安全。1954年,洞庭湖区普遍涨水,三洲村水位高达35.20米,堤垸倒溃。灾后痢疾流行。是年冬天,河湖冻结,冰厚10多厘米,地面冻土盈尺。李曲江自然遭受了这场灾难。
1955年,灾后丰收。1956年7月,当地集中劳动。1957年10月,当地开始提前搞食堂!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席卷中华大地上的食堂意味着什么?人们不会忘记,它意味着愚味,意味着浮夸,意味着饥饿,意味着死亡!
滥伐森林,砸锅炼铁,正月初一种谷下田:怕冻,用晒垫遮着!
李曲江被分在挖藕队。这个挖藕队共40人,每人每天要完成80的任务!很多人不熟悉挖藕,难以完成,有的人一天下来,只挖了十来斤!李曲江善于观察:站在湖边一望,哪里有藕,能挖多少斤,他心中有底。所以他每天散工最早,而挖的藕最多,秤一过,120斤!有时领导不敢相信,还要亲自看看秤。
冬天的深夜,雪花飘舞,窗外的湖风呼呼作响……
李曲江睡不着,孩子们个个在轻轻地抽噎:饿啊!
他翻身下床,跑过地坪,飞过渠道,一脚踹开湖里的冰块,抠出一枝枝藕来!去泥,洗净,递到孩子们的手里!
没哭声了,孩子们津津有味的啃着。在那样一个饥荒的年代,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
粮食,亩产万斤,十万斤……
饥饿,一天天逼近……
死亡,一天天增加……
大家搬到一起居住,新婚夫妇共同生活三天以后,就分道扬镳,到食堂来一起过“组织生活”:近五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婴儿出生!据李曲江回忆:他所在的食堂开始时有人口175人,到解散时减少到了143人。
李家没有饿死人,湖中的藕救了一家人的性命!食堂解散的时候,他家的人口增加了两个:娶了两个儿媳妇!
1961年下半年,食堂解散。1962年,田土分到各户,李曲江一家勤奋劳动,日子倒还过得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主题
10

646

帖子

1

精华

527

积分

荣誉版主

神兽派“蟾宫兔”

Rank: 6Rank: 6

UID
17328
经验
52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7
65
发表于 2010-12-11 13:12 | 只看该作者
五、湖中联对

食堂苦,但是李曲江的精神生活是充实的。
1958年春天,大队派李曲江和汤武臣到洞庭湖的各个洲上去看湖草能不能打了。要看的地方有高脚山、姚家坟山、撂刀口、欧江岔(原名尸子滩)等地。
一早起来,两人荡着小船按照指定的路线行进。中午时分,他们来到了撂刀口岳飞点将台,当年岳飞镇压钟相杨幺起义时,在这儿点将。汤武臣说:“曲江胡子,该做饭了,你去捡些柴来生火,我来剥莴笋。”
李曲江捡回了柴,还来了两三斤鱼呢。
他在剖鱼,汤武臣说:“曲江胡子,你看,脚梨树开花了,刺藤子开花了,各种野花都开了,好景致啊。我出个上联,你来对。”
面对如此良辰美景,李曲江点了点头。
大概是感叹这撂刀口的历史吧,汤武臣说:“梨花原有主。”
面对无边的芳草,李曲江回答道:“芳草最宜人。”
汤接着说:“满垸梨花原有主,”
李继续对唱:“接天芳草最宜人。”
“哈,在吟诗作对啊,我们也来听听!”一对夫妇划着渔船过来了,见他们在生着火,男的说:“饭不用煮了,我们船上有。煎鱼吧,等下一起喝一杯!”
汤武臣望着垸子里的残颓景象,随口吟道:“古冢残碑,满垸梨花原有主。”
李曲江望着远处废闸里的乱石和哗哗的流水,对道:“断桥流水,接天芳草最宜人。”
汤武臣笑了,李曲江笑了,渔家夫妇笑了。
喝完酒,吃完饭,各自忙去。李曲江和汤武臣驾着小舟,按照大队的吩咐又能去看了几个地方,然后经欧江岔,过冯家湾返回。此时太阳落水了,洞庭湖上一片通红。
谁也不会料到,这天,大队居然给他们每人记4分工,当时拾合人民币2分钱。
几年的食堂生活结束后,另一场比饥饿更加难以抵御的灾难降临到李曲江头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主题
10

646

帖子

1

精华

527

积分

荣誉版主

神兽派“蟾宫兔”

Rank: 6Rank: 6

UID
17328
经验
52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7
66
发表于 2010-12-11 13:13 | 只看该作者
六、历史玩笑

有的记者在报道李曲江时,说李家解放前是泗湖山一带颇有名气的大户。因此,下面让我们暂时把镜头掉转过来:
李家在刘公局作田时,家境略有起色。父亲李昌贵不愿子子孙孙长期租佃,就省吃俭用,于1928年在泉交河买田近五石(一石为6亩3分),此时家中积蓄全部花光。次年春天,全家得病,当时为了治病,家里只得将田租出:不收租,但庄钱要高(即以庄钱之息抵租)。因钱不够,李曲江的三哥还是离开了人世。到1939年,李家才借钱退庄。1944年,李家才子佳人还清因退庄所欠下的债务。
这段时间,李曲江一直在刘公局租种。直到1944年,刘公局因地势低洼而废,他来到现在所居的泗湖山租荒开垦,每年交地租60担。
1949年解放时,李家在泉交河有田30亩,山33亩,而全家人口共33人。土改干部认为,根据当地的政策,李家只能划一个自耕中农。但是,工作怎么能够开展呢?整个大河塅的其他农户更加贫困呀。
中国人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学得太好了:人家都说鸡是四只脚,惟独你说是三只,错得不多,给你一个奖!另外,中国人还喜欢玩数字游戏,要划百分之四的地主富农!
这样一来,李家就自然地成了当地的地主——这是历史给李曲江开的第一个玩笑!
在泗湖山这边,李曲江本人被划上了中农。所以,从1949年~1966年,他在政治上可谓是“平安无事”。1967年清理阶级队伍时,当时的华田公社(原泗湖山为区,辖华田、光复、洞庭、东方红四个公社)主席汤坤山、陈映清、熊寿山,秘书龚景洪和村长陈少启等人经过了40天的反复调查,确认李曲江只能划个上中农。但当时的生产队长认为:这个姓李的,他父亲就是地方,他为何不是呢?他不划地主,我这个队长就不当了!
有的人啊,总喜欢把手中最小的权力,发挥到最大的作用!
一张条子递到了李曲江的手中:
李曲江由上中农划为地主阶级。
                       华田公社革命委员会(盖章)
                              1967年*月*日

从此,李曲江开始了被游斗的生涯。他的孙子李凤楼说:多的时候,一个有月休息2天,游斗28天!
他因为帮人家写了新婚对联“扩大面积增生产;抓紧春耕出晚工”而被游斗了五次——这是黄色的东西。
他因为早在1964年写了《竹枝词》而经常被游斗——宣扬了资产阶级的人性论,没有突出“无产阶级政治”。
挂黑牌,坐黑屋,受批斗,挨毒打。有时,他还被绑在太阳下曝晒。
“把刘少奇的孝子贤孙李曲江揪上台来!”“打倒恶霸地方李曲江!”等口号成了小孩子们的口头禅。难怪他后来,在《挽刘少奇》联中写道:
天安门前,公陷内奸工贼;斗争台上,我为孝子贤孙;骨肉本非亲,只因国计民生,“三自一包”心易合;
黑牌队里,我成牛鬼蛇神;枉死城中,公伴将军元帅。英灵如有觉,痛忆当时历史,“十年浩劫”恨难消。
是的,知识越多越反动!李曲江呀,谁叫你会写诗词对联呢?
1981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神州大地,生机盎然。周围的地主富农收到了当时沅阳县公安局下发的“摘帽”通知。“我怎么没有呢?难道是自己真的太反动了?不对,我从来没有干过什么坏事呀?”李曲江感到茫然了!
跑到县城一打听,原来他档案里的成分是上中农——这是历史给李曲江开的第二个玩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主题
10

646

帖子

1

精华

527

积分

荣誉版主

神兽派“蟾宫兔”

Rank: 6Rank: 6

UID
17328
经验
52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7
67
发表于 2010-12-11 13:13 | 只看该作者
七、不堪回首
回想起那段历史,李曲江深有感叹地说:“真的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是啊,他在政治上遭受凌虐,经济也抬不起头来。
他终年劳动,没有离开过土地。1976年,他和大家一起修鱼池。中秋节到了,放三天假。领导说:“李曲江,你家里人多,事情有人料理,你就留守工地吧。”他“闻弦歌而知雅意”,默默地接受了任务。他闲不住,时时刻刻在工地上整理土方。
在那个靠工分吃饭的时代,李曲江是这样的勤奋劳动,一年到头来,工分只有三千多分。而一般的男劳力高达四千多分,有的甚至五千多分!一次,他要求看看详细,谁知人家反问道:“你够资格吗?告诉你,贫下中农当家!”他无话可说,谁叫他是地主呢?谁叫他是专政的对象呢?
不但如此,李曲江还遭受了人生最伤心的打击:1968年,因高烧致残的二儿子因无钱医治而离开了人世;1972年,与他几十年风雨同舟的结发妻子,因无钱治病,抛下自己的家永远的走了!他自己得了胃病无钱医治,靠好心的医生给点儿药物;女儿子重病难医,在七十年代末撒手归天了……
人生呀,你还有多少磨难没有降临到他的头上呢?李曲江是一条汉子,他硬是挺过来了!大难不死,必有鸿福;风雨过后,才见彩虹。
然而,李曲江是这样的豁达:谈起这些,他显得那样的轻松。他感到自豪:“我算什么?刘少奇、彭德怀、贺龙……他们是角色啊,可是一个个离开了,我幸运,我走过来了。”1995年的一天,张辛汗先生问他:“对以往的事情,你现在是怎么想的?”他笑了笑没有回答。第二天,他给了一首诗给张辛汗先生:
不探地来不探天,安闲自在度余年。
难留今日三分气,不想当年那百钱。
草草乾坤随草绿,花花世界任花妍。
凡人学得仙人样,硬说仙人不是仙。
(注:探,益阳方言,理睬之意,“不想当年那百钱”,出自沅江俗语“收起你那百钱”意思是不要说了,以阻止人家发话)
这是何等乐观的精神,这是何等豁达的胸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主题
10

646

帖子

1

精华

527

积分

荣誉版主

神兽派“蟾宫兔”

Rank: 6Rank: 6

UID
17328
经验
52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7
68
发表于 2010-12-11 13:13 | 只看该作者
八、楼题黄鹤

李曲江没有离开过劳动,没有离开过读书和创作。文革期间,一切破旧立新,他不能再读古典书籍了,便吸取以往的教训,来了一个“与时俱进”:潜心研究《毛泽东选集》和《毛泽东诗词》。在写作中,他歌颂生产,歌颂时代,并且尽量化用毛泽东诗词中的句子。1975年,在矮围漉湖工地上写的两首诗和一首词就是表现得非常突出:其中“大寨”、“工农兵学渔林牧”、“革命干劲争上游”、“钢铁姑娘”等词句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变通途”、“瘟神”、“翻天覆地银锄落”、“素裹红装”、“铁臂摇”、“心潮卷巨澜”、(洞庭湖)“边红一角”、“风流人物看今朝”等词句都出自毛泽东诗词。
几十年来,他除了到老家泉交河看看外,没有外出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不是地主了(其实他本身就不是地主),多年来压在他头上的大山倒了。他春风得意,吐气扬眉!劫后的河山依然美丽?外面的世界精彩依然?他要到外面去看看。
1981年秋收以后,他终于动身了。他从沅江出发,经岳阳,到武汉,下南京,游上海……一去就是二十多天,游遍了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路行来,处处在奇山异水。他感叹沧桑历史,赞美锦绣河山,诗潮澎湃,情不自己!回来一统计,这次写了诗联作品三四十件!
登上黄鹤楼时,面对滔滔的长江流水,李曲江心潮翻滚。是啊,他曾经被专政,他曾经被活埋,今日能站在这千古名楼之上,眺望日夜奔腾的长江,回首千来历史,此生谁料!
见到壁上挂着的游客留言本,他心里痒起来了——他想去写写对联!可是,那位漂亮的小姐望了他一眼:满是皱纹的脸,粗糙得如同松树枝的手……
“你是什么人?也要留言?”小姐惊讶道。
李曲江笑了笑:“小姐,我是农民,想写一副对联。”
“农民?农民也要留言?还要写对联?没听说过!”
“你们并没有说农民不能留言呀!”
“我们也没有申明农民可以留言呢。”
……
这下可热闹了:周围的游客围了上来,有的说农民当然可以留言,他们同样出了钱;有的说农民斗大的字不认识一箩筐,没有必要献丑了……
听到吵闹声,经理出来了。问明原因,她一面赔不是,一面亲自铺好宣纸。只见李曲江挥毫泼墨,几行遒劲有力的行书大字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客中携卷此登楼,慨楚汉大江,流不尽崔李才华、孙刘霸气;
劫后凭栏休看剑,愿炎黄新裔,都具有康梁学识,黎蔡雄风。
“好!”
所有的人惊呆了!那位小姐也满脸通红,低下了头……
过小姑山时,他与了七律一首和对联一副,其对联是这样写的:
大雨浴芳肌,怕皓月窥容,多累乌云悬锦帐;
长风凌弱质,奉天公垂念,屡教白雪送轻裘。
在这里,作者通过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营造了多么美妙的意境!这副对联很快就传开了:当时武汉的一所大学还邀请他去执教呢。他谢绝了:现在的农村形势这么好,何必在这垂暮之际再出山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主题
10

646

帖子

1

精华

527

积分

荣誉版主

神兽派“蟾宫兔”

Rank: 6Rank: 6

UID
17328
经验
52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7
69
发表于 2010-12-11 13:15 | 只看该作者
九、轰动长沙

1985年5月,四哥在长沙住院,李曲江前往护理。病房里的病友除了他四哥外,还住着两个:他们轮流看着一本新书,李曲江好生羡慕!
几天以后,两人都把书读完了,李曲江便试着去借来阅读。原来长沙天心阁公园重修了,这是向全国各地征集到的关于天心阁的楹联集粹。李曲江一一细读,从当天中午读到半夜,又从次日早晨读到中午时分。他把书还给外出回来的病友时,对方回道:“老头子,书看完了?”
“看完了。”
“那你觉得怎么样?”
“ 好是好,但是总的来说缺少一种气势,没有突出天心阁巍峨高耸的形象。”
“喂,老头子,你不是开玩笑吧?这次征联,中国的几千知识分子参加了。这本书仅仅是从中挑选了六百副。人家的不好,那你来一副吧!”
李曲江知道,人家是在讽刺他:一个乡下老头,居然敢说人家知识分子的不好!
但是李曲江憋不下这口气:自己说的倒是实话,人家却话中有话,瞧不起我这个农民哦!
他躺在病房的睡椅上想啊想:天心阁,天心……要突出其高,才能和阁的名字相称啊!
日暮时分,那位外出的病友回来了。
“老头子,对联写好了吗?”
“想是想了一下,我没带笔,也没带纸。”
“好,那你说吧,我来给你记。”
他掏出笔记本。李曲江念,他写:
登阁上青霄,回首潇湘,是谁将衡岳洞庭和盘托出;
写完上联,他“啊”了一声。
“怎么啦?要不得?”
“不,老人家,太好了,”他递过一枝香烟说,“请您赶快说下联。”于是在他的笔记本上又出现了一行文字:
举头近红日,寄身天地,待我把白云明月信手拿来。
“哇,快来看,天心阁的对联。”他写完,拍着床上的同伴说。
“看过了。”
“不是的,这位老人新写的。”
床上的同伴急忙坐起,两人惊叹不已。
这时,有人敲门进来:“张教授,有新闻吗?”
“没有。”张教授回答。记者转身。
“喂,慢点。这位老人家有新对联。”
记者一看,大加赞赏。问他姓甚名谁,年龄多大……
就这样,《长沙晚报》抢先(1985年5月16日)刊登了这副对联,上面还附有专家的评论。接着,《东方时报》等几家报刊杂志又作了转载!
    对联轰动了古城长沙,记者们纷纷争相寻访医院,但老先生早已回沅江乡下去了。
1993年,湖南第一师范举办“三庆”活动:纪念毛泽主席诞生一百周年,校庆九十周年,纪念毛泽东离校八十周年。老校长周仁济先生为对联的事好不着急!问及诸多教授,都不愿意接受撰联任务。没有办法,他只得写信请李曲江先生出来了。校长亲自写了四次信,曲江先生没有去,他说:“省府长沙人才济济,我算老几?”老校长望眼欲穿,又拜托曲江先生在长沙工作的外甥女写了八封信,最后还寄来了路费。李曲江先生觉得,还不去实在对不起人家了。到长沙的当晚,他便写下一联:
兴学育才,一校非天阊帝阙;
风骚文采,有生超汉武秦皇。
第二天,他便回乡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主题
10

646

帖子

1

精华

527

积分

荣誉版主

神兽派“蟾宫兔”

Rank: 6Rank: 6

UID
17328
经验
52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7
70
发表于 2010-12-11 13:15 | 只看该作者
十、青山夕照

从1981年起的二十多年,是李曲江一生中最顺利的时期。这段时期,也是他创作的繁荣时期。他没有压力了,他活得洒脱了。他自身的天赋好,人又勤奋。稳定的社会秩序,繁荣的社会经济,是李曲江成功的外在条件。下面,我们来看看他的影响:
1995年4月29日,《益阳日报》报道了他的事迹;
1995年,他在全国首届“凌云杯”楹联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1995年8月27日,《农民日报》第三版刊登了张辛汗先生撰写的《农夫风采》,介绍了李曲江先生及其对联。
2000年5月,李家在沅江市“三百工程建设”活动动中,荣获“书香人家”光荣称号;
湖南卫视“乡村发现”栏目主持人李兵前后四次登门采访;
2006年年初,由湖南省楹联家协会主办、益阳市楹联家协会承办,在益阳召开了“李曲江楹联艺术研讨会”。
……
另外,他的许多对联被各种杂志和网页转载,有的在各地的风景区镌刻。全国各地的诗朋联友纷纷致信:有的表示羡慕和敬仰,有的要求先生指教。长沙、靖港、汉寿等地经常有人慕名前来请他撰写对联。湖南省楹联家协会的负责同志、中共益阳市委的领导同志、沅江市的各级领导干部多次登门看望。李曲江说,最热闹的那次,他的门前停了八台小车。
李曲江是一个农民(一个不折不扣的农民,他终生在农村劳动,连最简单的记工员也没当过),农民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养活了我们。李曲江又是一个艺术家,为我们、为我们的后代子孙提供了最为优秀的艺术珍品!
李曲江不但自己勤奋创作,还善于培养新人。在他的影响下,附近的老师汤建辉,医生谭汉期、陈恩道,农民陈芷香、陈星耀、陈敬凡等都善于吟诗作对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一代一代的流传,中华民族的文化后继有人!
李曲江的一生是不幸的:自然给了他太多的磨难,历史和他开了不小的玩笑……
李曲江的一生是幸运的:上苍给了他健壮的体魄和创作的禀赋,洞庭湖的博大雄浑又给了他创作的灵感,历史最终还给他一个清白,并给了他怡然自乐的桑榆晚景……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李曲江所受的磨难又何止这些!而他也终究承担了“大任”,他成材了,成功了!今天,李曲江名扬全国,知道李曲江的人很多。我们相信,一百年后,有人记得这个名字;一千年后,有人记得这个名字。只要有中国对联文化的存在,就有李曲江这个名字的存在!王侯将相,有几人能至于此乎?
以拙笔而写名人,借日光而称月亮。对老人的采访和诗联整理工作已近三个月了!敬以此文,表达对先生的无限崇敬!遥祝老人家夕阳如画,寿比南山!

                                           湖南益阳曾敢想记
                                                2007年8月8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5-14 07:29 , Processed in 0.09324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