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主席诗词(全集)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60 小时
主题
36

1279

帖子

1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贵宾

联都2004年度殿试状元

Rank: 4Rank: 4

UID
1334
经验
21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6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2-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12 14: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毛主席诗词(全集)

001、五 古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002、七绝·咏蛙

1906年秋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003、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1909年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004、五言排律·(残篇)

1910年秋
晚霭峰间起(萧),归人江上行(萧)。云流千里远(萧),人对一帆轻(毛)。
落日荒林暗(毛),寒钟古寺生(萧)。深林归倦鸟(萧),高阁倚佳人(毛)。
(下佚)
                     

005、四言诗 《明耻篇》题志 1915年
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006、五古·挽易昌陶1915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踯躅城南隈。城隈草萋萋,涔泪浸双题。采采余孤景,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
游,零落匪所思。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
列嶂青且
,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后来有千里,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007、五 律

1915年5月
共泛朱张渡,层冰涨橘汀。鸟啼枫径寂,木落翠微冥。
攀险呼俦侣,盘空识健翎。赫曦联韵在,千载德犹馨。
008、杂言诗·游泳启事1915年夏
铁路之旁兮,水面汪洋。深浅合度兮,生命无妨。
凡我同志兮,携手同行。晚餐之后兮,游泳一场。

                      
009、七古·(残句)
1916年冬
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
010、四言诗·奋斗1917年至1918年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 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011、七 绝1917
翻山渡水之名郡(毛),竹杖草履谒学尊(萧)。
途见白云如晶海(萧),沾衣晨露浸饿身(毛)。
012、五言诗·(残句)

1917年夏
云封狮固楼,

桥锁玉潭舟。
013、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约1916年-1917年间
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洞庭湘水涨连天,艟艨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
米。
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平浪宫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
                        

014、归国谣1918年春
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彻,清光不令青山失。
清溪却向青滩泄,鸡声歇,马嘶人语长亭白。
                        
015、五言诗·(残句)1919年

苍山辞祖国,弱水望邻封。
016、贺新郎 赠杨开慧 一九二三年底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稍都似恨,热泪欲零还往。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017、祭文·祭母文

1919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三男。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赉。总兹所述,盛德所辉。以秉悃忱,则效不违。致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尚飨!
                       

018、虞美人·赠杨开慧

1919年10月8日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怎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倦极身无凭。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019、沁园春【长沙】一九二五年

  〖原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鉴赏】古往今来,凡志趣超群、报负高远之士,常常览物抒情,慷慨言志。特别是在簦高放眼天地之间时,长时间积蕴的关于生活的艰辛、社会的忧患、天地之巨变等方面的感触,就找到了最佳的突破口,或诵于口头,或泻于笔端。如曹操之『短歌行』,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陈子昂簦上幽州台,万端感慨化成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名句;杜甫簦高吟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叹时运之不济、人生之短促。这类名篇佳作举不胜举。毛泽东创作的这首词,与古人的佳作相比,境界梗为开阔,气势梗为恢宏,哲理梗为厚重,达到了美与力的最佳融合。词的上段,勾勒出无比壮美、充满生气的秋天图画。首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好似猛地推出的电影特写镜头:我站在橘子洲头,身躯被清寒凝重的氛围所笼罩,脚下是向北流去的湘江。既点明了时节、地点和环境,又为下文的描写作了非常自然的垫铺。
   后面的词句由“看”字领起,连贯直下,一气呵成。远望:万山红遍;近看:漫江碧透;仰视:鹰击长空;俯察:鱼翔浅底。远近高低,全收眼底。
   这是一幅充满了强烈动感、强劲力度、浓烈色彩的立体的秋色图。这是主客观的统一,更是独抒性灵的个性色彩的浓重铺染!一“争”一“击”一“翔”,充盈着剧变之动、拼搏之力。眩目的秋色也化静为动,透视着顽强的生命动力。首先是程度之深,:山红是“红遍”,江碧是“碧透”;其次是数量之多:山以万计,林以层数,舸以百论;第三是情绪之烈:红绿两种颜色争辉,船只竞相前进,鹰与鹰较量,甚至连水里的鱼也要与雄鹰比试。当然,这是词人将自己的激情注入万物,使笔下的景物染上了作者的个性色彩。特别是“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化实为虚,兼类而及,将意境升华为深邃莫测却又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闪射出哲理的光辉。文人对四季的变演极为敏感,但各人对同一自然现象观察的角度、观察的方式等等都千差万别,因此所发出的感慨也不一样。历代文人对秋的描写大多是悲秋、伤秋的意蕴,唯独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唱出了新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然而相形之下,毛泽东这首词更其壮美,更其阔大。他不仅状写了秋色秋韵,更揭示了秋力求魂-到底是伟人。纵观全词就足以看出毛泽东学古不泥古,继承更超越的禀赋和情怀。走笔至此,词人的笔陡一转弯,化景物为情思;“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个问题你想过吗?他想过吗?其他的伟人想过吗?没有。但毛泽东想了,也问了,这是“天问”,是主宰历史命运的世纪之问,要知道,毛泽东当时仅32岁!
  上段写的是“今日之游”;描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下段则是回忆“昔日之游”,表述的是小“我”同一个激进的群体发生的关系。一个人独游多少有点孤寂感,当年同朋友结伴来游,生活是多么充实多么丰富。长沙,在词人的人生旅程中,是社会生活的初始舞台,又是革命斗争的壮丽舞台。“峥嵘岁月稠”正是对昔日学习、战斗审核的高度艺术概括。词人的注意力不在游戏山水,而在对历史使命的指点,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判断,对中国革命领导权的等问题的思考。在忆起往昔岁月时,感情之水顿时形成了拍天的江潮,因而接下来是以“恰”字引起的六个短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随着词句的展开,情感越来越激越,迸出了一句惊天动地、振聋发聩的强音:“粪土当年万户侯”!!读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词人的气慨多么的豪迈,气势多么的磅礴。而词的结尾则意味深长。“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问句,呼应了上片的一问,也回答了上片的问题:正是这些“到中流击水”的英豪,代表着“主沉浮”的新生力量。全词至此,令人思索不已,回味无穷。


020、西江月·秋收起义1925年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021、菩萨蛮 黄鹤楼  1927 春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022、西江月 井冈山  1928 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023、四言韵语·红四军司令部布告

1928年秋
红军宗旨,民权革命。赣西一军,声威远震。此番计划,分兵前进。官佐兵,服从命令。平买平卖,事实为证。乱烧乱杀,在所必禁。全国各地,压迫太甚。工人农人,十分苦痛。土豪劣绅,横行乡镇。重息重租,人人怨愤。白军士兵,饥寒交并。小资产者,税捐极重。洋货越多,国货受困。帝国主义,哪个不恨?
军民匪党,完全反动。口是心非,不能过硬。蒋桂冯阎,同床异梦。冲突已起,军阀倒运。饭可充饥,药能医病。共党主张,极为公正。地主田地,农民收种。债不要还,租不要送。增加工钱,老板担任。八时工作,恰好相称。国队待遇,亟须改订。发给田地,士兵有份。敌方官兵,准其投顺。以前行为,可以不问。
累进税法,最为适用。苛税苛捐,扫除干净。城市商人,积铢累寸。只要服从,余皆不论。对待外人,必须严峻。工厂银行,没收归并。外资外债,概不承认。外兵外舰,不准入境。打倒列强,人人高兴。打倒军阀,除恶务尽。统一中华,举国称庆。满蒙回藏,章程自定。国民政府,一群恶棍。合力铲除,肃清乱政。
全国工农,风发雷奋。夺取政权,为期日近。革命成功,尽在民众。布告四方,大家起劲。
             军 长 朱 德
             党代表 毛泽东
024、清平乐 蒋桂战争  1929 秋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025、采桑子 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026、如梦令·元旦

1929年10月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027、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 一九三零年二月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028、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1930年2月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029、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1930年7月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030、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1931年春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031、菩萨蛮
大柏地   
一九三三年夏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032、清平乐 会昌  1934 夏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033、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034、忆秦娥 娄山关 1935.02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035、 七律【长征】一九三五年十月
  〖原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本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本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足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度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愁4 。“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036、念奴娇 昆仑 一九三五年十月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037、 清平乐 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038、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1935年10月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
                        
039、四言诗

1935年10月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暴虎入门,懦夫奋臂。
                      
040、 沁园春【雪】一九三六年二月
  〖原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鉴赏】雪,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多以雪为题;诗坛文苑,多有咏雪之作。毛泽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但专章一叹三唱,本篇却首推第一。不独如此,本篇还是毛泽东最早传世的一首,也是引起唱和、争论最多最大的一首。最根本的是,这首词是毛泽东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也是毛泽东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的显现。集如此众多之第一于一身,这首词自然就举足轻重、众望所归了。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清沈德潜『说诗碎语』)。毛泽东此词,是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其胸襟气魄的雄伟浩阔,真可谓“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宋刘克庄《辛稼轩集序》)。
  这首词上片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片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上下浑融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浩瀚的时空世界,铸就了一个完美独特的艺术整体,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篇高唱而入,起笔不凡,总栝大半个中国的严冬雪景。诗人咏雪,眼光不仅仅停留在雪上,而是通过学来写祖国壮阔的山河,评述祖国悠久的历史,这就所见者大、所论者深。第一句,劈头统摄歌咏的地域对象,一笔囊括了半个中国。二、三句描写特征,点出题目。“千里”“万里”,承“北国”两字,从地下天上交错展开,极写范围广蒙深透;“冰封”“雪飘”承“风光”两字,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勾画严冬的威猛雄奇。寥寥十二个字,构成了一幅包举天地、雄浑一气的画面,为下文的展开描写提供了巨大的艺术空间,而且豪情激荡,笼罩全篇。
  接下来七句,用“望”字领起,分三层递出,具体描绘画卷上的冰封、雪飘的各个侧面,进一步抒写豪迈、激昂的情怀。你看:南北纵横,“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是一片茫茫无边的积雪,呼应了“万里雪飘”;东西环顾,“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一派寒威凛凛的坚冰,回应了“千里冰封”;上下远眺,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群山、高原是那么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好象正“舞”向云宵,“驰”向天际,要跟雪云高压的天公一比高下!这七句大笔如椽,写尽了东西、南北、上下、内外,笔力千钧。这七句,大处落墨,专写大河、长城,点染了中华民族千古文明的历史纵深感。“欲与天公试比高”,更给本无生气的景物,赋予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意识。这是人格化的雪景,更是个性化的诗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统一,客体风景与主体心境相交融,只有毛泽东才有此高招!诗人将眼前景象和联翩浮想交织起来,选取象征中华民族的长城和黄河纵横入画,从色彩(银、蜡)、形貌(蛇、象)、动作(舞、驰、比)等各个侧面描写山原,突出地刻画了祖国山河的伟大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北国风光”的壮丽奇观。同时,通过这种传神的艺术描写,也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无限热爱的激情,唤起了读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以银蛇飞舞状连绵之群山,以蜡象奔驰拟起伏之高原,不只形象跃然纸上,而且赋予群山高原以昂扬奋进的斗争精神,使人联想到自古以来生息、劳动在这块土地上的富于革命传统的中华民族。这种移情入景、力诱纸背的描写,也只有毛泽东才有此妙词!
  眼前雪中的山川,是如此的生动、如此的壮阔,铺陈到此,已经淋漓尽致。然而诗人意犹未尽,又发挥丰富独特的想象,以充满浪漫主义的笔调劈出奇境:“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在冰雪茫茫的浩大画卷上,想象雪霎天晴之时,红艳艳的阳光照耀在白雪覆盖的祖国山河,犹如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更加绚丽多彩、娇媚动人。用“须”字转折,表达乐观期待的心情;“看”字承“望”,显示端详观赏的意态;“红装素裹”相映成趣,显得特别娇艳明媚,所以尾句说“分外妖娆”。这完全是诗人通过主观相象将自然景色人格化了的写法。以这样的奇想为上片作结,遂使所写的雪的场面,具有一种不饰雕作的妍新之美。诗人就是这样把祖国山河的壮美、精神摄出了。能够通过客观感受将自然的形态艺术地描绘出来,这即是古人所说的得“题中之精蕴”。
  上片极写祖国江山之壮丽,故下片自然引出无数英雄竞相对她折腰。“江山如此多娇”极有吞吐之妙。它一方面承接上片所写的雪中“北国风光”而作一总束,一方面又从江山的美好引出倾倒于如此江山的无数英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接得不偿失劲挺,有异军突起之势。以下七句,举大端而论,与上片的博大空间相照应,写出浩瀚的时间,纵贯几千年,通览中华文明史,从“无数英雄”中举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封建皇帝加以评说。一个“惜”字,,着笔传神,把表面上看来似无逻辑的人、事传接起来,组成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略输”、“稍逊”、“只识”三层贬意,以婉转含蓄的笔调,诙谐风趣的语气,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这几位人物杂历史上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他们功业赫赫,雄视一代,不愧是历史的巨子。只可惜他们武功有余,文才不足,只图摄取,不思创新,因而都配不上如此美丽的大好河山。那么,就自然而然地推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充满无限豪情的结尾。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曰:“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须结得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妙”。此词结尾三句,正有这样的妙处。第一句三字,先用一顿突转,象轻舟扬桨一拨,直转下二句。“往”字前大书一个“俱”字,如铁帚横扫历史上的“无数英雄”;“矣”字唱叹,富有感情色彩。二、三句在“数”与“看”两个动词之中,流露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充沛而动人,言有尽而意无穷。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全词最警策的地方,也是诗人的神光所聚。有了这一最精炼、最概括的结语,全词咏雪的“题外之远致”就洋溢纸上了。


041、临江仙  赠丁玲  1936.12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042、四言诗·祭黄帝陵
1936年12月



中华民国26年4月5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
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043、四言诗 妇女解放 一九三九年六月一日
妇女解放,突起异军,两万万众,奋发为雄。男女并驾,如日方东,以此制敌,何敌不倾。到之之法,艰苦斗争,世无难事,有志竟成。有妇人焉,如旱望云,此编之作,伫看风行。

044、四言诗1939年6月1日

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延安,快如之何!
045、五 律
海鸥将军千古

1939年7月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046、七律·忆重庆谈判

1942年秋
有田有地皆吾主,无法无天是尔民。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
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047、五言韵语

1945年10月
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048、五律张冠军道中1947年4月
朝雾弥琼宇,征马嘶北风。露温尖难染,霜笼鸦不惊。
戍衣犹铁甲,须眉等银冰。踟蹰张冠道,恍若塞上行。


049、五律喜闻捷报1947年9月
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作。
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050、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04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051、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九日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052、浣溪沙 和柳亚子先生 一九五零年十月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053、浣溪沙·和柳先生
1950年11月
齐王名命前,多年矛盾廓无边,而今一扫纪新元。
最喜诗人高唱至,正和前线捷音联,妙香山上战旗妍。
054、浪淘沙【北戴河】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原词〗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鉴赏】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时任大将军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率大军北征乌桓。八月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后凯旋回师,途经渤海口附近道德妈石山,乘兴登临,以一首千古传颂的《观沧海》诗,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诗的形象以使人惊心动魄为目的”(朗吉努斯《论崇高》)。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这情景较之曹诗中“水何澹澹,山岛辣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晴日所见更令人惊心动魄。
  上片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点明地点,又与题目相吻合。“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或也取轧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铺叙,用精炼的设问句式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与其说是写人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突出风雨中的海天莫辩、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
  上片写景,景中含情,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此时此地此景,自然会使人联想起一千多年前曹操登陆碣石山观海的历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诗。“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东汉莫年,豪强群起割据,“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战”(曹操《葛里行》)。连年混战,民不聊生,曹操雄才崛起,“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几十年的征战,终于扫荡了分割的世族军阀与豪强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历史上举一反三一定的进步作用。他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清刘熙载《艺概.诗概》),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雄才大略和进取精神,同时也反应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开建安文学风气之先。词的下片先发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挥鞭”是一个典型的蕴藉丰饶的动态意象,作为片段过程,它概括了人物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赢武的性格特征。“遗篇”指曹操的《观沧海》诗,“东临碣石”乃该诗首句,引入词中,化“我”为“他”


055、七律 和周士钊同志 一九五五年十月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
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056、七绝·五云山1955年

五云山上五云飞,远接群峰近拂堤。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野莺啼。
057、五律 看山 一九五五年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
一片飘下,欢迎有晚鹰。
 
058、七绝 莫干山 一九五五年
翻身复进七人房,回首峰峦入莽苍。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

059、水调歌头【游泳】一九五六年六月
  〖原词〗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鉴赏】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这是世人皆知的。1925年所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便是诗人青年时代奋勇进取、劈波斩浪的艺术写照。毛泽东对长江也有着特殊的感情,繁忙的工作也难消除长江对他的魅力。他把浩瀚的长江比作天然的最好的游泳池,多次畅游长江。本词便是毛泽东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感兴之作。
  起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翻旧时民谣,组成流水对,娓娓叙来。先记写巡视的行踪和心情。这里,“才”“又”两个副词一气连贯,不仅是是时间的连贯和空间的转换,也传达出一种风尘仆仆巡视各地的兴奋而又轻快的心情;“饮”“食”两个生活细节相映成趣,显得兴致勃勃;“水”“鱼”两种富有特色的湘湖风物,写来则亲切如见,情意拳拳。三国时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反映了一种安土重迁的封建乡土观念和保守意识。毛泽东稍加改动,一反原意,读来亲切自然,意趣横生。十个字,不但生动地交代了诗人自己南巡从长沙来到武汉的行踪,而且透露了在日理万机之中的满怀豪情,抒发了对社会主义祖国无限深厚的感情。
  接着,便以雄健的笔势,转入写游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既是对游泳的特定环境、空前壮举和豪迈意志的描写,更是一种心灵的呈现。两句词,万里江天,上下映衬,横渡纵目,情景交融。越是写出长江之大,就越是显示出词人藐视天堑的恢宏气度。
  再三句,直抒游泳时的强烈感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这里补写一笔大江景象,引出一个新奇的比喻,在动静两种环境的强烈对比中,用三层递进式的议论,酣畅地表达了在中流击浪前进的壮志豪情。前两句写游泳时的镇定和从容,后一句则写获得“自由”后的欣喜。这是解脱束缚的畅快,是长久渴望的满足,是俯仰自得的轻松,是驾驭风浪的喜悦。陈毅《冬夜杂咏.长江》曰:“有人雄古今,游泳渡长江,云此得宽馀,宇宙莽苍苍。”正是为此词作了脚注。“今日得不偿失宽馀”是上片的感情基调,是对着次游泳的总括。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出了上片的结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毛泽东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根底,因此他能够非常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古典诗词的多种表现手法进行写作。他不仅能将古人诗词或其他韵文成句入诗词,而且能以散文成句入词。上二句便是毛泽东游泳之际见长江逝水,联想而及孔子之语,乃一字不易地截取了《论语.子罕》篇中的成句,赋予崭新的意义,直接把中流搏击风浪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联系起来。这里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又有对峥嵘岁月的怀念;既有对历史的追溯,又有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既有对生命的感悟,又有对世事人生的思索;既有感情的憧憬,又是只争朝夕、催人奋进的号角。总之,孔夫子这两句话的妙用,如此妥贴自然,不着斧凿痕迹,不仅加深了词的意境,而且意味更加隽永,这在古人诗词里也是十分罕见的。
  词的下片又回到了眼前的实景,自然展开了长江建设的“宏图”。“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换头三句,以“风”字起,紧接着前片意脉,瞩目两岸景色:将上是风吹千帆齐飞动,两岸是龟蛇二山静相望,进而转写中国人民在风浪滚滚的大江上,开始了实施全面改造长江的宏伟计划。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一“起”则耸然挺拔,发起新意,充分表现了今天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以下又由眼前景象引起了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前两句,先就眼前最突出的大桥建设展开,写正在付诸实施的部分宏图。“飞”和“变”是写实,也是预期。寥寥两笔,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更立”三句,思绪遥远,神游三峡,一幅壮丽神奇的理想图景在词中展现出来。


060、蝶恋花 答李淑一  1957.05.11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061、七绝·观潮1957年9月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062、七律二首 送瘟神  1958.07.01
  【原词】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鉴赏】一个小小的血吸虫的肆虐,深深刺痛了一颗伟大的心。一个残暴的瘟君的覆灭,大大激发了一份磅礴的情。
  当毛泽东得知江西余江县消灭了为害极广的的血吸虫病时,作为共和国的缔造者,一个时刻系念着人民的领袖,她激动不已,彻夜难眠,感慨和热忱化作了这两首器律,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赤诚之心和爱国爱民之情,闪射出了灿烂的艺术光辉。
  第一首,诗人回顾过去,描述了瘟神给中国带来的无穷灾难。首联“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抒发了诗人的悲愤心情。祖国的南方,向来以鱼米之乡著称,这里青山绿水、风景秀丽。可是,一个小小的血吸虫竟使大好河山萧杀黯淡,就连华佗这样的名医奈之不何。“绿水青山”与“枉自多”对举,“华佗”与“无奈”相联,强烈的反差、对比,寄寓了诗人多么深厚的感情,又饱含了人民大众多少苦楚!颔联“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千村”“万户”极言受灾地域之广,受灾人数之多;旧中国到处是人的地狱,鬼的天堂!颈联“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道出人民寻求解脱灾祸的强烈呼声。随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人们寻遍长天,看过无数的星河。然而,年年岁岁惨况依然,苦难依旧,人们到哪里去寻求帮助他们解脱疾病、消灭瘟君的救星呢?通过“坐地”“巡天”的超凡想象,诗的尾联引出了神话传说中天河边的牛郎:“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牛郎是劳动人民的化身神,他当然关心着人民的疾苦,要问“瘟神”肆虐之“事”。如何回答呢?诗人的答词是:一切悲欢离合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成为过去了。这样写,人间天上浑然一体,极大地开拓了诗词包容的时空领域和思想蕴含,写出了旧中国带给人民的灾祸,那是天怒人怨,世所难容,不仅有力地结束了这一首,而且巧妙地过渡到了第二首。
  第二首情绪热烈、语调高亢,与第一首感情抑郁、语义哽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首联“春风杨柳万千条”二句即是一幅意气飞扬的画面。在经历了冰封雪裹的严冬之后,新忠告大地万物复苏,一片欣欣向荣。如今的南方春天,千万条杨柳随风飘拂,景象格外优美。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但在封建社会,这对于地位极其低下的民众来说,只不过是一种幻想。即使是那些认识到俩“民可载舟,民可覆舟”的明君圣主,也仍是站在历史的对立面,把民众当成负载自己功业的工具。集领袖与诗人与一身的毛泽东作为人民的儿子,砸毁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及其创造历史的作用,因而写出了“六亿神州尽舜尧”的诗句。这句诗,表达了毛泽东对人民群众的期待与歌颂,也表达了毛泽东真正民主的人本思想。解放了的人民,确定了社会主人的地位,本质力量得到了淋漓的发挥,让高山地头,令河水让路,将扼住人们命运的瘟神彻底消灭,这样的人民是真正的神、真正的舜尧。诗人用一颗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心,唱出了热情澎湃的心声,一扫封建君主蔑视人民群众、封建文人轻视百姓的历史唯心主义陈腐见解,表达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对人民的关怀、推崇。
  颔联“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景物完全化为了情思,自然景物变得通人心、随人意,人与美丽的景色交融一体。暮春的落花飘入水中,随人的心意翻着锦浪,一座座青山相互连同,就象专为人们搭起的凌波之桥,整个中国呈现出一派兴盛的气象。此时的水和山,仍然是从前的“绿水青山”,可在旧时代,山河被瘟神糟蹋,虽多亦枉然。到了新时代,人人成为舜尧,山水也焕发青春,大地在日新月异地改变着面貌。
  颈联“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歌颂了人民群众改天换地的伟力。“五岭”绵延在南方,“三河”奔腾于北国,这两个地名,代表了整个中国。不论在祖国何处,皆是银锄齐挥、铁臂同摇,人民群众的凌云之志,山河动容。诗人以高妙的艺术手腕,只用两句话就概括了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雄伟场面,令人叹服。同时,诗句中还
透了诗人“力拔山兮”的伟岸精神和自力更生的进取意识。诗人“人定胜天”的思想,化成美妙的诗句,闪射出了动人心魄的魅力。
  全诗名为“送瘟神”,但第二首的前六句却不见瘟神的影子,只在尾联点出“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在前六句中,诗人对此已作了暗示。正是由于消灭了瘟神,人民才可以着么扬眉吐气,河山才这样妖娆动人。可以想象,六亿人民皆成舜尧,意气风发,改天换地,完成了许多前人所不敢想象的事业,对付小小的血吸虫当然不在话下,瘟神必然逃脱不了灭亡的下场。诗人称瘟神为“瘟君”,实乃一种讽刺戏谑的口吻,充分显示了人民的信心和力量,辛辣嘲笑瘟神(一切反动派)的无能和无奈。“照天烧”三字,是全诗的结穴,象征中国人民不仅能消灭血吸虫病,同时也能改变“东亚病夫”和贫穷落后的形象,也能扫除一切大大小小的瘟神和一切害人虫,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毛泽东是具有革命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送瘟神》二首便是其革命浪漫主义的杰作之一。在诗中,诗人的内心世界随着神奇的想象、多变的画面得到了多方面的展示。既有理想,又有现实;既有科学,又有神话;既有对旧时代人民苦难生活的叹息,又有为新时代人民壮举的喝彩。情致高昂,想象丰富。诗人的才情得到了极致的展现,诗作的审美情趣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063、七 绝·有感1958年2月21日
人类而今上太空,但悲不见五洲同。愚公尽扫饕蚊日,公祭毋忘告马翁。
064、七绝·刘1958

千载长天起大云,中唐俊伟有刘孤鸿铩羽悲鸣镝,万马齐喑叫一声。
065、七律【到韶山】一九五九年六月
  〖原诗〗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鉴赏】1911年,毛泽东第一次走出故乡韶山到长沙求学。临行时他还改写了一首诗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这一年他只有十七岁。1959年,毛泽东回到久违的故乡,又写了一首诗抒发情怀,此时他已是六十六岁的老人了。久别回乡,且有是老大还家,人世沧桑怎能不引起诗人的无限感慨!自古以来以老大还家为题材的诗篇数不胜数,感旧伤时是这类作品的共同基调。而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心里装着亿万中国人民,他所关心的首先是革命事业。这手七律诗就鲜明地体现着他那高远的思想境界。
  首联“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表明诗人对故乡怀有一片深情,也交代自己离别故乡已经很就了。“逝川”指三十而年前的岁月。“咒”字是对时间流逝之快的感叹,这个动词炼得极好,十分新警。
  颔联紧接上文“三十二年前”,是对1927年大革命是的历史情景的回忆:“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红旗”和“黑手”,在视觉色彩和感情色彩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当时阶级斗争的尖锐激烈。1926年至1927年,随着北伐战争的进展,农民运动也掀起了高潮,。也就在1927年,蒋介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湖南也发生了“马回事变”。一时间反革命势力群魔乱舞,向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大开杀戒。但是无论敌人怎样嚣张,革命者都不会被吓倒。“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战友们的牺牲,更加激起革命者对敌人的仇恨和推翻反动统治的决心。颈联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含义深刻。首先,它概括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精神。数十年来,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战士为了人民的事业,为了中国革命而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这两句诗饱含着诗人对烈士们的深切怀念。此外,这两句诗还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教育和启迪着当代人:新中国是无数的先烈和革命者用鲜血换来的,它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在写法上,诗人采用了因果关系的句式来表现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它是议论,也是抒情。“敢教日月换新天”是对上句“壮志”的具体说明。两句的重心集中在一个“敢”字。敢是胆量,是勇气,是革命精神的具体体现。诗人采用这样的句式结构,不仅能突出革命者志向的具体内涵,而且也能突出革命者志向的崇高伟大。如果说“红旗卷起农奴戟”是用凝重的笔调描写了革命者的行动,那么这浪句就是用高亢的笔调描写了革命者的精神。
  最后,诗人从历史的万千追忆中转回到现实。眼前的现实正是革命者孜孜追求的“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首联中“咒”字所表达的是诗人对时间飞快流逝的怅恨之情,在这里已完全被“喜”字的欢快情绪所代替了。“遍地英雄”是昔日农奴的后代,也是革命者的后代,他们继承先辈的遗志,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换来了韶山的丰收景象。他们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理所当然也是英雄。毛泽东亲眼看到革命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心里怎能不激动?
  十七岁的毛泽东对世界充满着憧憬,他的眼前是一条等待开拓的人生之路。他以年轻人血气方刚的热情踏上了征程,他那以四海为家的豪迈情怀显露着年轻人特有的激进与单纯。而年逾花甲的毛泽东重回韶山之时,他已是党和国家的领袖,他的心里装着整个中国和世界,因而,当他重归故里而不是乍出乡关、回首往事而不是憧憬未来的时候,他的诗显得是那样的深沉和厚实。他对故乡的深情,不在对自己亲人和往事的留恋,也不在对故乡风土人情的颂美,而在于对三十二年来故乡人民火热的斗争生活的重温和赞扬。尽管1959年,年轻的共和国由于国际国内的天灾人祸,正陷入困境,毛泽东对此忧心忡忡,但作为一位浪漫诗人,他在故乡、在历史中寻找到了一种精神力量。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都能够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地去战胜一切敌人,现在暂时的困难又有什么可怕的呢!这给诗人以莫大的安慰,使诗人内心充满了激情。在这种心情下创作的这首诗,也饱含了这种激情。因此,诗以写实为主,也不乏浪漫的情调。
  这首诗写得大喜大悲,气势宏大豪放,。全诗以人民英雄为主角,肯定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在内容上可谓博大精深,在艺术上也独具匠心。它熔记叙、抒情和议论为一体,同时运用了多种对比的艺术手法,如时间上的昔与今对比,色彩上红与黑对比,感情上咒与喜对比等等,通过对比在总体格调上形成了从灰暗凝重到明朗欢快的旋律,使诗的境界大为开阔。


066、七律【登庐山】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
  〖原诗〗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狼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鉴赏】庐山之美天下闻名。歌咏庐山的名篇佳作随流泻不止的瀑布世代传扬,淳厚的文化氛围为庐山的自然美增添了异彩。1959年六月底的一天,毛泽东也登上了庐山,站在襟江带湖的庐山顶峰,众目远眺,水色山颜,尽收眼底。如此风光欹丽的山川,怎不令人情动于衷?极富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毛泽东神驰目极,手心相应,又为庐山留下了一首豪放之歌。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开篇横空一个“飞”字,气势磅礴,让人体味到那由运动造成的动态美--劲力妩媚,神采飞扬。毛泽东写诗填词爱用“飞”字,这正是他的超越意识的艺术外化,是他欲突破一切束缚与限制的自由精神、自由意志的审美物化。在他笔下,庐山防腐天外飞来,巍峨耸立在大江之滨,依然保持一种凌空欲飞的雄姿,似乎暂留此地,稍事休息,以再展宏图。以“大江”与“飞峙”的庐山相映衬,庐山的雄姿更加鲜明突出。首联上句写山,下句写登山。“葱茏”代指庐山,同时又顺手补描了山色的郁郁葱葱。一般来说,形容词是诗意的词,能够一扫纯为陈述服务的名词的呆板,而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故此处以形容词代名词,更添诗情画意。“四百旋”是写盘山公路之曲折回环,亦见庐山之高峻,而着以“跃上”二字,则如此高峻的山,轻轻巧巧就被诗人踩在了脚下,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所特有的那一种豪迈之气。
  颔联上句入眼一个“冷”字,既有冷静之形,又有冷淡之态。作为党和国家的领袖,诗人担负着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任,此时此刻,他屹立在时空交织的“制高点”上,冷静地审时度势,同时又冷淡地看待反华势力的叫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傲骨。毛泽东非常敬重鲁迅先生,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赞道:“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额与媚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和新中国的人民,骨头同样是硬的,任凭世界上风云变幻,我“自岿然不动”,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敢教日月换新天”。下句“热风”一语双关,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同时也喻指当时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国内外的敌人曾经预言共产党将无力应付六亿张嘴的吃饭问题,因为蒋介石有美援也未能做到,何况被封锁的新中国?但经过我们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近十年的艰苦奋斗,不仅这个问题奇迹般地得当了基本解决,而且还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工业体系。虽然历史已证明了当年的“大跃进”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犯了“左”倾错误,但回首当时人民群众那种澎湃的热情、真诚的参与,仍令人为之动容。
  慢咀颈联,我们耳边响起了李白那豪放的诗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完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毛泽东屹立庐山之巅,眺望大江,目追其洪流奔腾入海时的气概,正与李白诗相仿佛。“云”本阴柔纤弱,而冠一“横”以饰之,它便有了力度,有了性格,显现出一种厚实的阳刚之美。“九派”系指江河,但方圆九州亦映带其中。如果说“云横”句是向西逆望上游的话,“浪下”句则是向东横扫长江的下游了。滔滔大江,带着时代的喧嚣,消失在天尽头的氲氤雾气之中--那里,是富饶的江南地区。这两句,亦雄奇,亦空朦,一片诗意的深沉,既是写景,也是抒情。自然风物与人文哲理兼摄交融,象外有象,余味无穷。
  尾联巧用了一个与庐山有着密切联系的历史文化名人--陶渊明的典故。诗人将陶渊明笔下那超越历史的理想社会、乌托邦式的“桃花源”同今天的新社会相比较,以不乏幽默的语调问道:“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园里可耕田?”妙在一问便收,发人深思,给读者以充分想象的空间。
  综观全篇,这首诗气象恢宏,境界辽阔,历历现出诗人胸襟的博大,器度的轩昂。诚然饰中所歌颂的“热风”亦即“大跃进”,但那是政治、经济决策失误的历史产物,对此无可讳言。然而,诗的确是一手艺术水准很高的诗作,,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067、五 律1959年11月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热来寻扇子,冷去对美人。一片飘飘下,欢迎有晚莺。
068、七 绝1959年11月

翻身跃入七人房,回首峰恋入莽苍。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
069、七言诗·赫鲁晓夫访美1959年10月
西海如今出圣人,涂脂抹粉上豪门。一辆汽车几间屋,三头黄犊半盘银。
举世劳民同主子,万年宇宙绝纷争。列宁火焰成灰烬,人类从此入大同。


070、七律·读报有感1959年12月
反苏忆昔闹辟蛙,今日欣看大反华。恶煞腐心兴鼓吹,凶神张口吐烟霞。
神州岂止千里恶,赤县原藏万种邪。遍访全球侵略者,惟余此处一孤家。


071、七律·读报1959年12月
托洛斯基到远东,不和不战逞英雄。列宁竟抛头颅后,叶督该拘大鹫峰。
敢向邻居试螳臂,只缘自己是狂峰。人人尽说西方好,独惜神州出蠢虫。

    
072、七律·改鲁迅诗1959年12月
曾惊秋肃临天下,竟遣春温上舌端。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高官。
喜攀飞翼通身暧,苦坠空云半截寒。悚听自吹皆圣绩,起看敌焰正阑干。

                  
073、七律·读报有感1960年6月13日

托洛斯基返故居,不战不和欲何如?青云飘下能言鸟,黑海翻起愤怒鱼。
爱丽舍宫唇发黑,戴维营里面施朱。新闻岁岁寻常出,独有今年出得殊。
074、七律·答友人1961年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075、七绝 为女民兵题照  1961.02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076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1961年9月9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蜂。

077、七绝屈原1961年秋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文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078、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1961年9月
其一
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
其二
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

                       

079
、 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 1961.11.17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080、卜算子【咏梅】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原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附:陆游原词--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鉴赏】梅花,在中国文人的笔下,往往是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由于审美情趣的差别、吟咏时心绪不一,他们笔下梅花的风姿与味道却各异其趣。宋代林和靖《山园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梅花是清丽淡雅的,寄托了他“妻梅子鹤”的隐逸情趣。清代宋匡业《梅花》:“独立风前惟素笑,能超世外自归真。”这梅花是超凡脱俗的,表明他与世无争、超然尘世之情思。宋代陈亮《梅花》诗:“一朵忽先变,百花皆落后。”这昭示着梅花独领风骚的品位。元代王冕的《墨梅》诗:“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赞颂了梅的清雅高洁的内在美。而咏梅诗词最多的名家,当数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此类题材的诗词在百首以上。他笔下的梅,风姿各别,寄托的情思也因事而异,其中,《卜算子.咏梅》最为著名。在这首词中,他以孤高寂寞的梅花表现自己的操守和傲骨,被后人广为传颂。
  毛泽东这首词前有引语:“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表明了创作契机。“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词的起句就以健笔凌云之势,表现出了与陆游明显的不同的胸襟与气魄。“风雨”、“飞雪”点出了四季的变化,时间的更替,“春归”、“春到”着眼于事物的运动,既给全篇造成了一种时间的流动感,又为下边写雪中之梅作了饱历沧桑的准备,词句挺拔,气势昂扬。
  接下来“已是悬崖百丈冰”一句,描绘出寒冬中梅花严酷的生存环境。但就在逼人的环境和险恶的氛围中,竟然“犹有花枝俏”。“悬崖”表明环境是如此险峻,“百丈冰”显示出寒威如此只酷烈,而梅花就在这冰凝百丈、绝壁悬崖上俏丽地开放着,一个“俏”字,不仅描画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兀现了梅花傲岸挺拔、花中豪杰的精神气质。诗人笔下的梅花充满着自豪感,坚冰不能损其骨,飞雪不能掩其俏,险境不能摧其志,这和陆游笔下“寂寞开无主”、“黄昏独自愁”的梅花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结合毛泽东这首词的写字背景看,词人如此地刻画梅花的形象,是有深刻的政治寓意的。当时正值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原苏联领导人有挑起中苏论战,对中国施加政治上的、经济上的、军事上的压力,内忧外困,共和国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已是悬崖百丈冰”正是当时政治环境的象征。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写这首词本是托梅寄志,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决心,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虽然“已是悬崖百丈冰”,但“犹有花枝俏”--中国共产党就是傲霜斗雪的梅花。就是那俏丽的“花枝”。
  下片,作者把梅花喻为报春的使者,进一步热情礼赞。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唱到:“严冬已经来临,春天还会遥远吗?”严冬中怒放的梅花,正是报春的最早使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这种无私五欲的品性,使梅花的形象更为丰满。
  最后,词人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作结,将词的境界推向更高一层。春天来临了,人间充满了柔和温暖的气息,悬崖上终于山花烂漫,一片绚丽。梅花以自己的赤诚迎来了灿烂的春天。此时,原来一枝独秀,傲然挺拔的梅花,没有丝毫的妒意,却很欣慰安祥地隐于烂漫的春色之中。“丛中笑”三字,以传神之笔写出了梅花与山花共享春光的喜悦,特别是“笑”字,写出了梅花的神韵--既谦逊脱俗、又豁达大度的精神风采,极大升华了词的艺术境界。在陆游的原词中,梅花是遭“群芳妒”的,与众花是对立的,且以“香如故”自命清高,表现了他孤芳自赏、离群索居的情绪。毛泽东此词的结尾,突出梅花“丛中笑”的风度,从自喻的角度看,内含是他的人格志趣的外化物;再进一步引申,则表现了共产党人斗争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美德和奉献精神。
  这首咏梅词,结构精致和谐,在塑造梅花形象时,上片重点写背景,以背景反衬对象,使梅花具有铮铮铁骨和挑战精神;下片则浓墨重彩写对象,突出梅花甘愿隐于百花之中的情操,使梅花具有明媚开朗至刚无欲的品格。一个“俏”字,成为过渡的桥梁,使词的境界浑然天成。自有咏梅诗词以来,毛泽东的这首词是前无古人的。


081、七律·冬云1962年12月26日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082、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一九六三年一月九日
  〖原词〗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附:郭沫若词满江红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人六亿,加强团结,坚持原则。天垮下来擎得起,世披靡矣扶之直。听雄鸡一唱遍寰中,东方白。太阳出,冰山滴;真金在,岂销铄?有雄文四卷,为民立极。桀犬吠尧堪笑止,泥牛入海无消息。迎东风革命展红旗,乾坤赤。

  【鉴赏】本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期,世界局势动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思想分歧不断加剧、激化。以赫鲁晓夫为首的前苏联共产党领导集团在对外关系上奉行霸权主义,热衷于和美国做政治买卖,而对坚持原则的中国共产党采用阴谋手段,发动突然袭击,并将苏中两党的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方面。他们撕毁合同,撤走专家,断绝援助,挑起边界纠纷,妄图通过政治和经济的巨大压力,迫使中国共产党放弃原则立场,顺从其大国沙文主义的意志。“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面对来自西伯利亚的滚滚寒流,,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列主义旗帜,同国际上的反共、反华、反社会主义的逆流进行了毫不妥协的坚决斗争。这首词就写于那场大规模的公开论战前夕。
  词以“小小寰球”起笔,气势恢宏,境界壮阔。在浩瀚无垠的茫茫宇宙中,地球不过是一个小而又小的行星而已。这种化大为小的空间压缩,显示了作者在青年时期就有的“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
米”(《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的雄伟气魄和包容日月星辰的寥廓胸怀。地球尚且小,那么几个碰壁的苍蝇就更加渺小了,微不足道矣。作者将国际上那些猖狂反华,群聚起哄的丑类视作嗜腥逐臭、见逢下蛆的苍蝇,其鄙夷、轻蔑、厌恶、嘲讽之情意溢于言表。将“苍蝇”数量缩小为“几个”,以状其虚张声势、极其孤立的处境。而“碰壁”二字,既喻其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蠢举,又隐喻其必然败亡的命运,可谓一庄一谐,相映成趣。作者似立于天宇苍穹,,俯视尘寰,以沉稳、傲岸、泰然之态度姑且作冷眼观,且看“苍蝇”如何动弹,如何表演,成何气候。“嗡嗡叫”三句承“碰壁”而来,以声状神,以听觉形象充实视觉形象,生动地描画出那些“苍蝇”们喧嚣起哄,声嘶力竭,却累遭碰壁,断股折翼,穷途末路,向隅哭泣的无奈之状。
  “蚂蚁”两句仍以夸张和比喻手法,化用典故,引申发挥,勾勒霸权主义者可鄙、可惜、可厌、可笑的丑态。前一句典出唐人李公佐所撰《南柯太守传》,故事的本意是希望那些窃踞高位者引以为戒,“幸以南柯为偶然,无以名位骄于天壤间”。毛泽东则借以讽刺赫鲁晓夫们依仗其大党大国的地位,自吹自擂,为所欲为,顽固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打着少数超级大国首脑主宰世界命运的如意算盘,不过是蛰身蚁穴中做着一厢情愿且倏忽短暂的南柯梦而已,其下场也必然将如“大槐安国”里的蚂蚁一样,终被世界革命的风暴所吞没。“蚍蜉”句则化用唐人韩愈诗句,赋予新意,嘲笑国际反华势力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中国的种种诽谤、中伤、诋毁、讹诈,都如蚍蜉想摇撼大树一样不自量力,愚妄可笑,枉费心机。
  苍蝇、蚂蚁、蚍蜉们岁也曾猖狂一时,奈何秋风意起,枯叶飘飞,“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虫家们气数意尽,末日将临。“正西风落叶下长安”,又化用唐诗以渲染霸权主义者们萧条凄凉的处境。而这时,我方声讨他们的响箭已发出呼啸。“飞鸣镝”三字,简括遒劲,声形并茂,写出我方反击赫鲁晓夫集团的批判文章如响箭般风驰电掣、腾空疾飞、锐不可当的凌厉之势,同时也为词的过片作了有力的铺垫。
  换头后六句,承上结“飞鸣镝”的意脉,一气贯通,节奏一反上片的从容舒缓,变得紧凑急促。作者站在历史、时代和宇宙的高度看待这场论战,通过急速变化的时空交互映衬,表现出一种力挽狂澜的胆魄、一种义无反顾得决断、一种急昂奋进的斗志。“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四个整齐的三字短句,笔力雄悍,似铜板铁琶,促节铿锵;如黄钟大吕,巨声镗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则点明这场论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难关须突破,诡辩怕公评”(谢觉哉《北戴河海滨》诗)。事关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势在必争,刻不容缓,不能坐待历史作出结论,而必须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争取时间,以加速世界革命的历史进程。“我们正处于世界革命的一个新的伟大时代。亚洲、美洲、拉丁美洲的革命风暴,定将给整个旧世界以决定性的摧毁的打击”(毛泽东《致阿尔尼亚劳动党第五次代表大会的贺电》)。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一联正是对当时世界革命形势的艺术概括和乐观展望。这两句对仗工稳,自然浑成,境界壮阔,气势磅礴。作者大匠运斧,汇天地海陆、风云雷电于笔下,形成排山倒海、雷霆万钧之力,动人心魄、令人鼓舞、催人奋进。至此,词情已被推向了最高潮,终于引发出高亢激越、斩钉截铁的誓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这里的“一切害人虫”与《国际歌》中的“毒蛇猛兽”是同义语,“一旦把他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这首词自始至终贯穿着反帝反霸、捍卫马列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思想意志。上片多用典故,对霸权主义者的反华行径予以嘲讽、揭露和鞭
,笔调冷峻而不乏诙谐。下片则“高吟肺腑走风雷”,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热情歌颂风起云涌的世界革命,风格雄浑壮伟。上下片浑然一体,形成大开大合波澜起伏的艺术特点,表现出一种至大至刚的气概之美。无论从内容上看,还是从艺术上讲,都称得上毛泽东的巅峰之作。

083、杂言诗·八连颂1963年8月1日

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
因此叫,好八连。解放军,要学习。全军民,要自立。不怕压,不怕迫。
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贼。奇儿女,如松柏。
上参天,傲霜雪。纪律好,如坚壁。军事好,如霹雳。政治好,称第一。
思想好,能分析。分析好,大有益。益在哪?团结力。军民团结如一人,
试看天下谁能敌。


084 七律 吊罗荣桓同志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085、贺新郎 读史 一九六四年春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
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086、念奴娇 井冈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入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地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087、七绝·贾谊1964年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088、七绝·咏贾谊1954年
少年倜傥廊庙才,斗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异长沙傅,空白汩罗步尘埃。

 
089、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一九六五年五月
  〖原词〗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鉴赏】井冈山,中国革命的发祥地。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阔别三十多年,内心充满感慨和喜悦。
  上片起句“久有凌云志”,劈空而下,声势不凡。“凌云”既是形容山势之高,也昭示了词人志向的远大,这“凌云志”,就是当年初上井冈山,开创革命根据地之“志”,也是今天重上井冈山,开拓新征程之志。一个“久”字,连接今昔,指向未来,同时还突出了诗人的心理蓄势和期望价值。“重上”二字,显然是以井冈山的过去和现在作为审美背景的,看到井冈山的今天,不由想起它的昨天。“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前句深挚地表达了对井冈山和老区人民的情意,“千里”写行程之远,“故地”写梦魂所系,“寻”写感情之殷。后句点出解放后的井冈山,变得如此壮美。这里的“变”字,连接了过去,突出了现在,回应了“久有”和“重上”。在描述“新颜”时,词人摄取了几个典型的镜头:莺歌燕舞、潺潺流水、高入云端的公路。这里,视觉映象和听觉映象融为一体。“高路入云端”,既赞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也补充井冈山之高峻。从艺术上看,又形成了国画山水的意境。很明显,这些景物着上了词人浓重的情感色彩。此时,词人的情绪格外轻松愉快,一方面是故地重游,另一方面也因为那几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故词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进一步体现了词人的豪壮情怀。黄洋界是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最为险要。词人登上黄洋界,想起当年黄洋界保卫战,对未来信心更足。据当时随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同志回忆:“他老人家不顾乘车的疲劳,风尘仆仆,登上黄洋界。黄洋界上阳光明媚,显得格外壮丽。毛主席他老人家站在最高处,极目远眺,久久不离。”这段回忆可印证词中所表现的毛泽东的心境:当年血与火的战斗难关都闯过来了,狭窄和将来还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超越呢?“不须看”表现了对困难的蔑视,也表现了对前途的自信与乐观。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过片,词人由过去的战斗生涯,,自然地想到了眼前的世界形势。连续三个三字句,奏出了充满阳刚之气的时代强音,揭示了革命可以改变一切的客观真理。接下去的“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两句,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与感情的内涵。词人两次上井冈山,时间跨度达三十八年之久,这三十八年,从个人以及中国革命的历史看,该是多么的漫长啊,其间经历的坎坷磨难难以数计。但从宇宙的历史看,从时间无限的角度看,它又仅仅是一瞬间。从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对宇宙和历史的俯视感,从而窥见其博大的情怀。继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三句,则充满了理想的色彩,进一步托出了词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豪迈气概、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的信心。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面对困难镇定自若,“谈笑凯歌还”正形象地显现了他的这种气度与风采。苏轼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之句,辛弃疾也有“方谈笑,整乾坤”之句,与之相比,毛泽东的词句,更多几分潇洒与雄奇。以上三句,不但突出表现了毛泽东的个性特征,同时也向世界表明:对中国人民来说,世间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最后二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从俗语化出。词人由登黄洋界以及对革命斗争历史的回顾,升华出这样包含着深刻哲理的词句,作为全词的收束,同样是在豪迈中充满轻松与自信的。这一哲理的得出,并非靠抽象的议论,而是从词的艺术形象中自然总结出来的,这充分显示了词人在创作上造诣和功力。
  毛泽东是一代词人,更是一代伟人。宏大的气魄与从容的气度,已形成他的一种文学创作的优势与定势。他的诗词是以豪迈为基调的。可是,这首词的豪迈与他以前诗词中的豪迈还不完全一样,其中多了几分轻松。其次,全词的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达到了巧妙的结合,层次结构搭配相当和谐。第三,以口语、谚语入词,则杀这首词语言上的重要特点。“口头语言,俱可入诗,用得合拍,便成佳句。”(清钱泳《履园谭诗》)。如本词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等句,既名如白话,,有辐射出深刻的思想与艺术的魅力。特别是他化用俗谚而又丰富了谚语的内容,同时与开头的“凌云志”相呼应,使人们认识到,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有“登攀”精神。词的境界因而大大提高,审美意味也更加丰富。

                       
090、五律·西行1965年7月

万里西行急,乘风御太空。不因鹏翼展,哪得鸟途通。
海酿千钟酒,山栽万仞葱。风雷驱大地,是处有亲朋。

                       
091、念奴娇 鸟儿问答 1965年秋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 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 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092、七律·洪都1965年
到得洪都又一年,祖生击楫至今传。闻鸡久听南天雨,立马曾挥北地鞭。
鬓雪飞来成废料,彩云长在有新天。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
                      

093、卜算子·悼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艾地同志1965年12月

疏枝立寒窗,笑在百花前。奈何笑容难为久,春来反凋残。
残固不堪残,何须自寻烦?花落自有花开日,蓄芳待来年。
094、七律·有所思1966年1月
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
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凭阑静听
瀟瀟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095、七 绝1971年9月以后
豫章西望彩云间,九派长江九叠山。高卧不须窥石镜,秋风怒在叛徒颜。
                      
096、七 绝1971年9月以后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林彪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097、四言诗·赠尼克松1972年

老叟坐凳,嫦娥奔月,走马观花
098、五言韵语1973年5月

郭老从柳退,不及柳宗元。名曰共产党,崇拜孔二先。
                       
099、五言韵语1973年7月

大事不讨论,小事天天送。此调不改正,势必出修正。
                       
100、七言诗续李白咏“高阳酒徒”1973年7月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不料韩信不听话,十万大军下历城。齐王火冒三千丈,抓了酒徒付鼎烹。
                        
101、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1973年8月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多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102、诉衷情1974年

父母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103、贺新郎·改张元千词悼董必武1975年4月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易老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柳岸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君且去,休回顾。

                       
104、四言诗·春日游花园小吟1976年春
今我来兮,杨柳依依。

宇下雨停花不语;原来缘去月难圆。
知音屋:http://china-liandu.com/forumdisplay.php?fid=20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5-23 06:46 , Processed in 1.73755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