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人在楼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联笔记提交处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7 小时
主题
3

22

帖子

0

精华

617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19753
经验
8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2-21
21
发表于 2008-12-23 00:35 | 只看该作者
<P>上海城隍庙有豫园,水石回环,轩亭四映,陶文毅尝分署楹联。一、湖心亭云:“野烟千叠石在水;渔唱一声人过桥。”二、得月楼云:“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三、三穗堂云:“此即濠间,非我非鱼皆乐境;恰来海上,在山在水有清音。”皆写景而能不走浮艳一路者。吾县城北隅武庙西偏近构溇澧亭,其大虽只如拳,而延纳宏富,阛阓湫溢之区,有此颇壮远观。于奎仲题有二联。一云:“槛外不离云五步;窗中常得月三分。”一云:“天风荡空延万景;江水浮槛洗千忧。”予亦有一联云:“校书风流此亭续;澧右山水天下奇。”按,唐诗人李文山校书群玉有溇水亭诗,见其集,今亭已无从仿佛矣。
------------------</P><P>联话是读了,这笔记却不知道该怎么去写。初学成联,想从联话中找出不同题材联的切入点,但看起来是丰富多彩,似乎没那么容易。汗汗~~~~~~~~</P><P>就像这次写石钟山吧,想写的景物表达不出来,意象混杂。</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 小时
主题
1

35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19601
经验
10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2-11
22
发表于 2008-12-27 08:58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西西.</I>在2008-12-19 16:57:28的发言:</B>

<P 12pt? break-all; WORD-BREAK: 12pt; LINE-HEIGHT:><FONT face=宋体><FONT size=4>第二周学联笔记:

</FONT></FONT>
<P>
<P 12pt? break-all; WORD-BREAK: 12pt; LINE-HEIGHT:><FONT face=宋体><FONT size=4>  读虞姬庙联:“今尚祀虞,东汉已无高后庙;斯真霸越,西施曾上范家船。”其评说对幅抬高本题,饶有思议。又曾在网上读到说抬高本题就是拉人作垫。恰本周写人物秋瑾,于是我就想尝试用这种方法写。秋瑾号称鉴湖女侠,由此联想到侠女聂隐娘,她快意江湖,多凭的是义气,同是侠女如何能跟秋瑾以国家兴亡为已任相提并论。由此这就有我的上联:侠骨可称雄,隐娘一生唯仗义;下联由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及她怕牵连家里而声明与家庭脱离关系可以看出她的才情与柔情,女人都有似水的柔情,但是在亲情与大义面前,秋瑾舍生望死,在国难当头之时,战火硝烟之处,纵有万丈柔情,也只能抛开。由此得出下联:柔情皆似水,小姑之处不硝烟。却因为拘于气力,写出来一读还是很觉生涩,汗。本周坚持在读对联话,虽然读得慢,却是认真读了,遇到问题也认真翻看了糊涂的注释,学到了不少东西,这就是本周的收获。</FONT></FONT></P>
<P 12pt? break-all; WORD-BREAK: 12pt; LINE-HEIGHT:><FONT face=宋体><FONT size=4><FONT color=#113dee>云卷:学以致用,好!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慢慢来。
</FONT></P>
<P></FONT></FONT></P>
</DIV>
<P>云师鼓励我了哦,</P>
<P>[em01][em01][em01]</P>
<P>我得继续加油,云师辛苦</P>[em27][em27][em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6 小时
主题
3

51

帖子

0

精华

182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19607
经验
1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2-12
23
发表于 2008-12-27 09:08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4>报告师傅,之所以有不合律一说,是针对我刚学联时学堂里的资料,只是说长联分句间一定要遵循平平仄仄两两交替的原则,记得当时,没有两两交替的都会让判不合律。但后来看古联,多是的没按马蹄韵写,这确实让我迷糊了很久,一直到看到时先生的推荐格式,瞬时有恍然大悟之感,本来早是明白这理,是因我个人信服时先生的推荐格式才在这笔记里再次提出,也是我没写清楚的缘故,才引来师傅误会。:)</FONT></P>
<P><FONT color=#1a42e6 size=4>云卷:学堂里的资料,只是说长联分句间一定要遵循平平仄仄两两交替的原则,记得当时,没有两两交替的都会让判不合律。</FONT></P>
<P><FONT color=#1a42e6 size=4>如真是这样,误也。</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云卷于2008-12-28 23:06:0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 小时
主题
1

35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19601
经验
10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2-11
24
发表于 2008-12-28 15:53 | 只看该作者
<P break-all; WORD-BREAK: 12pt; mso-line-height-alt: 12.0pt?><FONT face=宋体><FONT size=4>第三周笔记</FONT></FONT>
<P break-all; WORD-BREAK: 12pt; mso-line-height-alt: 12.0pt?><FONT face=宋体><FONT size=4>张啬翁对联理境莹澈,才大又足以驱使,如题南通川至庵藏经楼云:“百年三万六千场,以慧眼观沧海桑田,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大藏千五卅八部,有信心者女人男子,能书写诵读,能受能持。”</FONT>
<P><FONT size=4></FONT></P></FONT>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读上联之三四分句,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不论怎么断都没交替。初进联校学对联时,就有学过马蹄韵这一知识点,也听说关于马蹄的争议,其实,心里并不赞成:联必合马蹄,但平仄246分明或意节点平仄分明,心下还是先入为主了。今读对联话,似是联来大不必似此,前贤们毫不拘紧,笔下畅快淋漓。不知是不是平仄交替也属小节,联到酣处,可以不拘?</FONT></P>
<P><FONT color=#1a1ae6 size=3>云卷:毫不拘紧,则无法了。句中平仄没交替这个可通融(特别在散文体中),这个连上下联句脚平仄都没相对,按吴恭亨的话来说,属于“于律不谐,终非是也。”一类。大家看对联话时可注意下其中提到有关声律的地方。</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云卷于2008-12-28 23:05:4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1

28

帖子

0

精华

636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12153
经验
88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7-16
25
发表于 2008-12-30 01:34 | 只看该作者
<P>第三周笔记       读《联句句脚平仄安排的推荐格式》(时习之)</P>
<P>25转了个时习之先生的帖子,翻了翻,觉得颇有道理。</P>
<P>我不会写长联,兼觉得对联本也不宜太长,对长联句脚的平仄安排自然不会关注。看这个帖子,更多出于对马蹄韵的恶感,太僵化的东西,大约总是错误的,虽然其中或也有可取之处。时先生的观点,大致是以句意(亦兼考虑对仗的因素,对仗虽属于形式,但能使人产生内容上的错觉)来划分句群,同层次间遵循平仄相异造成变化。这个观点,在把握住同则求异,异则求同的大原则下,将语音与语意(兼及对仗)结合起来,认识到语音与语意的主宾关系,应该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且简变易用并富于灵活性,很值得借鉴。但是窃以为直接归结到语意-语音,总是欠了一层,尚未抓住关键。再进一步剖析,语意与语音之间,尚有另一事起首尾衔接的关键功用,就是诵读节奏。因语意使我们自然地产生诵读中的节奏(即使默读,亦不能免),因此节奏,决定我们如何安排语音以产生抑扬顿挫。语意固为语音安排之因,但并不直接对语音安排产生作用,对语音起直接作用的,还应是诵读节奏,增加节奏这一环节,亦便于解释为何紧密的对仗会影响到对语意(句群)的划分。</P>
<P>偶有所感,志之以待他日之笑。</P><FONT color=#1111ee>云卷:句脚平仄安排,朱氏规则、马蹄韵都可以作参考,时先生的句意划分这个也大概看了下,规则多,看起来累,我自己的想法是句脚平仄规则大致了解下,灵活运用就行了。</FONT>

[此贴子已经被云卷于2009-1-1 22:12:43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6 小时
主题
3

51

帖子

0

精华

182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19607
经验
1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2-12
26
发表于 2009-1-17 21:55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4>补第三周学联笔记:</FONT></P>
<P><FONT size=4>铜雀算老瞒安乐窝,卖履晚无聊,—世雄尽,美人亦尽;
洞庭是夫婿战利品,埋香兹有托,三分鼎亡,抔土不亡。</FONT></P>
<P><FONT size=4>一直以来,总在想如何写才能让联蕴含的空间更大,让联看起来不再虚浮。今看小乔墓这一联,思考良久,这联的好,好在哪?看得出好却说不出具体的,隐约中,觉得这联不止是切入点好,更有那种耐品的味,反复细读,联中包涵的空间极大,上联虽涵括“铜雀台”“分香卖履”两典故,却没有逼仄感,反尔能引人想到一连串的历史故事,由于是恰到好处的引典抒情,“虚实”相间,极大的扩充了联的空间。这里的虚是指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实是指典故、地理,试想如果不写”虚“只写“实”,那么可能联会因缺少生机,成为文字的堆积品,这样的联是没法引起读者同鸣的。相反,如果只有“虚”而没“实”,那么,凭空的抒情,联语势必飘浮,少了厚度。但如果“实”写得太杂太多,也会让意像因杂乱而显得模糊,因此,当选对了切入点,也不要把所有和中心思想联系上的景或事塞进去,简明扼要应会更好。</FONT></P>
<P><FONT color=#1111ee>云卷:悟到用笔之虚实、选材之繁简、造境之气象,如能实行之,则联之境大也。与MM同思之。</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云卷于2009-1-19 21:48:2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6 小时
主题
3

51

帖子

0

精华

182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19607
经验
1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2-12
27
发表于 2009-2-3 21:44 | 只看该作者
<P>实行之实在是难难难,怎一个难字了得。</P>[em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6 小时
主题
3

51

帖子

0

精华

182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19607
经验
1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2-12
28
发表于 2009-2-3 21:44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4>补 第四周学联笔记:</FONT></P>
<P><FONT size=4>清 吴恭亨《对联话》卷一里面记录了著名诗人、楹联家何栻题吴坤修修筑的“半畮园” (一说叫‘半亩园’)的对联10副,联话评语:“秾俊工致,不愧才人之笔”。 对第十联题半畮园守砚传经莳花种树之室 “因树为庐花当壁;得书如产砚犹田。”竟有爱不释“眼”之感。</FONT></P>
<P><FONT size=4>每读这等好联,知识面的乏匮常令我汗颜,联若没了雅;趣;真;切;纵然用尽华丽的文字,也必定浮浅乏味。深感写联时常犯“口齿不清,语言困窘,言不达意”之状,当联初成,不改,则难免有于律于词字有不妥之处,改多了,又改了初衷原意,失去灵性,多了雕琢感。是否当联意无法循着本意改动,应该放弃这思路另寻捷径更好?或者应该更努力地读联看书,以联外功来补缀联的深度及厚度。“得书如产砚如田”当可做为学习的座右铭以警之。</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4 9:09:3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主题
616

7068

帖子

7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试官

Rank: 10Rank: 10

UID
5518
经验
76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7-28
29
发表于 2009-2-5 23:30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3>附:</FONT></P>
<P><FONT size=3>何栻:著名诗人、楹联家、前任吉安府知府何栻(1816-1873),江苏江阴人,是国藩得意门生。深得曾国藩、李鸿章等名人赏识。游走于江西、浙江、安徽、江苏等地。曾国藩评为“才人之笔,人人叹之”。</FONT></P>
<P><FONT size=3>  清 吴恭亨《对联话》卷一里面记录了何栻对吴坤修修筑的“半畮园” (一说叫‘半亩园’)的对联10副,书作者评价:“秾俊工致,不愧才人之笔”:
</FONT></P>
<DIV><FONT size=3></FONT></DIV><FONT size=3>  题半畮园: “花明树暗全依水;地少人多半借山。”
</FONT>
<DIV></DIV><FONT size=3>  题半畮园如愿亭:“一肩风月谁担去;六面湖山自拥来。”
</FONT>
<DIV></DIV><FONT size=3>  题半畮园鹤寮:“放出一头真得地;养成六翮便冲天。”
</FONT>
<DIV></DIV><FONT size=3>  题半畮园负暄亭:“支颐独引看山兴;曝背闲听击壤歌。”
</FONT>
<DIV></DIV><FONT size=3>  题半畮园结岁寒馆:“三升椒雨祛寒捷;一榻棃云入梦香。”
</FONT>
<DIV></DIV><FONT size=3>  题半畮园鄱西草堂:“鄱水东来争此土;吴城南望爱吾庐。”
</FONT>
<DIV></DIV><FONT size=3>  题半畮园诗瓢:“隐居欲起三层阁;蒙叟先开五石尊。”
</FONT>
<DIV></DIV><FONT size=3>  题半畮园且观亭:“高处星云归一览;闲时风月胜三休。”
</FONT>
<DIV></DIV><FONT size=3>  题半畮园是亦楼:“花香扑座浓于麝;树隙营巢拙似鸠。”
</FONT>
<DIV></DIV><FONT size=3>  题半畮园守砚传经莳花种树之室 “因树为庐花当壁;得书如产砚犹田。”
</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5 23:30:4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 小时
主题
1

35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19601
经验
10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2-11
30
发表于 2009-2-12 09:34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left left; TEXT-ALIGN: 0pt; 0cm mso-layout-grid-align: none?><FONT size=4>补第四周学联笔记</FONT></P>
<P align=left left; TEXT-ALIGN: 0pt; 0cm mso-layout-grid-align: none?><FONT size=4>


</FONT>
<P><FONT size=4></FONT>
<P align=left left; TEXT-ALIGN: 0pt; 0cm mso-layout-grid-align: none?><FONT size=4>  对联话中,嵌天门书院其一联云:天作君师,门罗将相。每读此联,常会设身处地,浮想自已就站在大庸天门书院门前,尚未进得书院,只对着此联,心下就由来生出对书院的景仰。许是读得顺了,才突然发现此联似乎也是平起仄收。平起仄收联,心中只记得人们常举的岳麓书院一例: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正所谓世间事无独有偶,其后还有一联也是平起仄收如:相传有一孝子,贫无以养父母,以卖饧之羡奉甘旨,其后业饧者遂祀孝子为先饧。黄岐农道让题二联。一云:<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曾谓当日我公遂以是为孝乎;足愧千秋人子而并不能养者。<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FONT>
<FONT color=#1a42e6>云卷:西西有心,平起仄收用得很少,现在的人们就把这种形式作为不合律了。至于为啥用仄收句,估计仄收的句子有古拙、顿挫感,但具体如何,有关音律学,就不清楚了。</FONT>
[此贴子已经被云卷于2009-2-15 18:02:1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 小时
主题
1

35

帖子

0

精华

1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19601
经验
10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2-11
31
发表于 2009-2-12 09:38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left left; TEXT-ALIGN: 0pt; 0cm mso-layout-grid-align: none?><FONT size=4>补第五周学联笔记:</FONT></P>
<P align=left left; TEXT-ALIGN: 0pt; 0cm mso-layout-grid-align: none?><FONT size=4>


</FONT>
<P><FONT size=4></FONT>
<P align=left left; TEXT-ALIGN: 0pt; 0cm mso-layout-grid-align: none?><FONT size=4>上海城隍庙有豫园,水石回环,轩亭四映,陶文毅尝分署楹联。一、湖心亭云:<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b>野烟千叠石在水;渔唱一声人过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b>二、得月楼云:<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b>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三、三穗堂云:<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此即濠间,非我非鱼皆乐境;恰来海上,在山在水有清音</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皆写景而能不走浮艳一路者。吾县城北隅武庙西偏近构溇澧亭,其大虽只如拳,而延纳宏富,阛阓湫溢之区,有此颇壮远观。于奎仲题有二联。一云:<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b>槛外不离云五步;窗中常得月三分</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一云:<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天风荡空延万景;江水浮槛洗千忧。<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予亦有一联云:<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校书风流此亭续;澧右山水天下奇。<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按,唐诗人李文山校书群玉有溇水亭诗,见其集,今亭已无从仿佛矣。
</FONT>
<P><FONT size=4></FONT>
<P><FONT size=4></FONT>
<P align=left left; TEXT-ALIGN: 0pt; 0cm mso-layout-grid-align: none?><FONT size=4>读这一组风景联,湖心亭得月楼,均是短联,皆从周边着笔,或依亭远眺野烟流水,听渔歌过小桥;或登山楼俯仰流云朗月,看池中有天地。联联跳脱本旨,(皆可移作其他风景点悬挂)不拘形迹,却联联吟来心旷神怡。恰谷中有第六周作业鱼梁洲,近一月来,百度过多次此地相关的资料,几回提笔,皆无从下手。今或可试用这种思路,欲四外吟来,谁知也是铺纸半天,犹未有联,此皆所谓眼高手低之致。一笑,权先记一笔,徐图成联。
</FONT>
<P>
<P>
<P align=left left; TEXT-ALIGN: 0pt; 0cm mso-layout-grid-align: none?>云卷:此又证明了题署联不是非要不可移易。眼中所见,心中所思所感,都可入联。而不必象解说书导游书。</P>
[此贴子已经被云卷于2009-2-15 18:18:4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0

13

帖子

0

精华

479

积分

联都初级会员

Rank: 1

UID
20295
经验
6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2-7
32
发表于 2009-2-14 21:46 | 只看该作者
<P>南京兜率岩联云:</P><P>隔林花尽仍闻鸟</P><P>古洞云深不见僧</P><P>笔墨纤淡,却把一个幽字写到极致,便见真工夫处。</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7 小时
主题
3

22

帖子

0

精华

617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19753
经验
8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2-21
33
发表于 2009-2-16 23:41 | 只看该作者
<P>补交第四周读联笔记</P>
<P>山川祠庙,非借文人之题咏,即名胜亦黯然寡色,予之为此,盖有志而未之逮也。近拟题岳麓高处望湘亭联云:“一亭雄楚望;百里见潇湘。”按,亭自黄岐农“日夜江声下洞庭”句后,久无嗣响,今又一回大胆矣。</P>
<P>----------------</P>
<P>一亭雄楚望
百里见潇湘</P>
<P>潇湘==楚望。初读此联便觉此处不工,再读还是不工,我这里把楚望分开来理解。发群里,25找来注解,方解其意。</P>
<P>中中(415438548) 20:48:04
25(415438548) 20:47:42
《左传·哀公六年》:“三代命祀,祭不越望。 江 、 汉 、 睢 、 漳 , 楚 之望也。”望,古代祭祀山川的专称。后以“楚望”指 楚 地的山川。
25(415438548) 20:47:47
后以“楚望”指 楚 地的山川。</P>
<P>功夫在联外,俺读的东西太少了。</P>
<P>不过我还是没读出这联好在什么地方,现在只是读懂了而已。</P>
<P>师傅和同学谁给俺讲讲?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16 23:43:1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258 小时
主题
3

155

帖子

0

精华

161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6Rank: 6

UID
17326
经验
16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2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7
34
发表于 2009-2-17 13:57 | 只看该作者
<P>一亭雄楚望;百里见潇湘</P><P>我的理解是上联说这个亭一个亭就能使楚地山川称雄,下联说看这放眼百里之类的景物,就能知道整个潇湘的气象。</P><P>总的来说是抬高此亭,还是很有气势的。不过老吴自视似乎太高,他这回大胆跟黄岐农诗中的那联是没法比的,他的胆大好比张士诚陈友谅等人,黄的则好比秦皇汉武。全联是: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P>[em0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6 小时
主题
3

51

帖子

0

精华

182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19607
经验
1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2-12
35
发表于 2009-2-17 19:46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4>补第五周学联笔记:</FONT></P>
<P><FONT size=4>这周笔记想说说最近看挽联略有所悟的一点心得。以前总以为挽联最重要就是一个“悲”,还要造出个“情真意切、哀婉凄怆”,如是,最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痛之深切,进而感人心神、动人心魄。而最近看了一些挽联,对于挽联产生新的观感。现参照《对联话》《分类名联鉴赏辞典》《古今名联点评》等书中的挽联,例举存档以搏日后一笑。</FONT></P>
<P><FONT size=4>左(宗棠)文襄与郭(嵩焘)筠仙为患难密友,左有急,郭常援之于朝。后郭官广东巡抚,左三疏劾之,去官。左死,郭搀联云:“世须才,才也须世;公负我,我不负公。”可云恰肖。《对联话》</FONT></P>
<P><FONT size=4>中中悟语:此上联从颂语入笔,颂而不浮,为挽联常见写法;下联却一反常格,转为谴词,谴语把作者与死者一生的纠葛括囊,作者心中的百感交集于短短几字中展现无遗。吟之令人徒生嗟叹。</FONT></P>
<P><FONT size=4>某氏既嫁生子,中年忽弃家学佛,家人百计挽之不得,年八十卒。生平于所善辄热诚许与,虽危难无畏怯,其所不善则嫉如仇。庄繁诗女士闲挽之联云:“勘破儿女便是英雄,英雄结果,恃有勇猛心,决成菩萨;呕出肺腑赠与知己,知己无多,愿历百千劫,相忘恩仇。”此联无一字及巾帼掌故,是谓别裁。《对联话》</FONT></P>
<P><FONT size=4>中中悟语:此上联于大处着笔,下联似入“无我之境”,联语不拘格套,自然而贴切,读来惆怅之余也不禁豪情满怀。</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康熙挽郑成功</FONT></P>
<P><FONT size=4>联语用对比手法,以“多二心”的“四镇”、“无寸土”的“诸王”来和“敢争东南半壁”、“一隅抗志”的郑成功对比,肯定郑成功对后来全国统一作出的贡献。表示钦慕之情。《分类名联鉴赏辞典》</FONT></P>
<P><FONT size=4>中中悟语:以钦慕语挽之,给予高度肯定,也是此联高人一筹之处,原来挽联也可以这样写。</FONT></P>
<P><FONT size=4>有雄才,有伟略,有奇勋,实在有德;
无后裔,无偏心,无享受,真正无私。</FONT></P>
<P><FONT size=4>此挽联是当时太原市群众悬挂在大街上的一副挽联。联语用排比句式,以“有”“无”对比,先分后总,既显得要言不烦又贴切自然。《分类名联鉴赏辞典》</FONT></P>
<P><FONT size=4>中中悟语:此联和上一联有异曲同工之处,联面不显半点忧伤。也一样用对比,此联颂扬了总理的高风亮节,同时也流露出群众对总理的无限敬意和高度肯定。</FONT></P>
<P><FONT size=4>八百万台湾刚醒同胞,非先生何人领导;
四十年祖国未竟事业,舍我辈其谁分担。</FONT></P>
<P><FONT size=4>——北京台湾籍学生挽孙中山联</FONT></P>
<P><FONT size=4>此挽联虽然没有直接评价孙中山的丰功伟绩,但上联未句七字,道出了台湾同胞对孙先生的崇敬和拥戴,下联反映了台湾同胞为实现孙生生遗志的责任感。《古今名联点评》 </FONT></P>
<P><FONT size=4>中中悟语:《对联话》中虽言及“挽联以言情为上,言情而奇气轮囷,尤为诣极。”但对于挽互没相交的人或名人抑或古人,挽联不宜过于忧伤,过之则切而不实。情之所至,切而得当,方为诣极。</FONT></P>
<P><FONT size=4>生平慷慨班都护;
万里间关马伏波。</FONT></P>
<P><FONT size=4>——孙中山挽蔡锷</FONT></P>
<P><FONT size=4>此联借东汉两位名将班超和马援的英雄事迹,盛赞蔡锷为护国讨袁所做的贡献和牺牲精神,用典贴切自然,读之荡气回肠,令人久不能忘。《古今名联点评》 </FONT></P>
<P><FONT size=4>中中悟语:此联不做悲伤态,却感人肺腑。</FONT></P>
<P><FONT size=4>由此寻思,录此总结给自己亮一盏灯。挽联, 可以综述死者平生,评论死者功过,表彰死者精神和情操,而不是在字面上营造出“悲”的气氛或是显尽淋漓呜咽状。以落落情怀,直抒胸臆,或颂或褒,赞而不过;或评或议,切而不浮。方成佳作。</FONT>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17 19:47:0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主题
616

7068

帖子

7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试官

Rank: 10Rank: 10

UID
5518
经验
76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7-28
36
发表于 2009-2-27 22:06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4>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康熙挽郑成功</FONT></P><P><FONT size=4>联语用对比手法,以“多二心”的“四镇”、“无寸土”的“诸王”来和“敢争东南半壁”、“一隅抗志”的郑成功对比,肯定郑成功对后来全国统一作出的贡献。表示钦慕之情。《分类名联鉴赏辞典》</FONT></P><P><FONT size=4>这一段赏析感觉不对,于是也去百度了下:</FONT></P><P><FONT size=3>四镇是指明末福王据守南京时,驻防江北的四支部队,其中刘泽清驻淮北,高杰驻泗水,黄得功驻庐州,刘良佐驻临淮。镇是当时的军事建制,相当于现在的军。比如《明史》列传一六三《张慎言传》中就有这样的话:“首膺封爵者,四镇也。新改京营,又加二镇。”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均有实指,《辞海》郑成功条说的明白:“后以金门、厦门为根据地,连年出击粤、江、浙等地。永历十三年(1650年)与张煌言合兵,进入长江围攻南京。”据此可知,两岛指金门和厦门。诸王,指福王之后流亡南粤的鲁王、康王、桂王等明宗室王,史称南明诸王。他们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当然是“无寸土”了。海外有孤忠,是说诸王失败后,郑成功据守台湾,仍奉明朝为正朔。上联主要说郑的事业,下联主要说郑的精神。换成白话便是:四镇各方,心怀二志,复明事业成了泡影,当此之际,将军以金门和厦门为根据地,向东南用兵,要争得半壁江山。南明诸王,居无定所,没有方寸之地,只有将军固守台湾一偶,彰显着复明的素志,世人方知海外有将军这样一位孤苦的忠臣呀。(抗志为一词,《辞源》有词条)
也就是说,郑成功一直是抗清复明的,康熙也一直认为他是抗清复明的。至于郑成功从荷兰人手里收复台湾,康熙连提都没提。维护了祖国统一的是康熙,他平定了台澎,从郑成功孙子手里收复了台澎。若台澎一直在郑家手里,在康熙看来,那是不能叫统一的。
为什么康熙肯这样赞美郑成功呢,这也是有道理的。封建社会,讲究的是天命,是道统。一个朝代亡了,另一个朝代起来,绝不说是“推翻了万恶的旧社会”,总说这是上天的意志(天命),让我取而代之。从道统上说,没有中断。不管真心还是假意,还要称前朝为“胜朝”,并马上修前一朝的史书。清朝是异族入主中原,更是讲究这个。此其一。其二,历朝历代都以忠孝治国,对那些忠勇孝悌之人,不管他是顺从自己的,还是反对自己的,总是尽量给以表彰。郑成功历尽艰辛,抗志不衰,正是忠勇的表现。较之吴三桂、洪承畴那样的降将,康熙理当更敬佩郑成功这样的忠臣。
因此上,只能说郑成功是忠于明朝的,因为他是明朝的忠臣,康熙才欣赏他,褒扬他。别的解释都是以心作史,言不及义。</CA>
</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主题
616

7068

帖子

7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试官

Rank: 10Rank: 10

UID
5518
经验
76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7-28
37
发表于 2009-2-27 22:13 | 只看该作者
<P><b>中中很动了脑筋,不错不错,正巧白衣有段发言,也录在这:</b></P><P><b>以下是引用<I>白衣孤鸿</I>在2009-2-23 11:01:56的发言:
</P></b><P><FONT size=3>我简单说一下自己关于挽联写作的一点看法吧。出于对死者的尊重而言,挽联似乎首先应该是严肃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所谓因人而宜,切合被挽者的身份是首要的,考虑到自己与死者的关系,亲疏有别,关系比较远的显然就不适合深情旧忆,遍地哀歌,比较密切的朋友也无妨嬉笑怒骂,在联中发一通牢骚。二来真情与质朴似乎最应该是挽联本色,前一段时间陆总发布的一副习二爹的挽联深受大家的好评,原因就在于朴实而情意真切。曾国藩挽乳母的联亦如此。至于动辄引发山崩海啸悲痛的句子我看已经有点俗了,当然也未可一概而论。三来写作挽联能言及其平生一二重大经历或不平凡的死因便足矣,没有必要挖空心思囊括其平生事迹,贪多求全往往反倒限制发挥。四来挽联有以典重而实胜的,也有以飘逸空灵胜的,前者如本坛联话清谈版中的“曾忠襄公荣哀录”一帖中的许多联,后者如曾国藩挽弟国华联:“归去来兮,夜月楼台花萼影;行不得也,楚天风雨鹧鸪声”,写作时都可以作些尝试。至于说到挽联如何布局以及遣词调句,这是核心问题,也是我没办法谈的一个问题,因为我感觉这实在需要多读书,多看联,多写作,然后才能自己体会的</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

37

帖子

0

精华

840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19719
经验
119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2-18
38
发表于 2009-2-28 14:15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4>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康熙挽郑成功</FONT></P>
<P><FONT size=3>忽然想到我那本书有专门有此联的点评,等从单位拿回来再抄上来给大家看:))</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28 14:15:43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6 小时
主题
3

51

帖子

0

精华

182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19607
经验
1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2-12
39
发表于 2009-3-1 19:39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4>师傅看得好仔细![em17][em23]</FONT></P><P><FONT size=4>四镇指的是:清兵入关后,南明福王布防在江北的吴得功、刘良佐、高杰、刘泽清四镇总兵心怀二志,致使福王的弘光小朝廷顷刻覆亡。</FONT></P><P><FONT color=#0000ff size=4>因此上,只能说郑成功是忠于明朝的,因为他是明朝的忠臣,康熙才欣赏他,褒扬他。别的解释都是以心作史,言不及义。</FONT></P><P><FONT size=4>这话说得对极,要说是“康熙肯定郑成功对后来全国统一作出的贡献。表示钦慕之情。”委实说不过去,或许在我自己心里有对郑成功的认可,摘录时也没觉得不妥,经师傅这一分析,现在仔细想想,确实,历代皇帝都会对前朝拜的忠臣给予高度赞赏。再看此联中没一提及击退荷兰的话语,所以应该说“肯定郑成功对后来全国统一作出的贡献”这话只是写赏析者自己的观点。</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6 小时
主题
3

51

帖子

0

精华

182

积分

联都秀才

Rank: 2Rank: 2

UID
19607
经验
1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2-12
40
发表于 2009-3-1 19:4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云卷</I>在2009-2-27 22:13:17的发言:</B>

<P><B> </B></P>
<P><B>以下是引用<I>白衣孤鸿</I>在2009-2-23 11:01:56的发言:
</P></B>
<P><FONT size=3>我简单说一下自己关于挽联写作的一点看法吧。出于对死者的尊重而言,挽联似乎首先应该是严肃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所谓因人而宜,切合被挽者的身份是首要的,考虑到自己与死者的关系,亲疏有别,关系比较远的显然就不适合深情旧忆,遍地哀歌,比较密切的朋友也无妨嬉笑怒骂,在联中发一通牢骚。二来真情与质朴似乎最应该是挽联本色,前一段时间陆总发布的一副习二爹的挽联深受大家的好评,原因就在于朴实而情意真切。曾国藩挽乳母的联亦如此。至于动辄引发山崩海啸悲痛的句子我看已经有点俗了,当然也未可一概而论。三来写作挽联能言及其平生一二重大经历或不平凡的死因便足矣,没有必要挖空心思囊括其平生事迹,贪多求全往往反倒限制发挥。四来挽联有以典重而实胜的,也有以飘逸空灵胜的,前者如本坛联话清谈版中的“曾忠襄公荣哀录”一帖中的许多联,后者如曾国藩挽弟国华联:“归去来兮,夜月楼台花萼影;行不得也,楚天风雨鹧鸪声”,写作时都可以作些尝试。至于说到挽联如何布局以及遣词调句,这是核心问题,也是我没办法谈的一个问题,因为我感觉这实在需要多读书,多看联,多写作,然后才能自己体会的</FONT></P></DIV>
<P>受教!谢师傅!!</P>[em23][em23][em23][em23][em23][em23][em23][em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5-18 21:58 , Processed in 0.10903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