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都网

标题: 联都2011殿试试卷NO.1 [打印本页]

作者: 潇湘妃子    时间: 2012-1-12 00:42
标题: 联都2011殿试试卷NO.1
一、命题成联

1、题宋庆龄

忘年携手见真情,将耿烈身心,相随国父;
七秩奔波趋革命,把轮囷肝胆,一比昆仑。

注:轮囷:形容硕大,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四:“穷途致感激,肝胆还轮囷。” 陆游《诗酒》:“齿发益衰谢,肝胆犹轮囷。”

2、题长沙橘子洲

地是织、誓、桔、泉汇聚而成①,忆伟人屐履重游,直向飞舟抒壮志;
我由黔、苏、桂、粤沉浮至此②,与岳麓襟怀砥砺,试从击水问苍茫。

注:①:史载:橘洲生成于晋惠帝永兴二年(305),为激流回旋、沙石堆积而成。原有桔洲、织洲、誓洲、泉洲四岛,至清时只有上洲、中洲、下洲三岛,“望之若带,实不相连”。今演变成一串长岛,上为牛头洲,中为水陆洲,下为傅家洲。
②:本人故乡贵州,曾在广西、广东打工,后追随女友到了南京,现又追随女友到了长沙,所谓沉浮是也。

3、限娱有感

娱乐如茶,若清茶牛饮,雅致全无伤口味;
传媒似镜,愿明镜高抬,虚浮放过鉴民生。

注:
明镜:指媒体镜头;
虚浮:浮而不实。苏轼《上梅龙图书》:“夫惟简且约,故天下之士皆敦朴而忠厚;详且难,故天下之士虚浮而矫激。”

二、论文:乱弹名胜联“有我”与“无我”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概念:“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可见“有我”与“无我”的区别并不是作品中是否有人物或人物意志在场,如前人题大明湖历下亭:

胜景画图开,忆杜老当年,豪气纵横倾北海;
酒痕襟袖满,自杭州至此,风光明媚似西湖。

初看此联,“胜景”、“风光”等都是客观事物,联中没有点明“我”的存在,但从“忆老杜”当年、“自杭州至此”等地方我们依然可以看出人物存在的影子,但它却是一副“无我之境”的联,“胜景画图开”是一个特定的自然形象,在这个前提下,引发作者对古人的怀念,但接下来的“豪气纵横倾北海”到底是想到当年古人的豪气倾了北海还是想到古人使“我”的豪气倾了北海?在这里,“我”即是“老杜”,“老杜”也即是“我”,“我”是一物,“老杜”是另一物,也许这就是王国维所说的“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了吧!
从王国维在论述这两种境界时所举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有我之境”所表达的情感是激烈而明显的,一般都是借景抒情直舒胸臆,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而“无我之境”所表达的情感是宁静、淡泊而隐籍的,作者的感情蕴含在意象中,需要读者去探寻、体会,从而达到共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实,“南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它本身是不会“悠然”的,是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事物上的结果。所以这两种境界都可以说是“以我观物”从而使“物皆著我之色彩”,只不过“无我之境”里的“我”已经和“物”融为一体罢了。

正如王国维所说,境界有大小之分,却没有高下之别,不管是“有我”还是“无我”,都是把感情寄托于自然的一种方式,它们没有优劣之别。对联虽然是一种实用文体,但同样不能排除她的文学性质,只能说“有我之境”有利于直接抒发、宣泄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张龄题台北指南宫吕仙庙:

骑鹤定重来,与君纵目穷沧海;
登楼如更醉,寄我归心过洞庭。

作者是湖南人居住在台北,一句“寄我归心过洞庭”把浓烈而沉痛的乡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不忍读之,这样的联因为个人感情外露,自然不适合悬挂在名胜景观上;而“无我之境”因为情感表达相较之下比较隐晦、舒缓宁静,大多是以状物的形式表现,从而适合作为实用联来悬挂、推广,如网络联家一散人题南京梅花山:

有客往来三径雪;
看花开谢六朝春。

此联乍看之下不过一个简单的写景联而已,但若仔细品味琢磨,你便会体会良多,南京是六朝古都,其人事又岂止于风景?读此联,六朝的人事喜悲都会走进读者心中。至于在名胜联的创作中该如何把握、取舍,那就要看你当时的心境以及创作的需求了。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www.china-liandu.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