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泛论杭州西湖园林的楹联文化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63

115

帖子

0

精华

2270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9330
经验
32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9-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0-21 09: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论文名称:泛论杭州西湖园林的楹联文化
作者:朱馥生</P>
<P>摘要:楹联(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文学艺术,早为日韩等多数民族所传承而成为世界文艺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是从我国特有的骈文、律诗的对仗形式中演化出来的,源远流长,内蕴丰厚。她以最精练的文字、最浓缩的感情,表达作者的心态情志,给人以美的享受。又因她与我国独特的书法艺术相结合,更赋以极高的文化情趣与美学价值......
关键字:泛论 杭州西湖 园林 楹联文化</P>
<P>
  楹联(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文学艺术,早为日韩等多数民族所传承而成为世界文艺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是从我国特有的骈文、律诗的对仗形式中演化出来的,源远流长,内蕴丰厚。她以最精练的文字、最浓缩的感情,表达作者的心态情志,给人以美的享受。又因她与我国独特的书法艺术相结合,更赋以极高的文化情趣与美学价值。</P>
<P>  一、景区楹联是园林景观文化内涵的高度概括与美学表现</P>
<P>  园林景观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综合体,而景区楹联就是景观的丰富文化内涵的高度概括与美学表现。曾经致力于西湖园林建设的已故园林专家余森文先生曾提出"继承发扬园林命名、题词、楹联、匾额的文化传统,在内容上创造新的意境"的主张。他说:"园林的命名、题词、匾联是我国传统园林的特点,人们在游览园林、观赏景物的同时,可以看到各种雅致的题名和匾联,吟咏一副副对仗工整、诗意盎然的楹联,既开拓了园林景观的诗画意境,又深化了园林艺术的美学情韵,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时,一副好的楹联,往往能突出自然景观的环境特色,概况出人文景观的历史背景,使人开阔视野,深化领悟,启迪心智,"言有尽而意无穷",引人进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而又具有新意的更高的艺术境界。</P>
<P>  把祖国秀美多姿的自然景观看作是一幅山水画卷,楹联就是题画诗;把灿烂悠久的人文景观,看作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某一特定时期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缩影,楹联就为它配了一首赞美曲,起了画龙点睛、相得益彰的作用。例如大家熟知的昆明大观楼长联,蜚声中外,几乎成了大观楼的代号与标志,甚至景以联传,长联的知名度远远超过了景点本身。如温州江心寺王十朋"朝朝长长"叠字联,孤山"西湖天下景亭"黄文中"山水晴雨"叠字联,九溪俞樾的"重重叠叠山……高高下下树"叠字联,充分运用了我国汉字"同字异义"、"一字两读"及词性变换规律等手法,也是名传遐迩,为景观生辉的文化精品。</P>
<P>  西湖景区内,许多景点有丰富的楹联文化积淀,可谓流光溢彩,取之不尽。孤山西泠印社景区、岳飞墓庙景点,都是其中之最,但荒疏的景点也还是不少,如南天竺辛亥革命烈士墓群、太子湾公园、新建的几座博物馆等。近几年来,在杭州市园文局的努力下,经过整理补充已弥补充实了不少。特别是新建景点,如吴山城隍阁、于谦祠、雷峰塔、万松书院、鼓楼等,主事单位向国内外公开征联,征集到了不少佳联,大大丰富了该景区的文化内涵,这是值得高兴的。以新建景点而言,如吴山城隍阁内,戴盟撰"纵目览无余,看宝石流霞,明珠溢影,钱江涌碧,杭郡飞虹,新阁笑迎新世纪;怀思有美,仰欧公写纪,苏子题诗,忠肃攻书,青藤作画,吴山多胜迹,古樟纪历古春秋"。叶玉超撰"繁吹接涛声,静观堂上文题,蔡欧并美;沧溟开画境,闲望山头景色,吴越双青。"又如于谦祠祈梦殿联:"问汝何来,欲圆何梦?徇吾所历,必应所求",角度新、主意好,规人警世,别出心裁。以旧景点的充实而言,如南屏山张苍水墓,几年前恢复了牌坊后,坊上石柱重镌了4幅楹联,这些楹联都是名家手笔,艺术地反映了这位民族英雄的历史地位与爱国情操,这不但突显了人文景观的地方特征,而且增加了它的文化内含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功能。</P>
<P>  以西泠桥附近的三座有关历史人物的亭子,即风雨亭、慕才亭、中山纪念亭作比较;后者无匾无联,即使是五六十岁的杭州人也不知此亭来历缘由,谁也不屑一顾,客观上失掉了它的人文意义。而慕才亭就不同了,有亭额,有楹联,特别是那副经茅盾改动一字的"湖山此地曾埋玉;风月其人可铸金"联,游客到此,总要流连倘徉,欣赏一番;有人抄录,有人在亭前留影,大大增加了景点的魅力,其旅游价值就不一样了。而纪念秋瑾的风雨亭、介乎前述二亭之间,当新建成时,有匾额也有楹联,记得柱联是魏传统写陶浚宣撰的"巾帼拜英雄,求仁得仁又何怨;亭台悲风雨,虽死不死终自由"。可是,后来也不知是什么缘故,竟把匾联全部撤除了。前几年,叶圣陶写的亭匾重又挂了上去,而柱联还是空空然。年岁大的人还会知道此亭缘由,而青少年根本联想不起这是一座纪念巾帼英雄鉴湖女侠的建筑物。有一年,中央电视台为摄制秋瑾史迹来杭,在风雨亭内向游客采访,竟无一人知晓此亭命名的来历。绍兴也建有风雨亭,亭柱上镌有孙中山题、田桓写的那副名联,尽管亭在山巅,交通也不太方便,但仍然吸引着许多游客,青少年学生更把它作为一个人文胜地,而西泠风雨亭就发挥不了这样的作用。</P>
<P>  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6-10 07:16 , Processed in 0.06421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