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树德] 提倡多学科嫁接和多媒体联动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63

115

帖子

0

精华

2270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9330
经验
32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9-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9-28 08: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 align=center><FONT color=#ee3d11 size=6>提倡多学科嫁接和多媒体联动</FONT>
<P><FONT color=#ee3d11 size=6></FONT></P>
<P><FONT color=#ee3d11 size=6></FONT></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ee3d11 size=6>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树<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德</FONT>


<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FONT></P>
<p>
<P><FONT size=3>    这几年读《对联文化》,收获不浅,其中主要是来自非联界专家的论述。如《朱光潜论四声》,《朱光潜论节奏》,还有最近发表的陈寅恪“论对子文化”等。这次在白山出席“楹联教育工作会议”,就有一种现象,联界同仁对楹联的呼声和评价很高,而联界以外似乎不以为然,最明显的是“全国教育会议”,教育部却无人参加。有联内朋友称这种现象是“圈内热,圈外凉”!</FONT></P>
<P><FONT size=3>    《对联文化》总<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FONT>期又刊登了刘克敌的“陈寅恪论对子文化”和骆兵的“论李渔对联创作”,两位作者都是研究中国文学的专家,但都不是对联的“业内人士”。他们发表对联论文的刊物,一是《东岳论丛》,一是《南京社会科学》,也不是联界的专业刊物。这是十分重要的横向嫁接,《对联文化》的这个作法很是值得赞赏!</FONT></P>
<P><FONT size=3>    第一、联界的许多朋友,大体只看中国楹联学会的“一报一刊”,联界以外的学术刊物,一般无缘问津,也无从问津(因为刊物太多),这就容易造成视听的闭塞。《对联文化》能够转引联界以外的学术论述,使大家拓宽了眼界,避免了孤陋寡闻。同样,联界以外的学者,一般也不会看对联的“一报一刊”,《对联文化》转用了他们的作品,自然让这些学者多了一个了解对联现状的机会。所以,这种多学科的横向嫁接,实际是双向交流,好得很。</FONT></P>
<P><FONT size=3>    例如,联家在论述对联的平仄时,常常强调“声律”如何优美,如何重要,如何至高无上,甚至说失去“声律”,就是失去了对联的灵魂等等!而《朱光潜论四声》却明确告诉我们,“断定四声的元素”,是一件“极难”的事,“很难得到普遍的结论”。因为南粤有“九声”,浙闽有“八声”,苏沪有“七声”,贵川有“五声”……再加上声调是“生理的”,受人的情绪影响很大,因此,硬性规定“律”或“谱”,是“害人的”。这种从“根本”上论述“声律”本质的文章,真有点振聋发聩,我们过去何曾在对联专家的文章中见过?个别联家,甚至弄不清“声调”和“声律”的区别,弄不懂“联律”和“声律”的关系,以致发生逻辑混乱而不自知,这就是视听闭塞的结果。</FONT></P>
<P><FONT size=3>    再如,<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32</FONT>年陈寅恪为大学入学考试出的题目就是“对对子”,还专门发表文章论述“对对子”的好处。让这样的文学大师来评价对联,当然比一般联家更具权威性,也更具有说服力。</FONT></P>
<P><FONT size=3>    第二、千万不要小看对联文化,对联除开高深的艺术理论,单就对联格律这一项,就涉及文字学、语言学、语法学、声律学、音韵学等诸多学科,但目前在联界能全面精通这些学问的人,本人至少还没有发现。这也难怪,因为一门学科就是一座高山,能同时攀登众多山峰,是不可能的。就是像朱光潜、陈寅恪这样的大学者,也只是某项专长。真正能够在格律文体中,科学应用文字学、语言学、语法学、声律学、音韵学,又不持偏见者,王力算是近代学界第一人。因为<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王力">王力</st1:PersonName>先生的著述,几乎涵盖了所有这些领域,而且阐述十分科学全面,现在联界争论的格律问题,几乎都可以从王力的著作中找到答案。我曾经作过一个比方:联家只是一个“用户”,文字学、语言学、语法学、声律学、音韵学,都是联家使用的“产品”。“用户”不可能自己生产所有的产品,而不同的产品只能由相关专业的学者去完成。《对联文化》介绍朱光潜、陈寅恪等人的专项论述,等于向联家(“用户”)提供“新产品”。这是一件多好的事情啊!</FONT></P>
<P><FONT size=3>    第三、一般爱好某种艺术的人,容易对自己的喜好产生偏爱,所谓“老王卖瓜,自卖自夸”是也。例如联界一直在呼吁,对联是有别于诗词以外的独立文体,对联在中国文化史中应有自己的位置,对联应该在中国文学殿堂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还有人呼吁,要为对联“平反”!但这些呼吁,光靠联界内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取得整个文化界的共识,否则孤掌难鸣。例如,历史上徐渭、郑板桥都是撰联高手,但《徐文长集》、《郑板桥集》却不收对联。现代人郭沫若也写了不少对联作品,但文集同样不收,连《郭沫若少年诗稿》中的二十几副对联,都只作“附录”处理。这些事实说明,要提高对联的文学地位,必须整个文化界共同努力。《对联文化》刊登山东科技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刘克敌">刘克敌</st1:PersonName>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6-9 16:20 , Processed in 0.06905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