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水映竹影笔记本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79 小时
主题
1

36

帖子

0

精华

1994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47085
经验
443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7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0-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5 19: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水映竹影 于 2013-12-9 10:53 编辑

  令]马援以马革裹尸,死而后已;
[答]李耳指李树为姓,生而知之。
这个酒令“令”重“马”字,“答”重“李”字,位置相应,同后来的重言联手法相同。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窥出对联的一些端倪。
注:对联允许部分虚词在上下比重复。

对联的上下比不得重字,这是一般性规定,有两种情况允许例外:

一是部分带有衬字性质的虚词,可以重复,这是骈体文影响在对联中的残留。
例如明代学者薛暄,山西河津人,学宗程颐、朱熹,死谥文清。其故里薛文清公祠有联云:
开绝学胡叔心、陈公甫、王阳明前,享祀方堪从庙庑;
集大成西河氏、太史公、文中子后,诞灵应不愧河津。
胡叔心、陈公甫和王阳明,皆明代理学家。大成,文章精华。西河氏,春秋时子夏,孔子弟子。太史公,汉司马迁。文中子,隋人王通谥号,著《中说》十篇,亦称《文中子》。三人皆河津人,且以文学著称。
这副对联就重复了“于“、“之”二字。
又如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题天王府外城联:
虎贲三千,直扫幽燕地;
龙飞九五,重开尧舜天。

二是换位格,又称异位互重。
例如流传甚广的一副对联:
本无月缺月圆,随顺
虽有花开花落,任由
它对你,你对它,换位成对。
又如我应对网友的一个例子:
出句:煮花间入味;
对句:咏月下成诗。
酒和春,春和酒,也是异位互重。
在线时间
179 小时
主题
1

36

帖子

0

精华

1994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47085
经验
443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7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0-22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5 23: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水映竹影 于 2013-12-9 10:49 编辑

一、对联的起源及发展

对联最明显的特点之一是对偶的形式。要探索对联的起源,就得首先从对偶句谈起。

对偶,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具雏形。如《尚书》中有“满招损,谦受益”;《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等都是对偶句。刘麟生先生在其《中国骈文史》中说,《道德经》中裁对之法意境变化多端,“有连联作对者,有参差作对者,有分字作对者,有复其字作对者”,还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毕具”。

自觉将对句艺术应用于创作中,始于西汉的司马相如等赋家。赋是一种介于诗文之间的文体,很讲究文采和韵律,最大特点是大量使用对偶句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上骈体文大盛,对偶的使用更加普遍,这为以后对联走向成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在对联演变过程中,桃符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民间自古就有在门前挂桃符的习俗,以用于驱鬼除邪。据古代典籍记载,东海度朔山有一大桃树,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见鬼祟,他们便捆之喂虎。民间在春节时,便在桃木板上画上二神像,以去鬼瘴,这就是桃符。后来,人们将这一习俗继承下来。到了宋代,人们已用红纸代替桃木板,把祈求吉祥或驱鬼避邪的联句写在纸上,贴在门上,这便是延续了几千年的门贴。

而对联究竟何时走上了桃符板呢?楹联界一般认为最早的是五代时蜀主孟昶的题词。关于孟昶题桃符之事,《宋史·西蜀孟氏世家》、张唐英的《蜀梼杌》、梁章钜的《楹联丛话》等都有所载。《蜀梼杌》一书中说,“蜀未归宋之前,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个中玄妙,恐非天意。

春联始于五代,似无异议。不过随着史料的不断出现和研究的深入,口语联的产生年代却一次次被提前。

《后汉书》记载,(孔融)及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常叹曰:“座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个别古籍有出入。这一联语成为孔融赋闲在家后,经常吟咏的口头禅,虽是常叹,其实流露出自娱、自足、自豪的心态。这一产生于东汉末年的口语联比孟昶的早了750多年。

而最早的门联则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和他妹妹刘令娴所作,谭嗣同的《石菊影庐笔记》有相关记载。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一联于门上:“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妹也作一联:“落花扫仍合;从兰摘复生。”虽然联句欠工,但语句皆为骈丽,又题于门上,可以说它们是我国最早载于史书中的对联了。这比孟昶的那副也要早了400多年。

但也应当看到,南朝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他的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中虽对“声律”、“丽辞”作过精辟的见解,对诗、赋等数十种文体作了详尽的阐述,却未提到对联。这说明对联在当时并未形成文体,或者说至少未引起文学家们的关注。

到了唐代,在律诗的创作中,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将一些精彩之笔凝注于对句上,一时形成摘句欣赏评品的时风。如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杜甫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在诗人们的参与下,对联艺术得到了弘扬。因此很多学者认为,对联的成熟年代应为唐代,并逐渐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到了两宋,在门上粘贴对联已是一种普遍的风俗。王安石在他的《元日》诗中写道:“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赵庚夫在他的《除夕即事》诗中这样写道:“桃符诗句好,恐动往来人。”这说明,在当时联语作者已不在少数了。题联的范围也有所扩展,对联已普遍成为名胜古迹、寺庙廊院等处不可或缺的装饰品。

到了元代,由于种种原因,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少。不过对联形式,却在元杂剧中有多处运用,如关汉卿的杂剧《救风尘》在结尾写道:
安秀才花柳成花烛;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这也算对联的一种新形式吧。

对联真正达到鼎盛则在明清两代。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骈体文成为主流,因此高中的进士、举人,无人不通应对。由于皇帝垂青,身边大臣也精研对工,以赢得主子的赏识,甚至因一副对联而改变命运者亦有之。为此楹风日盛,文人墨客以题联巧对为幸事,访胜寻古之际,不免撰联题字,以壮雅兴。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楹联大家,如解缙、唐寅、徐渭、杨慎等,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解缙。

到了康乾盛世,楹联艺术日臻完美。不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具有较高的水平。在清代三百年间,涌现了无数楹联高手,如纪晓岚、翁方纲、阮元、郑板桥、俞樾、袁枚、何绍基、孙髯翁、梁章钜等都有优秀作品传世。这一时期,对联的范围逐渐扩大,凡是记述、抒情、议论都可入联,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长联形式。孙髯翁所撰昆明大观楼联开长联之先河,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

晚清时期,对联写作手法有了很大创新,不过随着语言变化和白话文、新体诗出现,长联的平仄要求不像过去那么严格了。其间出现了谭嗣同、章太炎、康有为、梁启超、杨度、严复、王闿运、林则徐、张之洞、钟云舫等楹联高手。随着对联的兴盛和发展,还出现了一些汇集、记叙对联的专家学者,梁章钜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写的《楹联丛话》等几本专著,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军阀混战和外寇入侵,中国陷入了苦难的深渊,国无宁日、民不聊生。于是出现了许许多多忧国忧民之作,其中尤以四川刘师亮最为著名,其他还有冯玉祥、孙中山、柳亚子、郁达夫、郭沫若等,都写过较有影响的名联佳作。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传统文化得以复兴。改革开放的大潮给对联这一古老的文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国各地楹联学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楹联爱好者越来越多,各地楹联大赛和征联活动纷纷举办。我们欣慰地看到,对联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对联这一古老的长青树,必将展示诱人的姿容,迎来繁茂的明天!

二、对联的概念

“对联”在词典上解释为: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楹联”在词典上解释为:也叫“对联”、“对子”。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春节时贴在门上的对联叫“春联”。字数无定规,但两联须相等。旧时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旧体诗词的演变。相传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宋代推广用在楹柱上,后又普遍用于装饰和交际庆吊。
“对子” 在词典上解释为:①对偶的词句。②对联。③成对的或相对的人或物。
“巧对” 在词典上解释为:工巧的对偶词句。

以上罗列了与对联相关的几个辞条,意在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全面揭示出对联一词的内涵。
“对联”概念中先罗列了诸多书写制作对联的各种材质,最终归结到“对偶语句”的实质内容上,此处的“对偶语句”是指一种文字形式,能不能归结成一种独立的文体形式,辞条没下断语。
“楹联”概念首先说明与“对联”“对子”概念相同,然后明确了是应用地点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此处的“联语”与“对偶语句”一词相比,更趋向于把对联当成一种文体。在特别点出春节所用的对联称为“春联”之后,辞条介绍了“联语”基本的形式规范:“字数无定规,但两联须相等。旧时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旧体诗词的演变。”此处明确说对联是“旧体诗词的演变”,其言外之意还是把对联当成一种文体形式的。接下去辞条还简述了楹联的起源与发展,最后介绍了对联的社会功用:“普遍用于装饰和交际庆吊。”
“对子”的辞条明确了“对偶的词句”和“对联”两层意义,若“对联”可称为文体的话,“对偶的词句”只是只言片语的对偶材料或对偶练习,其中对偶比较工巧的便是“巧对”的概念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
对联是一种与古典诗词一脉相承的文学形式,这是“对联”一词的核心内涵。在它之下,有“对子”或“巧对”这种尚构不成文体的文字形态,而在这一核心内容之外,是一种应用面极广的民间风俗习惯,以至于从宏观上说,它已构成了一种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社会文化现象。
简言之:狭义的对联是一种文体形式,广义的对联是一种文化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9 小时
主题
1

36

帖子

0

精华

1994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47085
经验
443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7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0-22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2-6 14: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水映竹影 于 2013-12-19 14:23 编辑

每日一联:
001:云间陆士龙
        日下荀鸣鹤      寓意  “云天之间鹿是龙,化日之下寻鸣鹤”
002:深山窈窕,水流花发泄天机,未许野人问渡;
          远树苍凉,云起鹤翔含妙理,惟偕骚客搜奇。
003  令]马援以马革裹尸,死而后已;
    [答]李耳指李树为姓,生而知之。
这个酒令“令”重“马”字,“答”重“李”字,位置相应,同后来的重言联手法相同。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窥出对联的一些端倪。
注:对联允许部分虚词在上下比重复
第004号作品
三千里外一条水
十二时中两度潮
碧波亭,在杭州,今已不存。
据《五代史补》载:
僧契盈,闽中人,通内外学,性尤敏速。广顺初,游戏钱塘,一旦陪吴越王游碧波亭,时潮水初满,舟楫辐辏,望之不见其首尾。王喜曰:“吴越国地去京师三千里余,而谁知一水之利,有如此耶!”契盈对曰:“可谓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时人谓之佳对。

碧波亭,在杭州,今已不存。
此联一写空间,一写时间,且一条水为静,两度潮为动。可见当时对联锤炼之精。
第005号作品
据《宋代楹联辑要》,北宋著名学者张载曾自题一联云:
夜眠人静后;
早起鸟啼先。
早起晚睡,勤于读书,颇受后人称道,也借此与大家共勉

第006号作品
寇准题广东湛江市楞严寺联
湖水苍茫,客到路从花外问;
岩山寂寞,僧归门向月中敲。
这一首写得平淡闲适,上联水下联山,极言环境之静雅。下结又让人联想到贾岛“僧敲月下门”的意象,回味无穷。
第007号作品
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
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
这是苏轼题广东佛山市真武庙的一副对联。真武是道教信奉的神,传说为龟蛇合体,后世为人形塑像,披发仗剑,足踏龟蛇。苏轼极赞真武的雄武威猛。
第008号作品
朱熹曾在草堂书院(今江西玉山县境内)讲学,草堂旁有酒舍,这位大学者为之题联:
泉飞白石堪为酒;
灶傍青山不买柴。
该联不仅刻画了酒舍的独特风味,而且寄寓了朱子淡泊娴静的情趣。
第009号作品
元代初年,著名书画家宋皇室后裔赵孟頫偶过扬州迎月楼,主人求为其拟春联,因题曰:
春风阆苑三千客;
明月扬州第一楼。
春联的内容与酒楼映衬,既赞宾客,又扬主人,乃大喜,以紫金壶奉酬。
第010号作品
明初郑烨题杭州西湖湖心亭
台榭漫芳塘,柳浪莲房,曲曲层层皆入画;
烟霞笼别墅,莺歌蛙鼓,晴晴雨雨总宜人。
整个画面有动有静,声色相通。布局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成功地再现了景点的特色。末句“晴晴雨雨总宜人”,化用了苏轼的诗句。该联是楹联史上较早运用叠字修辞手法的作品,平添了几许诗情画意。
第011号作品
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李东阳题曲阜衍圣公府大门联: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偕天不老,文章礼乐圣人家。
孔子后代世袭衍圣公爵位,受朝廷殊遇,与皇家一同兴旺,所以称“与国咸休,安富尊荣”。
清代明星学者纪昀(即纪晓岚)在书写时作了一点改动: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而且“富”字少了上面一点,寓意富贵无头,“章”字一竖通到上面立字,寓文章通天,也颇具特色。
第012号作品
明代楹联大家解缙,曾经为一个徒有虚名的秀才画像: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此联借物设喻,寓讽刺于描写之中,含义深刻,形象生动。在延安整风期间,主席曾经引用过这副对联,见于《改造我们的学习》。
第013号作品
明代杨慎撰昆明华亭寺联:
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
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
此联描绘滇池西山美景,用秀美清丽且色彩鲜明的词语,摹写山寺的环境情调,诵之便觉一种静气荡漾,上下联俨如两幅工笔山水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79 小时
主题
1

36

帖子

0

精华

1994

积分

联都中级会员

Rank: 2Rank: 2

UID
47085
经验
443 点
威望
0 点
在线时间
17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0-22
4
 楼主| 发表于 2013-12-7 22: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水映竹影 于 2013-12-9 10:47 编辑

对联中有近于诗的称律联,参照诗律的多一些;有近于散文的称散联,则和诗律相去甚远。接下来具体说说七言律联的平仄格式,五言律联可依次类推。

如果按照上联平起和仄起来分,会有两种情况。

一是平起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考虑到律联一般还是要避免孤平,所以上面的格式可以通融如下:
通平通仄平平仄;
通仄平平仄仄平。(通即可平可仄)
另外还有坳句格式(小拗):
通平通仄仄平仄;
通仄通平平仄平。
以梁章钜著名的集句联为例: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二是仄起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个无须避免孤平,所以上下联一三位置都是自由的:
通仄通平平仄仄;
通平通仄仄平平。

另外还有坳句格式(大拗):
通仄平平仄平仄;
通平通仄仄平平。

这种格式在唐人近体诗里就已普遍运用,以至于可以视为正格了。在对联上的运用也是屡见不鲜,例如普深和尚题清凉台联:
天上何曾有山水;
人间岂不是神仙。
再如纪晓岚挽刘统勋联:
岱色苍茫众山小;
天容惨淡大星沉。
还有何绍基的一副:
留得铭词篆山石;
相于仙侣集江亭。

我也曾用此格作联赠予空空道人楼立剑前辈;
身外楼台立风雪;
手中刀剑破云霄。
另有为我们小区林水山居写的嵌名联:
林下清风逐流水;
山间紫气访闲居。

不过这种大坳句,下联也可以去救,平仄格式如下:
通仄平平仄平仄;
通平仄仄平仄平。
这样的作品也很多,举梁同书集黄庭坚句为例:
眉宇之间见风雅;
笑谈与世殊臼科。
另有我的对联启蒙老师三槐居士顾先生前年戏题的一副时事联:
骑马当骑奥巴马;
做人莫做菅直人。

当然,对初学者而言,个人认为还是先学习掌握好正格,待到水平提高了再尝试使用拗格创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6-16 23:15 , Processed in 0.08907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