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树德] “源”与“流” “表”和“里”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63

115

帖子

0

精华

2270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Rank: 3

UID
9330
经验
32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9-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9-28 08: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 align=center><FONT size=5>“源”与“流”  “表”和“里”</FONT></P>
<P align=center><FONT size=5>陈树德</FONT></P>
<P>    <FONT size=4>五代会,联坛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可喜景象,《对联》和《中楹报》不断发表很有独特见解的文章,这是一件令人十分鼓舞的事情!
    对联人为一朵艺术奇葩,开放在中华文苑,至少已有数千年,但至今它的“出身”还成问题,它的“成份”还待划定,这是很不正常的。
    对联的“出身”,就是对联的起源,之前大体只有一种声音,即“诗源说”。“诗源说”的根据是:律诗发展在前,对联发展在后,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就是对联的母体。此说十分盛行,以致凡符合律诗格律的对联,就判定为“合律”,反之,凡不符合律诗格律的对联,就判定为“违律”。还有一种不太强的声音,就是“骈文说”,认为对联的源头是赋,根据是:明清对联大量使用“四·六”句式,而“四·六”体正是赋的别称。
    由于五代会的号召,对联的起源出现了多种声音。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两种:一为“对偶修辞”说,认为对联的母体就是对偶修辞,它和汉语、汉字同宗同源,特点是追求文字对称和谐的艺术效果。律诗的对仗,骈文的对偶,其源头同样是对偶修辞,它们之间的差别只是只是“先富”、“后富”而已。二是“综合形成”说,认为对联具有诗的平仄、词的长短、赋的铺陈、骈的华丽、曲的通俗、文的叙事,加上古谣、碑刻、墓铭、哀辞、八股等多种文体的融合,所以对联具备最优秀的文化体质(见韩崇文《龙凤文化的结晶》《对联》2005.3)。此说概话性强,但对“源”的阐述则欠清晰。
    关于对联的“源”,本人倾向“对偶修辞”说,因为鲁迅先生有言:“嗨唷嗨唷就是诗”。诗的源头是劳动号子,以此作比照,联的源头应该就是对偶修辞。“对偶修辞”说打破了以考证某年代发现某副“最早”的对联,作为对联源始的根据。然而史迹渺渺,能记诸文字而流传后世者,毕竟凤毛麟角,难免挂一漏万。例如山西晋祠藏有唐太宗的对联:“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近来又发现李道宗的对联:“深山窈窕,水流花发泄天机,未许野人问渡;远树苍凉,云起鹤翔藏妙理,唯偕骚客搜奇。”这些发现,虽能说明初唐时期就有了成熟的对联,但还不能反证唐之前就没有对联。涂怀珵教授关于对联起源的“四个阶段”说,源头同样是对偶修辞。
    有“源”才有“流”,《孔子家语·观周》说:“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有了汉语“对偶修辞”的“源”,才先后汇成了赋、诗、(律诗)、词、曲、联、八股等具有对仗特征的文“流”。这股洪流,浩浩荡荡,奔流不息,而对联则成为对偶修辞的“领军”文体,不仅自成一体,而且独创辉煌。赋、诗(律诗)、词、曲、联、八股等文体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不同时代朝庭的偏好,发展有先有后,但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又相互促进则是客观的事实。针对“律诗孕育对联”的片面观点,有专家提出“是对联成全了诗赋”,也有说“是对联渗透进诗词”。本人则以为,只要“源头”弄清楚了,对联独立文体的地位确立了,再说你“成全”我,或我“渗透”你,也就没有必要了。
    下图是描述对联等诸文体“源”和“流”的关系图。三角形表示“源”,小圆圈表示“流”,斜线表示相互的影响。有了这张示意图,各种格律文体的宗源关系,也就一清二楚了。
    对联的“源”和“流”
   (图)</FONT></P>
<P><FONT size=4>    对联格律中争论最多是平仄问题,这里我也概括成两个字:即“表”和“里”。“表”,是对联对称艺术在平仄上要求讲究的一面,具有形式特征,“里”,是对联对称艺术在平仄上要求放宽的一面,具有实质特征;关注“表”的同时,不能忽略“里”;只有表里合一,才是最恰当的,也是最完美的。
    之前,对联平仄的争论大体停留在平仄(声律)的“重要性”上——这是“表”,而忽略了平仄的“差异性”、“变动性”和“不确定”性——这是“里”。《朱光潜论四声》(见《对联文化》第5期),揭示了四声的本质,认定汉语的平仄虽然是客观存在,但要统一它“是一件极难的事”。《韵部也要跟上时代》、《与时俱进话平仄》(《对联》2005.3~4期)等文章,都有力地说明了平仄的不确定性、变动性和差异性,“同一个字,甲地读平声,乙地可能发仄声”,有些古声字,“一般人用普通话是读不出声来的”,“按古声写对联,只能看不能读,因为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这哪有什么抑扬顿挫,哪有什么长短高低?”(见张聿明《与时俱进话平仄》《对联》2005.4)。可见,所谓平仄,实在是为了“统一”而强加给大家的,因此,将声律强调到至高无上的程度,显然是过分了。(统一是必要的,见本人《对联的对称艺术——兼论声律的实质》《中国楹联报》2005.4.1)
    本人不反对在对仗上严格遵守平仄规则,只是要分别轻重,过分在半联内强调“马蹄韵”一类的平仄格律是不妥的。鉴于楹联的应用很广,各方面要求不同,故建议制订“通联”和“格联”(九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6-10 05:15 , Processed in 0.07510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