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十章 对联句法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539 小时
主题
902

1万

帖子

3

精华

12万

积分

联都元老

Rank: 10Rank: 10

UID
3132
经验
154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3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11-2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5-9 22: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  对联的句法,就是对联的逻辑关系。常见的有以下几种:</P>
<P>1、并列关系
  上联与下联在意义上一致,在形式上平行并列,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事物,这种结构关系,就叫做并列关系。有的用关联词语组联,常常用“也”、“又”、“既------又------”等等。例如: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苏州拙政园联)</P>
<P>  并列关系的对联,结构简单,立意集中,遣词造句也比较容易、顺当,在对联作品中较为多见。这种逻辑关系的作用在于,使上下联语气一致,并行不悖,能详尽、完整地论述一件事物或一种主题;不足的是稍显平淡、单调和古板,缺乏灵活变化的生气。</P>
<P>2、转折关系
  下联所列举的事体或者所包含的意义,朝着与上联的事体、意义相对或者相反的方向发展,从语言逻辑上讲,叫转折关系;在对联的对偶术语中,叫做“反对”。常用关联词有:“但”、“然”、“却”、“犹”等。例如下面这一副借“咏煤”拟制的格言联:
  一味黑时犹有骨,
  十分红处便成灰。</P>
<P>      虽为毫末技艺;</P>
<P>      却是顶上功夫。</P>
<P>  从字面上看“黑时”与“红处”,“犹有”与“便成”,“骨”与“灰”,都是相对或相反的;从所含的意义上看,上下联的意思是转折的,相对的、相反的。依据转折关系结构而成的对联,对比鲜明,波澜起伏较大,比起正对的并列关系的对联,无论从内容的表达上,还是从艺术效果上看,都相对地要好一些。</P>
<P>3、连贯关系
  连贯关系也叫“顺承关系”。上下联依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或者意义的承接关系结构。常用关联词有,“才---又---”、“已---又---”、“曾---又---”等。例如兰州“河神庙”的一副对联:
  曾经沧海千重浪,
  又上黄河一道桥。</P>
<P>      才饮长沙水;</P>
<P>      又食武昌鱼;</P>
<P>  连贯关系构成的对联,特征是上联所述之事在先,下联所述之事在后;上联是起始,下联是继续;上联是已经过去,下联是正在进行。连贯关系构成的对联,常给人以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文韵舒展、一气呵成的感觉,可以增加对联的语势和节奏。所以,这种逻辑关系在对联创造中应用较多。</P>
<P>4、递进关系
  递进关系的表现是,下联是上联在范围上或程度上更进一步,或由大而小,或由小而大;或由表而里,或由里而表,逐层叙述,层层深入,淋漓尽致地叙述某一事物,或者阐发某一思想。常用的关联词有:“况”、“更”、“不但---而且---”等。例如,章乃器挽鲁迅先生的对联:
  一生不曾屈服,
  临死还要斗争。</P>
<P>又如:理发店联:</P>
<P>      不叫白发催人老;</P>
<P>      更使春风满面生。</P>
<P>5、因果关系
  上联与下联的关系,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或者理由和结论的关系。依据因果关系来创作的对联,可以是上联讲原因或理由,下联讲结果和结论;也可以采取“倒装”方式,上联说结果或结论,下联说原因和理由。例如: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P>
<P>  这是雁门关的一副集句对联。上联说的是结论,下联说的是理由。如果不倒装,这副对联的意思应该是,因为西出阳关之后还有许多故交旧友,所以,不必忧虑此行前去碰不到深知自己的人。依据因果关系创作的对联,一般来说,层次分明,说理性强,在对联作品中也很多见。</P>
<P>6、选择关系
  选择关系,其句法构成形式是“要么这样,要么那样”,“或者是这,或者是那”,“宁可如此,也不如彼”等,经过比较,决定取舍。例如:
  宁以义死,
  不笱幸生。</P>
<P>  但愿人皆健,
  何妨我独贫。</P>
<P>  依据选择的逻辑关系结构的对联,一般来说,笔调清朗,语气肯定,倾向鲜明,主题清楚。这种结构形式,多见于一些抒怀言志、寄托抱负的堂联或者格言联。</P>
<P>7、假设关系
  上联提出一种假定的设想,下联肯定推论的结果,形成“假若怎么样,那就怎么样”,“如果怎么样,便会怎么样”这样一种结构形式。例如,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一副对联:
  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P>
<P>    又如:某药店联:</P>
<P>      但愿世间人不病;</P>
<P>      何愁店内药生尘。</P>
<P>  假设关系联,一般含意深长,耐人寻味。但是,如果不细心推敲,常常不易对得工整、妥帖。因此,此类对联较少。</P>
<P>8、目的关系
  上下联分别表示目的与行动的关系,或者是上联说目的,下联说行动;或反之。例如杭州苏公祠的一副对联:
  欲共水仙荐秋菊,
  长留学士住西湖。</P>
<P>    又如:</P>
<P>      巧理千家财;</P>
<P>      温暖万人心。</P>
<P>    上联说行动,下联说目的。</P>
<P>9、条件关系</P>
<P>    出句提出条件,对句说结果。例如:苏振民赠李必才联:</P>
<P>      必须经得千般冷;</P>
<P>      才可炼成一段香。</P>
<P>    又如:</P>
<P>      欲知千古事;</P>
<P>      须读五车书。</P>
<P>    上联说结果,下联则说行动。</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11 16:51:58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6-17 00:25 , Processed in 0.06970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