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4|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七章:楹联的要素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539 小时
主题
902

1万

帖子

3

精华

12万

积分

联都元老

Rank: 10Rank: 10

UID
3132
经验
154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3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11-2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4-27 11: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七章:楹联的要素


<P>第一节       字数相等  ------------------------------------------</P>
<P>第二节      词类相当  ----------------------------------------</P>
<P>第三节     结构相同   -------------------------------------------</P>
<P>第四节       节奏相应   ------------------------------------------</P>
<P>第五节      平仄相反   --------------------------------------------</P>
<P>第六节      内容相关------------------------------------------------</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12 16:39:01编辑过]
在线时间
539 小时
主题
902

1万

帖子

3

精华

12万

积分

联都元老

Rank: 10Rank: 10

UID
3132
经验
154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3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11-24
2
 楼主| 发表于 2005-5-12 16:23 | 只看该作者
<P>(本章由肖大志先生撰写)</P>
<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如对应性、关联性、词性、语法结构和修辞、平仄,以及书写、张贴等等,这些方面的规范与格式要求,就是联律。联律的核心要求是对仗。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作者认为,这六要素又可以分别从基础、语法、声律三方面来加以理解:</FONT></FONT></P>
<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第一节    字数相等</FONT></FONT></P>
<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FONT face=宋体 size=3>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从全联来看,原则上,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论多少字数均可。如上下联各四个字,则称四言联,上下联各五个字,则称五言联,等等。但在实践中,对联多为四字以上,因汉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组成句子。而限于对联特殊的形式要求,亦难有上千字的长联。在要求全联字数相等的同时,还要求各分句字数相等。换言之,如果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如:</FONT></P>
<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 </P>
<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FONT face=宋体 size=3>    总之,如果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至于如:</FONT></P>
<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FONT face=宋体 size=3>      中国人民万岁</FONT></P>
<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FONT face=宋体 size=3>      袁世凯千古(佚名联)</FONT></P>
<P 0cm 0pt?><FONT face=宋体 size=3>    这副所谓的“对联”,只是借用了对联的名义,来表达“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的寓意。从形式上看,它本身并非对联,仅是一种文字游戏而已。朋友们不要盲目模仿!</FONT></P>
<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FONT face=宋体 size=3>    </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12 16:42:23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39 小时
主题
902

1万

帖子

3

精华

12万

积分

联都元老

Rank: 10Rank: 10

UID
3132
经验
154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3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11-24
3
 楼主| 发表于 2005-5-12 16:26 | 只看该作者
<P>           第二节      词类相当</P><P><FONT size=3>    所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及连词对连词、介词对介词,等等。如:</FONT></P><P 0cm 0pt?><FONT face=宋体 size=3>      大行绝俗忘荣辱</FONT></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至道无情空是非</FONT></FONT></P><P 0cm 0pt?><FONT face=宋体 size=3>    此联中,“大”与“至”都是形容词,“行”与“道”、“俗”与“情”都是名词,“绝”与“无”、“忘”与“空”都是动词。“荣辱”与“是非”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又如:</FONT></P><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FONT face=宋体 size=3>      五蕴皆空观自在</FONT></P><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FONT face=宋体 size=3>      一心不乱见如来</FONT></P><P 0cm 0pt?><FONT face=宋体 size=3>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不过,在实践中,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一般能够虚词对虚词即可。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词性不同一般不能相对。当然,那些词性比较接近的、或者词性能够兼通的实词,还是允许相对的,如名词和代词、某些动词、形容词、副词之间。甚至个别虚词和实词之间也可以通融。因为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语的性质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比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比较严格。当然,词性相同属工对,词性相近或相通属宽对。在同一词类(如名词)中,还可分出若干小类,也属于对仗的宽工问题,则另当别论。至于一些音译外来词的对仗问题,则可以做特殊处理。如:</FONT></P><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FONT face=宋体 size=3>      同上慈舟,共登般若波罗蜜</FONT></P><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FONT face=宋体 size=3>      普沾甘露,常念南无观世音</FONT></P><P 0cm 0pt?><FONT face=宋体 size=3>    其中,“般若波罗蜜”和“南无观世音”在结构、节奏、平仄等方面基本符合要求,词性则可论可不论。</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39 小时
主题
902

1万

帖子

3

精华

12万

积分

联都元老

Rank: 10Rank: 10

UID
3132
经验
154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3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11-24
4
 楼主| 发表于 2005-5-12 16:29 | 只看该作者
<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FONT></FON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第三节     结构相同</FONT></FONT></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FONT></FONT> </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型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FONT></FONT></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一心常忍辱</FONT></FONT></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万事且随缘</FONT></FONT></P><P 0cm 0pt?><FONT face=宋体 size=3>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一心”对“万事”皆为偏正结构,“忍辱”对“随缘”皆为动宾结构。又如:</FONT></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软首妙光,威名显赫</FONT></FONT></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雄狮利剑,宝相庄严</FONT></FONT></P><P 0cm 0pt?><FONT face=宋体 size=3>    “软首妙光”对“雄狮利剑”,皆为并列结构;“威名显赫”对“宝相庄严”,皆为主谓结构;“软首”对“雄狮”、“妙光”对“利剑”、“威名”对“宝相”,皆为偏正结构;“显赫”对“庄严”,皆为并列结构。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型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如:</FONT></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观美女华瓶盛粪</FONT></FONT></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叹凡夫甘愿投泥</FONT></FONT></P><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FONT face=宋体 size=3>    其中,“华瓶盛粪”是一个主谓宾结构,“甘愿投泥”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动宾结构(状谓宾结构),从整体看,此联结构应属工整。</FONT></P><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FONT face=宋体 size=3>    总之,上下联的用词造句,在词性和结构这两个语法要求上,应尽量相当或相称(也就是保持对仗),以使上下联在形式上显得协调与工整。但这些要求在实践中允许适当放宽,有时还可以有所变通(如自对、借对、意对、蹉对,等等)。</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39 小时
主题
902

1万

帖子

3

精华

12万

积分

联都元老

Rank: 10Rank: 10

UID
3132
经验
154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3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11-24
5
 楼主| 发表于 2005-5-12 16:32 | 只看该作者
<P>            第四节   节奏相应</P><P><FONT size=3>    所谓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同步。如:</FONT></P><P 0cm 0pt?><FONT face=宋体 size=3>      漏尽-飞身-去</FONT></P><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FONT face=宋体 size=3>      心空-及第-归</FONT></P><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P><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FONT face=宋体 size=3>      可怜-鼠辈-偷酥-死</FONT></P><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FONT face=宋体 size=3>      堪羡-鸽王-绝食-生</FONT></P><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P><P><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FONT face=宋体 size=3>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FONT></P><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FONT face=宋体 size=3>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FONT></P><P 0cm 0pt?><FONT face=宋体 size=3>    不过,作者认为,节奏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狭义的节奏则专指语意节奏。语意节奏主要依语句结构去划分,或者说,主要是根据其语义而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声律节奏则是从其平仄要求上去看,或者说,是指句中一定位置(即音步位)的声调要求(即平仄安排)问题。所谓节奏,主要是指上下联在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因此,作者认为,为了使概念明确,最好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分别用“节奏”和“音步”来表达。如,语意上的节奏为:</FONT></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同时-闻-授记</FONT></FONT></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次第-得-菩提</FONT></FONT></P><P 0cm 0pt?><FONT face=宋体 size=3>其声律上的音步则为:</FONT></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同时-闻授-记</FONT></FONT></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次第-得菩-提</FONT></FONT></P><P 0cm 0pt?><FONT face=宋体 size=3>    当然,节奏和音步还是有密切联系的,二者经常是一致的(如“漏尽飞身去”等三联)。</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39 小时
主题
902

1万

帖子

3

精华

12万

积分

联都元老

Rank: 10Rank: 10

UID
3132
经验
154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3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11-24
6
 楼主| 发表于 2005-5-12 16:36 | 只看该作者
<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FONT face=宋体 size=3>第五节      平仄相反</FONT></P><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FONT face=宋体 size=3>    所谓平仄相反,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就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区分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这又有两种划分标准。在对联创作中,一般是运用“古四声”,即古汉语将音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除平声外,上声、去声、入声皆为仄声。现在,也有少数人运用“新四声”,即现代汉语将音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两种声韵的不同,关键在于入声字。入声字的掌握和识别,大体上还是有规律可循,在此恕不赘述。对初学者来说,最简单易行的办法是先在运用时借助工具书,然后逐渐熟练掌握。要注意的是,虽然上述两种用法可并行不悖,但在同一副对联中,最好不要同时混用两种标准。</FONT></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现在再回过头来谈平仄协调的两大要求。所谓平仄相对, 就是上下联的各音步(音步位)以及各分句句脚之间,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也就是说,在音步位或各分句句脚上,如果上联是平声,下联就应当是仄声,反之亦然。如果是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就叫平仄失对(又称同声相对)。对联脱胎于格律诗,在平仄方面,对联与格律诗中的对仗句基本相同。而且,对音步的安排也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在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只是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等字数。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要注意的是,一般来说,在一句之中,第一三五字不能同时不论,即所谓“一三不论五要论”)。如:</FONT></FONT></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心莲-清净</FONT></FONT></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FONT></FONT></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性海-圆融(注:平声用“○”表示,仄声用“△”表示,下同。)</FONT></FONT></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FONT></FONT></P><P 0cm 0pt?><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P><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心驰-有外-实迷-有</FONT></FONT></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 △○ △</FONT></FONT></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身处-空中-不见-空</FONT></FONT></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 △△ ○</FONT></FONT></P><P 0cm 0pt?><FONT face=宋体 size=3>此二联中,一三五不一定平仄相对,二四六皆平仄相对,即属工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格式除了以律诗中的对仗句式为主以外,还有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等句式,以及领字、专有名词等的运用。如:</FONT></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建-曼荼罗坛-修法</FONT></FONT></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于-阿兰若处-参禅</FONT></FONT></P><P 0cm 0pt?><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P><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直心-乃-万行-之本</FONT></FONT></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贪欲-为-诸苦-之源</FONT></FONT></P><P 0cm 0pt?><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P><P><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FONT face=宋体 size=3>深心-勤习-真言宗-教义</FONT></P><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FONT face=宋体 size=3>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FONT></P><P 0cm 0pt?><FONT face=宋体 size=3>以上诸联,其音步就不一定在二四六位置上。</FONT></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所谓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的是一个句子自身的音步(或者说音步位)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否则就是平仄失替。只有各分句的句脚与前一音步之间,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如,句脚与前一音步交替:</FONT></FONT></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真身已过凡间望</FONT></FONT></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 ○△</FONT></FONT></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妙法不堪小智听</FONT></FONT></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 △○</FONT></FONT></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又如,句脚与前一音步不交替:</FONT></FONT></P><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FONT face=宋体 size=3>正信起行真有佛</FONT></P><P 0cm 0pt; TEXT-INDENT: 31.5pt?><FONT face=宋体 size=3>△ ○ △△</FONT></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深心入解本无魔</FONT></FONT></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 ○○</FONT></FONT></P><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FONT face=宋体 size=3>在平仄问题上也允许拗格存在。对联之平仄不依常格者,谓之拗格或拗体,如“相粘格”、“全平全仄格”等。所谓“相粘格”,是律诗中的“相粘”格式在对联中的体现,指上下联除不能同声收尾外,在音步上不考虑平仄相对,而是采用同声相对,亦即相粘。如:</FONT></P><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FONT face=宋体 size=3>两表酬三顾</FONT></P><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FONT></FONT></P><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FONT face=宋体 size=3>一对足千秋(尤俊题成都武侯祠联)</FONT></P><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FONT></FONT></P><P 0cm 0pt?><FONT face=宋体 size=3>此联就是比较典型的“相粘格”。所谓“全平全仄格”,指上联全用仄声、下联全用平声的特殊格式。</FONT></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在平仄问题上还有一些禁忌,如忌“同声落脚”、忌“同声收尾”、忌“三平尾”或“三仄尾”,忌“孤平”或“孤仄”等,留待下面再谈。</FONT></FONT></P><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FONT face=宋体 size=3>总之,作为一种格律文学形式,对联之声律虽然不讲究押韵,但在平仄协调方面还是有讲究的,写作对联不能不讲平仄。如果说,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等,赋予了对联整齐美、整体美、对应美、结构美、节奏美等审美特征的话,那么,平仄协调则赋予了对联音韵美这个重要的审美特征。当然,有时为了不以辞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格律要求。如:</FONT></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下士求福乐,中士求出离,上士求普度</FONT></FONT></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小隐在山林,大隐在城市,真隐在内心</FONT></FONT></P><P 0cm 0pt?><FONT face=宋体 size=3>    严格来看,此联在声律上有失对、失替、孤平等问题,在词性、结构的对仗上也不太严谨,但考虑到其特殊句式(排比、引用),因此可以通融。</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539 小时
主题
902

1万

帖子

3

精华

12万

积分

联都元老

Rank: 10Rank: 10

UID
3132
经验
154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53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11-24
7
 楼主| 发表于 2005-5-12 16:39 | 只看该作者
<FONT face=宋体 size=3><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FONT face=宋体 size=3>              第六节      内容相关</FONT></P><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FONT face=宋体 size=3>    从内容上看,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也就是意思要互相对应,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本来,对联格律主要是针对其形式的,但由于对联的一个最突出的形式特征就是分成上下联两部分,因此,将上下联内容相关作为一个基本要求提出来,也是有必要的。</FONT></P><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大多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对应属于互相衬托的关系。这种衬托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互相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互相对照(即所谓“反对”),通俗地说,正对即上下联立意相近,如:</FONT></FONT></P><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FONT face=宋体 size=3>      觉行圆满</FONT></P><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FONT face=宋体 size=3>      功德庄严(注:所引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均出自拙著《触闻集——佛教对联1200副》一书,下同。)</FONT></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反对即上下联立意相反,如:</FONT></FONT></P><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FONT face=宋体 size=3>    心平积福</FONT></P><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FONT face=宋体 size=3>    欲重招殃</FONT></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对应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称“流水对”),也就是上下联两个分句共同构成一个复句,上下联存在一种连贯、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复合关系。如:</FONT></FONT></P><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FONT face=宋体 size=3>      若无前世心中毒</FONT></P><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FONT face=宋体 size=3>      哪有今生意外灾</FONT></P><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P><P><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FONT face=宋体 size=3>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FONT></P><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FONT face=宋体 size=3>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FONT></P><P 0cm 0pt?><FONT face=宋体 size=3>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彼此“风马牛不相及”,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也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当然,上下联之间的对应关系不一定要求都很密切,但不能毫无关联。广义而言,这种内容相关,还包括上下联之间的意境应当尽量协调、照应。不过,上下联意境的互相协调、照应与否,主要体现的是对联水平的高低,因此,应属于修辞范围,而非格律范围。</FONT></P><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再者,还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无情对的特点是:字面上越工整,内容上越不关联,则越好,两种条件缺一不可。如:</FONT></FONT></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三星白兰地</FONT></FONT></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五月黄梅天(常用无情对)</FONT></FONT></P><P 0cm 0pt?><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P><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庭前花始放</FONT></FONT></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阁下李先生(常用无情对)</FONT></FONT></P><P 0cm 0pt?><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P><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公门桃李争荣日</FONT></FONT></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法国荷兰比利时(常用无情对)</FONT></FONT></P><P 0cm 0pt?><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P><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树已半枯休纵斧</FONT></FONT></P><P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无情对)</FONT></FONT></P><P 0cm 0pt?><FONT face=宋体 size=3>    当然,无情对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对仗),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次要的。</FONT></P><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FONT face=宋体 size=3>    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体现了最基本的对称性和关联性,故将二者称为基础要素。</FONT></P></FONT><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FONT face=宋体 size=3>    对联格律的上述六要素,大体上还存在某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词性相当是结构相称的基础,结构相称是节奏相应的基础,节奏相应是平仄相谐的基础。两个基础要素则自不必说。</FONT></P><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FONT size=3>    至于,有的联家将强弱相当或概念相当作为对联格律的要素之一,作者认为并不恰当。因为,强弱相当,只是在内容相关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内容的意思基本上要能相匹配,越相匹配,对仗就越工。如果上联太强而下联太弱,或者下联太强而上联太弱,其对称性就会受影响。因此,强弱相当主要涉及对仗的宽工问题。同样,概念相当,也只是在词性相当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或者说词义也要相当,也即要尽可能相近或相反。这也只是涉及到对仗的宽工问题。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小草”对“雄鸡”,就缩小为生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鸟纲以至家禽。其次,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概念关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谓“矛盾概念”),对仗就越工,如“有”对“无”、“真”对“假”、“生”对“死”、“聪慧”对“愚痴”等,就属于工对。再者,概念所指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密切与否,也影响到对仗的宽工,如“晓日”对“雄鸡”,由于二者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对仗就显得较工稳。 <P></FONT><P><P 0cm 0pt; TEXT-INDENT: 21pt?><FONT face=宋体 size=3>    总之,对联的六要素,关系到一副对联是否名副其实,是否成其为合格对联的问题。作者认为,对此,楹联界还是有必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共识,并明确加以界定。</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6-17 01:41 , Processed in 0.10208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