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告] 2006年度殿试 25号卷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2-15 00: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6年度联都试部甲科殿试试题 [ 高级班 ]卷
(代联都学堂第一期高级班入学试题):
一,应对:(每对句15分)
1,[出句]暖透寒窗,春风悯我攻书苦; [对句]华盈陋室, 明月惜人伴夜长.
2,[出句]集贤兴业,和政惠民,百色祥云飘万载; [对句]承德福州, 怀仁安国, 九江丽水泽三都.[古音]
注:对句除泽字外皆县以上地名。
二,自撰联(单边11~25字):(30分)
主题:颂和谐。
水底虾游鱼戏,柳间莺啭燕啼,乡村喜奏和谐曲; 老翁对月闲谈,稚子绕膝逐乐,农户笑描安逸图.[今音]
三,评论(小论文,题目自拟,40分)
品联话联律 ----谈联律的严守与宽遵
联律自古至今都是对联研究和探讨的中心话题,联律发展演变到今天,以马蹄韵为基本韵律的观点已逐步达成共识,然而,对于联律是严守还是宽遵,还一直是联界争论的焦点.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做到能够正确的判断一幅对联联律的宽与严.下面就是自己对几幅例联侧重于联律方面的评述,现呈出请各位师友指正! 第一联: 朱熹题漳州芝山书院联 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 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 这是一幅景物联.上联概括历史,标明书院所处位置,以及书院讲授的内容及其意义。下联则描写了书院周围的壮观景色. 此联的平仄节奏如下: 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 仄仄平\平仄平平, 仄\平平平仄仄; 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 仄仄平\仄平平仄, 仄\平仄仄平平. 全联句脚平仄为:平仄,仄平.合韵. 再看句间平仄,基本合律.有两处需要特别指出,一是前分句,按节奏可划分为三四节奏,第三字节奏点:年\峰,平对平,按联律要求,峰字属出律范围,然而可以看出,句中十二峰是特指,造成粘律是为求工切所致,且峰字不易替换,因此,个人以为此处应遵循意为先的原则,予以忽略.另一处就是后分句的领字:跨\自,仄对仄,"自"应平而仄,细究也是不合律的,然而同前者一样,"自"字也是不易替换,属于不得已为之,因此也不宜苛求.整体看来,此联的平仄韵律还是比较严谨和谐的. 第二幅是清末怪才何淡如的一幅题景联----珠江即景联: 珠海船如梭,横织波中锦绣; 羊城塔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此联立意奇巧,状物生动,把珠江,羊城的景象描写的活泼自然,妙趣横生.读之趣乐盈怀,赏心悦目.
该联的平仄节奏如下: 珠海\船如梭,横织\波中锦绣; 平仄\平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 羊城\塔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仄平平. 此联句脚平仄为:平仄,仄平.合律. 再看句中平仄.上下联第一分句的前二字和第二分句的后四字,平仄皆合律.再看第一分句的后三字:船如梭\塔似笔,三平对三仄.三仄尾,特别是三平尾是联律中之大忌,想身为怪才的何淡如不会愚钝至此,如此设置必有其道理.那么我们就试着来分析一下,从风格来讲,此联属于典型的工对,句中对仗及其严谨且又不失自然.其中,船如梭,塔似笔运用了比喻手法,是联中精彩之笔,与后分句的"横织","倒写"紧密相关,相辅相成,使联意平添了许多意趣,因此,这三平三仄不管是作者的刻意设置,还是无奈之举,在此都不能视为犯忌,只能当作特例看待.再看后分句的第二字,织\写,仄对仄,"写"字应平而仄,出律."写"字若改做"书"字则合律,而如此明显的错误,却又不改正,是作者考虑到"写"字更具生动,还是作者的用语偏爱......,就不得而知了.但总的来说,暇不掩疵,不管从手法还是从内容来讲,此联均称得上是上品之作. 第三联: 李渔----绍兴越王亭联 若耶溪上,泛者去来不止,何如游此地乎,静听争流之万壑; 山阴道中,苦于应接不暇,是以建斯亭也,坐看竞秀之千峰。
这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的一幅风景联.此联描写了若耶溪和山阴道两处景点的优美景色以及游人如织,妙景纷呈的繁华景象. 此联的平仄节奏为: 若耶溪\上,泛者\去来不止,何如\游此地乎,静听\争流之万壑; 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平平仄仄; 山阴道\中,苦于\应接不暇,是以\建斯亭也,坐看\竞秀之千峰。 平平仄\平, 仄平\仄仄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仄平平平. 此联句脚平仄为:仄仄平仄,平仄仄平.上联第二分句句脚应平而仄,出律.是为瑕疵. 再看句中平仄,也有几处值得商榷.其一,第一分句的前三字:若耶溪\山阴道,其平仄应为仄仄平\平平仄,其中"耶"字应仄而平了,但在此三言句中,按节奏划分可知,节奏点是溪,道二字,律的重点在此,因此前二字的平仄可从宽处理.其二,第二分句后四字,上联的"去来不止"句脚应平而仄,出律,应改之.下联的"应接不暇"四连仄,亦不合律,但"应接不暇"是固定成语,不可替换,虽有小疵,想来也是作者不得已而为之.其三,第四分句下联中的"之"字应仄而平,造成三平尾,虽然也是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6-16 01:01 , Processed in 0.07912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