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联界名人]中国楹联学会原会长顾平旦先生

[复制链接]
admin 该用户已被删除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11-28 1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admin 该用户已被删除
2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8 11:4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58

190

帖子

1

精华

3018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以联会友者、联都学堂教授

Rank: 3

UID
938
经验
43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11-16
3
发表于 2003-12-22 14:29 | 只看该作者
七十年华志艺坛
                        ——追忆中国楹联学会原会长顾平旦先生
                                黄宝钧
      惊闻中国楹联学会原会长顾平旦先生去世的消息,朝阳联友无不沉侵在无比悲痛之中。朝阳市楹联家协会发去唁电:“竭虑殚精,半生心血红楼梦;风悲雨泣,七十年华志艺坛”,表达了朝阳联友的哀思和怀念。
      我最早知道顾平旦这个名字是1982年在一本书上,书是他与曾保泉合著的《对联欣赏》。没有想到是,竟然在朝阳市楹联家协会成立大会上与他相识了。那时他担任中国楹联学会常务会长,应中共朝阳市委宣传部的邀请,代表中国楹联学会专门来参加会议的。他个子不高,戴着眼镜,干练利落,很有学者风度。身体很瘦,后来才知道他原来患有胃癌,凭着坚强意志抗拒病魔,被评为全国百名抗癌明星之一。初识,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通过下午的交谈,我对顾平旦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顾平旦先生1930年出生于苏州,18岁开始发表文章。1948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做过团干部、电台及出版社编辑。因为做《燕山夜话》责任编辑,被下放到北京顺义县。1973年平反后回到北京,开始从事《红楼梦》研究。修订了《大观园文献资料集》和《红楼梦目录大辞典》,相继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研究员、国际《红楼梦》研究资料交流中心主任,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红学专家。
      1984年,顾平旦先生联络马萧萧、常江等楹联家,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楹联学会,推动楹联事业从低谷走向了振兴。同年,18个省市相继成立了楹联学会。为了提高楹联欣赏品位,他参加主编了《名联鉴赏辞典》、《中国名胜楹联丛书》、《中国对联大典》等重要联书,与人合编了《百家名联墨迹》等作品。他与人合作,为北京保温瓶厂撰写的一副数字联享誉联坛:一口能吞二泉三江四海五湖水;孤胆敢入十方百姓千家万户门。
1997年7月10日下午,他与辽宁省楹联学会常务秘书长宫宝安一起冒着酷暑来我县进行楹联学术讲座,推动了我县楹联事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以后的几年里,我与顾平旦先生时有电话联系和书信来往。从中不但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友谊,而且得到了不少的教诲。
      1998年4月,在中国楹联学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顾平旦先生当选为会长。
2001年春,拙作《对联入门、创作及欣赏》写作接近尾声。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我把书稿寄给了顾平旦会长请他作序。谁知,他竟于4月5日和老伴出差到上海利用空闲时间在旅馆里为我的小书写了序言——《新世纪呼唤新对联》。尽管我的小书存在着缺点和不足,但顾会长却给了很高的评价。在序言里,他提出了对联的新理论、新观点,并发表在《中国楹联报》和《楹联界》杂志上,给了我巨大的鼓舞和鞭策。
      现在,顾平旦先生走了,他的音容笑貌却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他对我们朝阳楹联事业的关怀和希望,永远牢记在我的心中。最后,谨以一联缅怀先生:想见仪容空有影;欲闻教诲杳无声。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ェ彩| 六合投ェ注| 网络赚钱去SO娱ェ乐ェ城:顶级信用ェ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QQ:114678906不再是我了:( 请看精品对联书籍http://www.zhgc.com/bbs/dispbbs.asp?boardID=97&ID=53893&page=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58

190

帖子

1

精华

3018

积分

联都高级会员

以联会友者、联都学堂教授

Rank: 3

UID
938
经验
431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11-16
4
发表于 2003-12-22 14:40 | 只看该作者

                新世纪呼唤新对联
            ——序黄宝钧《对联入门、创作及欣赏》
                  顾平旦
  楹联,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现象的存在,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虽经岁月沧桑的递嬗变化,却总能继绝存续,长盛而不衰,这正是楹联自身内涵所表达、所体现的社会和群众生活的需要。“国运兴、联坛盛”,在上世纪最后20年间,楹联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出现了从对联理论探索到艺术创作的繁荣局面。我们今天跨进了新世纪之门,是楹联文化又一个新千年历史的开端。我们期待着楹联研究者和爱好者担当起新时代赋予的进一步振兴中华楹联文化事业的责任和要求,包括反映新时代特点的对联创作;对联为清代主流文学的论证;大中小学的对课教学;诗词与楹联的源流发展关系;书法与楹联艺术的结合;对联分类和创作方法的研讨;中国楹联史研究和楹联文献资料的整理,等等。在继承和发展、普及和提高的基础上,新世纪呼唤着具有时代精神思想和完美艺术形式的新对联的诞生。
  本书著者黄宝钧先生与我相识于1997年。那是在朝阳市楹联家协会成立大会上,虽是初次见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交谈中,知他执著地钟情于楹联创作和研究。此后几年里,我们时有书信往来,谈联谈艺。他也时有新的“一家之言”的阐发,其实他是一位既有理论思考又有实践经验的楹联艺术家,却谦虚地称自己是“初学对联的业余爱好者”。今年初,他完成了一本纵谈对联的书,并给我寄来了目录和部分书稿,特别地说明是以“一个初学者看问题的角度来构思写作的”,使我有一种先睹为快的感觉,它的确是一本有自己特点的联书。全书共有三编:第一编《对联基础知识》;第二编《对联创作技巧》;第三编《对联欣赏》。涉及楹联的史、法、赏的各个方面,通过全书的有关章节,把自己对于提倡新四声、创作新对联、适应新时代的主旨奉献给读者,这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对联入门教科书,也是一本汇集对联内容全方面的专著。我注意到并同意他对本书自我评价的几句话:本书“使从未涉足对联的人看了,能够写出合格的对联;一般创作者看了,能够提高创作能力;楹联专家看了,能够得到一点启示。”它有重点地突出了“提倡新四声”和“对联创作技巧”两个观点,由于资料的全面、内容的翔实,使它有别于同类题材的其他联书。在这里,我强调的是楹联文化的普及问题,面对现时楹联创作中声调、用韵等新与旧的争论,我认为,为了楹联文化的承传和发展,我们应该和必须做好“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工作,只有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用新的观念和方法来有效地培养楹联事业的后继者,使他们能达到自由地进行对联创作,当然也必须严格地遵循对联的平仄、对仗等基本要素,这才是楹联文化事业发展的广阔前景。也许有人会反对,但我相信,时间会作出最合乎历史规律的证明。
  最后,我想在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就教于方家。当代楹联文化的形势,总体上说是好的,楹联组织、人才都有一定的发展规模,但楹联界理论落后于创作,创作中过位,楹联学科又何以建立?因此,我衷心地希望能有一个“楹联文化论坛”,各种不同观点都来大鸣大放,全面地来审视、检讨楹联文化事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取得相对一致的共识确定楹联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
  这篇短文中的一些想法,我借本书出版的机会提出来,请宝钧先生原谅,这里实在当不起为本书的序文的代序。
                      2001年4月5日于上海旅次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o彩| 六合投o注| 网络赚钱去SO娱o乐o城:顶级信用o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QQ:114678906不再是我了:( 请看精品对联书籍http://www.zhgc.com/bbs/dispbbs.asp?boardID=97&ID=53893&page=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5-5-11 23:49 , Processed in 0.087353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