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诗联声律论稿㈠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0 小时
主题
23

157

帖子

2

精华

2658

积分

联都举人

青城山饕餮洞主

Rank: 4Rank: 4

UID
754
经验
376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10-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12-6 14: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墨缘真人 于 2016-6-17 10:33 编辑 <br /><br />在征得我的一位老朋友——KENT的同意后,现将他的<诗联声律论稿>陆续转贴过来.欢迎大家一起学习,讨论!
诗联声律论稿㈠
   本文是本人首次撰写此类大块头的文章,肯定有不足之处,也会有谬误;不管如何,算是一种尝试吧。期望能对一部分想了解诗词、楹联格律的网友有所帮助,也希望网上不少的专家、行家不吝赐教。
   由于篇幅较长,需陆陆续续写及整理,也可能要分好几次帖出,请别嫌烦。
   本文是第一稿的修改稿。
⒈汉语四声的演变
⑴汉语语音概说
   汉语的语音由三部分组成,就是“声”、“韵”、“调”。“声”是声母,“韵”是韵母,“调”是声调,产生抑扬顿挫效果的,主要就是因为汉语每一个字都有不同而又固定不变的声韵调。
   区别于英语等西方语种因语气、语句句型、语意、语言环境因素等的影响而改变调值(单词本身没有固定的调值而有轻、重音之分,如一个简单的单词yes,根据使用者的需要可以说降调——肯定回答、升调——怀疑或惊讶,等等),汉语的声调有较稳定的调值的。
   汉语的升、降调及表达情感大都是通过语气助词完成的,如:表疑问——“是吗?”表惊讶——“是嘛!”表肯定——“是的。”等等。
   但也有省略式如:表疑问——“是(去声的后半部转阳平声)?”表惊讶——“是(发音带颤抖)!”表肯定——“是(干脆的去声)。”。
   历史上汉语共有九个调,就是: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和上入、中入、下入。
   汉语的发展离不开实际的历史环境,在汉语语言区使用的环境看,汉语使用的主要民族——汉族,在其历史上有过三次较大的外族入侵时期,最长一次近三百年。这三次分别是南北朝、金元朝(金可看作宋元之间的过渡)和清朝,中间还有一些短暂和局部的入侵,如五代十国时期。这几次的外族入侵,每一次都是民族间政治、权力、文化、经济、社会地位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大碰撞、大改组(理论依据详见范文澜《中国通史》)。这每一次碰撞的同时,对汉语发展都起了不同程度的推动。
   如果说第一次外族入侵是以西北少数民族“汉化”为特征的话(刘渊用汉人姓就是明显的例子),那么第二、三次外族入侵,却是汉族被“异化”,即汉族以吸收外来文化为特征的:如外族服饰为官方服饰,外族文字与汉字为官方文字而以外族文字为主,外族语言与汉语为官方语言而以外族语言为主,是历史的重大转折,从北方、西北少数民族的“汉化”到汉民族被外族“同化”(旗袍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汉语的发展也不例外,在南北朝之后的隋朝和唐朝,汉语仍有入声字,隋陆法言编的、现存我国最早的一本韵书《切韵》*,将汉语音韵分为207部。但由于陆法言编的韵部分类过细,即使在有唐一代,许多诗人骚客在吟咏用韵时,往往嫌其烦琐,采取邻韵“同用”的办法。直到宋朝刘渊将“同用”的音韵辑录成书,将207韵编成107韵,因刘渊的籍贯是平水,后人也习惯上把107韵叫做“平水韵”。当时官方科举考试“法定”的韵书(一直延续到清朝末科举被废为止),就是以平水韵为范本减韵而成的106韵,直至现代,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第四册附录的诗韵韵部,也是依照这106韵。
   盛唐后出现了词(也称诗余),渐渐替代了源于两汉、盛于初唐的乐府诗,每一首都可唱,流传到现在,说诗词是否“合辙”是衡量诗词作品是否合格的首要标准,所谓“合辙”,就是平仄协律、分阴阳和押韵的意思。但从宋朝开始,语音已在明显地改变,到了南宋,入声字慢慢消亡,上、去声的阴阳不明显,由于上声字、去声字不分阴阳,入声字变成其他三个声的字,令到词就不一定能唱得出来(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词谱里的标调是没有阴阳之分的),于是产生了“替代品”——曲。
   曲其实也不过是词变异的产物(许多曲谱源于词谱,如同名的有《朝天子》、《小桃红》《木兰花慢》等),到后来,词、曲终于分家,词须严守词律(保留入声字、平上去声不分阴阳,但严守平仄格律),以古音韵标调;曲却相对宽松灵活,以当时的口语为主,且可以有衬字(类似现在的拖腔、衬词)。
   宋(辽、金)元时期的三百多年,是传统汉文化受外来文化强烈冲击的三百年,自长江以北、现在中国的北方广阔地区,汉族与北方各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使汉语发生强烈的变化,包括习惯语、用词、语义和语音等方面都有不同的改变。发展到如今,汉语的“调”变化犹烈,在现代普通话里已经没有入声,上声和去声也不再分阴阳。
   诗词创作专用的韵书,如《广韵》《切韵》等,区分平、上、去、入四声,不同的声调有不同的韵。而谱曲创作专用的韵书,如《中原音韵》《词林要韵》等,均依当时的口语编韵,当时的口语已接近现在的普通话了(分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入声字已消亡)。
   * 汉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最古老的韵书是宋大中祥符年间的《广韵》,由陈彭年、丘雍等奉诏撰修,全名为《大宋重修广韵》,共分206韵。《广韵》的语音系统源于《唐韵》,<

SO娱乐城: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べ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べ提现即时到账SO.CC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2
发表于 2003-12-6 22:13 | 只看该作者
好东东!学习了,:)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6-15 06:16 , Processed in 0.07006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