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5|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6、2007年甲科殿试题目及优秀答卷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主题
616

7068

帖子

7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试官

Rank: 10Rank: 10

UID
5518
经验
76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7-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2-23 20: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B>2006年联都试部甲科殿试试题</B></P>
<P>一,应对:(每对句15分)</P>
<P>1,[出句]暖透寒窗,春风悯我攻书苦;(求下联)</P>
<P>2,[出句]集贤兴业,和政惠民,百色祥云飘万载;(求下联)</P>
<P>注:出句2除飘字外皆县以上地名。</P>
<P>补充说明:在句意通顺的前提下,对句可不限制于地名,其他专有名词也可,只要体现双关词义即可;若您暂时没有合适的专有名词时,请首先作为普通意境句来应对。</P>
<P>二,自撰联(单边11~25字):(30分)</P>
<P>主题:颂和谐。</P>
<P>参考资料:(参看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和有关“论和谐”的文章)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9大目标和主要任务。这些目标事关国计民生,可谓给中国勾画出一幅清晰的和谐社会“走向图”。 在未来14年只要踏踏实实奋斗,就一定能实现物质富足、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目标,形成一个人与人、人与单位、社会与政府、人与自然等和谐相处的社会。拟联不要流于空洞的口号,也不必面面俱到,可侧重于某一方面或某一情景阐述和谐之规律或景象,歌颂和谐,</P>
<P>立意积极,形象具体即可。</P>
<P>三,评论(小论文,题目自拟,40分):</P>
<P>内容要求:结合评以下推荐联(20分),并举你自创联1例,阐述你对联律的看法和体会,希望有你独到的见解(20分)。(同时希望在此对高级班教学和联都发展提出你的建议).总字数不少于800字。</P>
<P>推荐联:</P>
<P>1.朱熹:题漳州芝山书院。</P>
<P>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P>
<P>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P>
<P>2。何淡如:珠江即景联:</P>
<P>珠海船如梭,横织波中锦绣;</P>
<P>羊城塔似笔,倒写天上文章。</P>
<P>3。李渔:绍兴越王亭联:</P>
<P>若耶溪上,泛者去来不止,何如游此地乎,静听争流之万壑;</P>
<P>山阴道中,苦于应接不暇,是以建斯亭也,坐看竞秀之千峰。</P>
<P><B>2006年甲科殿试状元答卷(扫地僧)</B></P>
<P>一,应对:(每对句15分)
1,[出句] 暖透寒窗,春风悯我攻书苦;(求下联)
  [对句] 名传金殿,妙笔问谁折桂先。(今音)</P>
<P>2,[出句] 集贤兴业,和政惠民,百色祥云飘万载;(求下联)
     [对句] 绥德靖安,保康肇庆,五台丹凤向千阳。
注:绥德丹凤千阳:陕西。保康:湖北。五台:山西。靖安:江西。肇庆:广东。</P>
<P>二,自撰联(单边11~25字):(30分)
主题:颂和谐。
以小里邻为本,兴仁义,弭纷争,推己及人,自有春风巡四季;
向大时代进军!升精神,丰物质,由民而国,定将盛世写千年。</P>
<P>三,评论(小论文,题目自拟,40分):

主题:【赏析】:</P>
<P>1.朱熹:题漳州芝山书院。
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
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
「逃墨归儒」语出孟子尽心章句下「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墨家自战国兴盛以迄汉武独尊儒术而渐式微,约有四五百年。「开元」即泉州开元寺,位在鲤城区西街。朱熹在漳州芝山建书院,下看开元寺,故说「跨开元之顶上」。上联不仅点来儒家正统和书院大概的地理位置,更在后句隐藏深意,要知儒家思想虽扶正,民间佛教信仰的力量也在日益加深影响,此联即暗点书院育人要比烧香拜佛更有意义,士大夫既归儒,当以儒为思想导师。
「送青排闼」语出王安石「书湖并先生壁」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闼,门也。「天宝」指福建龙溪县西的天宝山。立足书院,远眺天宝山,十二座山峰似要飞来,眼中所见的不仅仅是连绵的青翠好像要送上门来,更有拥抱滚滚苍山的壮观气势入怀。下联明的是从侧面烘托了芝山的耸拔和书院的「高」,暗的是怀抱理想,希望博容天下英才而教之。
「开元」和「天宝」又为唐玄宗年号,更是巧对。
上下前句用典对典,后句皆有隐寓,明指暗陈把一代儒宗的胸怀寄托在这书院对联中。实乃书院对联中之上品。</P>
<P>2。何淡如:珠江即景联:
珠海船如梭,横织波中锦绣;
羊城塔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珠海市位于珠江口西侧,东南面临南海,是重要的通商口岸。上联侧写珠江船只往来络绎的景象,借比喻技巧,把船喻梭,横织波中锦绣,很生动活泼也很形象地烘托出珠海在当时的繁荣。
羊城即广州,更是清末一级通商埠,此下联不再重覆写其对外贸易更繁华的一面,而是把塔喻笔,倒写来天上文章,真乃神来之笔,想像奇特,气势非凡。不仅仅是通商的广州,更是人文的广州!
珠海和羊城都是专有名词,本就可以宽对,此联运用借对技巧,「珠」借音「猪」对「羊」更成工对。
上下通过比喻技巧,适度的夸张手法,把地方商业繁荣和人文风气很精彩的结合成联,笔力流畅不凡是为传世好联。
  
3。李渔:绍兴越王亭联:
若耶溪上,泛者去来不止,何如游此地乎,静听争流之万壑;
山阴道中,苦于应接不暇,是以建斯亭也,坐看竞秀之千峰。
若耶溪上,泛舟来来往往,好不热络。话锋一转!联作者不禁要问,走马观花,到底收获多少?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主题
616

7068

帖子

7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试官

Rank: 10Rank: 10

UID
5518
经验
76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7-28
2
 楼主| 发表于 2008-2-23 20:22 | 只看该作者
<P><b>2006年甲科殿试榜眼答卷(叶落无痕)</b></P>
<P>一,应对:(每对句15分)
1、
[出句]暖透寒窗,春风悯我攻书苦;
[对句]月斜霜枕,蟾影撩人逐梦痴。</P>
<P>2,
[出句]集贤兴业,和政惠民,百色祥云飘万载;
[对句]步月寻梅,踏歌索酒,六州白雪辅三台。
——注:对句除辅字外都是词牌。</P>
<P>二,自撰联(单边11~25字):(30分)
主题:颂和谐。
业兴国自强,才兴国自康;战无虑,和无忧,全凭物质基础。
老及人之老,幼及人之幼;民不争,官不斗,应重文化核心。</P>
<P>三,评论(小论文,题目自拟,40分):</P>
<P>依题目要求,分为三部分作答,相互交叉的内容则尽量不再重复表述。</P>
<P>(一)推荐联评析

1.朱熹:题漳州芝山书院。
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
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
试赏:全联以书院所在地点——开元寺上、天宝山前为中心遣字而成。上联前半分句“逃墨归儒”概括书院之教学宗旨,自许其作为宋儒理学之奠基者与集大成者之胸襟。后半分句以学院跨于寺之顶上,暗写其理学一道高于佛学之意。下联化用王安石诗意:十二座山峰层峦叠翠,从天宝山向书院如排闼般飞来,雄浑壮观。
全联融意入景中,取象遣辞老练精到,整体气宇轩扬,藏自我推许于不动声色之间,尽现宗师风范。
从格律上看,前面三领字中的“年”、“峰”两字同平未替,一是作为领字可从宽,二是此两字实在无字可换,若为适律而损意,高手不为。另本联后分句的平仄安排采用的是按意节更替——构成了1、3、2的音步结构,与目下视为标准的马蹄韵不同。</P>
<P>2。何淡如:珠江即景联:
珠海船如梭,横织波中锦绣;
羊城塔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试赏:全联出彩处在“船梭横织,塔笔倒写”八个字上,“横”、“倒”两字尤得作对深趣。“波中锦绣”、“天上文章”气势可赏,但因是熟笔,略欠新意。
全联写广州,扣题十分紧密,单论联意,中规中矩。
格律上“写”字出,但作者知病而不改却大有文章。按普通看法,此处“写”字换“书”字合律而意并不变,但“书”为阴平且为合齿口呼,诵读时其声必细微而欠响亮,偏偏全句仅此一处为动词,恰是“句眼”之所在,字响能醒全句之神,字沉则有损全句之韵。如此一来,求合律还是求响亮,陷入两难。最后作者还是择取了“写”这一重读响亮之字,显示了不同凡响的勇气——在机械套用联律已成风尚的今天,如果联用于参赛,可能初评就已惨遭淘汰!即非参赛联,若以高手身份拟此出律之句,也难免浅薄者非议了。一叹!
另按:下片起句三仄尾在律诗中亦常见,应无碍。</P>
<P>3、李渔:绍兴越王亭联:
若耶溪上,泛者去来不止,何如游此地乎,静听争流之万壑;
山阴道中,苦于应接不暇,是以建斯亭也,坐看竞秀之千峰。
试析:此联虽是为越王亭而作,但联中只泛泛地以西施浣纱处“若耶溪”略扣越王勾践事,全联基本与越王无关,从扣题上来说略有松脱。上联以“泛者”总括于斯地有关之古今人物,言下之意,谓彼等虽“去来不止”,大体脱不出求名求利之营营辈,倒不如只为静听天籁者能得游胜之真意,写法未脱俗套。下联的“苦于应接不暇”出自《世说新语·言语》“从山荫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直发个人牢骚,并谓仅为坐看千峰而建斯亭,着力处在后七字,但联意与上联基本重叠,略见合掌。
若以上分析无误,则此联之价值并不如其享名之高,有点名不符实矣!或谓此联为李渔所作,恐有错讹,此联大多认为是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所作。
以上为学生个人看法,或全是妄言亦未可知,恭候老师指教。
从联律上看,上下联两“之”字虽无不可,但此处上联“之”字换“于”字当无问题。之所以不换,大概与下联中已用了“于”字有关,由此也可证明此联仅在“艺”字上也有可雕琢之余地,未臻完美。这也可作为非李渔所作之旁证——按李渔乃《笠翁对韵》之编撰者,于联作基本功处断不会如斯草率的!另外本联第一分句的平仄按排显然也是以意节为单位,把四个字作为一个完整节拍的,这也与马蹄韵不符。分句脚的平仄安排也与从平仄竿上截取的句脚马蹄律有出入。</P>
<P>(二)论文:马蹄韵不是联律的唯一标准,更不是完美标准

综论以上各联,艺术成就上的高低一目了然,暂放下不表。但在联律上,三副对联都有一个共同点——与当今公认的标准马蹄韵有出入,这种情况是否绝对不允许呢,学生以为未必!
当今联律标准于句中平仄安排,不外乎下列两种说法。
1、参照诗律,要求句中平仄以两音节为一拍两两交替,如是五言或七言律句则兼论孤平须避。上下联平仄交替点平仄应相反。这就是通常说的马蹄韵。
2、认为对联体式与律诗不同,句子长短不一,强行要求以诗律作联律不科学,且亦会对对联的表意,及入联可用的句材造成极大的限制——因为汉语发展到今天,汉语的成词已不再仅仅是双音词,作为可以用散文句式入联的对联,再只以诗律为标尺明显不合理。这一派主张以意节为平仄交替之根据,即以每一表意小节为一拍,以意节之末一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主题
616

7068

帖子

7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试官

Rank: 10Rank: 10

UID
5518
经验
76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7-28
3
 楼主| 发表于 2008-2-23 20:28 | 只看该作者
<P><b>2006年甲科殿试探花答卷(我心飞扬)</b></P><P>一,应对:(每对句15分)</P><P>1,[出句]暖透寒窗,春风悯我攻书苦</P><P> [对句]香飘陋室,秋桂慕君立志高</P><P>2,[出句]集贤兴业,和政惠民,百色祥云飘万载</P><P>[对句]建武延熙,正德明道,咸平顺治保长安</P><P>注:对句除“保”字外,均为古代帝王年号,可参见《现代汉语字典》:《我国历代纪元表》。</P><P>二,自撰联(单边11~25字):(30分)</P><P>主题:颂和谐。</P><P>上联:寒温常问,执手相扶,欣此厚德载物</P><P>下联:疾馔无忧,助学不辍,感其众爱惠民</P><P>三,评论(小论文,题目自拟,40分):</P><P>内容要求:结合评以下推荐联(20分),并举你自创联1例,阐述你对联律的看法和体会,希望有你独到的见解(20分)。(同时希望在此对高级班教学和联都发展提出你的建议).总字数不少于800字。</P><P>推荐联:</P><P>1.朱熹:题漳州芝山书院。</P><P>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P><P>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P><P>2。何淡如:珠江即景联:</P><P>珠海船如梭,横织波中锦绣;</P><P>羊城塔似笔,倒写天上文章。</P><P>3。李渔:绍兴越王亭联:</P><P>若耶溪上,泛者去来不止,何如游此地乎,静听争流之万壑;</P><P>山阴道中,苦于应接不暇,是以建斯亭也,坐看竞秀之千峰。</P><P>再谈对联的关联点</P><P>  对联联律中,“语意相关”非常重要。因为在网上看联,常看见这么一种现象:部分联友应联,对仗工整,平仄合韵,但却“对”而不“联”,或“对”而少“联”。这说明,这些联友在对联时“语意相关”环节出现了问题。</P><P>  一、对联的关联</P><P>  对联,可以说是汉语修辞学对偶辞格发展到极端的产物。从修辞学角度看,构成对联基础的是对偶辞格。对偶辞格是汉语和汉字特有的一种辞格,它是把通常为两个(多则可为几个,如元代杂剧和散曲中常用的三或四个)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基本相似的字、词、词组、句子并列,用来表现相关的意思的一种辞格。从形式上说,它的基本要求是要对称,同时还要求音节上的和谐相对。从内涵上说,对联要求上下联的意脉必须互相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而不能风马牛不相及,或者彼此孤立,各自为政(当然,对联中的无情对、及诗钟分咏格等是不要求上下联有关联的,但这是对联的特例,大多作为游戏或练习存在,这里不再赘述)。也不能一轻一重,相差悬殊,那样,内容的关联就不密切了。不论何种形式的对联,都要注意语意的关联。如“串对”中下联是上联意思的继续和补充,同时深化上联所要表现的主题;“正对”虽上下联各写一事,各自具有一个完整的意思,但两者又和谐地统一在一个意境之中;“反对”虽上下两联一正一反,但意思相互映衬,把主题表现得更为深刻、鲜明。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幅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比如:一劳永逸长生乐;万象回春大地新(上联是化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苜蓿》句:“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下联则是一般春联句)。此联在平仄、词性方面基本对称,但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P><P>  二、对联的关联点</P><P>  谈“语意相关”,在此我想试着提出“关联点”的说法。对联有关联点吗(“关联点”一词我不知是否有人这么用过,这样用是否合适,不当之处,请各位方家指正)?什么是对联的关联点呢?</P><P>  我认为,除了无情对、诗钟等特殊情况外,对联是有关联点的。这个关联点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也可以是同一个事物、同一个理念,甚至是一种状态、一种氛围、一种气质。总之,这个关联点就如同一把折扇的扇轴,只有围绕它拨动,才能打开一个完整的扇面,否则,要么打不开这把扇子,要么打开的扇子就会破损。因我对关联点一说也正在摸索,不敢给关联点下定义,在此只粗浅地总结一下对联关联点的几个特性:一,它是上下联的交叉点;二,它是上下联内容联系的核心;三,它是整联意境的保证。</P><P>  三、如何找对联的关联点</P><P>对联既有关联点,那又如何去寻找呢?我在此冒昧地将自己总结的一些很不成熟或比较牵强的东西写出来,以期抛砖引玉。</P><P>一是特定命题法。所谓特定命题法,就是根据某一事先指定的人、事、物或命题,来作联。我们先看这两幅对联。第一幅是朱熹的题漳州芝山书院: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第二幅是李渔的绍兴越望亭:若耶溪上,泛者去来不止,何如游此地乎,静听争流之万壑;山阴道中,苦于应接不暇,是以建斯亭也,坐看竞秀之千峰。因这两幅对联均属于就景写联,故其关联点在没写联之前就已特定了。第一幅对联的关联点是芝山书院。值得注意的是朱熹的题漳州芝山书院,面上关联点是书院,实际关联点是儒家思想。对联上句从“逃墨归儒”入题,巧妙表明原先的佛家寺院所在地,现在也开设了用以弘扬儒家为主的书院。有意思的是朱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主题
616

7068

帖子

7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试官

Rank: 10Rank: 10

UID
5518
经验
76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7-28
4
 楼主| 发表于 2008-2-23 20:43 | 只看该作者
<P><b>2007年度甲科殿试题目</b></P><P>题一:意境应对(15分)</P><P>出句:云展长笺,孤峰直笔书天意</P><P>题二:情景应对(15分)</P><P>某联友,趁国庆长假期间出外旅游,欲访幽静之寺院,寻古人之遗迹,发思古之幽情。见某古刹,为招揽游客,烘托节日气氛,条幅高挂,彩旗飘飘,院内外摆满鲜花,游人如织,车水马龙,全然失去了佛门的幽静,有点失望。他边想着常建的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罄音”,边发表感慨,随口咏了一句上联(如下出句)。恰好被旁边一人(不知是和尚还是居士、游人)听到,也对了一句下联。令诗人大加赞赏,视为知音,于是二人结伴而游。如果在旁听到的是你,会如何应对?</P><P>出句:逢节遍人潮,听古刹声嚣,千年曲径幽安在?</P><P>题三:拟联:单边字数7字以上(20分)</P><P>温家宝总理的诗《远望星空》寄语学子:“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请你根据此诗意境,写一联相赠学子。</P><P>题四:拟联:单边字数11字以上。(20分)</P><P>南京的秦淮河古名为“淮水”。它的源头有两处,东部源头出自句容县宝华山,南部源头出自溧水县东庭山,两个源头在江宁县的方山埭交汇,从东水关流入南京城,再从西水关流出,注入长江,全长约110公里。秦淮河有内秦淮、外秦淮之分。流入城里的内秦淮称为“十里秦淮”,素有六朝金粉之誉。两岸全部是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飞檐漏窗,雕梁画栋,加之人文荟萃、市井繁华,组成了最能体现金陵古都风貌的秦淮人家。据说秦始皇东巡时途经金陵,偶经这条河段,听风水先生说此地乃圣地,该城有王者风范,是藏龙卧虎之地,龙头就藏在方山,只有断方山龙脉,才能保皇位,秦始皇为了泄金陵之王气,故将此河改姓秦,称之为秦淮河。历史上的秦淮河充满了胭脂气,那酒家和歌楼是必不可少的。一首“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便是泛舟秦淮河前的第一感觉。“桨声灯影连十里,歌女花船戏浊波”、”画船萧鼓,昼夜不绝”的秦淮河自古两岸簇拥着贵族世家,文人墨客穿梭不停,富贾云集,青楼林立,画舫凌波,《桃花扇》中所言“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正是绝喻。朱自清和余平伯的同题文章《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近代人首先被刻录下来的秦淮河印象。黄金周中秦淮河上画舫穿梭,夫子庙里游人如织。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景区的大成殿、民间艺术大观园、江南贡院、瞻园、李香君故居、中华门城堡、白鹭洲公园等景点迎来人流高峰。其中,水上游览线的生意特别好,画舫、游船从早跑到晚,众多游客让画舫上一直面带微笑讲解的导游小姐,忙得不可开交。游客荡舟湖上,水、寺、亭、台、楼、阁、桥等自然和历史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令游客流连忘返。
  请为秦淮河上的游船题一幅联,用来替船家招揽国庆黄金周来此旅游的游客。</P><P>题五:评联,赏析。(30分)</P><P>下面2联是从“庆新春《联都》有奖对联创作大赛”第三题“名山胜迹”前二十名作品中选出的。从立意、构思、技巧、遣词用字、联律等等方面分析其得失,同时论述一下风景名胜联写作技巧,要点,或心得:限800~1000字。字数不合规定酌情扣分。</P><P>①苍山开慧路,洱海渡慈航,三塔朝宗归净土;梵呗示真如,天花呈妙象,万方崇圣悟禅缘。</P><P>②倚苍山雪影,枕洱海涛声,柱地撑天,三塔巍然成鼎足;溯佛国渊源,袭皇家气脉,抚今追昔,千年仰止证禅心。</P><P>附原比赛题目:三、名山胜迹——请为大理崇圣寺三塔写联:大理皇家寺院——崇圣寺位于大理以北1.5公里苍山应乐峰下,背靠苍山,面临洱海,三塔由一大二小三座佛塔组成,呈鼎立之态,远远望去,雄浑壮丽,是苍洱胜景之一。现今的三塔寺公园,雄伟壮观,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再加上气势磅礴、金碧辉煌的庙宇,虽然时间已过去1300余年,她依然不卑不亢,亭亭玉立在奇山秀水之间,请为大理崇圣寺三塔写一副联。</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主题
616

7068

帖子

7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试官

Rank: 10Rank: 10

UID
5518
经验
76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7-28
5
 楼主| 发表于 2008-2-23 20:47 | 只看该作者
<P><b>2007年甲科殿试状元答卷(后弦)</b></P><P>题一:意境应对(15分)</P><P>出句:云展长笺,孤峰直笔书天意</P><P>对句:月悬明镜,静水虚怀洞世情</P><P>题二:情景应对(15分)</P><P>出句:逢节遍人潮,听古刹声嚣,千年曲径幽安在?</P><P>对句:清心即佛土,忘红尘利扰,几处疏钟静自生。 </P><P>题三:拟联:单边字数7字以上(20分)</P><P>望星·寄语学子</P><P>暗夜无名,甘把青春燃寂寞</P><P>寒星寄意,誓将热血报轩辕</P><P>题四:拟联:单边字数11字以上。(20分)</P><P>繁华流不尽,更兼河上游人,水底灯影,十里香风传笑语</P><P>历史转成空,惟有旧时轩榭,当年画舸,一痕脂月荡波心</P><P>题五:评联,赏析。(30分)</P><P>苍山开慧路,洱海渡慈航,三塔朝宗归净土;</P><P>梵呗示真如,天花呈妙象,万方崇圣悟禅缘。</P><P>上联 “苍山”、“洱海”、“三塔”扣题,点明佛塔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其建筑特征,但又并没有停留在对实际景物的描绘上,而大胆将其与佛教典故相结合,“慧路”、“慈航”、“净土”数语,意蕴丰富;下联则虚宕一笔,表现对佛家思想及崇圣寺的推崇与赞美。全联虚实结合,举重若轻,给人以丰富联想;运用句中自对,五-五-七结构,收放有致,工稳大方。尾句嵌入寺名“崇圣”浑然天成,毫无斧凿痕迹,也是本联的一大亮点。</P><P>倚苍山雪影,枕洱海涛声,柱地撑天,三塔巍然成鼎足;</P><P>溯佛国渊源,袭皇家气脉,抚今追昔,千年仰止证禅心。</P><P>上联写景,前半部分写周边环境,用“雪影”“涛声”作衬,一圣洁,一雄浑,为佛塔生色不少;后半部分更以夸张手法写出了佛塔的独特外观和雄伟气势,可谓匠心独运;下联则追溯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尾句更直接点出了景仰赞颂之意。本联同样采取了句内自对的形式,并运用领字,使全联气势充沛,一气呵成。联风泱泱大度,值得一读。</P><P>在此基础上,谈谈本人对风景名胜联写作的两点粗浅认识:</P><P>一、切景。风景名胜联多镌刻悬挂于山水园林、楼台寺院等处,是风景胜迹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谓景因联生色,联因景垂名,二者相得益彰。因此,写风景名胜联要把握准景物的独特神韵,使人产生强烈共鸣和认同感。那么,如何具体在写作中做到贴切传神呢?</P><P>首先,需要细心观察发掘所写风景独特之处,用生动凝练的语言加以刻画点染,切忌面目模糊,“放之四海皆准”。如济南大明湖联:“舟行着色屏风里,人在回文锦字中”就是湖面为荷塘、芦港所隔,舟行须诘曲随之的生动写照。</P><P>其次,需要对风景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人文状况作深入的了解,由此入手写作,引发人们的联想。如“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一联,自是舍岳阳楼其谁。</P><P>第三,可巧运嵌字、典故明确指向。如杭州西湖冷泉亭: “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嵌“冷泉”之名和“飞来峰”之典,历来为人们所称诵。</P><P>二、立意。任何一副好的对联都需要有明确、深远的主题,名胜风景联更是如此。如果仅仅立足于景物的描摹忽视了内在的精神气质,这样联毫无性灵可言,自然无法激起人们的共鸣,更谈不为山水生色了。</P><P>首先,立意要健康、积极。风景名胜大多历经千百年朝代更迭,人事改换,其成败得失往往一目了然。作联时应具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心态,从历史的高度来看待问题,多写些展现时代风貌,表达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赞颂之情的作品。如上面所引岳阳楼联,读罢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P><P>其次,立意要新颖,独到。风景名胜处历来题咏无数,想要从中脱颖而出,必须见人所未见,写人所未写,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如成都武侯祠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赞颂中有反思,议论精辟独到,发人深省。</P><P>当然,想要写出好的作品,仅靠以上两点是远远不够的,精妙的构思,高超的技巧,生动的语言,严谨的格律等都非常重要,但这些都是对联创作的一般规律,所以不在这里多作说明了。</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主题
616

7068

帖子

7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试官

Rank: 10Rank: 10

UID
5518
经验
76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7-28
6
 楼主| 发表于 2008-2-23 20:51 | 只看该作者
<P><b>2007年甲科殿试榜眼答卷(物生有两)</b></P><P>题一:意境应对(15分)</P><P>出句:云展长笺,孤峰直笔书天意;</P><P>对句:地陈巨筘,两曜穿梭织自然。</P><P>注:筘,古代织布机上的重要部件,代指织布机。两曜,太阳和月亮。整个下联的意思就是,大地陈列一张巨大的织布机,日月两曜就像织布机上的两只梭子,共同纺织大自然这匹其大无匹的布匹。织:古仄声。</P><P>题二:情景应对(15分)</P><P>出句:逢节遍人潮,听古刹声嚣,千年曲径幽安在?</P><P>对句:举头皆背影,看天台路堵,万籁桃源美几多?</P><P>注:背影:是指旅游景点游客人流如潮,往来如织,只看到熙熙攘攘的背影。天台、桃源:以东汉刘晨和阮肇在天台山采药迷路误入桃源洞遇仙女的事借指旅游胜境。万籁:本义是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在此偏指拥挤的人群、嘈杂的人声。下联意思是,不管多么美好壮丽的风景区,只要人流一多,甚至超限度开放游览人数,就只能看到人头攒动,到处堵塞拥挤,再好的景致都荡然无存了!</P><P>题三:拟联:单边字数7字以上(20分)</P><P>浩瀚苍穹,灿烂星空,天道幽深昭我辈;</P><P>峥嵘时代,辉煌事业,中华崛起看青年。</P><P>注:中华对天道、青年对我辈等,都是宽对。我想没有哪个中华儿女会否认或说不希望“中华”对应“天道”吧!</P><P>题四:拟联:单边字数11字以上。(20分)</P><P>请为秦淮河上的游船题一幅联,用来替船家招揽国庆黄金周来此旅游的游客。</P><P>烟柳石桥,六朝胜境今犹昨;</P><P>雕楼画舫,十里秦淮古亦新。</P><P>注:昨,古仄声。古亦新,是说十里秦淮河两岸的明清建筑,寺、亭、台、楼、阁、桥等防古复古建筑飞檐漏窗,雕梁画栋,粉墙青瓦,整新如旧,古香古色。因为很多都是近年修复的,所以虽然古旧,但也是新的“旧”,所以置身其间,让人感觉今犹昨。</P><P>题五:赏析与论述。(30分)</P><P>[赏析]:</P><P>(1)①苍山开慧路,洱海渡慈航,三塔朝宗归净土;</P><P>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P><P>梵呗示真如,天花呈妙象,万方崇圣悟禅缘。</P><P>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P><P>首先从音韵格律方面来看,如我标示的,此联格律工整。</P><P>因为崇圣寺是佛教建筑,所以上联从苍山、洱海、三塔入题,以开慧路、渡慈航、朝宗、归净土来双关表现崇圣寺的佛教法力功德象征。以具体的实物拟人,生动形象,让人产生真实可信的现实的认同感。</P><P>然后下联就基本使用佛教用语或典故了,如梵呗、天花、真如、妙象、悟、禅缘等,虽然说的也都是抽象的物象,但也运用了比拟的表现手法。因为上联已经让人对崇圣寺的物象象征产生认同,所以下联就顺理成章的介绍崇圣寺具有的更多的佛教功德,也会让人容易理解。</P><P>相对于苍山、洱海、三塔的具体物象,慧路、慈航、朝宗、净土等佛教用语无疑是抽象的虚物;但从上下联来看,上联又是写实,下联务虚,上下联上实下虚、虚实相生,交相辉映,相映成趣,相得益彰。</P><P>但是此联也有一点美中不足的重要瑕疵,就是“苍山开慧路”这句话拟人失实。为什么呢?因为崇圣寺和三塔背靠苍山,面临洱海,且不说洱海需要慈航渡,单就说苍山是一座绵延几十公里的山脉,是大理城市东北部的一座天然屏障,虽然不至于高不可攀,但也不能说是开了慧路,所以这个比拟相对于实际情况来说不是很恰当。</P><P>(2)②倚苍山雪影,枕洱海涛声,柱地撑天,三塔巍然成鼎足;</P><P>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P><P>溯佛国渊源,袭皇家气脉,抚今追昔,千年仰止证禅心。</P><P>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P><P>也先从音韵格律方面来看,如我标示的,将“倚”、“枕”、“溯”、“袭”作为领字来看,此联格律也很工整。</P><P>上联从空间上描写三塔的地理位置和具体形态,下联从时间上介绍了崇圣寺的历史渊源,时空并举,虚实相生,全面的介绍崇圣寺和三塔,让人在未看到三塔之前就对三塔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不由的在脑海中浮现出三塔依山面水雄浑壮丽、巍然鼎立的样子。</P><P>整体说来,这副对联写的很有声势,是非常成功的。</P><P>[论述]:关于风景名胜对联写作的一点浅见</P><P>关于风景名胜对联的写作,很多对联书籍都介绍了写作方法和技巧,不外乎写景抒情、吊古论今、议事抒怀等三种表现手法和各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景物空间对比、色彩映衬的处理,五官感观感觉的交互表现,以及在立意、构思、措辞、用典、情景、意境等明暗要素上的恰当的处理。</P><P>这些方法或技巧,讲得都很全面透彻,也是随处可见的,大家都知道的,都快成为老生常谈的东西了。</P><P>但是我认为这些东西,并非是无往不利的制胜法宝,如果仅仅知道这些方法和技巧,而不会具体灵活运用,也并非好事。在实际的写作中,各种风景名胜古迹都有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具体的特点,比如说都有不同的自然、历史、文化、社会背景,这就要求我们要综合灵活的运用各种写作方法或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主题
616

7068

帖子

7

精华

6万

积分

联都元老

联都试官

Rank: 10Rank: 10

UID
5518
经验
7684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65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7-28
7
 楼主| 发表于 2008-2-23 21:01 | 只看该作者
<P><b>2007年甲科殿试探花答卷(独酌)</b></P><P>题一:意境应对(15分)</P><P>出句:云展长笺,孤峰直笔书天意</P><P>对句:峡持一线,轻筏横梭织梦屏</P><P>题二:情景应对(15分)</P><P>分析:二人后可结伴而游,则此人为居士、游人的可能性居多。故不可以僧佛角度对也。对者被视为知己,则应与出联者有着共同的爱好或兴致,即“访幽静之寺院,寻古人之遗迹,发思古之幽情”。既然题目给与提示,则揣摩对联者意境,以流水对之:</P><P>出句:逢节遍人潮,听古刹声嚣,千年曲径幽安在?</P><P>对句:得缘思物理,若禅心意静,一偶雕栏趣可寻!</P><P>题三:拟联:单边字数7字以上(20分)</P><P>上句:讴歌天地,仰星空妙象庄严,可纳浩然正气</P><P>下句:盘点古今,探真谛虚怀求索,当师卓尔完人</P><P>题四:拟联:单边字数11字以上。(20分)</P><P>上句:十里秦淮,兰舟约梦,灯影里君摇桃扇;</P><P>下句:六朝粉黛,绿水留痕,桨声中妹托香腮。</P><P>注:“桨”亦有借音作用,可理解为导游的“讲解”</P><P>题五:评联,赏析。(30分)</P><P>联题大理崇圣寺三塔,其中通常涉及禅佛、历史、大理典型的风景(风、花、雪、月)通常采用写景、抒情、吊古、论今、议事、等手法。如果将胜迹联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则该两联属于人文景观范畴。</P><P>① 苍山开慧路,洱海渡慈航,三塔朝宗归净土;</P><P>   梵呗示真如,天花呈妙象,万方崇圣悟禅缘。</P><P>立意:</P><P>联题大理崇圣寺三塔,因所题是皇家寺院,故通常会涉及禅佛、皇威、历史、大理典型的风景等。本联是一副比较典型的胜迹联,颂扬大理风光以及佛法。风格高古、洗练。意境上为咏赞。</P><P>构思:</P><P>塔是梵语的译音,言塔必言佛。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融合在风花雪月之中。故周边风景可成为主题的衬托。上联以典型风景苍山、洱海起笔,再写三塔;使风景与佛学交融。下联主要写佛、禅。礼赞佛学万象。以比喻方式咏赞主题。全联的构思恢宏,高远。惜除了用典“朝宗”、“崇圣”之外,构思未出奇、出新。咏赞的内容比较大众化,主题深层的挖掘有限。本联,在让人感觉不错之外,缺乏令人深思的成分。</P><P>技巧:</P><P>联句紧抓与主题相关的各个元素,构建它们的相关与和谐。上下联三个分句各自协调,连贯,顺畅,亦可视为自对,由于内容上的一致性,这样理解使结构更加严谨。就上下联各三个分句而言,如链结环环相扣,遣意流畅。</P><P>上联用词自然,开阔。令人立觉苍山有路可通妙境,洱海清澈可净心灵。顿时产生对大理山水的崇敬。联句以议景抒怀方式,圆润地将景观与佛法无缝地嵌接在一起,寓意饱满。</P><P>下联词句祥和、曼妙;如见佛祖低眉信手,天花妙像,万方朝宗。以咏赞方式令人对万千佛法产生向往和敬畏。笔者遣词功非一般。</P><P>上联中“苍山、洱海、三塔”引导的三个分句有自对的并列关系,所描述的内容为“景观+佛法”。下联中“梵呗、天花”与“万方”三句自对并列的结构不明显,且所述内容基本都在“佛法”的范畴。这样在结构上略有不同,且使得上下联内容对比略微失衡,但瑕不掩玉。</P><P>遣词:</P><P>遣词优雅、华丽。词句与意境的融合恰到好处,如行云流水。全联偏重佛教用语,佛联的成分居多。有些字可再炼。如上联中“慧”字是否为“惠”之笔误。我以为“惠”在此处更贴切佛学境界些。</P><P>联中第三分句中“三塔朝宗归净土/万方崇圣悟禅缘”,上三借用万佛朝宗之典(据说是一阳指中的第十式,又有说天龙寺万佛朝宗之布局,天下无二)。下三借用“崇圣寺”之崇圣二字,构成“万方崇圣”,可谓独具匠心。</P><P>但上三中,“归净土”的“归”字可再炼。天龙寺三塔至今犹存,何以归净土?若我可能会用“生”字。下三中“万方崇圣”的“圣”字因借用崇圣寺名,故应指“帝王”,故有“敬皇威”之意。虽“圣”字亦可引申有仙佛之意,但多少与“悟禅缘”有所偏失。</P><P>联律:</P><P>联律古今皆宜,以律句撰写,对仗和谐、替对准确。</P><P>② 倚苍山雪影,枕洱海涛声,柱地撑天,三塔巍然成鼎足;</P><P>   溯佛国渊源,袭皇家气脉,抚今追昔,千年仰止证禅心。</P><P>立意:</P><P>意境上为咏赞,立意高古、气势恢宏。在突出主题的前提下,呼应大理典型的人文景观,烘托出三塔的气势磅礴,以及佛法的幽远和深邃。</P><P>构思:</P><P>上联以三塔拟人,采用写景抒情中的夸张法、写塔而抒怀,感叹;借苍山、洱海美景特征,突拔三塔的巍峨。以鲜明的主题渲染了大理美景,气韵流畅,字意磅礴;让人如临其境。</P><P>下联着重写崇圣寺,采用吊古论今方式,溯古而礼赞;崇尚佛法的奥妙,渲染寺院的高贵,寓意丰满。令感寺院气宇轩昂,令人仰止。联势对比均衡,技法娴熟,意境一脉贯穿。</P><P>联句工、稳、贴、切、然未出新奇。其中的比喻、采景比较大众化,在主题深层的挖掘,历史渊源的吟诵深度不够。本联主要是抒情,令人深思的成分不明显。</P><P>技巧:</P><P>联句结构平稳、和谐,节奏铿锵,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主题
6995

4万

帖子

68

精华

44万

积分

联都金牌会员

联都网站荣誉站长

Rank: 6Rank: 6

UID
9
经验
62566 点
威望
12 点
在线时间
130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20
8
发表于 2008-2-24 23:17 | 只看该作者
云卷辛苦了,:)
潇洒吟怀看楚天,湘江水逝忆华年。
妃竹无语还摇曳,子规声里雨如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6-13 11:50 , Processed in 0.10506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