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62|回复: 7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曲江诗联》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3552 小时
主题
258

2355

帖子

5

精华

1万

积分

联都进士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21185
经验
305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55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5-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 03: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帖自:http://www.yinglian.org/bbs/showtopic-98860.aspx

花魂鸟梦:有幸得到一散人赠送的《李曲江诗联》,很喜欢里面的联句。据散人介绍,此书不在市面上发行,为了让更多的联友分享其中的好句,所以敲上来大家共享。

李曲江,男,1921年生,湖南益阳沅江市泗湖山镇三洲咀村人。现为益阳市楹联家协会名誉理事、沅江市楹联家协会常务理事,古典文学功底深厚,楹联艺术造诣精深。《中国农民报》等多家媒体曾对他的事迹予以报道。2006年1月21日,湖南省楹联家协会在益阳宾馆隆重召开了李曲江楹联艺术研讨会。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主题
10

646

帖子

1

精华

527

积分

荣誉版主

神兽派“蟾宫兔”

Rank: 6Rank: 6

UID
17328
经验
52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7
70
发表于 2010-12-11 13:15 | 只看该作者
十、青山夕照

从1981年起的二十多年,是李曲江一生中最顺利的时期。这段时期,也是他创作的繁荣时期。他没有压力了,他活得洒脱了。他自身的天赋好,人又勤奋。稳定的社会秩序,繁荣的社会经济,是李曲江成功的外在条件。下面,我们来看看他的影响:
1995年4月29日,《益阳日报》报道了他的事迹;
1995年,他在全国首届“凌云杯”楹联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1995年8月27日,《农民日报》第三版刊登了张辛汗先生撰写的《农夫风采》,介绍了李曲江先生及其对联。
2000年5月,李家在沅江市“三百工程建设”活动动中,荣获“书香人家”光荣称号;
湖南卫视“乡村发现”栏目主持人李兵前后四次登门采访;
2006年年初,由湖南省楹联家协会主办、益阳市楹联家协会承办,在益阳召开了“李曲江楹联艺术研讨会”。
……
另外,他的许多对联被各种杂志和网页转载,有的在各地的风景区镌刻。全国各地的诗朋联友纷纷致信:有的表示羡慕和敬仰,有的要求先生指教。长沙、靖港、汉寿等地经常有人慕名前来请他撰写对联。湖南省楹联家协会的负责同志、中共益阳市委的领导同志、沅江市的各级领导干部多次登门看望。李曲江说,最热闹的那次,他的门前停了八台小车。
李曲江是一个农民(一个不折不扣的农民,他终生在农村劳动,连最简单的记工员也没当过),农民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养活了我们。李曲江又是一个艺术家,为我们、为我们的后代子孙提供了最为优秀的艺术珍品!
李曲江不但自己勤奋创作,还善于培养新人。在他的影响下,附近的老师汤建辉,医生谭汉期、陈恩道,农民陈芷香、陈星耀、陈敬凡等都善于吟诗作对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一代一代的流传,中华民族的文化后继有人!
李曲江的一生是不幸的:自然给了他太多的磨难,历史和他开了不小的玩笑……
李曲江的一生是幸运的:上苍给了他健壮的体魄和创作的禀赋,洞庭湖的博大雄浑又给了他创作的灵感,历史最终还给他一个清白,并给了他怡然自乐的桑榆晚景……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李曲江所受的磨难又何止这些!而他也终究承担了“大任”,他成材了,成功了!今天,李曲江名扬全国,知道李曲江的人很多。我们相信,一百年后,有人记得这个名字;一千年后,有人记得这个名字。只要有中国对联文化的存在,就有李曲江这个名字的存在!王侯将相,有几人能至于此乎?
以拙笔而写名人,借日光而称月亮。对老人的采访和诗联整理工作已近三个月了!敬以此文,表达对先生的无限崇敬!遥祝老人家夕阳如画,寿比南山!

                                           湖南益阳曾敢想记
                                                2007年8月8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主题
10

646

帖子

1

精华

527

积分

荣誉版主

神兽派“蟾宫兔”

Rank: 6Rank: 6

UID
17328
经验
52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7
69
发表于 2010-12-11 13:15 | 只看该作者
九、轰动长沙

1985年5月,四哥在长沙住院,李曲江前往护理。病房里的病友除了他四哥外,还住着两个:他们轮流看着一本新书,李曲江好生羡慕!
几天以后,两人都把书读完了,李曲江便试着去借来阅读。原来长沙天心阁公园重修了,这是向全国各地征集到的关于天心阁的楹联集粹。李曲江一一细读,从当天中午读到半夜,又从次日早晨读到中午时分。他把书还给外出回来的病友时,对方回道:“老头子,书看完了?”
“看完了。”
“那你觉得怎么样?”
“ 好是好,但是总的来说缺少一种气势,没有突出天心阁巍峨高耸的形象。”
“喂,老头子,你不是开玩笑吧?这次征联,中国的几千知识分子参加了。这本书仅仅是从中挑选了六百副。人家的不好,那你来一副吧!”
李曲江知道,人家是在讽刺他:一个乡下老头,居然敢说人家知识分子的不好!
但是李曲江憋不下这口气:自己说的倒是实话,人家却话中有话,瞧不起我这个农民哦!
他躺在病房的睡椅上想啊想:天心阁,天心……要突出其高,才能和阁的名字相称啊!
日暮时分,那位外出的病友回来了。
“老头子,对联写好了吗?”
“想是想了一下,我没带笔,也没带纸。”
“好,那你说吧,我来给你记。”
他掏出笔记本。李曲江念,他写:
登阁上青霄,回首潇湘,是谁将衡岳洞庭和盘托出;
写完上联,他“啊”了一声。
“怎么啦?要不得?”
“不,老人家,太好了,”他递过一枝香烟说,“请您赶快说下联。”于是在他的笔记本上又出现了一行文字:
举头近红日,寄身天地,待我把白云明月信手拿来。
“哇,快来看,天心阁的对联。”他写完,拍着床上的同伴说。
“看过了。”
“不是的,这位老人新写的。”
床上的同伴急忙坐起,两人惊叹不已。
这时,有人敲门进来:“张教授,有新闻吗?”
“没有。”张教授回答。记者转身。
“喂,慢点。这位老人家有新对联。”
记者一看,大加赞赏。问他姓甚名谁,年龄多大……
就这样,《长沙晚报》抢先(1985年5月16日)刊登了这副对联,上面还附有专家的评论。接着,《东方时报》等几家报刊杂志又作了转载!
    对联轰动了古城长沙,记者们纷纷争相寻访医院,但老先生早已回沅江乡下去了。
1993年,湖南第一师范举办“三庆”活动:纪念毛泽主席诞生一百周年,校庆九十周年,纪念毛泽东离校八十周年。老校长周仁济先生为对联的事好不着急!问及诸多教授,都不愿意接受撰联任务。没有办法,他只得写信请李曲江先生出来了。校长亲自写了四次信,曲江先生没有去,他说:“省府长沙人才济济,我算老几?”老校长望眼欲穿,又拜托曲江先生在长沙工作的外甥女写了八封信,最后还寄来了路费。李曲江先生觉得,还不去实在对不起人家了。到长沙的当晚,他便写下一联:
兴学育才,一校非天阊帝阙;
风骚文采,有生超汉武秦皇。
第二天,他便回乡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主题
10

646

帖子

1

精华

527

积分

荣誉版主

神兽派“蟾宫兔”

Rank: 6Rank: 6

UID
17328
经验
52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7
68
发表于 2010-12-11 13:13 | 只看该作者
八、楼题黄鹤

李曲江没有离开过劳动,没有离开过读书和创作。文革期间,一切破旧立新,他不能再读古典书籍了,便吸取以往的教训,来了一个“与时俱进”:潜心研究《毛泽东选集》和《毛泽东诗词》。在写作中,他歌颂生产,歌颂时代,并且尽量化用毛泽东诗词中的句子。1975年,在矮围漉湖工地上写的两首诗和一首词就是表现得非常突出:其中“大寨”、“工农兵学渔林牧”、“革命干劲争上游”、“钢铁姑娘”等词句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变通途”、“瘟神”、“翻天覆地银锄落”、“素裹红装”、“铁臂摇”、“心潮卷巨澜”、(洞庭湖)“边红一角”、“风流人物看今朝”等词句都出自毛泽东诗词。
几十年来,他除了到老家泉交河看看外,没有外出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不是地主了(其实他本身就不是地主),多年来压在他头上的大山倒了。他春风得意,吐气扬眉!劫后的河山依然美丽?外面的世界精彩依然?他要到外面去看看。
1981年秋收以后,他终于动身了。他从沅江出发,经岳阳,到武汉,下南京,游上海……一去就是二十多天,游遍了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路行来,处处在奇山异水。他感叹沧桑历史,赞美锦绣河山,诗潮澎湃,情不自己!回来一统计,这次写了诗联作品三四十件!
登上黄鹤楼时,面对滔滔的长江流水,李曲江心潮翻滚。是啊,他曾经被专政,他曾经被活埋,今日能站在这千古名楼之上,眺望日夜奔腾的长江,回首千来历史,此生谁料!
见到壁上挂着的游客留言本,他心里痒起来了——他想去写写对联!可是,那位漂亮的小姐望了他一眼:满是皱纹的脸,粗糙得如同松树枝的手……
“你是什么人?也要留言?”小姐惊讶道。
李曲江笑了笑:“小姐,我是农民,想写一副对联。”
“农民?农民也要留言?还要写对联?没听说过!”
“你们并没有说农民不能留言呀!”
“我们也没有申明农民可以留言呢。”
……
这下可热闹了:周围的游客围了上来,有的说农民当然可以留言,他们同样出了钱;有的说农民斗大的字不认识一箩筐,没有必要献丑了……
听到吵闹声,经理出来了。问明原因,她一面赔不是,一面亲自铺好宣纸。只见李曲江挥毫泼墨,几行遒劲有力的行书大字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客中携卷此登楼,慨楚汉大江,流不尽崔李才华、孙刘霸气;
劫后凭栏休看剑,愿炎黄新裔,都具有康梁学识,黎蔡雄风。
“好!”
所有的人惊呆了!那位小姐也满脸通红,低下了头……
过小姑山时,他与了七律一首和对联一副,其对联是这样写的:
大雨浴芳肌,怕皓月窥容,多累乌云悬锦帐;
长风凌弱质,奉天公垂念,屡教白雪送轻裘。
在这里,作者通过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营造了多么美妙的意境!这副对联很快就传开了:当时武汉的一所大学还邀请他去执教呢。他谢绝了:现在的农村形势这么好,何必在这垂暮之际再出山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主题
10

646

帖子

1

精华

527

积分

荣誉版主

神兽派“蟾宫兔”

Rank: 6Rank: 6

UID
17328
经验
52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7
67
发表于 2010-12-11 13:13 | 只看该作者
七、不堪回首
回想起那段历史,李曲江深有感叹地说:“真的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是啊,他在政治上遭受凌虐,经济也抬不起头来。
他终年劳动,没有离开过土地。1976年,他和大家一起修鱼池。中秋节到了,放三天假。领导说:“李曲江,你家里人多,事情有人料理,你就留守工地吧。”他“闻弦歌而知雅意”,默默地接受了任务。他闲不住,时时刻刻在工地上整理土方。
在那个靠工分吃饭的时代,李曲江是这样的勤奋劳动,一年到头来,工分只有三千多分。而一般的男劳力高达四千多分,有的甚至五千多分!一次,他要求看看详细,谁知人家反问道:“你够资格吗?告诉你,贫下中农当家!”他无话可说,谁叫他是地主呢?谁叫他是专政的对象呢?
不但如此,李曲江还遭受了人生最伤心的打击:1968年,因高烧致残的二儿子因无钱医治而离开了人世;1972年,与他几十年风雨同舟的结发妻子,因无钱治病,抛下自己的家永远的走了!他自己得了胃病无钱医治,靠好心的医生给点儿药物;女儿子重病难医,在七十年代末撒手归天了……
人生呀,你还有多少磨难没有降临到他的头上呢?李曲江是一条汉子,他硬是挺过来了!大难不死,必有鸿福;风雨过后,才见彩虹。
然而,李曲江是这样的豁达:谈起这些,他显得那样的轻松。他感到自豪:“我算什么?刘少奇、彭德怀、贺龙……他们是角色啊,可是一个个离开了,我幸运,我走过来了。”1995年的一天,张辛汗先生问他:“对以往的事情,你现在是怎么想的?”他笑了笑没有回答。第二天,他给了一首诗给张辛汗先生:
不探地来不探天,安闲自在度余年。
难留今日三分气,不想当年那百钱。
草草乾坤随草绿,花花世界任花妍。
凡人学得仙人样,硬说仙人不是仙。
(注:探,益阳方言,理睬之意,“不想当年那百钱”,出自沅江俗语“收起你那百钱”意思是不要说了,以阻止人家发话)
这是何等乐观的精神,这是何等豁达的胸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主题
10

646

帖子

1

精华

527

积分

荣誉版主

神兽派“蟾宫兔”

Rank: 6Rank: 6

UID
17328
经验
52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7
66
发表于 2010-12-11 13:13 | 只看该作者
六、历史玩笑

有的记者在报道李曲江时,说李家解放前是泗湖山一带颇有名气的大户。因此,下面让我们暂时把镜头掉转过来:
李家在刘公局作田时,家境略有起色。父亲李昌贵不愿子子孙孙长期租佃,就省吃俭用,于1928年在泉交河买田近五石(一石为6亩3分),此时家中积蓄全部花光。次年春天,全家得病,当时为了治病,家里只得将田租出:不收租,但庄钱要高(即以庄钱之息抵租)。因钱不够,李曲江的三哥还是离开了人世。到1939年,李家才借钱退庄。1944年,李家才子佳人还清因退庄所欠下的债务。
这段时间,李曲江一直在刘公局租种。直到1944年,刘公局因地势低洼而废,他来到现在所居的泗湖山租荒开垦,每年交地租60担。
1949年解放时,李家在泉交河有田30亩,山33亩,而全家人口共33人。土改干部认为,根据当地的政策,李家只能划一个自耕中农。但是,工作怎么能够开展呢?整个大河塅的其他农户更加贫困呀。
中国人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学得太好了:人家都说鸡是四只脚,惟独你说是三只,错得不多,给你一个奖!另外,中国人还喜欢玩数字游戏,要划百分之四的地主富农!
这样一来,李家就自然地成了当地的地主——这是历史给李曲江开的第一个玩笑!
在泗湖山这边,李曲江本人被划上了中农。所以,从1949年~1966年,他在政治上可谓是“平安无事”。1967年清理阶级队伍时,当时的华田公社(原泗湖山为区,辖华田、光复、洞庭、东方红四个公社)主席汤坤山、陈映清、熊寿山,秘书龚景洪和村长陈少启等人经过了40天的反复调查,确认李曲江只能划个上中农。但当时的生产队长认为:这个姓李的,他父亲就是地方,他为何不是呢?他不划地主,我这个队长就不当了!
有的人啊,总喜欢把手中最小的权力,发挥到最大的作用!
一张条子递到了李曲江的手中:
李曲江由上中农划为地主阶级。
                       华田公社革命委员会(盖章)
                              1967年*月*日

从此,李曲江开始了被游斗的生涯。他的孙子李凤楼说:多的时候,一个有月休息2天,游斗28天!
他因为帮人家写了新婚对联“扩大面积增生产;抓紧春耕出晚工”而被游斗了五次——这是黄色的东西。
他因为早在1964年写了《竹枝词》而经常被游斗——宣扬了资产阶级的人性论,没有突出“无产阶级政治”。
挂黑牌,坐黑屋,受批斗,挨毒打。有时,他还被绑在太阳下曝晒。
“把刘少奇的孝子贤孙李曲江揪上台来!”“打倒恶霸地方李曲江!”等口号成了小孩子们的口头禅。难怪他后来,在《挽刘少奇》联中写道:
天安门前,公陷内奸工贼;斗争台上,我为孝子贤孙;骨肉本非亲,只因国计民生,“三自一包”心易合;
黑牌队里,我成牛鬼蛇神;枉死城中,公伴将军元帅。英灵如有觉,痛忆当时历史,“十年浩劫”恨难消。
是的,知识越多越反动!李曲江呀,谁叫你会写诗词对联呢?
1981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神州大地,生机盎然。周围的地主富农收到了当时沅阳县公安局下发的“摘帽”通知。“我怎么没有呢?难道是自己真的太反动了?不对,我从来没有干过什么坏事呀?”李曲江感到茫然了!
跑到县城一打听,原来他档案里的成分是上中农——这是历史给李曲江开的第二个玩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主题
10

646

帖子

1

精华

527

积分

荣誉版主

神兽派“蟾宫兔”

Rank: 6Rank: 6

UID
17328
经验
52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7
65
发表于 2010-12-11 13:12 | 只看该作者
五、湖中联对

食堂苦,但是李曲江的精神生活是充实的。
1958年春天,大队派李曲江和汤武臣到洞庭湖的各个洲上去看湖草能不能打了。要看的地方有高脚山、姚家坟山、撂刀口、欧江岔(原名尸子滩)等地。
一早起来,两人荡着小船按照指定的路线行进。中午时分,他们来到了撂刀口岳飞点将台,当年岳飞镇压钟相杨幺起义时,在这儿点将。汤武臣说:“曲江胡子,该做饭了,你去捡些柴来生火,我来剥莴笋。”
李曲江捡回了柴,还来了两三斤鱼呢。
他在剖鱼,汤武臣说:“曲江胡子,你看,脚梨树开花了,刺藤子开花了,各种野花都开了,好景致啊。我出个上联,你来对。”
面对如此良辰美景,李曲江点了点头。
大概是感叹这撂刀口的历史吧,汤武臣说:“梨花原有主。”
面对无边的芳草,李曲江回答道:“芳草最宜人。”
汤接着说:“满垸梨花原有主,”
李继续对唱:“接天芳草最宜人。”
“哈,在吟诗作对啊,我们也来听听!”一对夫妇划着渔船过来了,见他们在生着火,男的说:“饭不用煮了,我们船上有。煎鱼吧,等下一起喝一杯!”
汤武臣望着垸子里的残颓景象,随口吟道:“古冢残碑,满垸梨花原有主。”
李曲江望着远处废闸里的乱石和哗哗的流水,对道:“断桥流水,接天芳草最宜人。”
汤武臣笑了,李曲江笑了,渔家夫妇笑了。
喝完酒,吃完饭,各自忙去。李曲江和汤武臣驾着小舟,按照大队的吩咐又能去看了几个地方,然后经欧江岔,过冯家湾返回。此时太阳落水了,洞庭湖上一片通红。
谁也不会料到,这天,大队居然给他们每人记4分工,当时拾合人民币2分钱。
几年的食堂生活结束后,另一场比饥饿更加难以抵御的灾难降临到李曲江头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主题
10

646

帖子

1

精华

527

积分

荣誉版主

神兽派“蟾宫兔”

Rank: 6Rank: 6

UID
17328
经验
52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7
64
发表于 2010-12-11 13:11 | 只看该作者
四、饥荒岁月

李曲江所居住的沅江境域,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它吞吐湘、资、沅、澧四水,接纳长江三口(松滋、太平、藕池)。养育了人们的生命;水,威胁着人们的安全。1954年,洞庭湖区普遍涨水,三洲村水位高达35.20米,堤垸倒溃。灾后痢疾流行。是年冬天,河湖冻结,冰厚10多厘米,地面冻土盈尺。李曲江自然遭受了这场灾难。
1955年,灾后丰收。1956年7月,当地集中劳动。1957年10月,当地开始提前搞食堂!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席卷中华大地上的食堂意味着什么?人们不会忘记,它意味着愚味,意味着浮夸,意味着饥饿,意味着死亡!
滥伐森林,砸锅炼铁,正月初一种谷下田:怕冻,用晒垫遮着!
李曲江被分在挖藕队。这个挖藕队共40人,每人每天要完成80的任务!很多人不熟悉挖藕,难以完成,有的人一天下来,只挖了十来斤!李曲江善于观察:站在湖边一望,哪里有藕,能挖多少斤,他心中有底。所以他每天散工最早,而挖的藕最多,秤一过,120斤!有时领导不敢相信,还要亲自看看秤。
冬天的深夜,雪花飘舞,窗外的湖风呼呼作响……
李曲江睡不着,孩子们个个在轻轻地抽噎:饿啊!
他翻身下床,跑过地坪,飞过渠道,一脚踹开湖里的冰块,抠出一枝枝藕来!去泥,洗净,递到孩子们的手里!
没哭声了,孩子们津津有味的啃着。在那样一个饥荒的年代,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
粮食,亩产万斤,十万斤……
饥饿,一天天逼近……
死亡,一天天增加……
大家搬到一起居住,新婚夫妇共同生活三天以后,就分道扬镳,到食堂来一起过“组织生活”:近五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婴儿出生!据李曲江回忆:他所在的食堂开始时有人口175人,到解散时减少到了143人。
李家没有饿死人,湖中的藕救了一家人的性命!食堂解散的时候,他家的人口增加了两个:娶了两个儿媳妇!
1961年下半年,食堂解散。1962年,田土分到各户,李曲江一家勤奋劳动,日子倒还过得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主题
10

646

帖子

1

精华

527

积分

荣誉版主

神兽派“蟾宫兔”

Rank: 6Rank: 6

UID
17328
经验
52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7
63
发表于 2010-12-11 13:10 | 只看该作者
三、彪形大汉
现在的李曲江已年近九十了。他身材高大,精神矍铄,谈吐风雅,记忆力超人:笔者要求整理他的诗联旧作时,他首先是一首一首地背诵,笔者一首一首地记录。后来才发现他的纸堆里有很多诗联作品,我就要他一一辨认。因为几十年来,和他来往的诗友很多,许多作品是诗友所作,而纸上既没有著明作者,也没有写明日期。而对这些,老人能一一说出:这是某某人所作,当时是怎样的情景等等。
我们可以想象李曲江年轻时的威武英俊:一米八零的个儿,穿四十五码的鞋子,一次能喝八斤多白酒!三杯下肚,诗潮奔涌,诗就一首一首的倾泻出来:不用修改,不须润色!稳重,大气:似风云汇集,如山岳奔腾!何等潇洒,何等豪迈!
1936年,李曲江复了学。下半年,他结了婚。1937年,他告别新婚妻子,和同学们去长沙孔道学校读书,由于战争,辗转搬迁,所学不多。
战争是残酷的。李昌贵老人舍不得自己的亲身骨肉,不愿意将他们送上战场。1938年和1939年,李家连续两年借钱请壮丁。当年每请一个,须花银光洋120年!请了壮丁还是不放心,老人于1938年将李博林和李曲江带回老家泉交河作田,另外两个继续留在沅江。这样一来, 老人就放心了:你三抽一么?他们沅江只有两兄弟,我李某益阳只有两个孩子呀!
1938年,火烧长沙。战事紧急,地方政府开始训练国民兵,配给中央军进行抗日。李曲江威武高大,性格开朗,又识字善文,大家推举他负责当地国民兵的训练。在益阳县城受训后,他穿上制服回乡,组织大家日夜训练,毫不松懈。
1939年,国民兵解散。此后几年,他在泉交河作田。
李曲江辛勤劳动,始终没有放弃读书,始终没有放弃写作。一天,泉交河镇上的杨母在儿子去世一个月后死了。而杨母那死去的儿子是自己的朋友,他们兄弟四人。李曲江送了一副挽联:
丹桂四株香,何堪一树凋零,恼煞堂前萱草色;
黄花九月没,正是三秋归去,怕听云外鹤鸣声。
联语切事。当地读书人袁瑞麟父子自以为所写不及李联。
1942年正月,李曲江去湖北石首的姨妈家拜年。一进门,就看到屋内的灵堂,他愕然了。一问,原来是他的老表谭炳秋死了!谭炳秋高大英俊,黄浦军校毕业后在部队工作。他积极肯干,数月内排长升为连长,又由连长升为营长。日夜操劳,患了痨病。回乡养病才一百多天就死了,当时还是二十出头的小伙!
听到这一噩耗,李曲江悲痛万分。他拿起笔,铺开纸,写下了下面的挽联:
君住大湖北,我住大湖南,八百里秋水隔离,我自念君君念我;
生别长相思,死别长相忆,三千界梦魂来往,生胡如死死如生!
当地的老先生对这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大加赞赏!
李曲江不喜欢南边泉交河:那地方田土少,又没有什么鱼吃,多没奔头!那北边的沅江,面对的是广阔的洞庭湖平原,一望无涯的芦林,多好的发展空间!自己身强力壮,只要努力,不愁没有好的前途啊。
1944年,李曲江重新来到北边沅江湖山租地开荒。为了及时耕种,他先将地势低洼处的芦苇挖掉,插上水稻,这样就保障了日后的吃饭问题。再开垦地势高些的地方,这样就能扩大耕作面积。
1948年和1949年,泗湖山连续两年堤垸倒溃,李曲江不得不又回到泉交河。当时,李家已是有30亩水田和33个人口的大家庭了,父亲李昌贵难以维持,只得分家。是年10月,新中国成立!
1950年土改,李曲江又来到泗湖山三洲咀村作田。
前面我们提到,李曲江是一条威武汉子,身材高大,力气过人。在泉交河居住时,镇上的黑社会头子几次登门拜访,说是今后有事要请他多多帮忙。在泗湖山居住时,出没于洞庭湖上的圈子(土匪)头头多次打发人来请他去吃饭。李曲江没有去,最后人家摊牌了:不加入我们圈子也行,你肚子里有墨水,今后兄弟有什么官司事件,就帮个忙吧。
所有这些都被李曲江拒绝了:他白天种田,晚上看书。他洁身自好,自得其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主题
10

646

帖子

1

精华

527

积分

荣誉版主

神兽派“蟾宫兔”

Rank: 6Rank: 6

UID
17328
经验
52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7
62
发表于 2010-12-11 13:10 | 只看该作者
二、勤奋少年
李曲江原名李华林,他自幼聪颖,记忆力惊人。六岁时,父亲准备送他到私塾读书。这年掀起农民运动,先生带学生外出搞宣传。母亲说,孩子太小,能宣传个啥?所以这年就没有去上学。次年,排行第六的李华林和五哥李博林一同发蒙。1929年,湖区涨大水,私塾无法开学。1930年,李氏兄弟复学。1931年,大水堤溃,无法上学。1932!1934年,兄弟俩能够安心读书。1935年堤垸倒贵,直到1937年才复学。这年,抗战暴发,他从长沙孔道学校转到宁乡友仁中学。为躲避战争,友仁中学搬迁到黄材。还没来得及开好铺盖,学校又要搬到耒阳。李曲江回忆说,这一年没有读什么书。
总的算起来,李曲江正式的上学时间仅仅五年半。但是,他勤奋好学。父亲送他上学,其初衷只是为了使他认识几个字,没想到他一读书便入了迷。除了上学时间,父亲就是不让他读书:白天读书耽误做事,晚上读书浪费灯油。但是,李曲江就是要读书。为此,他白天拼命的干活,提早完成父亲交给自己的劳动任务,然后悄悄的躲到一旁读书。夜晚,在月光下,在板床上,他回顾白天所学的知识,背诵白天所默记的东西。
他记忆好,稍读即能背诵。除背诵唐诗宋词外,他背过《三字经》、四书五经、《左传》、《五字鉴》、《幼学琼林》、《随园诗话》、《今古传奇》、《燕山外史》等书。这些少年所读,直到八十岁时,他仍能背诵如流。这一年因疝气开刀后,他记忆力差了些,大多不能再背诵了。
李曲江说,他读一年书,胜过他五哥读五年。这五哥并不是不勤奋,而是记忆太差劲了。父亲曾买回一册共四本的《诗经》,先生李庆成(李的堂叔爷)因材施教,要五哥先读前一本,李曲江读后三本。不久,李曲江对先生说:“满爹,你去要爹去买册《左传》吧,我不好去讲,他舍不得钱。”
“你这孩子,本来懂事,现在怎么这样了呢?《诗经》还没熟,又要读《左传》了?”先生生气了。
“满爹,《诗经》我全部读熟了。不信,您就检查吧。”
“熟了,你还只读了三本,你五哥读的那本还没读呀?”
“已经熟了。五哥老是读,我听熟了,不用再读。”
先生检查,果真如此!
他对李曲江的记忆力大加惊叹。后来先生回忆来客所谈之诗词对联时,常有所忘记,李曲江则能一一说出来。
当年的私塾,自然传授对课。李曲江在私塾读过《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1934年入学时,先生出上联“长杨扫地”要求孩子们对,李即以“深水藏鱼”对之。先生要求重对,李又以“古木参天”、“丽日腾空”等对之。而许多孩子连一句也对不上来。
在对课方面,真正让李曲江有所突破的还是老家泉交河的族家李象仙老人。李象仙是前清的秀才,当时七十多岁,善于吟诗作对,其《挽某抗日烈士》联云:
遍地烽烟满目愁,可怜白骨黄沙,千秋凭吊千秋恨;
孤灯风雨三更梦,料得玉楼金粉,一寸相思一寸灰。
老秀才很是赏识李华林的才智。一天,老秀才说:“华林伢子,你五行缺水,名字中必须补上。我给你拟一个‘江’字,你自己再拟一个字吧”。李华林沉默了一下子,说:“您老说过,写诗要有曲笔,我深有感触,所以我就拟一个‘曲’字。”
从此,“李华林”这个名字就很少用了,他一直用“李曲江”这个我中字。老乡才很是喜欢李曲江的勤奋好学,总是问其一而答之以十。至今,李曲江还记得老乡才躺在睡椅上向他讲解知识的情景。李象仙先生生日时,李曲江对他大加赞颂:
雄姿英伟,卓有高风,咏成白雪,志在青云。
壮归盘谷,老卧龙门。名山风雨,共切葵倾。
李象仙先生去世后,李曲江哀挽道:
卧病深山,湖上倭氛知也否?
又弱一个,族中儒雅更零丁。
后来,他经常去给老秀才扫墓。解放后,老人的尸骨被挖去熬化肥,现在所留者,实为空穴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主题
10

646

帖子

1

精华

527

积分

荣誉版主

神兽派“蟾宫兔”

Rank: 6Rank: 6

UID
17328
经验
52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7
61
发表于 2010-12-11 13:09 | 只看该作者
第四篇         楹联名家李曲江

一、辛酸家史
李曲江,别号华侨林,派号群义,生于1921年(民国10年)农历正月初四,湖南沅江市泗湖山镇三洲咀人。
祖父李东元,益阳泉交河大河塅人,生六子一女。家贫寒,20多岁时因病致残,双手不可屈伸。全家靠讨米、做长工、打短工度日,先后迁居至板塞塘、字冲里、鸡鸣冲等地。因乞讨,满子李昌贵生于赤江寺寺中。9岁时,李昌贵娶童养媳妇余氏。
李曲江的母亲余氏,生于益阳与宁乡交界处的伏魔山牌头冲。余氏生下时,其母因已有一男一女,不愿再养女孩,遂用皮撮箕装着,放米三升、钱一吊二百、烂衣若干,黑夜打发大夫余胜堂和长子伏生去悬挂到土地庙边的柳树上。返回时,伏生大哭,父问其故,答道:“作孽啊,她会被狗咬死!”父心酸,遂提回。祖母说:“算了!吃粥,多添一瓢水!”养至六岁,嫁李家。无床,睡烂仓。六载无被,冬日垫以松毛;九载无帐,以蒲扇驱蚊。十五岁同房。
这时候,余氏之父余胜堂已到安乡族家做长工,长兄余伏生同去放牛。一天,族家对余胜堂说:“你家人口多,先要解决吃饭问题。我有余秧,现在湖水退了,你去插些禾,收了归你所有。”这年天干,湖水未涨,余胜堂打谷一百多担。有了吃,余胜堂遂将亲人全部接过来:李母余氏去煮饭,李父昌贵去帮他做工。
余胜堂要女婿李昌贵在他那里做工,每年给他24担谷。次年,又帮他借出以得其息。后来大户刘须友回华容,要李昌贵等抬轿相送。途中,刘要停轿下来买面给轿夫们吃。李曰不饿。再三,乃停。一碗吃过,李说够了;再买,又吃完了。刘须友很是感动。到家,李昌贵主动帮他打地挑水。刘惊问:“你姓啥?和余胜堂是啥子关系?你作不作田?”李昌贵一一回答了,刘给田一庄,且供其牛力及农具。第一年,收谷一百多少担。后逢三年连续倒垸,谷尽人饥。刘须友和余胜堂助其度日。
此三年,李父下水捉鱼维生。逢年过节,就去打短工,所以没有时间去岳家。母亲念女心切,要大儿子余生前来看望。来时用罐子盛着豇豆,母亲已暗地里在豇豆下面放着猪油。
1917年,李昌贵到刘公局作田。田家聂四达家大——每年可收租八百担。他家的田肥,面积足。在刘公局期间,李家温饱无忧。1921年,李曲江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主题
10

646

帖子

1

精华

527

积分

荣誉版主

神兽派“蟾宫兔”

Rank: 6Rank: 6

UID
17328
经验
52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7
60
发表于 2010-12-11 13:09 | 只看该作者
以上是诗词部分,下面是李曲江生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主题
10

646

帖子

1

精华

527

积分

荣誉版主

神兽派“蟾宫兔”

Rank: 6Rank: 6

UID
17328
经验
52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7
59
发表于 2010-12-11 13:07 | 只看该作者
赠李曲江先生      [刘泽纯]
(一)
金风十月过天涯,又送诗翁至舍家。
鹊跃莺啼传喜讯,眉开眼笑露英华。
北堂聚首重温酒,南岭同游去赏花。
再上东堤观水色,扬清激浊浪淘沙。

(二)
耕种洞庭滨,书香一寿星。
回眸惊浩劫,转眼喜晴空。
武有关张力,文如李杜风。
银城研讨会,天下庆新春。

赠曲翁老兄     [林弟]
(一)
相彼嘤嘤大有情,暮云蔼蔼访耆英。
春霄一刻千金价,剪烛西窗共论文。

(二)
尧天舜日照华田,有个仙翁似谪仙。
我问仙翁天上住,几时又谪到人间?

(三)
盘根错节愿长庚,赢得仙居四十春。
喜看阶前好花萼,萼楼百尺起峥嵘。

【注】此三首摘自作者旧书信,署名“林弟”,写于“癸亥春日”,其真实姓名待考。

访李曲江先生道中      [曾敢想]
路转桥头柳,凉风过碧池。
水移红日影,车拽绿杨枝。
云梦龙藏地,潇湘虎啸时。
莫言关塞远,是处有宗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主题
10

646

帖子

1

精华

527

积分

荣誉版主

神兽派“蟾宫兔”

Rank: 6Rank: 6

UID
17328
经验
52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7
58
发表于 2010-12-11 13:06 | 只看该作者
赠曲翁        [周继瑜]
(一)
特来沅水意何如?会友名山竭隐居。
高士欣然犹下榻,伦夫兴起即停车。
相逢一醉千杯酒,话共终天几卷书。
好学不愁斑鬓白,含甜莫遣晚晴虚。

(二)
李氏家书斗酒风,曲音幽雅子期闻。
江湖四海皆春色,流水高山处处同。

(三)
六十神仙海鹤姿,相逢应悔见公迟。
今凭沅水邀明月,半洗闲愁半入诗。

(四)
夫子名流第一家,文膺海内笔生花。
诗将袖拂深惭我,挥动羊毫夙画鸦。

(五)
酒余赠送别离诗,马上难题出塞词。
此去阳关无故友,鱼书常达慰相知。

赠李曲江先生(1995年农历2月)   [李端夫]
(一)
曲寄高山少知音,江边波浪涌惊人。
绝伦学力超前后,卓越才华盖古今。
松柏经霜知劲节,芷兰过雨见芳心。
蓬门久仰芝眉宇,富润岑楼德润心。

(二)
久仰先生吐凤才,无鱼弹铗喜开怀。
登龙尊贵高声价,坐鹿当荣厚酌杯。
辞藻精微通闪电,笔参造化起风雷。
有缘得入芝兰室,扑鼻芬芳不断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主题
10

646

帖子

1

精华

527

积分

荣誉版主

神兽派“蟾宫兔”

Rank: 6Rank: 6

UID
17328
经验
52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7
57
发表于 2010-12-11 13:06 | 只看该作者
赠曲翁        [周继瑜]
(一)
特来沅水意何如?会友名山竭隐居。
高士欣然犹下榻,伦夫兴起即停车。
相逢一醉千杯酒,话共终天几卷书。
好学不愁斑鬓白,含甜莫遣晚晴虚。

(二)
李氏家书斗酒风,曲音幽雅子期闻。
江湖四海皆春色,流水高山处处同。

(三)
六十神仙海鹤姿,相逢应悔见公迟。
今凭沅水邀明月,半洗闲愁半入诗。

(四)
夫子名流第一家,文膺海内笔生花。
诗将袖拂深惭我,挥动羊毫夙画鸦。

(五)
酒余赠送别离诗,马上难题出塞词。
此去阳关无故友,鱼书常达慰相知。

赠李曲江先生(1995年农历2月)   [李端夫]
(一)
曲寄高山少知音,江边波浪涌惊人。
绝伦学力超前后,卓越才华盖古今。
松柏经霜知劲节,芷兰过雨见芳心。
蓬门久仰芝眉宇,富润岑楼德润心。

(二)
久仰先生吐凤才,无鱼弹铗喜开怀。
登龙尊贵高声价,坐鹿当荣厚酌杯。
辞藻精微通闪电,笔参造化起风雷。
有缘得入芝兰室,扑鼻芬芳不断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主题
10

646

帖子

1

精华

527

积分

荣誉版主

神兽派“蟾宫兔”

Rank: 6Rank: 6

UID
17328
经验
52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7
56
发表于 2010-12-11 13:05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篇        诗友题赠

题赠农民诗联高手李曲江先生   [龙爱冬]
熟读圣贤书,蜗居僻壤偏乡,联苑诗坛,芳名远播;
满怀经世志,屈作村夫野老,高风亮节,浩气长存。

赠李曲江   [蒋天桂]
曲调而今推绝唱;
江湖之远有高人。

赠李曲江先生   [刘秉正]
此曲只应天上有;
大江真是世间稀。

赠李曲江先生   [李爱棠]
曲谱悠扬能引凤;
江涛澎湃可吞天。

贺李曲江八序寿联    [陈星耀]
胸罗万象,寿届八旬,饱经卅载风霜,曾落个美蒋残渣,刘邓肖子;
阁咏天心,楼题黄鹤,阐述千秋胜迹,也具有髯翁笔意,太白才华。

赠李曲江先生     [曾敢想]
曲高人和寡;
江阔水流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主题
10

646

帖子

1

精华

527

积分

荣誉版主

神兽派“蟾宫兔”

Rank: 6Rank: 6

UID
17328
经验
52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7
55
发表于 2010-12-11 13:04 | 只看该作者
竹枝词•端阳

端午节龙舟竞渡乃农村旧俗,热闹非凡。兹将男女老少这一天的心情动态写成《竹枝词》,聊以志况。
(一)、田家
一年容易又端阳,处处菖蒲艾叶香。
晓起芳村无个事,故邀亲旧饮蒲觞。

(二)老叟
童孙扶向酒家过,一饮千盅醉奈何?
几度欲行行不得,强扶藤杖下堤坡。

(三)农夫
五月端阳耍一天,摇摇摆摆到江边。
手中拿把芭蕉扇,半看姑娘半看船。

(四)邻嫂
寄语知心美少年,囊中多带点心钱。
东家嫂嫂西家妹,同到河边看彩船。

(五)少妇
荷叶罗衣石榴裙,玉人含笑立东风。
娇痴未解因何事,不看龙船只看人。

(六)闺秀
姊妹双双笑语喧,也来堤上看龙船。
含羞涉猎游人面,第一关心是少年。

(七)青年
龙舟竞渡水中央,两岸游人喝彩忙。
惟有青年浑没事,柳阴偷眼看红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主题
10

646

帖子

1

精华

527

积分

荣誉版主

神兽派“蟾宫兔”

Rank: 6Rank: 6

UID
17328
经验
52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7
54
发表于 2010-12-11 13:04 | 只看该作者
竹枝词•看花鼓戏

1964年,我地春节过得非常热闹:我们公社的邬祥生、曹伏元、汤又瞒,他们男扮男,女扮女,地花鼓演得出神出色。我感受到了当时人民精神生活的充实,作《竹枝词》十多首,现录如下:
(一)
一年更胜一年春,尽喜开门事事红。
听是谁家音乐起,青天坪上耍花灯。

【注】青天坪:作者所居之地,即现在的三洲村,原名青天坪。

(二)
新春年少爱风流,小旦三花结伴游。
生怕梳妆不时样,披纱顶上扎红球。

【注】小旦三花:花鼓戏中的两种角色,扮演年轻女主角的为小旦,扮演丑角的是三花(其脸上画有三大块白色或黑色)。

(三)
乐声一片彻云衢,人影灯花满地铺。
大叫一声都不挤,让开余地打花姑。

(四)
红牙催迫燕飞忙,一片行云到画堂。
罗帕半遮眉半露,人中偷看少年郎。

(五)
眉梢眼底露风情,人面桃花一样红。
半启朱唇歌一曲,沿村儿女尽消魂。

(六)
淡施红粉细熏香,买得新花挂乳旁。
裙带半飘腰半转,射来媚眼是拖枪。

【注】当地有“拖枪媚眼”一词,即身体旋转时抛给人家的媚眼。

(七)
锦绣行头本不差,水罗裙上绣桃花。
凤冠霞帔娇模样,歌板轻摇唱采茶。

【注】湖南花鼓戏里有《采茶歌》。

(八)
鸳鸯戏水蝶飞双,陪伴汤郎又李郎。
如此良辰如此景,农村美好胜苏杭。

(九)
颜如嫩玉貌如花,小饮堂前粉鬓斜。
一个哈呀情万种,懒腰扯得像黄瓜。

【注】当地方言称“伸懒腰”为“扯懒腰”。

(十)
几班儿女闹喧天,彩蚌争看扎伏元。
演出百般娇媚态,三花围着打圈圈。

【注】伏元:指表演者曹伏元。

(十一)
老旦风情竟若何?乐婆婆扮打鱼婆。
放开笑口玩花样,口口声声唤喂哆。

【注】乐婆婆:指被称为“乐嫂”的演员。

(十二)
秋江河上起东风,船到江心会美人。
猎者被驱鸥被逐,花魁占断是渔翁。

(十三)
热酒三杯不要钱,好风吹送打鱼船。
斜披蓑笠轻摇浆,管领春风唱杜鹃。

(十四)
片帆如挂夕阳斜,仿佛扁舟载晚霞。
渔网初开惊蚌去,乞儿犹自唱莲花。

(十五)
四面张灯路不通,男儿杂在女儿中。
连呼带笑轻轻挤,挤得红颜面更红。

(十六)
这样花灯这样乖,青年儿女共徘徊。
几回要问真消息:明日何人又出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主题
10

646

帖子

1

精华

527

积分

荣誉版主

神兽派“蟾宫兔”

Rank: 6Rank: 6

UID
17328
经验
52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7
53
发表于 2010-12-11 13:04 | 只看该作者
六、词曲

浣溪沙•和汤澄亚(二首)
(一)
马岁春花促笔花,梅边草句兴无涯。琼湖汤老本行家。
少壮未酬澄亚志,栖蘅把洒度年华。笑吟北戴浪淘沙。

【注】北戴浪淘沙:即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

(二)
春到神州处处花,亭台楼阁接天涯。全民新换旧时家。
睡醒雄狮轻一吼,五洲政客访中华。料堪慰藉贾长沙。

【注】贾长沙:即西汉贾谊,他曾被贬到长沙,故名。

菩萨蛮•围漉湖雪后天晴(1975年冬)

工农兵学渔林牧,翻天覆地银锄落。素裹正红装,移山堵口忙。
瘟神何处去?独有愚公驻。铁臂改河山,心湖卷巨澜!

【注】1、牧:作者以当地言言为韵。2、银锄落:毛泽东《送瘟神》:“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3、素裹正红装:出自毛泽东《沁园春•雪》“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4、瘟神:指血吸虫。1975年,为了加速落实毛泽东“送瘟神”的战略步伐,沅江县委决定,矮围漉湖,消灭钉螺,发展生产。

西江月• 《琼湖晨韵》六周年志庆

旭日东风朝气,斜阳雨后心情。桃花流水一江春,恰似琼湖晨韵。
无数诗坛耆旧,更加少俊英雄。芙蓉国里树吟旌,更喜万山红映!

【注】芙蓉国:指湖南。唐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中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句。毛泽东《答友人》:“我欲因之梦廖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主题
10

646

帖子

1

精华

527

积分

荣誉版主

神兽派“蟾宫兔”

Rank: 6Rank: 6

UID
17328
经验
527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4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17
52
发表于 2010-12-11 13:03 | 只看该作者
游南京玄武门

玄武门前玄武湖,半湖秋水绕松坞。
龙楼凤阙黄金屋,俗韵红尘半点无。
巢燕频年怀旧主,低低切切呢喃语。
南来北往度春秋,一片丹心无处吐。
绿阴丛里翠微中,鹧鸪鸲鹆也伤神。
句句哥哥行不得,声声怙恶倍消魂。
年年湖上纤纤柳,万缕千丝难细数。
未舒青眼泪先垂,摇摇总摆东风首。
玉梅银杏李边梨,朝朝暮暮总凄其。
霜寒露冷黄昏雨,枝枝叶叶泪淋漓。
君子竹与大夫松,狂飙吹作不平鸣。
蕉叶有心怀旧雨,桂花无雨泣秋风。
当年英主和春去,草木有情留不住。
禽鸟也发断肠声,处士何无言一句。
我来湖上湖水平,湖光山色起愁云。
咳唾一声湖上立,花自含羞柳自矜。
少间湖上换新装,杏脸桃腮石榴裙。
梅妆霞帔菊花舞,淡抹浓妆俏十分。
啼黄鸟,响杜鹃,山含翠霭水含烟。
龙吟虎啸风云会,人归天与万斯年。

【注】1、南京玄武门:玄武门是古城南京的一处古城门。现为玄武湖公园大门。2、君子竹与大夫松:见《松》诗注释。3、霞帔:宋代以来命妇礼服的一种配饰。霞帔卫为并列的两条带子,前部尖端缝合,有横襻可用来挂霞帔坠子。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6-8 19:56 , Processed in 0.10551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