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681|回复: 14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郭殿崇老师征集挽联:(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3904 小时
主题
384

6215

帖子

12

精华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38466
经验
2021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9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2-9
1
发表于 2013-12-29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心朋友 于 2013-12-29 21:42 编辑

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郭殿崇简介

郭殿崇,字宗邑,1940年生,响水县南河镇兴南村人。1965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历任徐州师范学院历史系书记、院机关书记、党委宣传部长、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宣传部长、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副教授。系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江苏楹联》主编。著有《项羽戏马台百咏》、《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古今徐州》、《乡友吟草》、《徐州古今楹联》、《对联教程》、《响中嵌名对联集》、《南京地名集对》、《对联颂华西》等。
一、响水口桥口水响
  开山岛海岛山开
    响水县南河镇古称顺兴集,又称王集,位于响水东北部,北濒灌河,东临黄海,气候宜人,土质肥沃,水陆交通发达,资源丰富,政通人和,民殷物阜,人文荟萃。仅清代就先后造就出17名获取功名的士子。郭殿崇就出生在这个秀丽、富饶、文化底蕴丰厚的环境之中。
    然而,殿崇的家虽温馨却贫寒,父母虽忠厚却目不识丁。少年郭殿崇的求学生活是清苦的。尤其是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吃的是不能果腹的限量的山芋干和豆饼,穿的是破衣和草鞋。但“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艰苦生活竟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博大襟怀。他泛舟学海,攀登书山,乐在其中。
    郭殿崇的对联人生便是在这种艰苦环境中发轫的。那是他在响水中学读高一时的一个星期天。莘莘学子在校园里聚谈,一位同学提及一副在响水流传已久的对联的上联:“响水口桥口水响”,并谓既可顺读,又可倒读,书上谓之回文联,迄今无人能对,成了绝对,要求即席应对。大家不甘示弱,竞相应对,自晨及夕,却无佳对。夜幕降临,息灯铃响过,张耀光同学突以“绿水塘池塘水绿”应对,同上联一样,确是既能顺读,又可倒读的回文对。当大家为之击节称叹时,朱崇华同学却又提出了异议:“不好,不好,塘里的水都绿了,岂不是臭水,岂不是破坏美感,大煞风景;而上联两处用“水”字,下联又用“水”字,岂不叠床架屋。”大家一听又把朱崇华称赞一番。这件往事给殿崇先生留下深刻印象,响中是他撰联属对的起跑地,是他成为一代联家的极为关键的第一个人生驿站。四十四年之后作者在《我的响中情结》一文中深情地回忆起这件远哉遥遥的少年趣事:“这件应对小事,对我尤为重要,它使我认识了对联的应对难度和佳联的艺术美,并暗下决心:当个月老红娘,尽快为这个鳏联寡对介绍个‘对象’。为此,我寻寻觅觅,整整苦思了三十年,才算吃上了‘喜糖”’。这期间,他有过两次由惊喜立即转为沮丧的经历:第一次是1962年春天,学校组织学生到徐州城东子房山上植树造林,当他登上顶峰,凭吊破庙,远眺楚汉古战场之时,“四面楚歌”的故事突然涌上心头,触景生情,即兴对出下联:“子房祠破祠房子”。惊喜之余,冷静思考,郭殿崇觉得除了可以顺倒读吟诵之外,平仄、词性、结构、节奏诸方面实在对不上故乡的响水绝对。又过了二十年,那是1983年,他带领学生到连云港进行教育实习,利用星期天师生一起游览花果山,登上玉女峰,转身东眺时,“连云港海港云连”七个字脱口而出,似有神助。他审视对句,觉得在对仗方面,悉可与出句匹配。然徐、连二地虽好,却并不是他的故乡,他决心在响水县内为上联寻找佳偶。五年后的1988年,他回乡省亲,应朋友之邀,游览了属于响水海域的开山岛,竟不由自主地对出了下联:“开山岛海岛山开”。细审这一对句,无论在联律上、还是在气势上、意境上都可与出句媲美,整整三十年,整整三十个春夏秋冬,整整三十个三百六十五天,终于对上了家乡的绝对,真是匪夷所思的神来之笔!
二、江山信美,黄楼千载雄三楚;
  人物风流,赤县万民忆二苏。
    徐州这座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是郭殿崇对联人生的第二驿站。在进入这座驿站的第五个春秋,他的对联创作便渐臻成熟。楚韵汉风,彭门胜迹,三楚文化,为他的对联创作提供了一个展露才华的广阔天地;“控临淮泗”,“笼山络谷”的气势,使他豪情干云,心雄万夫,而又厚今博古,柔情脉脉。公事之余,或长歌短吟,或撰联属对,或登高作赋,或临台扪碑。他的生命已和对联融为一体,人联交融,栩栩然,蘧蘧然,瞻焉在前,忽焉在后,人联不分,情景并茂,慨乎其未有闻。
    1984年至1987年,郭殿崇先后为徐州燕子楼、彭园、快哉亭公园、黄楼、戏马台等胜迹,组织、策划、主持征联活动,并出任评委主任,为彭城五大景区选出佳联,江山增色,才彦扬眉。
    戏马台,系西楚霸王项羽定都彭城时所筑,是我国的著名古台之一,为历史文化名城徐州现存的第一胜迹。郭殿崇身膺评委主任重任,不辱使命,不负戏马古台,永志项羽雄风,选出佳联23副,刻板悬挂,重现了项羽钜鹿告捷,彭城定鼎的赫赫武功及兵败垓下,乌江殒命的历史悲剧。他为戏马台山门撰写的三十字联,公推为冠冕群联的镇台之作:

横剑扫千军,跃马八荒,席卷嬴秦社稷;
封侯王九郡,挥戈五载,经营西楚江山。

    上联述项羽横扫暴秦之功,下联评霸王裂土授命之过。于其功赞不绝口,于其过扼腕叹息,不用“横剑”、“跃马”不能状其威,不用“扫”和“席卷”不足显其势。“封侯”、“挥戈”,已见败势。败由自取,实非天亡。春秋笔法,“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寥寥三十字,恰如司马迁的一篇《项羽本纪》。这副对联的穿透力及覆盖力都是无与伦比的。它具有内在的风骨、精神,具备壮美、崇高、峻拔、伟岸的气象与质地,能够彰显创作主体的现代人格,既重思想,亦重审美。
《徐州苏轼黄楼联》写得典雅而沉雄,飞扬而雍容。由“黄楼”而“赤县”,自“三楚”而“二苏”,凝古今于一瞬,纳须弥于芥子。世情阅遍,铅华尽洗,洵为不可多得的佳联。

三、古寺历沧桑,奇耻殊荣关国运;
  大江流日夜,雄风豪气铸民魂。
    1992年,因工作需要,郭殿崇不得不离开这所生活了三十余年的人生第二驿站,来到他心仪已久的六朝古都南京继续他的对联人生。
    自1992年到南京艺术学院任职以来,他先后参与南京阅江楼、天妃宫、甘熙故居、静海寺、宝船厂遗址等胜迹的征联活动。并以南京为大本营先后参与策划、组织了上海“龙华旅游城景点”、安徽马鞍山市采石矶“翠螺杯”、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华西村建村四十周年”、江宁“天印山杯”、洪泽“创业杯”等大型征联活动。
    自1996年至1998年《扬子晚报》上开辟“对对子”专栏,参与出上联,征对下联。1998年,应《扬子晚报》之邀,在《扬子晚报》举办的首届“读报节”期间,于莫愁湖公园参与评审现场“对对子”活动。2001年5月,应上海龙华庙会举办方邀请,连续5天在现场举行征对活动。并当场回答了楹联爱好者的提问和咨询。
    郭殿崇在无经费、无专职编辑、无办公场地的三无情况下,团结志同道合的联友,走向市场,筹措经费,迎难而上,主持了江苏省楹联研究会会刊《江苏楹联》的扩版工作。
在郭殿崇的策划、指导之下,全省积极开展了创建“楹联之乡”和“楹联文化城市”的活动。2005年4月滨海县荣获了“中国楹联之乡”的光荣称号。仅仅相隔两个多月,常州市也挂上了中国楹联学会授予的“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的熠熠闪光的匾额。
    从2001年起,郭殿崇即主持《中国对联集成·江苏卷》的编纂工作。为强化这一艰巨工作,他陪同唐如浴会长先后赶赴常州、宿迁、淮安、扬州、泰州、南通六市,躬亲安排、指导市卷的编写工作。并用电话、通信等方式,与连云港、盐城、徐州、苏州、镇江、无锡、南京等市研究市卷本的编写问题。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常州、连云港、淮安、宿迁、泰州、南通、扬州等七市完成市卷本编纂出版工作。其余各市正在昼夜以赴,积极编写。
    从2004年3月起,郭殿崇为省卷的编纂,组成编辑班子。安排两位专职人员,博览群书,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已采录卡片2万余张。目前在分类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校勘、注释。
郭殿崇和省楹联研究会一班人,积极开展一年一度的“书春日”活动。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四日为全国“书春日”。每年此日,参与组织书家,安排地点、征集春联,为市民义务书写春联。十年此日,坚持不懈,深受城乡百姓欢迎。
    这位当代对联活动组织者,并未因征联、评联、审联的繁巨工作,搁下那支如椽大笔。“古寺历沧桑,奇耻殊荣关国运,大江流日夜,雄风豪气铸民魂”,即是他百忙中拨冗为静海寺撰写的山门联。这副楹联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重大题材和社会主旋律的执着追求,立意高远,气势磅礴,内蕴闳深。作者并不是仅仅坐而论道的书痴,而是登山临水关心国家命运的节士。从古寺的沧桑巨变,深刻地认识到荣辱与国运的直接关系。以“大江流日夜”这句谢眺《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一诗中的名句感悟到“逝者如斯”,时不我待的紧迫,发为联语,以“奇耻大辱”为戒,以“重铸民魂”为期,字里行间洋溢着民族的尊严和历史的厚度,达到了灵动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交融的境界,拓展了楹联这一艺术形式的表达空间和楹联作者的心智空间。读来字字千钧,诚为当代名胜联的经典之作。

四、夫子庙;
  中山陵。
    南京的寻常巷陌对郭殿崇的心仪和期待并未落空,他10多年前刚到南京的时候,就爱上了南京的地名。双休日,或徒步,或骑车,走街串巷遍访南京地名,随身携带纸笔,见地名就随手抄录,风雨无阻,寒暑无间。
    南京地名博大精深,他深为南京地名文化所折服。每个地名背后的历史、文化、典故、传说都极为丰厚。这在全国的主要城市里是罕见的,只有北京在解放前编过300余副地名联。民国初年南京曾流传过78副地名对联,但百分之七十五以上不合律,多为“拉郎配”“同性恋”违律拼凑,令人失望。为了弘扬地名文化,传承对联艺术,填补南京无地名对联专集的空白,他萌生了为南京地名结对的想法。在郭殿崇眼里,南京地名,大多皆可自然成对,而且两两成对平仄相押,符合联律。如“夫子庙”对“中山陵”,本是天作之合,不假人力雕琢的妙对。另如“龙蟠里”对“虎踞关”,“桃叶渡”对“杏花村”,“鸡鹅巷”对“燕雀湖”,“同乡共井”对“三步两桥”,“小纱帽巷”对“大彩霞街”等等都能自然成对。他充满幽默感地认为有些地名,不仅有“原配夫人”,还可以找到婚外“情人”。比如总统府,其“原配”为状元楼,但还可以分别从不同的意义角度,跟共和村、分流村相对;再比如乌龙潭,可配朱雀里,还可配黄鹂巷;而黄鹂巷又能跟白鹭村相对。这些都属于亲和力很强的地名。但也有些地名孤傲成性,忠贞百世,只能从一而终,如上面所引述的龙蟠里只能对虎踞关。有一次,他慕名去参观甘熙故居,因为不熟悉地形,找了四个多小时才找到闻名遐迩的古老大院。有时候为了给一个地名觅对,苦思不得,竟夜不寐,“三月不知肉味”。整整十年,终于把2000多个地名集成近1000副地名对,编成《南京地名集对》一书。真是“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五、慧心浴日光三界;
  文胆包天镇大千。
    明、清以来,嵌名联虽代有佳构,但大抵不过是文人酒余饭后偶一为之的游戏笔墨。郭殿崇从青年时代起,就踏上了研究和创作嵌名联的艺术之旅。他以崭新的人文视野,凝重的历史笔触,历经四十多个寒暑,创作了二千余副熔思想、智慧、情感为一炉的大容量和大深度的嵌名联。这二千余副嵌名联散见于他先后结集打印和出版的《百鸟朝凤集》、《吟龙咏凤集》、《墨浪联涛集》、《联墨结缘集》、《响中嵌名对联集》中,犹如两千余颗星星点缀着浩渺的联界天宇,为当代联坛构筑了一道风格独具,异彩纷呈的风景线。文学是人学。郭殿崇的嵌名联所展示的更是“人”的世界、“人”的天地、“人”的历史。作者不光写他们的个性、志向、风采,尤其注意揭示其言谈举止后面的灵魂,展现他们蕴含在性格深层中的人性之光。一言以蔽之,即是为知识分子写心。挖掘、发现、展示知识分子人性的辉煌,高唱知识分子赞歌,以叩击人心、撼动人心、启迪人心。作者意在“美”,而不在“刺”,故对各种人性的缺陷、人性的失落、人性的扭曲和异化则付之阙如,不去着笔。如《赠周明儒校长嵌名联》:
明月本无价;
儒风足可珍。
    展示了徐州师范大学周明儒校长光风霁月、儒雅绝伦的形象。
《恭祝廖老师序东教授九十华诞》:
    经九秩春秋,情寄语言,创存干删枝体系,善施百计千方,循序育桃李,终序列名师。喜赋九如颂:才启今贤,学追古哲;
    历十番风雨,心怀华夏,弘释疑传道精神,勤导千川百派,向东归海洋,迎东来紫气。高吟十德歌:人同菊淡,品若莲清。
    这副对联则高度概括了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廖序东教授的学术成就及淡泊宁静,似菊如莲的人格风范。且在九十字长联中,极其自然地两嵌师名,两嵌“九、十”显示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
    《响中嵌名对联集》是郭殿崇的嵌名联专著。是奉献给母校响水中学50周年大庆的一份最珍贵的礼物。全书收嵌名联362副,约请全国各地著名书法家书写、装裱,赶印成书。这是一本形式新颖,创意不凡的嵌名联专著。诚如著名诗联家舒贵生先生在《序》中所说:“从古到今,恐怕很难找出这样一本专为数百名教师群体而度身定做的嵌名对联专集。”

六、执半支粉笔,站三尺讲台,授八方学子;
  怀一颗丹心,兴两行事业,做千古文章。
    鉴于目前对联作者年龄老化,后继乏人,前景堪忧,郭殿崇毅然决定在高校开设对联教育课程,以培养年轻对联人才。遂主动要求提前退居二线,1999年7月获准,9月新学年开始便走上讲台。其时,撰七言感怀联云:

提前谢却乌纱帽;
恐后重修粉笔功。

    如此重视后继对联人才的培养,通过斯联可观全豹。
    1999年9月至今,陆续在南京艺术学院附中部初二、初三、高一、高二年级及南艺书法专业专科、本科、研究生中开设对联、格律诗词课程,收效甚巨,影响甚大。2002年、2003年先后在淮安、常熟、江浦、南京,为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对联、格律诗词专修班,讲授对联、诗词创作,为践行联墨结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六年来,校内外接受培训的学生多达1100余人次。2004年11月,中国楹联学会授予南京艺术学院“中国楹联教育基地”的光荣称号。
    郭殿崇为对联文化的普及与提高鼓呼不懈,数十年如一日,在对联创作、对联活动及对联教育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集对联创作、研究、教学于一身,拓展了楹联先进文化发展的新思路,树立了楹联队伍的新形象,提升了楹联文化的新境界,推动了楹联书法相结合的新局面,开拓了楹联教育的新渠道,拓宽了楹联文化的新市场,促进了楹联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他所创作的对联作品已近万副,争妍斗艳,交相辉映。综观殿崇四十余年的对联人生,以“三峰鼎峙,万对交辉”八字概括,庶几近之。

朋友全由一个缘字开始,朋友全凭一个信字延续,朋友全靠一个心字长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904 小时
主题
384

6215

帖子

12

精华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38466
经验
2021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9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2-9
2
发表于 2013-12-29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新成鼎峙
数载放光辉
朋友全由一个缘字开始,朋友全凭一个信字延续,朋友全靠一个心字长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904 小时
主题
384

6215

帖子

12

精华

10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UID
38466
经验
20215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90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2-9
3
发表于 2013-12-29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郭老走好,虽然不曾相识,但是百度看了下您的资料,很是钦佩您,继续发扬您的精神,让对联永垂不朽,网络楹联还是有希望的,也见到了光明,希望您一路走好,您在天堂保佑我们写的更好,完善的更好。
朋友全由一个缘字开始,朋友全凭一个信字延续,朋友全靠一个心字长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6-10 02:47 , Processed in 0.09596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