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壶中岁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夜读杂记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3972 小时
主题
3329

8674

帖子

20

精华

11万

积分

管理员

联都诗词网校校长

Rank: 15Rank: 15Rank: 15

UID
27873
经验
2541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97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5-21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重字

       近体诗之重字,一直以来以为病犯,须避。但持异议者往往能举出唐宋诗含重字之篇什。李白等不拘格律者且不说,即使讲究“诗律细”如老杜等,无意义之重字亦屡见。诗至宋代,逾重格律,虽有苏轼等不拘者,然整肃格律,乃一时潮流。其中重字避忌,也是一端。究竟是谁先提及避重字,已无可考。但作为仅次于孔孟的一代宗师,南宋的朱熹对学界的影响力无人能及。而在朱熹的诗论中,就有关于重字的论述。可能囿于朱子的地位,此后关于格律诗须避重字的观点才盛行开来。
       读《朱子语类》第一百四十卷<论学下>,有两处论及宋朝张耒的诗时,提到了重字的问题:
    “张文潛(张耒)诗有好底多,但颇率尔,多用重字。”
    “张文潛诗只一笔写去,重意重字皆不问,然好处亦是绝好。”


       显然,在朱熹看来,多用重字,是张耒诗的短处,朱子对此是颇不以为然的。以朱熹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力,宋朝以降,诗坛对重字更为重视,虽不时有争议,但潮流所趋,以重字为病犯,愈加讲究起来,甚至影响到了楹联。

       读张文濳诗,果然重子连绵不绝,仅录一例:

       《发安化回望黄州山》(宋·张耒)
       流湖四见春,天恩复与两朱轮。
       几年鱼鸟真相得,从此江山是人。
       碧落已瞻新日月,园好在旧交亲。
       此免嘲伧父,莫避北风京洛尘。

      落、江、此、故、已,五只虫子。颔联“几年鱼鸟真相得,从此江山是人”也不对仗,不过却堪为名句,故朱子言“颇率尔”“好处却是绝好”,确如所论。

浮生亲净土 远离尘嚣 有一抱闲云 临轩拂过
朗月近金樽 抛开俗念 带几分惬意 共酒斟来 ----夏日学长题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972 小时
主题
3329

8674

帖子

20

精华

11万

积分

管理员

联都诗词网校校长

Rank: 15Rank: 15Rank: 15

UID
27873
经验
2541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97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5-21
22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4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与诗友探讨某疑问时,想起多年前在此帖写的一些东东,翻找此帖,发现居然荒废了五年,汗颜~~~
先把近来写的一些字收集在此,权当杂记留存。
浮生亲净土 远离尘嚣 有一抱闲云 临轩拂过
朗月近金樽 抛开俗念 带几分惬意 共酒斟来 ----夏日学长题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972 小时
主题
3329

8674

帖子

20

精华

11万

积分

管理员

联都诗词网校校长

Rank: 15Rank: 15Rank: 15

UID
27873
经验
2541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97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5-21
23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4 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
             在某群主持钟聚答诸钟友问

       (一)、关于诗钟嵌字正格出题,题字的词性是否要求一致?
       诗钟嵌字正格(一至七唱、比翼格)的两个题字是否应该词性相同?汉语的特点之一就是大多数字(单音词)都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性。而诗钟嵌字正格的魅力,就是把两个初看常用词性不太一样的字拈来做题,考验作者的文字修为。比如这次三唱的钟题“江、旧”,其中“旧”字最常用的是形容词性,但其本身也有名词的属性,如“怀旧”的“旧”。也可以通过组成专有词使其成为名词,如“个旧”。同样,“江”字只有一种名词属性,但却可以组织成偏正结构的双音词(作钟眼)使其看来是相当于形容词或副词词性的字,比如“江月、江城、江潮”。此外,关于字的属性,在实际创作中,还可以名词作定语、名词动用等等,汉字的魅力就是如此变化无穷,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只要不是太偏太冷,大多数汉字都可以拈来成为钟题。这也就是诗钟典籍中常提到的,在钟聚时,主持人拿字典(韵书)随意翻页,随机指定两字为钟题的原因所在。当然,也需要主持人审定,避免平仄不合或题字过窄过偏。不过,现在的钟聚尤其是网上聚钟,一般都是主持人自己直接选字出题,除非是故意为难,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考虑词性,原因如上。但是有一条潜规则,为避嫌,出题人自己不可依题敲钟。     

       某种意义上说,钟题两字相去越远,越能考验作者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底。将原本难以成对的两个字,通过组词,形成所谓“钟眼”,使其形成工稳的对仗,进而铺衍成句,这也是诗钟的妙趣所在。本题的“江/旧”三唱,就是想通过表面看并不相称的两个字,要求大家理解和掌握“钟眼”的概念及其制作,增加对诗钟的了解和感悟。

       张西厢《闲话诗钟》云:【钟眼,更以有来历为佳,例如“千/雪”一唱“千眼西方般若佛;雪肤南内太真妃”。千眼出自佛典千眼千手观世音,雪肤出自 《长恨歌》“雪肤花貌参差是”。钟眼如不相称,则对仗更须求其工稳,上例“千”与“ 雪”绝不相称,而以“眼”、“肤”承对,可称能手】。

       (二)、关于“经语”与用典
      我在点评某诗钟二唱时,曾用“均忌经语”评点某钟。 “经语”一词,百度、汉典等查不到,但也并非杜撰。民国时期出版的《如庐诗钟丛话初编》所收王贡南《说诗钟》谈到典实派时说“大抵有四禁曰:腐:陈陈相因者皆谓之腐,经语尤忌”,这是我使用“经语”一词的由来。至于何为“经语”,我个人的理解,主要是指先秦时期的儒家典籍,也包括道家、释家的经典。诗钟要尽量避免直接引用或套用经语,否则,写成八股式的格言联,与诗钟所追求的典雅空灵就相去甚远了。至于“经语”和用典的关系,是大概念与小概念的关系。典,包括用典和用事,统称“典事”。典事中包括经语,经语是典事的一部分。所以,不能把经语和典事混为一谈。诗钟忌经语但可以用典。当然,按照前贤的说法,僻典应尽量避免。

       (三)、关于并列与偏正
       当谈到钟眼时,尤其是当题字是两个不同词性的字,要将其组成两个词构成的双音词,这时会碰到所谓“并列词组与偏正词组能否对仗”的问题。
       “并列、偏正”,牵涉到古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太复杂也太专业,我只简单说一下自己的观点:汉语双音词的偏正与并列关系,并非由这两个字本身的属性来决定,而是由两个字在一个双音词中所起的作用来决定的。举个例子:剑胆琴心。其中,“剑胆”一词,由两个名词“并列”构成,但显然,剑是用来修饰胆的,词的重心是胆,而非胆剑并列,所以,这应该是个偏正结构的名词。“琴心”也一样。有一个简单的辨别偏正与并列的方法,就是调换字序。如果倒置后意思不变,一般就是并列,反之则是偏正。所以,偏正和并列,不能用字的属性来定义。
       回到前面,“江/旧”两字作为三唱题字,显然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即便是把“旧”作为形容词加一个字来组成偏正结构的钟眼,“江”字同样也可以组成偏振结构的钟眼来与其构成工稳的对仗。


       以下搜罗一些诗钟典籍中前贤的钟题和作品供参考。题字都是表面看词性似乎都不太一致的两个字。

红/豆(三唱):
灯光豆灺劳人草
楼影红飞思妇花(壶注:红,一般用为形容词,此处用其名词词性。)

断/江(三唱):
可怜断雁无消息
不及江潮有去来(壶注:断,一般为动词,此处做钟眼为“断雁”也就是孤雁,与“江潮”形成偏正结构词组对仗。)

雪/如(六唱):
湖上残山松雪老 (赵孟頫号松雪道人)
江南春雨六如归 (唐寅号六如居士)(壶注:雪,常用名词,也可作动词、形容词。如,动词副词介词等。两字均做成专名相对)
                                                                                                                                                                                                                           ——以上《闲话诗钟》张西厢
老/星(三唱):
海宕星芒通夜动
松横老气与秋苍(壶注:老,形容词;星,名词。作偏正结构钟眼相对)

出/诗(二唱):
不出人偏强安石
能诗我更望南丰(壶注:安石指王安石,南丰指曾巩,曾巩被称为南丰先生。这里用了两个典事。王安石本因心灰意冷辞官还乡,后被宋真宗强邀出山主持变法。曾巩则以散文成名,诗名反而不显。曾被秦观、陈师道等讥为不会作诗并成为千古公案。其实曾巩的诗在唐宋八大家中至少不在苏辙、苏洵之下,明清时期才得以平反。值得注意的是,这首钟的钟眼“不出、能诗”,“不出”是动词,而“能诗”同样也是动词。一般不会想到“诗”可以做动词用的。《汉典》“诗〈动〉,诵诗、作诗、赋诗歌颂”。)

楼/敬(五唱):
燕子不来楼有主
梅花相对敬如宾(壶注:敬,用其名词词性)
                                                                  ——以上《说诗钟》 王贡南
奇/态(五唱):
弟兄岑氏奇皆好
姊妹杨家态并浓 (壶注:奇,用其名词词性)

伏/星(三唱):
香炉伏枕京华望
雪涕星关早晚收(壶注:伏枕,老病卧床的病人。星关,宫禁之地。此钟化出于杜甫“每依南斗望京华。。。画省香炉违伏枕”和李商隐“早晚星关雪涕收”,典型的典实派诗钟。)

六/门(三唱):
火树六街城不夜
碧芜门馆地无埃(以下注略)

绿/蝇(三唱):
相看绿鬓菱花镜
自写蝇头贝叶经
                                  ——以上《清稗类钞文学类内诗钟丛话》
大/宫(一唱):
大树飘零哀庾信
宫花寂寞说玄宗

公/去(六唱):
春秋三传左公谷
靖节一官归去来
                                  ——以上《文艺俱乐部文苑类内载诗钟丛话》

蟹/深(二唱):
百蟹文宗三日饭
智深和尚一身花

草/怜(二唱):
瑶草只知防板子
道怜那得了扬州

后/羊(三唱):
王敦后骑湖隂袭
卫玠羊车洛市游
                             ——以上《诗梦钟声录》王汉章

珠/旧(三唱):
双桨珠娘低按曲
一樽旧侣细论文
一串珠喉莺百啭
三生旧梦燕双飞

烟/喜(一唱):
烟耕我欲呼龙出
喜报人翻笑鹊忙

门/何(一唱):
何下一人名宰相
门前五柳隐先生

青/后(四唱):
行酒衣青犹帝子
抗章留后尽藩臣

烽/望(六唱):
杜陵身世兵烽老
谢傅山林物望归
                           ——以上《如庐诗钟梦影录》 菊庵著

最典型的一个钟题,“散/书”比翼格:
散/书 (比翼格):
(六唱):
杜房并驾中书省
金宋相持大散关
(七唱):
援琴东市嵇中散
曳履南宫郑尚书
(七唱):
青桐绝响嵇中散
红杏佳名宋尚书(壶注:以上皆作专名)
                                                                ——以上张西厢《闲话诗钟》


浮生亲净土 远离尘嚣 有一抱闲云 临轩拂过
朗月近金樽 抛开俗念 带几分惬意 共酒斟来 ----夏日学长题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972 小时
主题
3329

8674

帖子

20

精华

11万

积分

管理员

联都诗词网校校长

Rank: 15Rank: 15Rank: 15

UID
27873
经验
2541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97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5-21
2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4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
          关于合掌的断想兼及“句意合掌”      
      
       什么是合掌?其实民国以前,似乎都是在“诗联”的范畴内进行讨论。诗联(对仗联)与对联(含诗钟)有一个最大的不同,诗联(对仗联),还只是一篇完整的作品中的一部分,并不承担完整表达作品主题的功能。很多情况下,律诗的对仗联只是对主题的渲染、深化、衬托等等。我甚至觉得,哪怕两句一意都是允许的,起到的是类似修辞中的排比句的作用,不断的重复、强化,魏晋以降的韵赋中比比皆是。初唐、盛唐律诗中也常有,最著名的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以,即便是所谓“句意合掌”,也是宋明以后部分诗家的观点而已。

       其实,仔细分析,古人律诗里中二联上下比,尤其的写景诗,尽管所选意象不同,但表达的意境都是相同的,都是为同一个主题服务的。从这个角度,上下比“意同”就是应有之意,必须的。否则,两比意不相同,反而会造成主题的混乱。

       那么,为什么还要提出合掌的问题?在这点上,王力早期的看法是对的,不能用同义词。尽管两比句意应该是一样的,但上下句不能用两个相同的意象来进行表达,否则就显得重沓了。其实古人在谈到所谓“合掌”这个词时,比如纪晓岚,也是从“马上、途中”“寒食、暮春”这两个意思相近的而非句意来评论的。

       但是,对联则完全不同。对联只有上下两比,而两比必须完成整个作品的主题表达。两比之间的关系(作法)有很多分类,如“一咏一叹”“一述一结”“一古一今”“一问一答”“一反一正”“一景一情”等等(这些分类都是我的个人杜撰的观点哈)。两比不可能同义,否则就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但是,对联更应该强调“同义词合掌”,也就是说,尽管可能表达的句意是不同的,但绝不能用相同或相近的词(尤其是名词、实词)来表达。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上下比用了相同或相近的词,但表达的意思并非相同,虽然“句意”并不合掌,而某些词“局部合掌”就不佳,需要避免。所以我觉得,“局部合掌”或者王力所谓的“同义词相近”的观点是成立的。

       回到王力所举老杜“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王力在此显示出他的矛盾心理。一方面认为“缘、为”是虚词,不符合“同义词相近”,所以是允许的,为之前的“同义词合掌”作解释。另一方面,又绝口不提两句意思相同。仔细分析,这两句难道不是表达同一个意思吗?(我落魄了,我家一直没人来。你是第一个来我家的人,我很高兴,打扫花径、打开柴门,迎接你的到来)。假设,上句“花径不曾缘客扫”,对句换成“苔阶今始为君清”,这样就合掌了吧?可句意没变。到底是局部合掌还是句意合掌?如果句意合掌,老杜原句算不算合掌?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这些名句,算不算“句意合掌”?

       我觉得,律诗的合掌,应该从“字词”上考虑,“局部合掌”是诗病,但“句意合掌”则并非诗病。而对联的合掌,不仅要考虑句意,也要考虑字词,既有“句意合掌”,也有“局部合掌”。
       说到底,所谓合掌,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意象”也就是“字词”上的。脱离了字词,是否合掌如何把握?所以,所谓诗联的“句意合掌”之说,很值得商榷。

       其实,即便是对联,有时也还是允许“句意合掌”的。比如格言联,大量的都是上下比表达同一个意思的,按照“句意合掌”的观点,这些格言联都不合格了。

       芳林新叶催残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水惟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
       任铁任金,定有可穿之砚;日磨日削,从无不锐之针。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
       海量由船荡;宽怀任马驰。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句意合掌?不合格?





浮生亲净土 远离尘嚣 有一抱闲云 临轩拂过
朗月近金樽 抛开俗念 带几分惬意 共酒斟来 ----夏日学长题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972 小时
主题
3329

8674

帖子

20

精华

11万

积分

管理员

联都诗词网校校长

Rank: 15Rank: 15Rank: 15

UID
27873
经验
2541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97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5-21
25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4 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
         “探”字平仄小考

       古诗中,“探”字大多作平声。目前网上各类《平水韵》版本在仄声部都找不到这个字。但在读古诗时会发现,如果其为平声则于律不合。那么,“探”字是否能入仄声呢?
       关于“探”字是否入仄声,《搜韵网 · 平水韵》【去声二十八勘】中,已收录“探”字,【二十八勘去声  。。。】。但搜韵网没有给出它依据的版本是什么。查《康熙字典 · 探》字条下,有【《集韻》《類篇》《韻會》《正韻&#131108;他紺切,音僋 (勘韻)  義同。】。查《佩文韵府》“探”字在【下平十三覃】,字条下也有【又勘韵】。但是,《佩文韵府》的【去声二十八 勘】中却并未收录“探”字。再查手头的《诗韵合璧》和《中华韵典 · 佩文诗韵》【去声二十八 勘】,也都未收录。我猜测,问题可能出在《佩文韵府》上。该书自刊行后其疏漏之多常遭诟病。既然说【又勘韵】却不在【勘】部中收录,肯定是疏漏。其后刊行的《佩文诗韵》、《诗韵合璧》等,都沿袭了《佩文韵府》的错误,影响至今。当代各种《平水韵》版本大都延续了这个错误。至于《诗韵举要》本身是王力对《平水韵》的简化,况且仅是主要依据对杜甫诗的押韵情况的归纳总结。这个本子是举要而已,并不完整,其不录去声探,也属正常。《搜韵网》可能对“探”入仄声进行过考证,补录入【去声二十八勘】,应该是可靠的。况且,还有那么多唐宋诗可以为证。所以,“探”字平仄两用、意同,应该是没问题的。

浮生亲净土 远离尘嚣 有一抱闲云 临轩拂过
朗月近金樽 抛开俗念 带几分惬意 共酒斟来 ----夏日学长题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972 小时
主题
3329

8674

帖子

20

精华

11万

积分

管理员

联都诗词网校校长

Rank: 15Rank: 15Rank: 15

UID
27873
经验
2541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97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5-21
26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4 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七、
        “悬”字平仄小考

       关于这个“悬”字的平仄,之前也曾多次看到有人提出疑惑,多未得其解。
       悬,古体为“懸”。查几个网上的《平水韵》查韵网站,非常混乱,有的归入平韵[下平一先],有的归入[去声十七霰],有的两韵都入,也有的根本查不到该字。但比较明确的是,目前相对权威的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中华韵典--佩文韵府》,里面根本未收这个字,这似乎难以理解。
       其实,先搞清楚这个字的来源,对该字到底该入何韵就能清楚了。
      《康熙字典》倒是收录了“懸”字:“本作縣(县)。《说文》繫(系)也。或从心。《孟子》猶解倒懸(悬)”。原来,这个“县”有两义,读为平声时作动词,系挂东西的意思;读为去声时作名词,指挂在架子上的乐器如钟磬等(《周礼·小胥》注:“谓钟磬之属”)。

       周朝时的行政规划,在“国”(诸侯国)以下另设区划,借用了这个“县”字(意为系挂在“国”下面的土地),从此,“县”又有了新的含义,也就是传到如今的一个行政区划范围,读为去声。后来,为了加以区别,在原来作为动词的“县”字下面又加了个心,遂变成了“悬”,用其原意(动词“系挂”)。所以,汉朝许慎《说文解字》言:“此本是縣挂之縣,借爲州縣之縣。今俗加心,别作懸。”
       也许是受许慎的影响,康熙年间分别编纂《康熙字典》与《佩文韵府》时,《康熙字典》收录了“悬”字,但引用了许慎《说文解字》中“今俗加心”,意为此字乃是“俗字”,不入大雅,于是,清朝在编纂《佩文韵府》时干脆不收这个“悬”字,只收“县”字。
      以后,清朝的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也有这么一段话:悬“當卽縣也之譌(讹)。。。自專以縣爲州縣字。乃別製从心之懸挂。別其音縣去懸平。古無二形二音也”。意思是说,古代本没有“二形二音”,只是因为后来“县”字专用于州县的县,才将本来意义上的“县”字加上心,以示区别。但是段氏也不敢完全肯定,所以说“當卽縣也之譌(讹)”,也有点怀疑“悬”字的正规性。
       现在的问题很清楚了,《佩文韵府》不收“悬”字,可能是受《说文解字》及《康熙字典》的影响,认为这个“悬”字不太靠谱,但分别在【下平一先】和【去声十七霰】收录了“县”字。入平声的“县”,就是“悬”,作动词;而入去声的“县”,名词,一是指州县的县,二是指悬挂着的乐器。
      以此而论,“悬”字入平声应该是可以推断成立的,“悬”,就是《佩文韵府》中【下平一先】中的“县”字。此论也有大量古诗为证,此不俱列。

       另外,个人感觉,《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以及《康熙字典》之所以会怀疑“悬”字,可能是由该字的字形引起的。县古体为“縣”,本就有一个“系”字偏旁表意,已然包含“系挂、吊挂”之意,加上心,既不象声,更不表意,画蛇添足,完全不符合造字规律,所以才引发了诸多怀疑,难怪《佩文韵府》会如此小心处置,不收“悬”字,倒也不无道理。

浮生亲净土 远离尘嚣 有一抱闲云 临轩拂过
朗月近金樽 抛开俗念 带几分惬意 共酒斟来 ----夏日学长题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972 小时
主题
3329

8674

帖子

20

精华

11万

积分

管理员

联都诗词网校校长

Rank: 15Rank: 15Rank: 15

UID
27873
经验
2541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97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5-21
27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2 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八、
            漠漠与阴阴

       多年前,曾在此《夜读杂记》之四、五,谈及古人“偷句”。关于偷句,更有名的还数诗佛王维。王维以五言称,七律亦有佳作。其《七律 积雨辋川庄,乃唐七律名篇,因入选《唐诗三百首》而名满诗坛: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唐人李肇,撰《国史补》三卷,中有论王维诗云“王维好释氏,故字摩诘。立性高致,得宋之问辋川别业,山水胜绝,今清源寺是也。维有诗名,然好取人文章嘉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英华集》中诗也。[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鹦],李嘉祐诗也。”意思是说,王维喜欢把别人的嘉句取来自用。名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从《英华集》中偷来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是偷李嘉祐的句子。李肇的这一则笔记,留下了一段公案。
       与王维同时或稍晚的唐朝诗人李嘉祐,也是当时诗坛一代名流,作品被高仲武选入《中兴间气集》,高仲武称其“振藻天朝,大收芳誉,中兴高流”。诗名与钱起、刘长卿、郎士元并称,他流传的诗集中就存有一句“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后朝除个别人否认王维偷李嘉祐,猜测是李嘉祐偷自王维以外,许多诗话诗论都为认王维加了这“漠漠阴阴”四字后,化腐朽为神奇,正是王维的高明之处。如:
       宋朝叶梦得《石林诗话》:
       诗下双字极难,须是七言、五言之间除去五字、三字外,精神兴致全见于两言,方为工妙。唐人谓“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为李嘉祐诗,摩诘窃取之,非也。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祐点化,以自见其妙。
       明代高棅《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妙在四叠字(指漠漠阴阴),易此便如嚼蜡。
       清朝胡以梅《唐诗贯珠》:
       三四雨后之景,用叠字独能句圆神旺。
       即便是现代的《唐诗鉴赏辞典》也认为:
       “漠漠”有广阔意,“阴阴”有幽深意,“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

       总而言之,历代诗论都普遍认为,尽管王维用了李嘉祐的诗句,但由于添加了“漠漠阴阴”四字,不但化用工妙,而且意境升华,远比李嘉祐的五言句高明,而叠词的运用甚至能体现七言句的神韵与风采。自然,我自学诗以来,也一直认为如此解读“漠漠阴阴”,是为的论。

       今日读王渔洋《香祖笔记》提及王维名篇《七律 积雨辋川庄》云:【《唐国史补》谓“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乃右丞(王维)窃取李嘉祐语。论者或为王讳,以为增“漠漠”四字,便是点铁成金手段,此亦呓语。】王士祯的一句“此亦呓语”似当头一击,是啊,这两个叠词难道真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吗?从另一个角度体会,“水田飞白鹭”,能栖息白鹭的水田,自然能体会到它的广阔与迷蒙;“夏木啭黄鹂”,能留住黄鹂的树木,当然也是茂密幽邃,添加“漠漠阴阴”,句法上因为是七言句,音韵上比五言句见起伏、节奏更流畅,但在意境上似乎又显得多此一举,限制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之前对王维的美誉,似有为尊者讳之意,王渔洋果然见解独到,一语中的。吾从渔洋也。

       好玩的是,李肇《国史补》论及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也认为是化或偷自《英华集》。但是,古今诗话对这个说法却似乎都选择无视,没人对此议论批驳。难道,这也是为尊者讳?《英华集》是南朝齐国太子萧统所编选的齐梁之前五言诗的选集,萧统也是《昭明文选》的编者。可惜,手头无《英华集》,无法检出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到底取自谁的诗句。     
       王维的《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当然,质疑并非意味着否定。王维作为唐代第一流的诗人,即便有此关节,也无碍他在中华诗歌史上的杰出地位,我尤其喜欢王摩诘的五言诗,我的五律习作,亦以摩诘为范。





浮生亲净土 远离尘嚣 有一抱闲云 临轩拂过
朗月近金樽 抛开俗念 带几分惬意 共酒斟来 ----夏日学长题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972 小时
主题
3329

8674

帖子

20

精华

11万

积分

管理员

联都诗词网校校长

Rank: 15Rank: 15Rank: 15

UID
27873
经验
2541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97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5-21
28
 楼主| 发表于 2018-1-2 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箫如是 发表于 2018-1-2 00:05
佩服壶校,无意间一搜,偷这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居然好多哩。看来好句子不怕偷哩。
临江仙 信 ...

谢谢清箫如是,你所举的后几个诗例,作者均为诗僧,这倒是印证了我曾经的一个思考。王维好禅,被称为诗佛,读“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感觉隐约有禅意,但一直未作深思。看到你所引,这些诗僧都纷纷引用王维的这一联,坐实了我的感觉。此王摩诘名句不用禅语、却得禅理,表达出身与物随、摆脱烦恼的禅机。

另外,清箫如是所引晁补之《临江仙 信州作》,不仅偷了王维的这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几乎半篇以上都是化用古句,如“谪宦江城”出自李嘉祐、“残僧野寺”出自老杜句,“青山无限好”出自李商隐、“犹道不如归”化自陶潜,等等。但不容置疑,晁补之化古而为我用,也成名篇。
浮生亲净土 远离尘嚣 有一抱闲云 临轩拂过
朗月近金樽 抛开俗念 带几分惬意 共酒斟来 ----夏日学长题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972 小时
主题
3329

8674

帖子

20

精华

11万

积分

管理员

联都诗词网校校长

Rank: 15Rank: 15Rank: 15

UID
27873
经验
2541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97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5-21
29
 楼主| 发表于 2018-6-7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九、关于“间气”
       有问:“五言古风,一般篇幅较短者直赋其情,或比兴寄托,较长者则多叙事,叙事中穿插议论、抒情。但不论是短制还是长篇,均以高古雄浑为正格,要有间气、有风骨。”此处间气是什么意思?

       关于“间气”一词,说来话长,一般词典都不收这个词,《辞源》等大型词典也只是对其本意作解释,并未涉及古典诗词研究中运用“间气”一词的含义。我根据自己所学,大概整理了一下,仅供参考:

       唐朝有位名臣叫李泌,曾辅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也曾四次归隐。一生集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经济学家、文学家、诗人于一体。所学涉儒道佛三家,尤擅道学。唐肃宗曾有诗形容他“天生此间气,助我化无为”。(肃宗诗语出自汉代的 《春秋演孔图》:“正气为帝,间气为臣,宫商为姓,秀气为人。”)后来,间气一词被用来形容为官为臣的才学与气度,如刘长卿“间气生灵秀,先朝翼戴勋”“大才生间气,盛业拯横流”、苑咸“为文已变当时体,入用还推间气贤”。此时的间气一词,还是用来对人品、官品的褒扬并可转而用来借指人臣的身份。

       中唐时,有位叫高仲武的人,收集了自唐德宗到代宗时期26位诗人所写的130多首诗,编成一个唐诗选集。因为这段时期被称为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中兴时期,而所选诗人大多为当时朝廷官宦,所以,高仲武把诗选集命名为《中兴间气集》。这是一本当时非常有影响的唐人选唐诗集。”中兴“是纪年,“间气”指集中所选诗歌作者的身份唐。郑谷诗云:“何事后来高仲武,品题间气未公心”。间气,显然还是指诗人的身份。

       《中兴间气集》诗集中所选的诗,多为赠别酬和、流连光景之作。在艺术上追求清逸幽远之境﹐体制多为五言。高仲武在《自序》中提出了他选诗的标准是“体状风雅﹐理致清新”﹐所选作品基本符合当时诗风的特征。

       后来,由于这本诗集的流行,间气一词的内涵就慢慢演化为对《中兴间气集》所选的这一类诗尤其是五言诗的风格的概括,即所谓体状风雅﹐理致清新,清逸悠远的诗格。宋朝诗人陈普曾有一首题为《学诗》的七律写到:“要落前人旧窠臼,也须作我大规模。。。最好尧夫击壤集,胸中间气一毫无”。可见,这里的间气显然与“学诗”以及诗的风格有关而不仅仅是指代诗人的身份了。(实际上,中唐时期的五言诗是延续了王维、孟浩然五言诗的诗风)。

       简而言之,间气就是指五言诗的一种内在的风格特征。语言风格是清淡温柔敦厚,篇章结构流畅自然,意境追求风雅高逸。这一类诗风可选读王维、孟浩然、韦应物、钱起、贾岛、孟郊等人的五言诗作品并体会感悟之。
                                                                                                                                                                                                                                                         2011.11.

点评

原来壶校如此仔细读书。。。相约汗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6-9 07:28
浮生亲净土 远离尘嚣 有一抱闲云 临轩拂过
朗月近金樽 抛开俗念 带几分惬意 共酒斟来 ----夏日学长题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972 小时
主题
3329

8674

帖子

20

精华

11万

积分

管理员

联都诗词网校校长

Rank: 15Rank: 15Rank: 15

UID
27873
经验
2541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97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5-21
30
 楼主| 发表于 2018-6-10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凤相约 发表于 2018-6-9 07:28
原来壶校如此仔细读书。。。相约汗颜。。。

问好相约。现在读得少也写得少了,只收拢一些以前写过的文字保存起来而已。
浮生亲净土 远离尘嚣 有一抱闲云 临轩拂过
朗月近金樽 抛开俗念 带几分惬意 共酒斟来 ----夏日学长题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972 小时
主题
3329

8674

帖子

20

精华

11万

积分

管理员

联都诗词网校校长

Rank: 15Rank: 15Rank: 15

UID
27873
经验
2541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97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5-21
31
 楼主| 发表于 2018-9-27 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关于“挤韵”

       所谓“挤韵”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六朝沈约的所谓“八病”之说。八病中第五病即“大韵”,也就是网上常说的“挤韵”。沈约原文已佚,但在唐代日本空海和尚(遍照金刚)所著《文镜秘府论》中有记载,不叫“挤韵”,而是称为“大韵”。“挤韵”的概念应是后人甚或是今人所为,但意思相仿。近来所有关于“挤韵”的争论,最早的依据就是《文镜秘府论》所保存的沈约关于“大韵”的论述与空海和尚的解读,以及他所记载的当时唐人的论述。

       空海和尚的书中两处提到“大韵”。其一云:“大韵诗者,五言诗若以‘新’为韵,上九字中更不得安‘人’、‘津’、‘邻’、‘身’、‘陈’等字,即同其类,名犯大韵。诗曰:‘紫翮拂花树,黄闲绿,思君一叹息,啼泪应言垂。’又曰:‘游鱼牵细藻,鸣禽哢好音,谁知迟春节,悲吟伤寸心。’ 释(即空海)云:如此即犯大韵。今就十字内论大韵,若前韵第十字是‘’字,则上第七字不得用‘’字,此为同类,大须避之。通二十字中,并不得安‘篱’、‘羁’、‘雌’、‘池’、‘知’等类。除非故作叠韵,此即不论。”简而言之,大韵(挤韵)就是指在一首五言诗中,除了韵字以外,其他地方不得用与韵字同一韵部的字,否则就是犯大韵(挤韵),并且“大须避之”!叠韵除外。

       《文镜秘府论》另一处解释“大韵”处,空海又说:“大韵:一韵以上,不得同于韵字。如以‘新’字为韵,勿复用‘邻’、‘亲’等字。诗得者(未犯大韵):‘运阻言革,时泰玉阶。’失者(犯大韵):‘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问题来了,空海这里所举第一个诗例中,上句的“”与下句的韵字“”若按《平水韵》,都在“下平八庚”,显然与上面的说法相悖。即便以目前流传下来最早的韵书《宋本广韵》(实际上是隋代陆法言《切韵》的宋代官方修订本)来看,“衡、平”二字也同样都在“下平韵十二庚”。看来空海和尚也犯了迷糊,把犯了大韵的诗句当做未犯的用来作诗例,造成自相矛盾。

       不过,也许这并非空海的迷糊,再看一下他上面所举的第二个诗例“齐纨素,鲜如霜”。上句“裂”、下句“结”与韵字“雪”同在【九屑】。对照这两个例诗,未犯的那个是上句有同韵字(衡),下句没有。而犯了大韵的那个,虽然上句有“裂”,但下句有“洁”,区别也许就在此。是否可以这样考虑:唐代其实关于大韵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一首诗中只要非韵字位出现了同韵字,就是犯大韵;另一种观点认为,只有在押韵的那句中出现韵字才算犯大韵,白脚句有韵字是允许的?果如此,空海也只能照单全收了。也许即便是在唐朝,所谓大韵的标准也是有争议的。

       那么,是否写诗必须避犯大韵呢?空海又一次显示出自相矛盾之处。空海曾经坚定地说“大须避之”,但却又引用唐人元兢的说法:“元氏(元兢)曰:‘此病不足累文,如能避者弥佳。若立字要切,于文调畅,不可移者,不须避之。’”从“大须避之”到“不须避之”,《文镜秘府论》才是造成今日关于挤韵争论不休的真正的始作俑者。

       元兢乃唐朝人,在六朝永明体诗向唐代格律诗过渡的过程中与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等人一同为之做出了杰出贡献,奠定了格律诗的基础。他针对沈约八病第一病“平头”所提出的著名的“换头术”,直接形成了格律诗的“粘对”规则。元兢对八病中与“韵”相关的四病“大韵、小韵、正钮、旁钮”都曾论曰“不以累文”、“但知之而已”,“不必须避”,也就是可避可不避。但是,他唯独对“大韵”特别强调“如能避者弥佳”,而如果“立字要切,于文调畅,不可移者”才“不须避之”,也就是说,只有满足一定的条件,大韵才可以“不须避之”。所以在诸病之中,他对大韵还是比较看重的(参见元兢《诗髓脑》,此书也仅散见于《文镜秘府论》,后人依此而单独整理成文,百度可搜),这可能也代表了唐人对“大韵”的基本态度。元兢仅存五律诗一首,“小韵、正钮、旁钮”等病皆犯,唯独未犯大韵,可见大韵在元兢心中的分量自与其他病犯不同。

             《蓬州野望》(唐·元兢)
       飘飖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
       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宕、望”同入【二十三漾】,犯“小韵”;“巴、八”声韵相同,巴平声、八入声,两字同在一钮,即犯“正钮”;“水、山”双声(同声母),犯“旁钮”。未犯“大韵”。)

       以唐人而论,犯“大韵”的格律诗显然还是少于未犯者。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由于元兢等人倡导的“如能避者弥佳”被大家所接受,创作中尽量避免犯大韵;二是现实的创作需要,由于唐朝韵书分部较多,《切韵》中平声韵共有五十七个韵部之多,这必然造成每个韵部的字数较少,去掉僻字、通假字、死字等可选用的韵字更少,因此,尽量不在非韵字处选用同韵部的字,避免挤韵,便于同韵部的字尽量用来押韵。即便是后人总结的《平水韵》,也有三十个平声韵部之多,节省韵字用于关键的押韵处,也是实际创作现实的需要。


       基于以上探究,首先,“八病”是针对唐代格律诗形成之前的五言“永明体”诗,八病在前、格律诗形成在后,用“八病”来规范格律诗是倒果为因,逻辑上欠通。其次,“八病”之说是格律诗形成的基础之一,格律诗在形成过程中批判继承了“八病”中合理的部分,也扬弃了如大小韵、正旁钮之类的病犯,认为这些都“不必须避”。再次,八病中“大韵(挤韵)”似乎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正如元兢所言:“若立字要切,于文调畅,不可移者,不须避之”,否则,“如能避者弥佳”,所谓尽善尽美也。


       当今诗坛又出现了一部据说是“官韵”的新韵韵书《中华通韵》(十六韵部)。自上世纪前期,新韵入律之说开始滥觞,各种新韵韵书层出不穷,无非是以原来只是单纯地用于北曲的元代《中原音韵》为母本,用民国的罗马拼音国语和解放后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对其进行删并, 但万变不离其宗,新韵无非就是大量合并韵部而已,最少的分十三韵,最多的分二十韵。且不说新韵入律是否是对传统的背离,删并韵部带来的后果是,韵部大量减少,但每个韵部的字数大量增多,客观上如果作者想追求对挤韵“如能避者弥佳”就更困难了,许多在古韵中不同韵部的字都被并入同一韵部,创作所谓“新韵格律诗”时要想避犯挤韵,就难免会陷入“避无可避”之境,也许,这也是近来网上关于“挤韵”的争论此起彼伏的原因之一吧?



浮生亲净土 远离尘嚣 有一抱闲云 临轩拂过
朗月近金樽 抛开俗念 带几分惬意 共酒斟来 ----夏日学长题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972 小时
主题
3329

8674

帖子

20

精华

11万

积分

管理员

联都诗词网校校长

Rank: 15Rank: 15Rank: 15

UID
27873
经验
2541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97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5-21
32
 楼主| 发表于 2020-8-12 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一、林和靖果真“梅妻鹤子”?
       林逋(林和靖),据《宋史》载:“逋不娶无子”,隐居孤山,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多种宋以后笔记亦援其说,历来誉为美谈。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传唱千年。然梅妻鹤子亦有另说。多年前余秋雨在《文化苦旅 西湖梦》里提了一句林和靖曾经娶妻生子,结果引发引发一场骂战,被金文明暴揍,结果是余秋雨落荒而逃。
       近读清人施鸿保《闽杂记 卷六》有《林和靖有子》一篇,誊抄如下:
       “嘉庆庚辰林文忠公(林则徐)任浙江杭嘉湖道,重修孤山林和靖墓及放鹤亭、巢居阁诸迹,碑记有后裔字,人多疑。宋史明言和靖不娶无子,不当有后。予按杨升庵《词品》已云,林洪著《山家清供》,自称先人和靖先生,则非不娶,盖丧耦后不续娶耳。洪字可山,南宋时人,施枢《雪岩吟卷》有'读《林可山<西湖衣钵>》诗:梅花花下月黄昏,独自行歌掩竹门。只道梅花全属我,不知和靖有仍孙'。此同时所作,当可信也。惟据《尔雅》,自己下数,仍孙凡八代,洪去和靖似不当已有八代,岂'仍'字或误耶?又按和靖梅妻鹤子人皆知之。今考其集,题云'有鹤名鸣皋、鹿名呦呦,作诗以赋之'则不独养鹤亦兼豢鹿矣。文忠公修墓,补种梅花三百六十株,又由上海购二鹤养之。惜当时不并豢鹿也。”
       此则笔记或可为余秋雨张目耶?附所读原文:
               
浮生亲净土 远离尘嚣 有一抱闲云 临轩拂过
朗月近金樽 抛开俗念 带几分惬意 共酒斟来 ----夏日学长题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972 小时
主题
3329

8674

帖子

20

精华

11万

积分

管理员

联都诗词网校校长

Rank: 15Rank: 15Rank: 15

UID
27873
经验
2541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97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5-21
33
 楼主| 发表于 2023-12-5 02: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二、“叶韵”之“叶”字读音释义小考
      古今研究古诗词论著中经常能见到“叶韵”一词,尤其是《御定词谱》中多见。但什么是“叶韵”?“叶”字该怎么读?
      叶韵,其实就是协韵(押韵)的意思。协,繁体为“恊”,古文中又与“劦”、“旪”、“汁”同,也就是说“协韵”本与“叶”字无关,叶不通协。叶,古已有之,读音xie(平声),字义似无可考。原本与“协”字无关。汉献帝名刘协,为避帝讳,忌用“协旪劦”,所以后汉三国时期为避讳改“旪恊劦”为“叶”(读音相同),“协韵”也相应改为“叶韵”。后世误以为“叶”通“协”,故言“协韵”为“叶韵”,相沿成习耳(《康熙字典》亦取“叶”古通“协”之说而未及原因)。      班固(汉献帝之前)的《汉书》中仍用“旪”字,唐人颜师古《汉书注》称“旪读曰叶。。。。汁、叶同”。可见,唐初以“叶”代“恊劦旪”已然流行。但无论如何,“叶”的读音都为“协xie”.  到此时,“叶”仍然读作“协”,与树叶的葉根本没什么关系,因为古汉语中树叶的叶还是那个繁体的“葉”。据《康熙词典》:“葉《說文》草木之葉。又姓。《通志·氏族略》葉氏,舊音攝,後世與木葉同音。”这就清楚了,古文“葉”作为树葉,读作“ye”(去声),而作为姓氏的葉读作“摄she”(去声),但后来慢慢读音演化成与葉字的葉相同(ye)。
      到了当代,汉字简化方案将“葉”简化为“叶”,其中原因颇有争议。原本“叶”字在北方语系中本没有“ye"的读音,自《切韵》到《康熙字典》,叶,均读为xie。但民国时期开始的简化方案探讨时,已有将“葉”简化为“叶”的提议,因为在吴越语系中,葉与叶(协)的读音相近(本人生长沪上,至今上海方言中“协”与“叶”读音仍非常接近,几乎同音),到1953年,据说因为我国汉字简化委员会中的三位葉姓专家(葉圣陶、葉恭绍、葉籁士)恰巧是吴越人士,由于他们的坚持,葉字也就最终被简化为“叶”,从此,在北方语系中原本读作xie的“叶”字,被用来简化“葉”字,读音也改成ye。此坊间传说不知是否可信。   
      不管简化字如何,第一、古代“叶”与“葉”是两个绝不相关的字;第二、古文中的“叶”读作“协”,但作为姓氏,从she演化成xie;第三、“叶韵”,本来是“协韵”,只是为避汉献帝名讳(刘协),才改做读音相同之“叶韵”;第四、“叶韵”就是“协韵”,也称“押韵”,“叶韵”之叶,只能读作“协”,不可读如“树叶”之叶。     
浮生亲净土 远离尘嚣 有一抱闲云 临轩拂过
朗月近金樽 抛开俗念 带几分惬意 共酒斟来 ----夏日学长题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3972 小时
主题
3329

8674

帖子

20

精华

11万

积分

管理员

联都诗词网校校长

Rank: 15Rank: 15Rank: 15

UID
27873
经验
2541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397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5-21
34
 楼主| 发表于 2023-12-5 0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一篇是2020年,三年多续此篇,非跬步,蜗步耳。
浮生亲净土 远离尘嚣 有一抱闲云 临轩拂过
朗月近金樽 抛开俗念 带几分惬意 共酒斟来 ----夏日学长题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6-11 21:03 , Processed in 0.11437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