鑱旈兘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31|回复: 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联文化》投稿专帖

[复制链接]
在线时间
970 小时
主题
103

788

帖子

0

精华

782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1978
经验
7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97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7-3
1
发表于 2008-9-27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P>本文已经缩减,请斟酌:</P>
<P>字类系统的词义学诠释
湖南益阳孙则鸣</P>
<P>  对仗修辞要的是一种对称的形式美。实现对称的途径很多,古人主要是通过相同字类相对来实现。本文将借鉴现代词义学知识,对字类系统作出现代化的诠释。
  
  一、词义学里的几个概念。
  〔一〕从意义来源角度考察,词义可分为结构意义和指称意义〔又叫词汇意义或概念意义〕两种。现代虚词一般只有结构意义,而实词具有指称意义。实词又可分表物词和表征词;表物词能独立指称客观事物,包括名词和代词。表征词只表达客观事物的动态或静态的特征,包括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和副词。〔注1〕
  〔二〕词义的相互关系主要有四种:同义〔包括等义和近义〕,反义,类义和上下义。
  “类义指的是某类相似之处的事物、性状、动作等的意义。例如:‘红’、‘蓝’、‘黄’、‘白’、‘黑’等都有表示颜色的意义。‘父亲’、‘母亲’、‘叔叔’、‘伯伯’、‘妹妹’、‘哥哥’等,都有表示称谓的意义。”〔注2〕上下义指上下级类属关系。如“颜色”和“称谓”为上位义词,“红蓝黄白黑”和“父母叔伯兄妹”为其下位义词。又因词大都多义,类义关系也具有交叉性和灵活性。如“教授”既可与“副教授、讲师、助教”形成“职称”类义词,也可以与“研究员、高工”等构成“高知”类义词。
  同义和反义是类义的两个极端,二者同中有异,异中见同,共同隶属于类义。以“热、暖、冷”为例,“热”和“暖”温差不大为同义,“热、暖”和“冷”温差很大为反义;“热、暖、冷”又都是从属于“温度”的类义词。这虽然是个极端例子,却可类推。
  同义词和反义词之间还有大量中间状态的类义词,例如同属于“树”的“松树、柳树、枣树”,同属于“运动”的“骑马、射箭、划船”,它们是处于同义与反义中间的类义关系,所占的比例最大。〔注3〕  
  二、字类就是典型的类义系统。
  只要把上面的“词”改成“字”就基本上适应于字类。有的语法教材称类义词为对义词〔注4〕;对义就有意义对称的含义,上位义就是它们的“类似点”。
  字类归类的目的单纯狭窄,只要能在感知上造成大致对称的印象即可,故分类标准比自然科学的类义词更灵活宽松。其一,它的上下义不局限于最直接的类属关系;层次不同而能给人以对称印象的也被归为一类,例如“叫”与“吼、嘶、啼、啸”是上下位关系,在对仗里却被归为一类;其二,它的类义关系与词性没有必然联系;当“类似点”十分鲜明时,词性乃至虚实死活都可以超越。举几个典型例子:
  ①回日楼台非甲仗,去时冠剑是丁年。〔温庭筠《苏武庙》〕。副词“非”和动词“是”均有“判断”义〔“非”为语助字,“是”为虚活字〕;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动词“无”和副词“不”都有“否定”义,名词“边”和动词“尽”都有“边际”义〔“无”“尽”为虚活字,“不”为语助字,“边”为实字。〕③独角兽,比目鱼;眇眼蛇,四脚猫;无毛鼠,千足虫。形容词“独”有“一”义,动词“比”有二义〔《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动词“眇”〔独眼〕有“一”义,动词“无”有“零”义,它们与数词“四”“千”,均为数目字。这些类义字尽管词性和虚实死活不同,不但可对,而且是工对。这虽然是极端的例子,其原则却是可以类推到所有字类的。
  更通俗地说,只要共有某种相同义项的字就是类义字。
  如果只求字字工对,便无需任何语法或虚实死活之类的理论指导,因字求类即可。因字字工对只能是理想境界,实际创作需要有更宽松的法则,这就是古代虚实死活理论的由来。
  
  三、字类的虚实死活概说。
  工对的类似点往往是具象鲜明、层次较低的下位义。提高类似点的层次,使之更抽象而增强概括性,就形成了以“有无虚实死活”为纲的多层次的类义系统,如图所示: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8927173812438.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图1
  
  按:①有指称意义的字称为有义字,只有结构意义而无指称意义的字称为无义字;②部分字类身兼双职或多职,这是因字义的多重性导致,后面将有详论。 
  
  四、词类和字类的区别。
  词类和字类表面上完全相同,却有本质的区别。词类是语法的分类,它把把组字成句功能相同的词归为一类。字类是修辞学的分类,它把能形成对称美的类义字归为一类,而不考虑其语法功能。
  区分词类也需要类义关系作辅佐;它首先归纳出类义系统,然后把语法功能相异者剔除出去。例如“喜欢、高兴、厌恶、厌倦”都是表“心理活动”的类义词,因“喜欢、厌恶”可带宾语被归入动词,而“高兴、厌倦”不能带宾语,就被排除出去〔归入形容词〕。因此,词类披着类义系统的外壳,实已经蜕变为纯粹的语法功能系统了。字类和词类还有其它区别,可参见拙文《浅论对仗对称的基本单元》〔注4〕
  字类和词类的大致对应关系为:语助字——虚词,名称字——名词,指代字——代词,活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时间
970 小时
主题
103

788

帖子

0

精华

782

积分

联都贵宾

Rank: 4Rank: 4

UID
11978
经验
782 点
威望
1 点
在线时间
97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7-3
2
发表于 2008-9-27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仗中的象似性原则初探
  湖南省益阳市孙则鸣
  <P>  “无情对”是对联中的一朵奇葩,它与“借对”“字面对”关系密切;三者蕴涵着普适于对仗法度的“象似性原则”,本文将对此作初步的探索。
  
  一、借对、字面对、无情对简说
   
  通常认为借对有两类,一是借义对,二是借音对。其实还有一种特殊形式,我称之为借形对,后面再论
  借义对是指对偶句里,一个字词有多义,实际用的甲义,因不能对仗或对仗不工,故意附会成〔即借用为〕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另一字词相对造成工对的假象,故又称之为“假对”。 
  常说的“字面对”,是借对中的借义对和借形对。 
  “字面”是相对于“字里”而言的;借义对里的“字里”就是的甲义,而“字面”则是借用的乙义或丙义。 
  “无情对”则采用“借对”手法造成“字面”字字工对的假象,别有巧趣。试举一例:
  △ 杨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  
  “先生”的“字里”是一个称谓名词〔实字性固定两字截〕,把它附会成〔即借用为〕状中词组“先(出)生”〔虚字性两字截〕,造成与“已死”字字工对的假象;“先(出)生”就是它的“字面”。
  请注意,“字面”的意义必须与“字里”不同,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字面对”。
  王力把词性相同而结构不同的对仗称之为字面对,这是不确切的,因为它们不存在“字面”与“字里”的区别。以“清晨〔名词状语〕入古寺,初日〔名词主语〕照高林”为例,“清晨”和“初日”的字义、字类以及词性没有丝毫变化,仅仅是成分结构不同而已。
  字面随着字义的改变,字类和词性甚至成分结构也随之而变,下例尤为典型:
  △ 曲〔名〕中〔方位〕白雪,直〔副〕上〔动〕青云。〔邹戴尧《题京师郢中会馆》〕
  从语法角度看,“曲中”与“直上”的词性和成分结构都不相同〔“曲中”是定语,而“直”为状语,“上”为谓语〕。“字里”的字义、词性和语法结构都不对称。可它们的“字面”却是对称的:“曲”和“直”都借用为形容词而相对,“上”借用为方位词与“中”相对。
  从字类角度看,“曲”为名称实字,“直”为虚死字;“中”为虚死字的方位字,“上”为虚活字,虚实死活不对称。它们的“字面”却是工对:“曲”和“直”都借用为虚死字〔性状字〕相对,“上”借用为方位字与“中”相对。
  无情对里的借对还有一种特殊形式,借用双方并非多义字,而是同形异义字;它并非借义,而是纯粹的借形,例如“白兰地”对“黄梅天”,“白”“兰”“地”是纯粹的表音符号,没有任何意义,却被借用为颜色字和名称字与黄梅天相对,故我称之为“借形对”。
  要之,字面对包含两种形式,一是借义对,二是借形对。
  字面对虽然是“假对”,可它在读者印象中的“对称美感”却并不“假”,这种以假乱真的对称美感源自于审美错觉。
    
  二、象似性原则的普适性
  
  〔一〕象似性原则的定义
  
  从对称双方的对称程度看,对称有“同一性对称”和“象似性对称”两大类型。
  “同一性对称”是所有属性完全相同的对称。如图形“△”与“△”的对称;在对仗里就应当是彻底的同字对〔如“开门见山”对“开门见山”〕。这种对称的形成完全取决于字词的客观属性。
  同一性对称缺乏变化,死寂呆板,虽对称而无美感,为对仗所不取。
  “象似性对称”的属性不完全相同,只有某些属性相类似,必定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从而形成即对称又富于变化的审美愉悦。“象似性对称”的对称美是主客观交融的心理感受。   
  这里“象似性”一词借用了语法学的概念,却赋予了新义:“象”是多义词,包含有“义象””、“意象”、“表〔面现〕象”、“〔因审美错觉形成的对称〕假象”、“印象”等多重含义;对仗双方的“义象”、“意象”、“表象”、“假象”能给人的感官造成相类似的“印象”,它们就是对称的,这就是对仗修辞里的象似性原则。
  象似性对称最富表现力,所有对仗的手段全都是象似性对称。 
  
  〔二〕象似性原则的普适性</P><P>  无情对和借对只是象似性对称的极致,大家常说的字类、词性和结构的相同无一不是象似性对称。试一一分析:
  1、字类相同的象似性。字类相同是类义对称,而对仗排斥类义中的等义对称,绝大多数仅仅是字义“相类似”而已;例如“红”并不等于“绿”,仅仅是在“颜色”这个范畴内相类似。
  2、词性相同的象似性。词性是指词的语法功能性质。所谓“词性一致”,往往不是语法功能完全一致,而是大同小异。如动词就有一般动词、心理活动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判断动词;形容词也有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非谓形容词;它们的语法功能并不完全相同〔如心理动词可受副词“很”修饰,其余不能;非谓形容词不能当谓语,其余均可〕,它们无一不是大同而小异,也即“象似性”的一致。  
  3、成分结构相同的象似性。所谓成分结构一致也是如此。以“动宾结构”为例,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都网 ( 闽ICP备2023009884号 )

GMT+8, 2024-5-29 17:05 , Processed in 0.07245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