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都网

标题: 笔记本(一):读七律 [打印本页]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3-19 21:38
标题: 笔记本(一):读七律
本帖最后由 兰芷 于 2024-3-11 13:23 编辑

慢就是快。
作者: 南北风    时间: 2023-3-20 14:12
哲理
问好兰芷,祝福春祺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4-3 09:26
南北风 发表于 2023-3-20 14:12
哲理
问好兰芷,祝福春祺

谢谢观注,问好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4-3 09:46
本帖最后由 兰芷 于 2023-10-9 08:05 编辑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唐玄宗)
夫子何为者⑵,栖栖一代中⑶。
地犹鄹氏邑⑷,宅即鲁王宫⑸。
叹凤嗟身否⑹,伤麟怨道穷⑺。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⑻。

词语注释
⑴邹鲁:一作“鲁”,无“邹”字。鲁,今山东曲阜,为春秋时鲁国都城。
⑵夫子:这里是对孔子的敬称。何为者:犹“何为乎”。者,无义。
⑶栖栖:忙碌不安的样子,形容孔子四方奔走,无处安身。《论语·宪问》:“丘何为是栖栖者欤?”
⑷鄹(zōu)氏邑:鄹人的城邑。鄹,春秋时鲁地,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孔子父叔梁纥为鄹邑大夫,孔子出生于此,后迁曲阜。
⑸“宅即”句:相传汉鲁共(恭)王刘余(景帝子)曾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及升堂,闻金石丝竹之音,乃不敢坏。
⑹“叹凤”句:《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说凤至象征圣人出而受瑞,今凤凰既不至,故孔子遂有身不能亲见圣之叹。身否(pǐ),身不逢时之意。否,不通畅,不幸。
⑺“伤麟”句:麟,瑞兽,象征太平盛世。相传孔子见人捕获了麟,曾大为悲痛地说:麟出而死,我的愿望无法实现了。见《公羊传·哀公十四年》:“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
⑻“今看”二句:意谓孔子说他曾经夜梦自己坐于两柱之间受人祭奠,他的梦于今天实现了。《礼记·檀弓上》,记孔子曾语子贡云:“予畴昔之夜,坐奠于两楹之间。……予殆将死也。”两楹奠,指人死后灵柩停放于两楹之间,喻祭祀的庄严隆重。两楹,指殿堂的中间。楹,堂前直柱。奠,致祭。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4-3 09:46
本帖最后由 兰芷 于 2023-5-1 11:38 编辑

元代方回:三、四以下俱佳。(《瀛奎律髓》)
明代李沂:妙在不赞而叹,叹胜于赞也。(《唐诗援》)
明代钟惺:八句皆用孔子实事,不板不滞不砌,人不可以无笔。(《唐诗归》)
明代唐汝询:妙在不发议论,发议论便俗。(又云)稳妥而雅,中含叹意,是盛唐杰作。从来选诗人不收,伯敬喜新调而采此,亦其目力妙处。(《汇编唐诗十集》)
清代顾安、何文焕《唐律消夏录》:就鲁论成语作一问答,添入“一代中”三字,便见大圣一生忧悯心肠,以下只将夫子典故用几个虚字转折出来,并不另加一赞美之词,愈见大圣之大,后来无数孔子庙碑文,终不及此一诗也。(增)“叹”字有二义,一为赞叹,一为嗟叹,此诗二义并见,读者苟具斯意,便知一结之尤妙也。
清代沈德潜:雄健有力,开盛唐二代先声。(《唐诗别裁》)
清代李因培:通首皆“叹”字意,起十字道出大圣人一生心事,可泣可歌。“犹”字、“即”字指点得妙。(《唐诗观澜集》)
清代宋宗元:摹天绘日,累幅难尽,特就夫子道大莫容意立言,驯雅。(《网师园唐诗笺》)
清代纪昀:孔子更何赞?只以喟叹取神,最妙。五六“嗟”、“叹”、“伤”、“怨”用字重复,虽初体常有之,然不可为训。结处收“祭”字、密。(《瀛奎律髓汇评》)
清代许印芳:命题便高古。(《瀛奎律髓汇评》) [3]

笔记:
1、全篇用典。
2、题目中的“叹”为主线,虽“叹”实“赞”,以“叹”代“赞”而胜于赞,以叹取神。
3、从其活动、旧宅、感叹、逝后受人拜祭四个方面感叹。
4、第三联情感强烈,表达情感的词语密集:叹、嗟、否,伤、怨、穷
5、第二、四联,历史和现实交织。全篇皆叹,第二联扣题目中的地点,尾联扣“祭”
6、选题与选诗材皆重要。
7、以事成篇,不发议论,而胜于议论结论。
8、写人物必须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合理选材;同时诗人也要有强烈或深刻的情感体验投入。先有诗情,再辅之以诗法,方成佳作。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5-1 11:35
再次韵寄子由(黄庭坚)
想见苏耽携手仙①,青山桑柘冒寒烟②。
骐驎堕地思千里③,虎豹憎人上九天④。
风雨极知鸡自晓⑤,雪霜宁与菌争年⑥?
何时确论倾樽酒⑦,医得儒生自圣颠⑧?

词句注释
①苏耽(dān):传说中汉末的仙人。旧诗中常以同姓的古人来相比况,这里以苏耽比苏辙。
②柘(zhè):亦名黄桑,叶可饲蚕。
③骐驎(qí lín):良马,千里马,比喻贤人志士。
④虎豹:指守卫天门的猛兽,比喻朝廷中掌权的坏人。九天:天空,极言其高。
⑤风雨极知鸡自晓:《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毛诗序》认为这有“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之意。

中二联用典
麒麟,出自曹操《步出夏门行》
虎豹,出自《楚辞.招魂》
风雨,出自《诗经》
朝菌,出自庄子《逍遥游》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5-3 16:49
本帖最后由 兰芷 于 2023-5-3 16:50 编辑

眼中(元好问)
眼中时事益纷然①,拥被寒窗夜不眠②。
骨肉他乡各异县③,衣冠今日是何年④?
枯槐聚蚁无多地⑤,秋水鸣蛙自一天⑥。
何处青山隔尘土⑦,一庵吾欲送华颠⑧。

[3]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①时事:时局,政事。纷然:混乱的样子。蒙古灭金后,政局极其混乱,因此诗中有此“时事纷然”的感慨。②拥被:捂着被子,围着被子。③“骨肉”句:用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句意。④衣冠(guān):就是衣冠之士。衣冠,古代士大夫的穿戴,因此,借用来指读书人,也指世族或官绅。今日是何年:等于说“这是个什么样的年头”。⑤“枯槐”句:唐李公佐作《南柯记》,叙述淳于棼梦见去到大槐安国,娶了公主,当了南柯太守,享尽荣华富贵。醒来后才发现所谓大槐安国只不过是庭前老槐树下的一个蚂蚁窝。后来便用“南柯”或“南柯梦”来表示富贵无常或人生如梦之意。诗中暗用这一典故,是借以表达作者在国破身囚之际的那种“人生如梦”的深痛感慨。⑥“秋水”句:既是写实际的景色,又是暗用《庄子·秋水》中井蛙的典故。元好问在诗中用这一典故,似是表示宇宙广阔,天意茫茫,自己无须心胸狭隘,为一国之兴亡而躅躅于怀。这与“枯槐”句一样,都是在亡国惨痛中的激愤之语,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此时想隐居青山,自成一清静天地的心情。自一天,自是一个天空,也就是自成天地的意思。一天,整片青天。⑦尘土:比喻污浊的人世。⑧庵:小草屋,茅寮。华颠:花白的头顶,这里是借指晚年。颠,头顶,脑袋。[3]

后三联为夜不眠所思,层次井然。第二联,追忆骨肉分离,感慨今日自己的状况。第三联感慨自己,昔日+今日。第四联期冀以后。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10-7 08:48
继续前行
2023、10、7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10-7 09:02
本帖最后由 兰芷 于 2023-10-9 08:05 编辑

1、古意
【作者】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释】:
古意:托古以咏今的拟古之作。诗题一作《古意呈乔补阙知之 》;又作《独不见 》,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乐府解题》说:“伤思而不得见也。”内容多写离别及闺情怨思。
这首七言律诗《古意》,为的代表作之一,被历代诗评家认为是温丽、高古之佳篇。诗写的是一位少妇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主题传绝,但沈佺期这首诗却写得情致婉转,色彩富丽,音韵和谐,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
首联“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叙述简练,比兴自然。卢家少妇,名莫愁,是《河中之水歌》里的人物,后用作少妇的代称。起句借用《河中之水歌》的意境,言简意赅、精妙入微地介绍了思妇的身世和处境 。她的家庭环境华丽温馨,她的生活却冷落凄清 。“海燕双栖玳瑁梁 ”,一句反衬 ,兴起了全篇无限绵绵的愁思。她寂然独居空闺,哪里比得上相亲相爱双栖于梁上的燕子呢?
颔联“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战忆辽阳”绘景抒情,情景相生。深秋九月正是赶制征衣的季节,这此起彼伏之捣衣的秋声,声声撩人心绪。那阵阵飘落的树叶,更使人触目伤怀,平添萧瑟之感。诗没有直说砧声“催人泪下 ”,却说“催木叶 ”,于无理处见妙,于曲折中见奇。树木无心而为之“催 ”,人何以堪 ?意在言外,含蓄婉转,砧声本也无所谓寒暖的,加以“寒”字,就增强了诗句的感情色彩,鲜明地表现了思妇的心境。她由赶制征衣的杵声联想到征人——自己的丈夫,“十年征戍忆辽阳”,自然地揭示出全诗的旨意。
颈联“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分承上句 ,进一步阐发题旨。正如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所说的 :“‘白狼河北音书断 ’,足上文征戍之意,‘丹凤城南秋夜长’足上文‘忆辽阳’之意 ”。十年征戍,时间够长了,再加之音讯断绝,生死难以预料。俗话说:“能隔千里远,不隔一层板。”只要有封书信来 ,知道丈夫尚活着 ,她就还有盼头。可是“音书断 ”,从深沉的叹息中所表露的就不止是一般的怀远盼归的愁思了。她为丈夫的安危焦虑,甚至夹杂有不祥的猜想。音信断绝,又置于这漫漫秋夜、阵阵砧声之中,正可谓“忆辽阳”愁断肠了。
尾联“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吴乔分析说是“完上文寄衣之意 ”。这似乎有点“怨天尤人”的意味。她苦苦地思念着丈夫,非但见不到丈夫的面,而且连个信也没有 。“谁为”二字用得十分贴切,表明思妇好象有点“嗔怪”自己“多情”的意味。她企图自宽,却愈益加深思念之切。在这漫漫长夜 ,老天又偏让那团栾明月来照这预制征衣的 “流黄 ”。征人无消息,征衣何处寄?诗句怨而不怒,意境清幽柔和 。因而前人评说 :“‘卢家少妇’首尾温丽。”
这首《古意》虽是一首完整的七律,但受乐府影响很深。《读雪山房唐诗序例》说:“七言律诗出于乐府,故以《龙池》《古意》冠篇。”更是认为:“‘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同乐府语也。”又称赞说“起句千古骊珠”,但也批评说“结语几成蛇足”。为什么说它近乐府呢?大概是有宽对、流水对,正如《围炉诗话》所指出的 :“八句钩鏁连环,不用起承转合一定之法者也。”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10-7 09:03
沈佺期(656?-714 ),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人 ,高宗上元二年(675)举进士,为协律郎,后历任通事舍人 、给事中、考功郎 。流放归,为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后升任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是继"四杰"之后的著名诗人,与宋之问齐名,号称沈宋,被誉为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沈佺期是高宗和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以写应制诗而闻名的。他的《龙池篇》极负盛名,为玄宗享龙池乐章之三。但这些应制诗多为歌颂皇帝点缀升平之作。神龙初(705),在一次宫廷政变中,张易之兄弟被杀,沈佺期被牵连流放州崇山(今广西崇左县),后又迁台州录事参军。郑振铎先生曾评说:"沈宋之诗,至流徙后而尤工。佺期在州诸作,象《三日独坐州思忆游》、《州廨宅移住山间水亭》、《赦到不得归题江上石》、《答魑魅代书寄家人》诸篇,皆出之以五言排律,而于沉痛郁结之中,不失其流丽疏放之体。《答魑魅》一篇,长至十二韵以上,尤为当时罕有之作。"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10-7 09:18
欣赏:

首联,先写室内。采用反衬手法,借用典故写出住房的金碧辉煌,还突出燕双栖,对照出女主人的孤单无奈,这么好的房子却独住,还要每天面对燕子秀恩爱,情何以堪啊!

颔联,再写室外、塞外,还写今昔时间。九月指当下,今,整句每个字都是秋景,寒砧催木叶,句式新颖,主语独特。晚秋天寒心更寒,还耳听捣衣砧声声,眼见落叶纷纷,不禁想起辽阳更寒,更需要寒衣。通过一个忆字,把两地自然连接上,还点出时间已达十年之久,昔。

颈联,写远近空间。从边疆写到帝都,从河北写到城南。一边是寄寒衣,一边是音书断,先忆人,次忆音书,再曰断,存亡不知,愁上加愁,两边信息都不知晓,下启含愁。白狼句上承十年句,丹凤句上承九月句,交叉循环,互相照应,结构严密。

尾联,独不见又是乐府诗题,所以具有古意,兼具点题。含愁独不见上承音书断,明月上承秋夜,更教一句,字字都是加倍愁。上下联动,互相参差,婀娜多姿,全诗一气呵成,气格高古。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10-7 09:19
本诗还有很多特色,色彩词有金、白、丹、黄,地名词有辽阳、白狼河、丹凤城,时间词有九月、十年、秋夜,房屋装修词有郁金堂、玳瑁梁,景观词有海燕双栖、砧、木叶、音书、明月、流黄,方位词有南、北,动词有催、断、照,连词有谁谓、更教,人物事件是卢家少妇因丈夫征戍,产生的情感词是寒、忆、长、含愁、独不见。还用了不少典故,借用了乐府手法,还创新了句式。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10-7 09:46
名家点评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此诗比兴多,用古绝不堆垛。
明·杨慎《升庵诗话》卷十:宋严沧浪取崔颢《黄鹤楼》诗为唐人七言律第一,近日何仲默、薛君采取沈佺期“卢家少妇郁金堂”一首为第一,二诗未易优劣。或以问予,予曰:崔诗赋体多,沈诗比兴多。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何仲默取沈云卿《独不见》,严沧浪取崔司勋《黄鹤楼》,为七言律压卷。一诗固甚胜,百尺无枝,亭亭独上,在厥体中,要不得为第一也。沈末句是齐梁乐府语,崔起法是盛唐歌行语。如织宫锦间一尺绣,锦则锦矣,如全幅何?
明·郝敬《批选唐诗》:化近体为古意,风韵淹雅,而略少意趣。近体不主意而主风韵,故冠冕初唐不可易也。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卢家少妇,体格丰神,良称独步,惜颔颇偏枯,结非本色。同乐府语也,同一人诗也。然起句千古骊珠,结语几成蛇足。
明·陆时雍《唐诗镜》:高古浑厚,绝不似唐人所为。三、四迥出常度,结更雄厚深沉。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沈诗篇题原名《独不见》,一结翻题取巧,六朝乐府变声,非律诗正格也。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钱光绣云:语语从古调淘洗,作律诗看佳,作乐府看亦佳。周珽曰:深情老笔,此十年梨花枪也。陈继儒曰:云卿初变律体,如此篇虽未离乐府馀调,而落笔圆转灵通,要是腹角出龟龙、牙缝具出赤绿者。
明·邢昉《唐风定》:“起语千古骊珠,结句几成蛇足”,此论吾不谓然。六朝乐府,行以唐律,瑰玮精工,无可指摘。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从起入颔,羚羊挂角;从颔入腹,独茧抽丝。第七句蛳吼雪山,龙含秋水。合成旖旎,韶采惊人。古今推为绝唱,当不诬。其所以如大辨才人说古今事理,未有豫立之机,而鸿纤一致,人但歆歆于其珠玉。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燕双栖而人独宿,此反映法。愁不见月,倍增愁思,故怨及无情,若有人指使而然。
清·吴乔《围炉诗话》:八句如钩锁连环,不用起承转合一定之法者也。
清·毛张健《唐体馀编》:仍本六朝艳体,而托兴深婉,得风人之旨,故为佳什。若王、李诸公必以此为七律第一首,则吾又不得其解也。
清·谭宗《近体秋阳》:纯乎古作,安得不高?《凤凰台》、《黄鹤楼》,要彼命篇实有不同尔,即以体气论,吾未见能过此也。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云卿《独不见》一章,骨高,气高,色泽情韵俱高,视中唐“莺啼燕语报新年”诗,味薄语纤,床分上下。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本以燕之双栖兴少妇独居,却以“郁金堂”、“玳瑁梁”等字攒成异彩,五色并驰,令人目眩,此得齐梁之秘而加神妙者。三四不过叙流年时景,而措语沉着重稳。五六句分写行者,居者,匀配完足,复以“白狼”、“丹凤”攒染设色。收拓并一步,正跌进一步。曲折圆转,如弹丸脱手,远包齐梁,高振唐音。
清·张世炜《唐七律隽》:崔赋体多,沈比兴多,以画家法论之,沈诗披麻皴,崔诗大斧劈皴也。余意诗无定品,兴会所至,自能动人,然须才法两尽。崔诗才气胜,沈诗法律胜,以三唐人诗而必以孰为第一,何异旗亭甲乙耶? [6]
作者: 壶中岁月    时间: 2023-10-8 05:44
严羽选崔颢《黄鹤楼》为唐七律压卷,何景明评沈佺期《独不见》为第一。以兰芷之清嘉,自应宜沈之深婉;以壶某之狷激,只合偏崔之慷忾。
作者: 壶中岁月    时间: 2023-10-8 05:46
慢不是快~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10-8 09:36
壶中岁月 发表于 2023-10-8 05:44
严羽选崔颢《黄鹤楼》为唐七律压卷,何景明评沈佺期《独不见》为第一。以兰芷之清嘉,自应宜沈之深婉;以壶 ...

有空就读读,把找到的资料存一下。
没想到老师在观注。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10-8 09:37
壶中岁月 发表于 2023-10-8 05:46
慢不是快~

坚持的慢,是快
停下,不是快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10-8 09:41
读沈佺期 《古意》,从结构上最大的收获是两点:
1、空间的腾挪
2、句子之见意脉的呼应和衔接

句式上:九月寒砧催木叶,宾主倒置。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10-8 09:42
本帖最后由 兰芷 于 2023-10-9 08:08 编辑

2、㴩湖山寺
张说
空山寂历道心生,虚谷迢遥野鸟声。
禅室从来尘外赏,香台岂是世中情。
云间东岭千寻出,树里南湖一片明。
若使巢由知此意,不将萝薜易簪缨。


这首诗是张说公元715年(开元三年)贬官岳州刺史时所创作的作品。
灉湖,河水泛滥形成的湖泊。诗人被贬,便生出世念头,聊以自慰。此时来到山寺中,寻求隐士的感觉,也真的有了这种感觉。
首联点题,要在道心生。产生了隐者情怀。原因是到了人烟稀少的空山,遥远的山谷中时时传来鸟叫,不是感到寂寞,而是感到很惬意。中间二联展开。云外赏禅室,是超凡;近香台而远世情是脱俗;是一种精神境界——道心。颈联写景,这么美好的景色,是世俗中不可以看到的。尾联总括心境。意思是说:就是巢父、许由,也会赞成我隐居的,谁还抛弃萝薜去换取簪缨呢?巢父、许由是上古隐者,帝尧曾经要把帝位让给他们,他们都拒绝了。萝薜,借代山野隐居;簪缨,借代在朝为文武官员。
这首诗,在情调上,开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先河。
兰芷赏读:
1、首联写山,寺的外部环境。
首句“道生心”为全篇主旨。空山寂历,故而道生心。首句七个字,前四字后三字,因果关系。
第2句,承首句“空山寂历”,这一句是空山寂历的具体描写。虚谷呼应空山,鸟鸣山更幽,“野鸟声”以动衬静。
2、第二联写寺。“从来”“岂是”,虚词勾连,一正一反。以议论行文,表现寺的超凡脱俗。承接首句中的“道心生”。
3、第三联写景。上句写山,下句写湖。尘外之景
3、第四联,巢父、许由回扣“道心”,首尾呼应。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10-8 11:15
本帖最后由 兰芷 于 2023-10-9 08:09 编辑

3、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苏颋
东望望春春可怜,更逢晴日柳含烟。
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
细草偏承回辇处,轻花故落奉觞前。
宸游对此欢无极,鸟哢声声入管弦。


《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是唐代诗人苏颋所作的一首歌功颂德之作。此诗旨在歌颂君主游幸迎春,极尽雍容华贵的盛况,言辞间充满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自豪感。全诗情调自然欢畅,语言典丽明快,行文从容,音律优美,颂扬君功不着形迹,全由意带双关而来,可算是一首精巧的形式主义作品。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奉和应制诗,是臣下奉命应和皇帝陛下首唱之作。这类诗的思想内容大抵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几无可取。但是要写得冠冕华贵,雍容典丽,得体而不作寒乞相,缜密而有诗趣,却也不大容易。
原唱题曰“春日幸望春宫”。这诗是歌咏皇帝春游望春宫,颂圣德,美升平。它紧扣主题,构思精巧,堂皇得体,颇费工夫,也见出诗人的才能技巧。
首联点出“春日幸望春宫”。“望望”、“春春”,不连而叠,音节响亮。“东望望春”,既说“向东眺望望春宫”,又谓“向东眺望,望见春光”,一词兼语,语意双关。而春光可爱,打动圣上游兴,接着便说更逢天气晴朗,春色含情,恰好出游,如合圣意。这一开头,点题破题,便显出诗人的才思和技巧。
次联写望春宫所见。从望春宫南望,终南山尽在眼前;而回望长安城,皇都与北斗相应展现。这似乎在写即日实景,很有气派。但造意铸词中,有实有虚,巧用典故,旨在祝颂,却显而不露。“南山”、“北斗”,词意双关。“南山”用《诗经·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原意即谓祝祷国家“基业长久,且又坚固,不骞亏,不崩坏。”此写终南山,兼用《小雅·天保》语意,以寓祝祷。“北斗”用《三辅黄图》所载,汉长安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故有“斗城”之称。长安北城即皇城,故“北斗”实则皇帝所居紫禁城。“晴日”是看不见北斗星的。此言“北斗悬”,是实指皇城,虚拟天象,意在歌颂,而运词巧妙。
三联写望春宫中饮宴歌舞,承恩祝酒。诗人随从皇帝入宫饮宴,观赏歌舞,自须感恩戴德,献杯祝颂。倘使直白写出,便有寒乞气。因此诗人巧妙地就“望春”做文章,用花草作比喻,既切题,又得体。“回辇处”即谓进望春宫,“奉觞前”是说饮宴和祝酒。“细草”是自比,见得清微:“飞花”则喻歌姬舞女,显出花容娇姿;而“偏承”点出“独蒙恩遇”之意,“故落”点明“故意求宠”之态。细草以清德独承,飞花恃美色故落,臣、姬有别,德、色殊遇,以见自重,以颂圣明。其取喻用词,各有分寸,生动妥帖,不乞不谀,而又渲染出一派君臣欢宴的游春气氛。所以末联便以明确的歌颂结束。“宸游”即谓天游,指皇帝此次春游。君臣同乐,圣心欢喜无比,人间万物欢唱,天下歌舞升平。
这是一首盛世的歌功颂德之作,多少见出一些开明政治的气氛,情调比较自然欢畅,语言典丽而明快。虽然浮华夸张的粉饰不多,但思想内容也实无可取。并且由于是奉和应制之作,拘于君臣名分,终究不免感恩承欢,因此诗人的才能技巧,主要用于追求艺术形式的精美得当,实质上这是一首精巧的形式主义作品。 [3]
名家点评
《升庵诗话》:唐自贞观至景龙,诗人之作,尽是应制。命题既同,体制复一,其绮绘有余,而微乏韵度。独苏颋“东望望春春可怜”一篇,迥出群英矣。
《唐诗广选》:应制诸篇当以此为第一,吾喜其不涉应制中绮丽语。蒋仲舒曰:三四“下”、“尽”、“平”、“悬”四字,遂尽高峻,不见形迹。五六“偏”、“故”二字有情。
《唐诗选》:玉遮曰:诗庄丽兼有韵致。
《批选唐诗》:情境声华俱佳。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初唐声律雄浑厚丽,此如芙蓉赤精,发锷光莹。应制诸篇,当以此为第一。
《唐诗评选》:每得佳题,极难承受,步步拶出,步步生色,真擒生手也。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七字中凡下二“望”字、二“春”字,此比沈《龙池》,却是又一样叠字法,想来唐人每欲以此为能也。“更逢晴日”四字妙。亦只是寻常欣快,写来却异样踊跃。
《增订唐诗摘钞》:唐人近体,虽变古诗,其法与古文暗合。盖秦汉以前之文,大率字句简奥,蓄意有余;后人文字多用虚字语助,衬贴易晓,往往一览而尽,所以不能复传。唐人创为近体诗,矩度所限,词不赴意,不得不生错综、套搭、倒装、缩脉诸法并复字,本意始明。
《唐七律选》:张南士云:三四写地高,惟章八元《登慈恩浮屠》诗“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差足比拟,然尚有雅俗之辨。若其后句云:“绝顶初攀似出笼”,则直贫相矣。时世之升降如此。
《唐诗成法》:次联典切。八能脱套。中四所谓“景叠者意必别”。
《唐诗别裁》:“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写高峻意,语特浑成。
唐诗笺注》:首句以“望春”着笔,起得飘逸。次言大地春色宜人。三四写望春宫之高。五六仍旧春日点缀,“偏”字,“故”字尖新。结收到“宸游”,末又补写景色,荡漾有情,此亦画家皴染法也。
《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东望望春”开口几嫌起直,妙在接出“春可怜”三字,遂生无限情趣。“更逢晴日”一接又妙。
《而庵说唐诗》:七言律,初唐最称工丽,佘于许公此作,赞叹不绝,不以其词之工丽,而以其用意之细也。
《唐诗观澜集》:“东望望春春可怜”,无端起,巧妙雄逸。“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尽”字、“悬”字点化得妙。结句俊。
《昭昧詹言》:起实破“望春”名义与事,奇。三、四实写望春之景,奇警切实。五、六带说“幸”字。收颂美,归愚所谓有颂无规也。 [4]
东望望春春可怜,句法:叠字。望,春,领起全篇。
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视角,一俯一仰。虚实结合。注意下字,尽,悬。
细草偏承回辇处,轻花故落奉觞前。以花草作比,切题得体。

中四所谓“景叠者意必别”。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10-10 10:07
4、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王维)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昭昧詹言》:起二句,先以山川将长安宫阙大势定其方位,此亦擒题之命脉法也。譬如画大轴画,先界轮廓,又如弈棋,先布势子,以后乃好依其间架而次第为之。三四贴题中“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五六贴“春望”,贴“雨中”。收“奉和应制”字。通篇只一,还题完密,而兴象高华,称台阁体。
一二从外景写“望”字,三四阁道中写“望”字,五六方切雨中望,末又回护作结,章法密致之极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10-10 10:17
5、敕赐百官樱桃
王维
芙蓉阙下会千官,紫禁朱樱出上阑。
才是寝园春荐后,非关御苑鸟衔残。
归鞍竞带青丝笼,中使频倾赤玉盘。
饱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


    赋写樱桃本身难以出新,王维选择从其他角度赋诗:展现赐桃之事,以突出皇帝恩典为重点。
    颔联出句“才是寝园春荐后”,写出皇帝不忘先祖之恩义;对句“非关御苑鸟衔残”,写出皇帝重视群臣、厚待群臣的恩义。第三联具体描写群臣受赐樱桃之景,却没有直接写赐物:“归鞍竟带青丝笼,中使频倾赤玉盘。”然而读者在阅读时,却自然而然地将樱桃联想到“青丝笼”“赤玉盘”中,果实鲜美,器物别致,令人垂涎。尾联“饱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写到了一个细致有趣的小细节:膳食官员为赐物樱桃配备了甘蔗汁以解除“内热”,在一首感谢皇恩的官场诗作中,在凸显宫中行事之周到的诗句中,写出了生活情趣。正因“情趣”之妙,使得这首诗成为唐代樱桃诗中的佳作。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敕赐樱桃诗,妙在第一句全不提起樱桃,只奋大笔先书曰“芙蓉阙下会千官”。“笔墨所争其微,而立言所关其大”。三四两使樱桃事,最精切。然妙实在写出一片敬爱其臣之盛,正不徒以精切为能也。五写先受赐者,六写后受赐者,不谓连百官之“百”字。末又意外再写君恩无穷,又如逐员逐员宣谕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起句敕赐之由,三四见敬礼臣下,结见君恩无已。词气雍和,浅深合度,与少陵《野人送朱樱》诗,均为三唐绝唱。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即一赐樱桃,写得君恩深厚无已,是大家(首句下)。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10-10 10:37
本帖最后由 兰芷 于 2023-10-10 10:43 编辑

野人送朱樱(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野人送朱樱》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朱樱”为描写对象,采用今昔对比手法,前四句描写西蜀樱桃,体物精微,攀写工细。后四句写由野人送朱樱而引起对当年皇帝赐樱的回忆,抒写了作者忧时伤乱的感慨。全诗章法奇警,格力矫健,寄意深远。
    明·王嗣奭《杜臆》:公一见朱樱,遂想到在省中拜赐之时,故“也自红”、“愁仍破”、“讶许同”,俱唤起“忆昨”二句,而归宿于“金盘玉箸无消息”。通篇血脉融一片,公之律诗大都如此。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⑴通篇诗眼在“也自”、“忆昨”、“此日”六字。古人所用意者如此,不必以一、二尖新之字为眼。“也自红”三字已包尽后叫句。此一篇之骨。绝唱不在此句(指“万颗匀圆”句)
    此诗之妙有三:一在章法倒装,不肯平铺直叙;一在前半俱对赐樱桃着笔,不肯呆写题面;一在后节大开大合,不肯为律所缚:此皆律诗出奇制胜之处,学者宜细心体会也。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野人送朱樱》,此小题也,前半细则极其工细,后发大议论则极其壮阔,实为后来各名家高曾规矩。而后半妙处即在首句“也自”二字根出,所谓诗律也。
    章法倒装,今昔对比手法。第二联,描写所咏之物。王维诗只以青丝笼,赤玉盘衬写,没有对“物”的描写。王、李诗,颂皇恩,忧时乱,是其立意所在,借“物”兴怀,故而,所咏之物非主角。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10-10 11:19
本帖最后由 兰芷 于 2023-10-10 11:20 编辑

6、酬郭给事(王维)
洞门高阁霭余晖,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
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酬郭给事》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此诗首联写郭给事的显达。第一句写皇恩普照;第二句写他桃李满天下,门生显达。颔联写郭给事奉职贤劳,居官清廉闲静,所以吏人稀少,讼事无多,时世清平。颈联直接写郭给事本人,早晨盛装朝拜、傍晚捧诏下达,不辞辛劳。尾联感慨自己老病,无法相从,表达了诗人的出世思想。此诗颂扬了郭给事,也表达了诗人想辞官隐居的思想。
最突出的是捕捉自然景象,状物以达意,使那颂扬之情,完全寓于对景物的描绘中,从而达到了避俗从雅的艺术效果。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10-10 11:20
7、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笺释》:第二承烟火也。三四雨后之景,用叠字独能句圆神旺。五言看破荣枯,六言甘于清虚。
这首诗描写诗人幽雅闲淡的禅寂生活,交织着乡村静谧优美的田园风光,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首联写田家生活,人物活动。颔联写自然景色,诗人静观所得。第三联诗人活动。第四联借典抒怀。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10-11 19:52
本帖最后由 兰芷 于 2023-10-19 14:28 编辑

8.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王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麟。


首联:桃源,虚。柳市,实(写地点)
二联:用典、写访+不遇
三联:写景,上句山,下句水.前虚后实,写绝风尘
四联:第七句转,写隐论。第八句承多岁月、写绝风尘。以物衬写人,写人。
提示:注重首联了词语,在后文中对应关系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10-11 20:23
9.出塞作(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前四句写边境纷扰、战火将起的形势,刻画形象,有声有色,是实写;后四句便采用虚写,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形势而进行军事部署。此诗写得很有特色,它反映当前的战斗情况,用两相对比的写法,先写吐蕃的强悍,气势咄咄逼人,造成心理上的紧张;再写唐军雍容镇静,应付裕如,有攻有守,以一种压倒对方的凌厉气势夺取最后的胜利。越是渲染对方气焰之盛,越能衬托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最后写劳军,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只须轻轻点染,诗旨全出。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10-13 07:43
10、寄綦毋三(李颀)
新加大邑绶仍黄,近与单车去洛阳。
顾眄一过丞相府,风流三接令公香。
南川稉稻花侵县,西岭云霞色满堂。
共道进贤蒙上赏,看君几岁作台郎?


姚曰:“往复顿挫,章法殊妙。”方曰:“起二句叙事已顿挫入妙,三四复绕回首句,更加顿挫。第四句含蓄不说出更妙。五六大断离开,遥接第二句,七八又从题后绕出。大约有往必收,无垂不缩,句句接,句句断,一气旋转而仍千回百折,所以谓之往复顿挫也。此为正宗。若杜公、山谷,四句兀傲一气浩然者,亦当以此法求之。”

令公香亦作“令君香”。即荀令香。荀彧在汉曾守尚书令,称荀令君。相传曾得异香,至人家坐,三日香气不歇,故称“令公香”。后多以指高雅人士的风采。王维《春日直门下省早朝》诗:“遥闻侍中珮,暗识令君香。”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10-13 07:59
11、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10-13 08:08
本帖最后由 兰芷 于 2023-10-13 14:04 编辑

1、用倒戟而入的笔法
2、“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三四句送别之情。“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3、“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六句之向晚砧多,承五句关城寒近而来。
4、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五六句渐次到京。
5、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
6、“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7、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

关城树色催寒近,九月寒砧催木叶,写法相似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10-13 11:13
本帖最后由 兰芷 于 2023-10-13 11:14 编辑

12送李迴(李颀)
知君官属大司农,诏幸骊山职事雄。
方曰:“先点出司农本事,以下乃有根。”
岁发金钱供御府,昼看仙液注离宫。方曰:“司农。”方曰:“骊山。”
千岩曙色旌门上,十月寒花辇路中。方曰:“诏幸写得兴会声色俱壮。”
不睹声名与文物,自伤流滞去关东。姚曰:“声名属李,收前四句。文物属乘舆临幸,收后二句。”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10-13 13:57
本帖最后由 兰芷 于 2023-10-13 14:02 编辑

13.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名家点评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方回《瀛奎律髓汇评》:冯舒:何有声病,即是律诗,且不拘平仄,何况对偶?冯班:真奇。上半有千里之势。起四句宕开,有万钧之势,纪昀:偶尔得之,自成绝调。然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再一临摹,便成窠臼。许印芳:此篇乃变体律诗,前半是古诗体、以古笔为律诗。无名氏(乙):前六句神兴溢涌,结二语蕴含无穷,千秋第一绝唱。赵熙:此诗万难嗣响,其妙则殷璠所谓“神来,气来,情来”者也。
·高棅《批点唐诗正声》:气格音调,千载独步
·李攀龙《唐诗广选》:李宾之曰:崔颢此诗乃律间出古,要自不厌。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前四句叙楼名之由何等流利鲜活?后四句寓感慨之思何等清迥凄怆?盖黄鹤无返期,白云空在望,睹江树洲草,自不能不触目生愁。赋景摅情,不假斧凿痕,所以成千古脍炙。李梦阳云:一气浑成,净亮奇瑰,太白所以见屈。周敬曰:通篇琉越,煞处悲壮,奇妙天成
·许学夷《诗源辨体》:崔《黄鹤》、《雁门》,读之有金石宫商之声,盖晚年作也。
·邢昉《唐风定》本歌行体也,作律更入神境云卿《古意》犹涉锻炼,此最高矣。
·吴逸一《唐诗归折衷》:吴敬夫云吊古伤今,意到笔到之作。
·王夫之《唐诗评选》:鹏飞象行,惊人以远大。竟从怀古起,是题楼诗,非登楼。一结自不如《凤凰台》,以意多碍气也。
·黄白山《增订唐诗摘钞》:前半一气直走,竟不作对,律之变体。五六“州”一类,“草”“树”一类,上下互换成对(犄角对)。前半即吊古之意,凭空而下“晴川历历”、“芳草萋萋”,即从“白云”“悠悠”生出。结从“汉阳树”、“鹦鹉洲”生出“乡关”,见作者身分;点破“江上”,指明其地;又以“烟波”唤起“愁”字,以“愁”字绾上前半。前半四句笔矫,中二句气和,结又健举,横插“烟波”二字点睛。雄浑傲岸,全以气胜,直如《国策》文字,而其法又极细密。
·盛传敏《碛砂唐诗》:今细求之一气浑成,律中带古自不必言。即“晴川”二句,清迥绝伦,他再有作,皆不过眼前景矣。而且痕迹俱消,所以独步千古乎?
·沈德潜唐诗别裁》: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妙在一曰黄鹤,再曰黄鹤,三曰黄鹤,令读者不嫌其复,不觉其烦,不讶其何谓。尤妙在一曰黄鹤,再曰黄鹤,三曰黄鹤,而忽然接以白云,令读者不嫌其突,不觉其生,不讶其无端。此何故耶?由其气足以充之,神足以运之而已矣。若论作法,则崔之妙在凌驾,李之妙在安顿,岂相碍乎?
·吴烶《唐诗选胜直解》:此体全是赋体,前四句因登楼而生感。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吴曰:渺茫无际,高唱入云,太白尚心折,何况余子?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此诗向推绝唱,而未言其故,读者欲索其佳处而无从。评此诗者,谓其“意得象先,神行语外”,崔诗诚足当之,然读者仍未喻其妙也。余谓其佳处有二:七律能一气旋转者,五律已难,七律尤难,大历以后,能手无多。崔诗飘然不群,若仙人行空,趾不履地,足以抗衡李、杜,其佳处在格高而意超也。黄鹤楼与岳阳楼并踞江湖之胜,杜少陵、孟襄阳登岳阳楼诗,皆就江湖壮阔发押。黄鹤楼当江汉之交,水天浩荡,登临者每易从此着想,设崔亦专咏江景,未必能出杜、孟范围,而崔独从“黄鹤楼”三字着想首二句点明题字,言鹤去楼空,乍观之,若平直铺叙,其意若谓仙人跨鹤,事属虚无,不欲质言之。故三句紧接黄鹤已去,本无重来之望,犹《长恨歌》言入地升天、茫茫不见也。楼以仙得名,仙去楼空,余者唯天际白云,悠悠千载耳。谓其望云思仙固可,谓其因仙不可知,而对此苍茫,百端交集,尤觉有无穷之感,不仅切定“黄鹤楼”三字着笔,其佳处在托想之空灵、寄情之高远也。通篇以虚处既已说尽,五六句自当实写楼中所见而以恋阙怀乡之意总结全篇。犹岳阳楼二诗,前半首皆实写,后半首皆虚写,虚实相生,五七言同此律法也。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10-16 09:34
本帖最后由 兰芷 于 2023-10-16 09:48 编辑

14、行经华阴(崔颢)
岧峣太华咸京,天外三峰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秦关,驿路西汉畤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崔颢写山水行旅、登临怀古诗,很善于将山水景色与神话古迹融合起来,使意境具有辽阔的空间感和悠久的时间感,更加瑰丽神奇。
首联写远景,起句不凡,以华山之高峻和三峰的高矗天际,压倒京都之豪富,暗寓出世高于追名逐利;颔联写晴雨时的景色,是近景;颈联写想象中的幻景,描述华阴地势的险要和汉畤的形胜,即景生感,隐含倦于风尘退隐山林之意;尾联反诘,借向旁人劝喻,说明凡争名夺利的人,就不得安心息影学长生之术。古人论诗有“眼前景”与“意中景”之分,前者着眼客观景物的撷取,后者则偏执诗人胸襟的外溢。诗中提到的“太华”、“三峰”、“武帝祠”、“仙人掌”、“秦关”、“汉畤”等都是唐代京都附近的名胜与景物。诗的前六句全为写景。写法则由总而分,由此及彼,有条不紊。
“武帝祠”和“仙人掌”已为结处“学长生”的发问作了奠基。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10-16 10:20
本帖最后由 兰芷 于 2023-10-16 10:26 编辑

15、望蓟门(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名家点评
明代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调高语壮,“生”“动”“连”“拥”四字犯。
明代郝敬《批选唐诗》:此等诗全不著事理,直以声华胜,近体多类此。
明代徐用吾《唐诗分类绳尺》:善状物色,清兴洒然。
明代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此因临边而有志于立功也。次联语顿挫又雄壮。
明代许学夷《诗源辨体》:“燕台一去”一篇,实为于鳞诸子鼻祖。
明代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唐云:调高语壮,是盛唐最上格。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起寓讥边将,便有耻为碌碌尸素之想。中四句极状边庭之景。未以班超、终军自许,树勋报国之志挺然。蒋一梅曰:气象朗开。结壮。薛蕙曰:铺叙得体,词意正大。
明末清初邢昉《唐风定》:整峻高亮。睥睨王、李。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此诗已是异样神彩,乃读末句,又见特添“少小”二字,便觉神彩再加十倍。
清代吴昌祺《删订唐诗解》:气象自佳,而中四句太相似。
清代胡以梅《唐诗贯珠笺释》:通首有气色,是盛唐格调。
清代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亦是盛唐正声。气格雄浑,以为盛唐正声洵然。
清代屈复《唐诗成法》:法亦紧严。中四句法稍同,亦是小疵。通首雄丽,读之生人壮心。
清代范大士《历代诗发》:高响不浮。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悲壮称题(“万里”一联下)。
清代吴瑞荣《唐诗笺要》:格调高秀,自不待言。“生”“动”“侵”“拥”,皆炼第五字。
清代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开口先补出“燕台”二字,此身便有着落。“客心惊”,一“惊”字包得下文七句之义;而“汉将营”三字,又七句中之提纲也。
清代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调高气厚,为七言律正始之音,惜不多见。
清代孙洙《唐诗三百首》:字字是“望”,非泛咏蓟门也。
清代佚名《唐诗五七言近体五七言绝句选评》:黄钟大吕,音响铿锵。
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六句写蓟城之险,而以首句一“望”字包之,收托意,有澄清之志。岂是时范阳已有萌芽耶?
清代潘德舆评点《唐贤三昧集》:通体遒俊。三四尤得穷边陈垒情色。
清代胡本渊《唐诗近体》:“望”字空洞。
清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吴曰:前六句皆写边隅景象,盖自恨来此穷裔,故云“客心惊”也,而末句乃掉转,意思故佳。
客心惊,领起后三句,所见所听。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注意句式。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前一句人事,攻。后一句地形,守。
前六句侧重写景,含人事,尾联用典,言志。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10-18 20:16
16.过贾谊宅(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名家点评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刘云:怨甚(“汉文有道”二句下)。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初读之似海语,不知其最确切也,谊《鵩(读浮,类似猫头鹰)赋》云:“四月孟夏,庚子日斜,野鸟入室,主人将去。”“日斜”、“人去”,即用谊语,略无痕迹。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哀怨之甚,《鵩赋》中语,自然妙合。周珽曰:以风雅之神,行感忾之思,正如《鵩鸟》一赋,直欲悲吊千古。吴山民云;三、四无限凄伤,一结黯然。
明代邢昉《唐风定》:深悲极怨,乃复妍秀温和,妙绝千古。
清代胡以梅《唐诗贯珠》:松秀轻圆,中唐风致。
清代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黄生曰:后四句语语打到自家身上,怜贾正所以自怜也。三、四“人去”、“日斜”,皆《鵩赋》中字,妙在用事无痕。
清代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笔法顿挫,言外有无穷感慨,不愧中唐高调。
清代乔亿《大历诗略》:极沉挚以澹缓出之,结乃深悲而反咎之也。读此诗须得其言外自伤意,苟非迁客,何以低回如此?
清代吴瑞荣《唐诗笺要》:怨语难工,难在澹宕婉深耳。“秋草”、“湘水”二语,尤当隽绝千古。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谊之迁谪,本因被谗,今云何事而来,含情不尽。
清代梅成栋《精选七律耐吟集》:“一唱三叹息,慷慨有余哀”,此种是也。
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首二句叙贾谊宅,三四“过”字,五六入议,收以自己托意,亦全是言外有作诗人在,过宅人在。
清代施补华《岘佣说诗》:“汉文有道”一联可谓工矣。上联“芳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疑为空写,不知“人去”句即用《鵩赋》“主人将去”,“日斜”句即用“庚子日斜”。可悟运典之妙,水中着盐,如是如是。
清代王闿运《湘绮楼说诗》:运典无痕迹。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10-18 20:21
首联,此,贾谊宅。悲,全诗基调。
颔联,过,景,叙事。化用贾谊文章。描写手法。
颈联,议论。写贾谊,暗含自己。
尾联,以自己托意。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10-19 08:27
本帖最后由 兰芷 于 2023-10-19 08:32 编辑

17、登馀干古县城(刘长卿)
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全景,孤,古,言高言荒凉。
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城,城内,物是人非。承次句。局部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望,城外,承首联。开阔
飞鸟不知陵谷变,朝来暮去弋阳溪 。收于一点“飞鸟”,聚焦

首句破“城”字,而以“上与白云齐”五字为象,则不枯矣;次句上四字“古”字,下三字“余下”。三、四赋古城,而以“秋草”、“夜乌”为象,则不枯矣。五、六“登”字中所望意。收句“占”字、“馀干”字,切实沉着而入妙矣,以情有余、味不尽,所谓“兴在象外”也。言外句句有登城人在,句句有作诗人在,所以称为怍者,是谓魂魄停匀。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10-19 10:26
本帖最后由 兰芷 于 2023-10-19 10:28 编辑

18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刘长卿)
建牙吹角不闻喧,三十登坛众所尊。景,人物
家散万金酬士死,身留一剑答君恩。写李相公,义,忠
渔阳老将多回席,鲁国诸生半在门。其他人衬写
白马翩翩春草细,郊原西去猎平原。人物活动

此诗格律为平起式首句入韵格,韵合十三元。平仄规范,对仗工稳。首联歌颂李忠臣的治军有方。出句倒装,实际意思是“吹角不闻建牙喧,因为平仄关系而倒装。出句说节度使李忠臣军令严明,对句解释原因,因为李忠臣三十岁就当上了一方统帅,很有才干,部属对他很敬仰,这是军令严明的人心因素。颔联展开说李忠臣的义气和忠诚。出句说,为了抚恤为国捐躯的部下,把自己家的钱财都拿来给大家分了;对句说,只留下武器和忠勇来保卫和平,报答皇帝的重用。这是理想的将军形象。果能如此,则不愁天下不安定。这两句如果用来歌颂郭子仪,也许差不多,但用来歌颂了李忠臣,实在是枉费心机了。颈联写李忠臣的威望,那些资深的老将们都对他敬畏有加,天下的进士几乎一半都在李忠臣的手下,是夸张。刘文房是用内心的理想在期待一方统帅的影响力。尾联不闲,是说李忠臣平时加强军事训练,在春秋季节率队打猎,演练军队作战能力。全诗通篇贯穿了一个可以保卫国家安定的将帅形象。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10-19 10:37
本帖最后由 兰芷 于 2023-10-19 10:38 编辑

19、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望仙台:据说汉河上公授汉文帝《老子章句》四篇而去,后来文帝筑台以望河上公,台即望仙台,在今河南陕县西南。刘明府容:名容,生平不详。明府,唐代对县令的尊称。
菊花,扣九日。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起联见题,次联写景,中联叙事,末联寓意。格法严正,风调高古,兴象玲珑,悉备此作。昔人取七言律压卷者,或以沈佺期《独不见》,或出崔颢《黄鹤楼》,然沈中二联语意微重,崔起四句非律诗正格,必求尽善,恐无过此篇也。一气舒卷,毫无痕迹。
首联言事登台,颔联写登高所望,颈联抒发历史感慨,尾联言志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10-19 10:43
本帖最后由 兰芷 于 2023-10-19 13:43 编辑

20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整体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全诗八句五十六字,既发思古之幽情,复写江山之壮观,最后又以咏叹政治愤懑作结。历史、自然、社会,俱是宏观,而又不失其真切。气势恢宏,情韵悠远,诚登高揽胜之杰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觉得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就连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据陆游的《入蜀记》载:“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首联咏身之所在的凤凰台,写凤凰台传说。
颔联环顾台之所在的金陵城,承接“凤去台空”,历史人文
颈联放眼城外的江天,写景
结联遥望西北天际。空间,由近及远。“不见长江”暗扣登。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10-19 10:44
本帖最后由 兰芷 于 2023-10-19 14:54 编辑

名家点评

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太白此诗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此诗以凤凰台为名,而咏凤凰台不过起二语已尽之矣。下六句乃登台而观望之景也。三、四怀古人之不见也。五、六、七、八咏今日之景,而慨帝都之不可见也。登台而望,所感深矣。
元末明初瞿佑《归田诗话》:崔颢题黄鹤楼,太白过之不更作。时人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讥。及登凤凰台作诗,可谓十倍曹丕矣。盖颢结句云:“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而太白结句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爱君忧国之意,远过乡关之念。善占地步矣!
明代凌宏宪《唐诗广选》:王元美曰:《凤凰台》效颦崔颢,可厌。次联亦非作手。律无全盛者,惟得此篇及“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两结耳。
明代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一气嘘成,但二联仍不及崔。
明代王世懋《艺圃撷余》:崔郎中作《黄鹤楼》诗,青莲短气。后题凤凰台,古今目为勍敌。识者谓前六句不能当,结语深悲慷慨,差足胜耳。然余意更有不然。无论中二联不能及,即结语亦大有辨。言诗须道兴、比、赋,如“日暮乡关”,兴而赋也。“浮云蔽日”,比而赋也。以此思之,“使人愁”三字虽同,孰为当乎?“日暮乡关”“烟波江上”,本无指著,登临者自生愁耳,故曰:“使人愁”,烟波使之愁也。“浮云蔽日”“长安不见”,逐客自应愁,宁须使之?青莲才情标映万载,宁以予言重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窃以为此诗不逮,非一端也。如有罪我者,则不敢辞。
清代屈复《唐诗成法》:三、四熟滑庸俗,全不似青莲笔气。五、六住句,然音节不合。结亦浅簿。 《黄鹤》第四句方成调,《凤凰》第二句即成调;不有后句,二诗首唱皆浅稚语耳。调当让崔,格则逊李。颢虽高出,不免四句已尽,后半首别是一律,前半则古绝也。
清代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高迥遒亮,自是名篇。评:起联有意摹崔、敛四为二,繁简并佳。三、四登临感兴。五、六就台上所见,衬起末联“不见”、眼前指点,一往情深。江上烟波,长安云日,境地各别,寄托自殊。
清代纪晓岚《瀛奎律髓刊误》:冯班:登凤凰台便知此句之妙,今人但登清凉台,故多不然此联也(“三山半落”二句下)。又云:穷敌矣,不如崔自然。极拟矣,然气力相敌,非床上安床也。次联定过崔语,纪昀:原是登凤凰台,不是咏凤凰台,首二句只算引起。虚谷此评,以凤凰台为正文,谬矣。气魄远逊崔诗,云“未易甲乙”,误也。陆贻典:起二句即崔颢《黄鹤楼》四句意也,太白缩为二句,更觉雄伟。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10-19 14:48
本帖最后由 兰芷 于 2023-10-19 14:52 编辑

杜甫七律39首
姚鼐曰:"杜公七律含天地之元气,包古今之正变,不可以律缚,亦不可以盛唐限者。"方曰:"杜子美如太史公文,以疏气为主,雄奇飞动,纵恣壮浪,凌跨古今,包举天地。"吴曰:"七律以老杜为祖,极悲壮苍凉沉郁顿挫之妙,惊天拔地,可泣鬼神,前无古人,后无继者,亘古绝今,一人而已。以前作者虽高华朗润,要未能抟抗自如,无足追配杜公者也。"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10-19 18:32
21.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杜甫)
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清·卢世潅《杜诗胥钞余论》:“如中二联,清空一气,万转千回,纯是泪点,都无墨痕。诗至此,直可使署日霜飞,午时鬼泣,在七言律中尤难。”

首联,写郑虔为人
颔联同情
颈联承接“严谴”,自己未来得及送别
尾联承接“垂死”,友情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10-20 20:15
22.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杜甫)
雀啄江头黄柳花,鵁鶄鸂鶒满晴沙。
自知白发非春事,且尽芳尊恋物华。
近侍即今难浪迹,此身那得更无家。
丈人文力犹强健,岂傍青门学种瓜。


首二叙景,三四陪郑,五六自叙,七八勉郑。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10-23 10:04
23曲江二首
其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游曲江正值暮春,所以诗就极见伤春之情,诗人借写曲江景物的荒凉败坏以哀时。 自然之春去,到世事之衰落。
前两联写落花及赏花人心情。一片,万点,欲尽,层层递进。人的情绪也由“愁人”到“伤多”。蒋弱六云:“只一落花,连写三句,极反复层折之妙。接入第四句,魂消欲绝。”第三联,感衰兴亡之感。安史之乱后,无复向时之盛。
第四联,须行乐,由前面的景色得出结论。仇曰:公殆将解职而有慨欤。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10-23 14:46
本帖最后由 兰芷 于 2023-10-23 14:50 编辑

24其二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首联,承上首“须行乐”。第二联,酒债承首联,第四句启第四联。
第三联,景
第四联,风光承第三联,并回扣第四句。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10-29 20:42
本帖最后由 兰芷 于 2023-10-29 20:53 编辑

25九日蓝田崔氏庄(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上四九日饮庄,五六庄前之景,七八九日之感。赵大纲曰:羞将短发,未免老去伤情。笑倩傍人,仍见兴来雅致。二句分承,却取孟嘉事而翻用之。千涧汇流,两峰遥峙,此壮观之足以发兴者。但思山水无恙,而人事难知,故又细看茱萸,仍与老去悲秋相应。朱瀚曰:通篇不离悲秋叹老,尽欢至醉特寄托耳。公曾授率府参军,用孟嘉事恰好。
杨万里曰:唐七言律,句句字字皆奇。如杜《九日》诗,绝少。首联对起,方说悲忽说欢,顷刻变化。颔联,将一事翻腾作二句。嘉以落帽为风流,此以不落为风流,最得翻案妙法。人至颈联,笔力多衰,复能雄杰挺拔,唤起一篇精神。结联,意味深长,悠然无穷矣。陈后山云:颔联文雅旷达,不减昔人。故谓诗非力学可致,正须胸中度世耳。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3-10-29 20:56
26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二首
其一
去岁兹辰捧御床,五更三点入鹓行。
欲知趋走伤心地,正想氛氲满眼香。
无路从容陪语笑,有时颠倒著衣裳。
何人错忆穷愁日,愁日愁随一线长。
其二
忆昨逍遥供奉班,去年今日侍龙颜。
麒麟不动炉烟上,孔雀徐开扇影还。
玉几由来天北极,朱衣只在殿中间。
孤城此日堪肠断,愁对寒云雪满山。

点评鉴赏
播报
编辑
《瀛奎律髓》:
此二诗乾元元年虎戍作于华州为句功时。凡老杜七目律诗,无有能及之者;而冬至四诗、检唐宋他集殆遍,亦无复有加于此矣。
《唐诗镜》:
结极跌宕之妙。
《杜臆》:
“麒麟”联写天子御朝光景甚妙。乘舆曾经播越,故“玉几”著“由来”字,有欣幸意。“朱衣”谓院中故人,着“只在”字,若妒之,实谑之也。
《瀛奎律髓汇评》:
纪昀:此种皆有意推崇,不为定论。何义门:“去年”、“今日”重言之,用《三百篇》体于律诗中。
《西河诗话》:
少陵《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诗,通体用追忆语,故虽“麒麟不动”、“孔雀徐开”,极其铺排,而前后点清,纯以踱实为蹈虚之法。起句所云“忆昨逍遥”、“去年今日”皆是也。特少陵生平最不善作殿阁诗,凡退朝诸作,如“户外昭容”、“天门日射”等,皆以偏侧拈起,失浑破之法。盖唐人应制多用七律,一如应试六韵,极重起句,必如题而起,名为破题。而少陵不耐,遂致轶步。故其和贾至《早朝》一诗,世谓远逊于王、岑二作。虽少陵身份从不以此定优劣,然其说则不可不晓耳。
《读杜心解》:
此首清响坚光,凿与前首迥别。上四,追写贺节朝仪,只用“忆昨”提起,终不夹入伤心软语。五、六,承上启下,笔法带侧。谓“龙颜”俨居天上,本难近瞻;而宫班故在殿中,向曾接武,兹也顿成今营矣。赵大纲平看,便不活。
《杜诗镜铨》:
“由来”“只在”四字,含许多怅望意,不胜君门万里之感。蒋弱六云:两作俱首尾呼应,另为一格。前首怅怀,次首追溯;前首全用虚笔,次首全用实笔。结处一愁将来,一愁当下:亦相表里。
《闻鹤轩初盛唐评选读本》:
陈德公曰:中联纯用坚致笔写事。三、四苍亮,五、六弥峭,全以骨行,便入“诸将”、“咏怀”笔节。评:前六皆从“忆昨”字内,淋漓极写,一往情深。只末二着“此日”,掉转法,最开拓。盖时当寂寥,追溯盛隆,无限黯然,不言以表。
《唐七律选》:
追忆告语如诉,且于叙事摅意中不废壮浪跳掷之气。
《昭昧詹言》:
追忆伤感。此诗以“忆昨”二字为章法骨子。先君云:“仪物如故,欲见无由,‘由来’‘只在’,想之之词。”收大断,又结穴,与《秋兴·蓬莱》篇同。
《唐宋诗举要》:
吴曰:全是想像之间,故特见敏妙(“忆昨逍遥”六句下)。张曰:末句言其在华州之寂寞也。吴曰:折笔峭劲,绝大神力。《秋兴》八首全用此法。 [2]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3-11 09:50
本帖最后由 兰芷 于 2024-5-14 06:30 编辑

27.客至(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南山老师赏析:
        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此两句描写居处的景色,清丽疏淡,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诗中的待客描写,诗人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情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显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全诗流露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自然浑成,一线相接,把居处景、家常话、故人情等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刻画得细腻逼真,表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杜甫七律一般分為五個時期,安史之亂前5首,安史之亂後到入蜀前24首、蜀中時期50首、夔州時期62首、荊襄時期10首。
这首客至就是写于蜀中时期的,另外还有卜居、江村、南邻、堂成、狂夫、野老、客至、进艇、野人送朱樱等等。由于环境相对安定,杜甫的心情也明显好转,所以这一时期的七律比以前写的更加丰富多彩,运用自如,特别是对蜀中的景物风情,在诗中多有表现。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3-13 13:27
本帖最后由 兰芷 于 2024-3-29 13:35 编辑

春归(郑孝胥)
正是春归却送归,斜街长日见花飞。
茶能破睡人终倦,诗与排愁事已微。
三十不官宁有道,一生负气恐全非。
昨宵索共红裙醉,酒泪无端欲满衣。


【题解】

诗作于1889年(光绪十五年己丑),郑孝胥时年三十岁。郑孝胥于1882年(光绪八年)以乡试第一名中举。1885年(光绪十一年)赴天津投李鸿章幕,随办洋务。1889年(光绪十五年)2月25日由福州北上进京,欲考取内阁中书。3月8日入都,19日移寓王仁堪宅,即下斜街。考试终在4月15日。此前之4月5日,郑孝胥自王宅搬小寓,以便考试。此诗仍云下斜街,当在考前所作。具体日期,日记不载此诗,故不详。郑孝胥《海藏楼诗集》结集时未载少时所作诗,此为诗集第一首诗。

【注】
(1)斜街,时郑寓北京宣武门下斜街王仁堪宅。
(2)诗与句,写诗排解愁闷,是没什么大事、要紧的事可作。
(3)不官,未作官。宁,岂。道,学问、修行。此句自唐李颀《送刘十》“三十不官亦不娶,时人焉识道高下”化出。
(4)负气,抱负意气,不肯屈居人下。《晋书·苻坚载记上》:“特进樊世,氐豪也,有大勋于苻氏,负气倨傲。”唐韦应物《赠旧识》诗:“少年游太学,负气蔑诸生。”

【附】
一、此诗咏春归,龚鹏程所解甚为允当:“海藏尽删少作,而以《春归》为开卷第一首。古之伤春,自以义山为著;然海藏伤春,未必即与义山同。且其伤春每云惘惘,如……(举句略)等皆是。而此类篇什,又皆集中于前七卷,卷八以后仅两见,故此当为海藏壮岁时一特殊心境,所谓‘三十不官宁有道,一生负气恐全非’(《春归》)也。惧年华遽去,功名不就,虽曾宦于龙州、武汉,而‘少年心未尽,怅惘若有失’、‘沈思旋自哂,世味孰可悦?冰天雪窖中,何事忘余热!’名心萦怀,积为内热,乃有此伤春意识耳。……古今伤春诗之别调也。”(龚鹏程《晚清诗话》)

二、此诗中的五六句可为郑一生性格的写照,也为人所注意。负气作何解?时人多有议论。陈弢庵云:“太夷功名之士,仪、衍之流,一生为英气所误。”(见汪国垣《光宣以来诗坛旁记》)

三、郑孝胥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乞罢归江南,当时孟森在其幕府,即指此诗的五六句问之曰:“今日之求去不得,与十余年前未出山时,语气相较何如?”郑则谓,“出处之故,情随境变,不可执着;独有负气,始终不改”。龚鹏程据此言评论说:“可谓深于知己。……负气之害,何尝不知?惜内热不止,遂自负‘客怀漫比官为业,物望谁云国有人’(《移居绵侠营》),而至‘名山谁信堪终隐’(《登摄山最高峰》)矣。”(同上。)

四、当代人也有学此二句者。陆维钊《庄徽室诗》有句云“四十无闻真老大,一生厌酒欠风流”、“三十无名真老大,一生负气习屠沽”、“四十称翁嫌媚老,一生为客类迁棋”、“四十无名真老大,一家为客阅星霜”。模仿不厌其繁,亦见郑孝胥此二句句法为人真赏。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3-13 14:05
本帖最后由 兰芷 于 2024-3-13 14:51 编辑

转自网络


杜甫《咏怀古迹》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的一首。有人认为“明妃”和“分明”的“明”字重复,所以“明妃”当作“昭君”,这样改确实好。七律只有五十六个字,重字应当避免,除非是刻意的重字,例如“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前者表现一种大气包举的粗犷风格,后者是顶针格,音调流美。此诗的两“明”字则是瑕疵。

诗题是“咏怀古迹”,首联点题。第一个字便有讲究,袁枚说“群”不能作“千”,否则就“不入调”。他是从音调上说。从文字来说,作“千”就和第七句的“千载”重了。我以为还可以从第三个方面说。“千山万壑”这样的四字成语一般应该避免,因为七律字数有限,四字成语浪费了作者的独创空间。古诗则不必如此,杜甫有一首古诗,“君王旧迹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千秋万古”就是成语。改“千”为“群”,显作者独创之功,且“千”和“万”对得太呆板,作“群”则错落有致。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陈宝琛有一首名作,“那知绿怨红啼景,便在莺歌燕舞场。”“绿怨红啼”“莺歌燕舞”都是很俗气的成语,这一联却甚妙。以俗为雅,是大诗人显本事的手段。

颔联叙王昭君事,简洁有力,句子和对仗也漂亮。这一联是标准的“流水对”,两句一气贯注,可作一句读。诗不是历史,在叙事的时候要注重辞彩。

颈联也写到史事,字里行间可见昭君绝世之姿。“春风”“夜月”两词从侧面写其风采,十分雅洁。

尾联写昭君生平悲怨,议论平实。杜诗不做翻案文章,不标新奇之论。宋代的欧阳修和王安石都有《明妃曲》,欧阳修从汉帝不识宫中的昭君,拓开一层说“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王安石则做翻案文章,说昭君“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我认为欧作更好一些,但也生硬,不脱文章家喜欢立论的习气。诗可以有议论,但要避免简单化。杜甫不在议论上求新立异,因为他知道这不是诗的重点。

李商隐《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这是李商隐的名作。首联的“高”和“百尺”意思重复,如上所述,七律字数有限,要避免重字,也要避免重意。次联引贾谊、王粲为例;引古为例有个好处是“不粘不脱”,可以说是咏古,也可以说是喻己,比如“贾生年少”可以是自喻,“虚垂涕”也可以是作者对贾生的评价,认为他不必为世事痛哭,从而显出作者越世高迈的气概。颈联是名联,全篇因此振拔。这样凝练的句子把七律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末联点明题旨,却是败笔。纪晓岚说:“使老杜为之,末二句必另有道理也。”纪的眼光很高,评价李诗贬多誉少,颇能切中要害。李商隐的诗中间二联对仗都很好,足与杜甫争雄,像这首诗的颈联,雄浑高朗,不及老杜处则往往在结尾。此诗前面已表现了宏阔的眼界胸襟,末联突然说自己志向高远,不屑与小人争利,小人所争者只是“腐鼠”,恰恰说明他还是介怀的,这样反而把本来很高的境界拉低了。古人提倡“温柔敦厚”,有人片面地理解为不做激烈之诗。其实激烈不激烈,并非第一义,重要的是得体不得体。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3-13 14:26
本帖最后由 兰芷 于 2024-3-13 14:44 编辑

安定城楼⑴
迢递高城百尺楼⑵,绿杨枝外尽汀洲⑶。
贾生年少虚垂涕⑷,王粲春来更远游⑸。
永忆江湖归白发⑹,欲回天地入扁舟⑺。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⑻。
注释:
⑴安定:郡名,即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县北),唐代泾原节度使的治所。
⑵迢递:此形容楼高而且连续绵延。
⑶枝外:一作“枝上”。汀洲:汀指水边之地,洲是水中之洲渚。此句写登楼所见。
⑷贾生:指西汉人贾谊。此处作者用以自比。《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又《汉书·贾谊传》载:贾谊认为“时事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太息者六。“因此”数上书陈政事,多所欲匡建”。但文帝并未采纳他的建议。后来他呕血而亡,年仅三十三岁。
⑸王粲:东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载: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但并不得志。他曾于春日作《登楼赋》,其中有句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李商隐此以寄人篱下的王粲自比。
⑹永忆:时常向往。江湖归白发:年老时归隐。
⑺欲回天地入扁舟:《史记·货殖列传》: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乘扁舟归隐五湖。李商隐用此事,说自己总想着年老时归隐江湖,但必须等到把治理国家的事业完成,功成名就之后才行。
⑻鹓(yuān)雏:古代传说中一种像凤凰的鸟。《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李商隐以庄子和鹓雏自比,说自己有高远的心志,并非汲汲于官位利禄之辈,但谗佞之徒却以小人之心度之。

1、此诗首二句登楼即景:登最高之楼;望最远之处,高瞻远瞩,气象万千。即景所以生情,以下六句的豪情壮志、无穷感慨都由此生发。
2、三、四句先以两位古人自比。贾谊献策之日,王粲作赋之年,都与作者一般年轻。贾谊上《治安策》,不为汉文帝所采纳,因《治安策》开头有“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之语,故谓“虚垂涕”;作者应博学宏词科试而名落孙山,其心境与贾谊上书未售,同样萦纡抑郁。王粲避乱至荆州,依刘表;作者赴泾州,入王茂元幕,都属寄人篱下。用两位古人的古事,比自己当前的处境和心情,取拟于伦,十分贴切。这是第一层。
3、五、六句抒露志趣和抱负。作者的遭遇虽然困顿,可是他的凌云之志,未稍减损。江湖、扁舟乃使用春秋时代范蠡的典故;范蠡佐越王勾践,“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见《史记·货殖列传》)。意谓: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但等回天撼地之日,旋乾转坤之时,头飘白发,身入扁舟。永忆江湖,即怀淡于名利之心;欲回天地,即抱建立功业之志。两者似相反,实相成。因为如果没有永忆江湖的志趣,便成为争名逐利的禄蠹巧宦,就不会有欲回天地的宏愿。在这里,这个“永”字下得很好,这个字,有力地表达作者毕生的抱负。这两句诗,既洒脱,又遒劲。清代查慎行谓“王半山(安石)最赏此联,细味之,大有杜意”(《查初白十二种诗评》)。从诗的表达形式着眼,锤字坚实,结响凝固,工力固颇近杜诗;而更为关键的,这两句诗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才志之士的积极向上思想,既怀着恬淡的心情,又有担当事业的志气,这与杜甫的胸襟怀抱,极为相似,因为王安石也从这两句诗中照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击节称赏。这是第二层。
4、七、八句借庄子寓言表示自己敝履功名利禄,正告他人不要妄加猜测。这两句诗,既阐明自己没有患得患失的私心杂念,胸次光明磊落,淡泊宁静,为上面“永忆江湖”句提供有力的论证;又表示对世间一切恶浊事物,睥睨蔑视,决不妥协容忍;还尖锐地批判那些捧住权位不放的禄蠹,对他们尽调侃奚落的能事。据近人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作者应博学宏词试被摈,是由于牛党的打击,诚如是,这时句诗乃是有的放矢的。这是第三层。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3-13 14:47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杜甫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诗名《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荆南“:【荆南地区,辖荆(湖北荆州)、归(今湖北秭归)、峡(今湖北宜昌)三州。】“剑州“:【以今四川省“剑阁县”为主体,盛时包括今梓潼县、江油市东部等部分,以境内的剑阁(即当时的剑阁道)而得名,州治位于“普安县”(今剑阁县“普安镇”)。】

     老杜准备离开川蜀,回“洛阳”老家了。按他的计划,先坐船“即出巴峡穿巫峡”,过了巫峡,就进入“荆南”的地界了。所以他这里是“将赴荆南”,写下这封诗信,告别“李剑州”(坐镇剑州的李刺史)。好,来看原诗: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字词典故  “使君”:【汉代称呼太守为刺史,汉以后用做对州郡长官的尊称。(这“李剑州”是“剑州刺史”,所以杜甫称他“使君“)】“高义”:【高尚的品德或崇高的正义感。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驱”:【奔,赶马。】“寥落”:【冷落,寂寞。】

赏析  杜甫说,李使君,您的高尚品德赶得上古今之人,而今却被冷落三年,寂寞地在此坐镇剑州。

     杜甫所在的“梓州”就在“剑州”旁边,除了一般资料上认为的,老杜前一年有去拜访过“李剑州”外,我想“李剑州”应该是对老杜有过多方的帮助,所以老杜准备回故乡了,特地写信向“李剑州”辞行。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字词典故  “文翁”:【名党,字仲翁,庐江舒人,西汉循吏。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兴教育、举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但见”:【只见。】

赏析  杜甫说,人们只看见您像“文翁”一样,能做到移风易俗,哪里知道您也像李广一般战功赫赫,却没有被封侯。


    “李广”没被封侯很正常,因为他不是皇亲国戚嘛。“卫青”,“霍去病”,那可是汉武帝的第二个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和外甥。

“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字词典故  “ 滟滪“:【滟滪滩,在四川奉节东五公里瞿塘峡口,那是一个非常险要的地方。】“沧浪”:【我们在杜甫的《狂夫》里也读到了“百花潭水即沧浪”,“沧浪”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上》,原意有故乡之水,安身立命之水的意思,后来。也有归隐之水的意思。在这里,杜甫是要回故乡了,使用沧浪之水,似乎兼而有之前面列举的各种意思。】“天”:【应该是天际。】

赏析  杜甫说,我要回故乡去了,如今的我已是双鬓如蓬草,却还要路经那凶险的“滟滪滩”。在进入天际的沧浪中,有一叶垂钓的小舟,那就是我归乡的飘摇。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字词典故  “仲宣楼”:【“仲宣楼”位于“襄阳城”东南角城墙之上,为纪念东汉末年诗人“王粲”(建安七子)在襄阳作《登楼赋》而建,因“王粲”字“仲宣”故名,又名“王粲楼”。】

赏析  杜甫说,使君您又是戎马一生的人,我们要再相逢就更不知道何日了?再见了,我的朋友!春风已经在催促我上路,我不禁回首眺望那归乡路上的“仲宣楼”。


    老杜为什么提“仲宣楼”呢?因为它在“襄阳”。而老杜的计划就是“便下襄阳向洛阳”。另外,“王粲”在《登楼赋》中写道:“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也就是说,人人都有怀念故土之心,并不会因为贫穷或者富贵而有所改变。所以“仲宣楼”的用意,主要是“襄阳”和思乡,并不是有些解释说的,是什么他们约定相见的地方。另外,“戎马”是针对“李剑州”的生涯,而不是指时局,这一点很多解释也都有误。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3-13 14:51
本帖最后由 兰芷 于 2024-3-20 10:54 编辑

转自网络



宋是七律的黄金时代。我以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者是苏轼、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陆游和金人元好问。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是东坡和他弟弟苏辙的诗。和诗不仅要遵守原诗的韵脚,其他方面也要照应原作。首联的“应似飞鸿踏雪泥”,原作是“共道长途怕雪泥”,严格来说和作的韵脚不能用原作的词,东坡沿用“雪泥”一词,不足为法。该诗前四句劈空而至,极为超卓。“飞鸿踏雪”的比喻很简单,不过是说行踪无常,但胜在喻境之美,令人起空茫之思。颔联并非对仗,却有对仗的意味,黄庭坚有一首有名的七律,颔联是“黄流不解涴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也不是对仗而有对仗之意。我们知道陈寅恪曾经推许苏东坡的“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极中国对仗文学之能事”。东坡同时代的诗僧惠洪也说他的“山中老宿依然在,案上楞严已不看”是“对甚的而字不露”(对得非常妥帖,但不显露)。这样精于对偶的大诗家,偶然不遵常格,得其意而忘其形,便能写出特别挥洒的句子。诗的后半段乏善可陈。这是东坡七律常见的缺点,有卓越的想法,语言也很流畅,全篇却欠设计和锤炼,不耐讽咏。我们往往敬佩他的聪明,却很少被他打动。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3-14 08:16
本帖最后由 兰芷 于 2024-3-29 13:36 编辑

九日独登清凉山(己丑) 清末 · 郑孝胥
科头直上翠微亭,吴甸诸峰向我青。
新霁云归江浦暗,晓风浪入石头腥。
忍饥方朔非真隐,避地梁鸿自客星。
意气频年收拾尽,登高何事叩苍冥。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3-15 16:20
(1)“科头”二句:光着头,径直登上山顶翠微亭,吴地的群山向我展示一色青青。科头:束发而不上冠。王维《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翠微亭:在清凉山顶,始建于南宋淳佑年间,为名将韩世忠所建。
(2)“新霁”二句:雨刚停,乌云远去,江边幽暗,早上山峰浪腥味传遍了石头城。
石头:南京古又称石头城。
吴甸:吴地,泛指今江浙一带。
据郑孝胥日记,此年南京重阳前三日夜即雨,连续二日,至重阳早晨始晴,故三句云“新霁”。因连日雨,河水没堤,且“东北风甚峭”,故四句有浪打晓峰、石城风腥之描绘。
(3)“忍饥”二句:东方朔忍饥挨饿不是真隐市朝,梁鸿避世外地,本是皇帝客星。
忍饥方朔:汉东方朔曾答汉武帝问,称饥;《汉书·东方朔传》:“朱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朱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
非真隐:《史记》载,人言东方朔狂,东方朔回答:“如朔等,所谓避世于朝廷间者也。古之人,乃避世于深山中。”“时坐席中,酒酣,据地歌曰:‘陆沈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金马门者,宦者署门也,门傍有铜马,故谓之曰‘金马门’。”
避地梁鸿:梁鸿,东汉贤士,终身不仕,隐居霸陵山中,见《后汉书·梁鸿传》。
客星:古时对新出现的星的统称,又常用来指有非常之才的人;《后汉书·严光传》:“(光武帝)复引光入,论道旧故,……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座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我耳!’”此上二句,以梁鸿与东方朔自况。
(4)“意气”二句:连年来一腔意气,已渐消磨尽,又有什么事,要登高扣问苍宆?
登高:此诗写于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旧时重阳节有登高习俗。
叩苍冥:叩问苍天。唐卢仝《蜻蜓歌》:“吾若有羽翼,则上叩天关。”
末二句,似有灰颓意——多年来的意气风发,已是丧失殆尽,登高哪还有什么期望叩问苍天?实则还是有所期待。所以五六句说,东方朔不是真隐居,梁鸿倒是隐居了。——到底是学东方朔,还是学梁鸿呢?郑孝胥有些犹豫,庞石帚说此诗:“能状难言之景。”(《养晴室遗集》)实应为“难言之意”。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3-19 13:26
本帖最后由 兰芷 于 2024-3-19 13:27 编辑

东坡生日集翁铁梅斋中

江上残年我又归,高斋雪后正添衣(1)。
终知此老堂堂在,觉虚名种种非(2)。
酒半题诗忘客去,香中读画爱梅肥(3)。
聚山楼外山能识,只欠相携看夕晖(4)。

【笺说】
郑孝胥在光绪十六年(1890)十一月由福州北上南京,大约在南京居住近五个月。年底的十二月十九日正值东坡生日(苏轼生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十二月十九日。),诸友汇聚翁铁梅斋中,郑孝胥有此作记述聚会情况。(郑孝胥现存日记此年缺失,具体情况不详。)
翁铁梅,翁长森,字铁梅,江都(今江苏扬州)人。著名藏书家,曾官云和知县。庞石帚称此诗有:“迈往之气。”(《养晴室遗集》)
郑孝胥对东坡生日情有独钟。其从祖郑世恭非常喜欢林则徐所作《东坡生日》诗,此时郑孝胥另一诗云:“门中从祖虞臣老,最叹东坡生日诗。欲得旧闻无白发,诸孙牢落涕空垂。”

(1)“江上”二句:南京的江上,岁末我又回来了,雪后的高楼,正要为保暖而添加衣裳。
江上:指今南京的长江。
又归:郑孝胥1889年在南京,此年末又回来。
(2)“终知”二句:从来知道此老是堂堂正正离开人世,留下的人格光彩,令人觉得种种虚名,毫无意义。
终知:始终知道。白居易《井底引银瓶》:“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
堂堂:堂堂正正,正大磊落。宋王迈《闻倪正甫尚书台评》:“人从捷径博公侯,一老堂堂去不留。”
(3)“酒半”二句:酒半为他题诗,忘记了送客归去,梅花香中欣赏画卷,爱那画的梅子肥。
题诗:当是为翁铁梅出示的画卷题诗,参之下句的“读画”和“梅肥”等,当是一幅画梅的画。
忘客去:形容自己题诗诗的专注,忘记了送客离去。
(4)“聚山”二句:还能认得聚山楼外的那山峰,只是拖欠了一次携手看落照夕晖的机会。
聚山:或为南京聚宝山,在今南京玄武区。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3-20 10:03
本帖最后由 兰芷 于 2024-3-20 10:13 编辑

东坡生日集翁铁梅斋中(郑孝胥)
江上残年我又归,高斋雪后正添衣。
终知此老堂堂在,剩觉虚名种种非。
酒半题诗忘客去,香中读画爱梅肥。
聚山楼外山能识,只欠相携看夕晖。

简析:
诗人在年底从福州到南京,走水路,所以说“江上残年”。诗人与友人相聚于翁铁梅斋中,首联破题,交待时间、地点、事件,叙事。
意脉:残年是年底,腊月有雪,“残年”“雪后”呼应。并与第六句“梅”暗合。高斋,高雅的书斋,启中二联。接下来这两联都与“高斋”相关。
第二联,赞美高斋主人的品格,议论。“此老”,双关。可以理解为翁铁梅,也可以理解为东坡。
第三联,高斋里的活动:题诗赏画。此联写诗人本人,题诗忘记了其他客人的离去,写其投入;赏梅花画,写其怡悦。第六句“香中读画爱梅肥”,赏画中梅,似乎能闻到花的香味,由实入虚,句法特别。
写诗,赏画,皆表现了书斋之高雅,赞室赞人赞己。下字:爱梅肥,“肥”用的特别。“梅”,表达了一种品格,与前文“残年”“雪后”呼应,也合书斋主人的名字,应是诗人有意为之。
第四联,山通常与隐居关联 ,山能识,看夕晖,自含深意。设想以后与友人相携看夕晖,绾合宾主,收束全文。
此诗以聚会的书斋为场地,延伸其前(从江上归来),畅想其后(相携看山夕阳),中间二联写书斋的主人和聚会。文势四平八稳,并无太多波澜起伏。主要表达一种闲适的意趣和境界。风格趋于田园风,和他其他作品的愤青或者忧国忧民有强烈情感的有区别。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3-20 10:19
本帖最后由 兰芷 于 2024-3-20 10:33 编辑

八月二十八日夜坐时将出都
宵凉百念集孤灯,暗雨鸣廊睡未能(1)。
生计坐怜秋一叶,归程冥想浪千层(2)。
寒心国事浑难料,堆眼官资信可憎(3)。
此去梦中应不忘,顺承门内近觚棱(4)。


【笺说】
如诗题中所记,光绪十六年(1890)八月二十八日(10月11日),郑孝胥辞官学教职,“拟将南旋”,回故乡福州。此日夜,官学同事陈笙陔曾来交谈,郑孝胥作此诗。
郑孝胥辞去官学教习之职,当是不愿沉浮下僚,并不是不想入官场,这在后四句中尤为突出地表达出来。
庞石帚云:“情韵佳绝。”(《养晴室遗集》)
(1)“宵凉”二句:夜间孤灯下,百念丛集于心,暗夜雨打屋廊,睡也难入梦。
鸣廊:此指雨声从廊外传来。苏轼《西江月》词:“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2)“生计”二句:正可怜自己的生涯犹如秋天一片树叶,暗想回乡的旅程,波浪千层。
坐怜:正怜。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云:“坐,犹正也,适也。”并云,“坐逢,犹云正值或适值也”,“坐见,犹云适见也”。
秋一叶:一片秋叶,前人多用以形容客居他乡之心。隋唐孔绍安《落叶》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3)“寒心”二句:国事已令人感到寒心,全难预料将来的发展,满眼都是按资排辈来安排官位,令人厌憎。
官资,此指官吏的资历职位。唐罗隐《投寄韦右丞》:“官资参令仆,曹署辖星辰。”
(4)“此去”二句:此次回到故乡去,梦中应不能忘记住在顺城门内,靠近皇家宫廷。
顺承门,北京顺承门。为元朝所建,明改称宣武门;时郑孝胥所住下斜街在此附近。
觚棱,宫阙转角处的瓦脊,其瓦脊成方角菱弧之形;此处借指宫阙。
末句可见仍是心恋魏阙。
魏阙(魏闕)  
古代宫门外两边高耸的楼观。楼观下常为悬布法令之所。亦借指朝廷。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3-20 10:55
转:

黄庭坚《题落星寺四首》(其三)
落星开士深结屋,龙阁老翁来赋诗。
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
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绝妙无人知。
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

这是一首拗体诗。圆熟流畅的句子像甜食,难免吃腻,黄庭坚的诗就是消食的苦茶。熟悉格律的读者看这首诗,时时感觉苦涩不畅,因为每一句的格律都被刻意拗折,读起来诘屈聱牙,但相比圆润之句容易滑过不留痕迹,这样生满棱角的诗作往往能留下深刻的印象。首联是“深结屋”而非“结深屋”,将“深”字做动词“结”的状语,比名词“屋”的定语显得更有力。山谷诗的美妙如同枯劲的书法,将所有丰腴的部分剔除,骨力毕露。第二句化用了杜甫《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之二“何处老翁来赋诗”。有趣的是,杜甫这首诗也是拗体七律。中间二联,“坐久”“到迟”,都与俗世的纷扰忙碌形成对比;“与世隔”“无人知”,尽见其萧瑟寂寥的会心之处。尾联的“蜂房”句很有名,这一比喻也呈现一种漠然的美感。末句的“茶”“藤”,都是体现枯淡之趣的名物。我们可以看到,全诗的所有描写、甚至用典都和文体的拗折契合。因为浑化,所以读来纯粹自然。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3-20 10:55
转:

陈师道《春怀示邻里》
断墙著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
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著尘沙。
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
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

陈师道的用力处是使七律的五十六字包含更多的曲折。他的诗仿佛“一步一景”的园林,句句有转,句句可味,整首诗或许有浑然的情怀,但这情怀却是由无数动态的念头相续而成,所以显得活泼。本诗的题目“春怀”正是如此,首联两句在句中都有因果(因为“著雨”,所以“蜗成字”;因为“无僧”,所以“燕作家”),用字很密。颔联的“剩”和“归”字凝练:“剩”是“更加”的意思,春日的情怀本不许人孤寂,屋里又是这样惨淡的光景,所以“更”欲出门——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更”字的因果,不仅包含了首联,也收纳了诗题,足见匠心。“归鬓”给读者意外的体验,因为“出门”是动作,“归鬓”是名词,其实不能对仗,但字面上又完全对仗。到此为止,意念转了几层,人却还在屋里,下半首继续描写和想象。黄庭坚形容陈师道是“闭门觅句陈无己”,从这首诗可以看出,“闭门觅句”和他心思百转、重门叠户的诗风,或许有很深的关系。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3-20 10:56
转:


陈与义《登岳阳楼》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陈与义的七律句法极疏朗,本质上和“一步一景”、层层转折的诗风相反:不需曲折花巧,而纯然以清刚之气放笔直写。首联的“之”是无意义的虚字,用于七律本是对有限空间的浪费,但陈与义用在此处,恰恰表现了他的风格无须计较空间,颔联仅仅点明了时间和地点,但不加修饰地陈述宏阔的空间,极显大气。颈联由此时此地引出过去人生的经历,展现纵深,因为用了很巧妙的联想(已经游历了万里,还登楼看远方;三年间那么多危难,还要凭倚危楼),所以显得自然流畅。这种风格的七律最重要的是自然,所谓“一气贯注”,流泻而下的“气”不能有一点滞碍之处,所以难处在“虚”而非“实”,苦心思考和刻意雕琢反易坏事。尾联是寻常的吊古语,和全诗一样,没有一句是意外的——意外会破坏清空之美。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3-20 10:56
转: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宋代最会写对子的诗人可能不是苏轼,而是陆游。他的七律数量极多,对偶的质量也很好,引得同时代的刘克庄惊呼:“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从另一角度看,说明很多人以为难得的“好对偶”其实是可以批量生产的。他的文学技巧太高,感情也太丰富,以至于反而不容易让人体会他的真诚,尤其是关乎国家的宏大题材,多看就会觉得(也许是错觉)那只是一幅幅“好对偶”,正如发现汤味鲜美来自味精。所以此处选择了一首无关宏大的名作。作者客居京华,在百无聊赖中,注意到了一些有味的细节,写成了隽永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到,好诗比“好对偶”难得的多,就像真诚的哭笑永远不像演员表现的那么多。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3-20 10:57
转:


元好问《岐阳三首》其二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元好问在七律一道上,掌握了某种诀窍,使他的诗最具沉着之致。此诗就是很好的例子。首联劈入一个惨烈的大背景。颔联其实是用了两个典故,上联用了杜甫的“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将“眼穿”二字融为“望”字;下联用了北朝古歌的“陇头流水,鸣声呜咽”。妙在都是化用,即便不知其典,仍不失为出色的白描。元好问是北魏拓跋氏之后,又是杜甫的继承人,他的诗风也恰恰像这一联的用典,是北朝苍直之气和老杜悲慨之怀的合体。颈联和尾联都以问句结尾,则略嫌单调。尾联之问隐承颈联:既然野蔓都能有情地缠绕战骨,上苍为何无情至斯纵其凶暴?质问上苍是痛苦到极致的表现,《后汉书》中说:“凡人之情,冤则呼天,穷则叩心。今呼天不闻,叩心无益,诚自伤痛。”这也是作者的伤痛。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3-20 10:57
转:



元代没有影响深远的七律作家。明代情况发生了变化:七律作者很多,有一些作者的作品总体质量不亚于唐、宋大家。我选了两位典型:李攀龙和钱谦益。

李攀龙《怀子相》
蓟门秋杪送仙槎,此日开尊感岁华。
卧病山中生桂树,怀人江上落梅花。
春来鸿雁书千里,夜色楼台雪万家。
南粤东吴还独往,应怜薄宦滞天涯。

如果说黄庭坚、陈师道发掘了杜诗中高妙的优点,李攀龙则找到了易学易会的法门,批量生产杜诗。他的诗就像描红本的字,工整到很难挑出缺点,也很难找出艺术的灵光。这首七律在风格上更近王维或李颀而非杜甫,但和他的学杜诗一样,情感节奏高度模式化。颔联将《招隐士》的桂树之典和古笛曲《落梅花》凑在一块,小有巧思,但我们不应忘记刘禹锡的《竹枝词》:“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早已把它们合在了一起。颈联的“书千里”和“雪万家”,是他喜欢的大数字对联,也显呆滞。总之,这首诗和他的大部分作品一样,只能算平平,那么李攀龙的意义在哪里呢?我想他像是一个筛子,筛出了唐诗的精华,而他作为筛子,恰恰承载了唐诗的糟粕。正如陆游使人们意识到“好对偶”可以量产,李攀龙也使人们发现,往日推崇的某些唐诗在艺术上并没有那么高的水准。比如,杜甫的《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这首诗人称“杜诗之最上者”,但徐渭评论:“人皆尽称此首,吾独以为板而凑也。‘来天地’、‘变古今’,板也;‘北极’句,凑也。”我以为此首足当佳作而无愧,但毋庸讳言中间二联确实是杜诗中“易学易会”的部分,而非“艺术的灵光”。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3-20 10:57
转:

钱谦益《西湖杂感》之二
潋艳西湖水一方,吴根越角两茫茫。
孤山鹤去花如雪,葛岭鹃啼月似霜。
油壁轻车来北里,梨园小部奏西厢。
而今纵会空王法,知是前尘也断肠。

钱谦益在文学上有最开放的心态,善于融合各家的长处,而这恰恰是杜甫的特点。李攀龙编诗选,于宋诗一概不收,唯恐学诗者受其影响;他忘记了他最推崇的杜甫提倡“转益多师”,以博大和革新见长。钱谦益的态度和杜甫一致,而学问更为渊博,所以在七律一道上,隐然达到了可以和杜甫争雄的高度。如果把杜甫的七律看成一座大湖,那么李商隐以降的大诗家基本上都是它的支流,在流动的过程中由伏而显,渐渐发展成水量丰沛的大河,这些大河再度汇聚成一片大湖,那就是钱谦益的七律。李商隐的含蓄、苏东坡的超逸、黄庭坚的雅致、陈师道的细密、陈与义的清健、陆放翁的对偶、元好问的沉着,无一不被熔铸其中,截长补短,去粗取精,加以过人的天分和特殊的遭际,成就了一千余首质量极高的七律。如果要稍作领略,可以看他《投笔集》所收录《后秋兴》组诗,奇情壮采,至为耀目。这里选了他晚年的《西湖杂感》诗中的一首。首联的“吴根越角两茫茫”,是元代陈樵的成句。七律一般不宜袭用前人成句,除非有推陈出新之效。颔联虽然寻常,但气味雅淡。有一些寻常的诗句,措置得宜,则令人一唱三叹。陈寅恪诗宗钱谦益,名句如“梦回锦里愁如海,酒醒黄州雪作尘”,与牧斋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颈联描写当日的繁华。到此为止,作者只是不带感情地平静描述。我们看到最后,才能体会作者的克制是多么值得:尾联瞬间引发了全诗的沧桑感,回过头看前六句,无不足以令人“断肠”。钱谦益无疑掌握了控制情感的秘诀:不动声色。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3-20 10:58
转:




清诗的成就很高,尤其是七律,前代几乎每一家的风格都发展到了极致。唐代的一些传世名作,依清代的标准或许只能及格。我们回顾诗史,从唐至清,七律的平均质量在上升,但最耀眼的作品注定属于上游的开拓者,钱谦益可能是唯一的例外。越往下走,开拓便越显艰难,更多的作家选择了对已有风格的深入挖掘。从大诗家中,我选择了两位成功的开拓者:陈三立和郑孝胥。

陈三立《晓抵九江作》
藏舟夜半负之去,摇兀江湖便可怜。
合眼风涛移枕上,抚膺家国逼灯前。
鼾声邻榻添雷吼,曙色孤篷漏日妍。
咫尺琵琶亭畔客,起看啼雁万峰颠。

陈三立的风格是如此鲜明,连李商隐、黄庭坚和钱谦益都及不上他,只有杜甫对诗歌文字的革新才能与之相比。在他之前,有一些诗人革命性地使用汉语,比如乾嘉时代的广东名诗人宋湘有一首咏木棉的七律,颔联是“祝融以德火其木,雷电成章天始春”,用字之法令人耳目一新,但没有人能像陈三立一样,将新的字法树立为风格。这一首诗是他风格的典型。首联把普通的旅程,夸张为“有力者负之而去”的神迹(《庄子》的寓言说“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陈三立只是拿来比喻夜晚行舟),奇则奇矣,未免有“狮子搏兔用全力”之感。颔联的“移”和“逼”字是句眼,他的儿子陈寅恪有一联“家国旧情迷纸上,兴亡遗恨照灯前”,同样用到“家国”和“灯前”,但与乃父气味完全不同。颈联的字法也很生辣,“日妍”是个生造的词。古诗不妨造词,如李贺的“花楼玉凤声娇狞”,“娇狞”就是生造的词语,擅长古文和古诗的韩愈更是造词的高手,七律则应避免生造词语。尾联的“啼雁万峰颠”,也是陈三立喜欢使用的高奇之境。陈石遗批评陈三立诗“千篇一律”:“为散原体者,有一捷径,所谓避熟避俗是也。言草木不言柳暗花明,而曰花高柳大;言鸟不言紫燕黄莺,而曰乌鸦鸱枭;言兽切忌虎豹熊罴,并马牛也说不得,只好请教于犬豕耳。”钱钟书也说他的诗远不如学钱谦益的陈寅恪,只有一种高亢之气。这些评论未免刻薄,却也切中要害。陈三立虽然像杜甫一样开创了文体,成就却不如其他七律大家,因为他的风格不仅单调,而且简单,容易复制,把“避熟避俗”变成了另一种熟和俗,而他的才气逊色于同样喜欢自我复制的陆游。我认为散原的另一个缺点,是力量的滥用。他喜欢将生辣刺眼的字词不加节制地使用,就像一个把每一道菜都做成重辣的厨师,食客的味蕾因此麻木,根本无法尝出食物本身的美味。在这一点上,他确实应该向钱谦益学习控制之道。幸好,他的儿子这么做了。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3-20 10:58
转:


郑孝胥《春归》
正是春归却送归,斜街长日见花飞。
茶能破睡人终倦,诗与排愁事已微。
三十不官宁有道,一生负气恐全非。
昨宵索共红裙醉,酒泪无端欲满衣。

郑孝胥喜欢做宗社党人语,但他的诗却有经常在革命者身上体现的浪漫气质,并且终生未改,我们看到他在“七十残年世共轻”的晚年所做的重九诗中还说“俯视中原三万里,不妨抱膝过重阳”,与早年“名花身世真堪羡,烈烈轰轰做一场”没有什么不同。有人认为他接近韩偓(他自己也说得力于冬郎),事实上他比韩偓多了一种激烈傲兀,而这恰恰构成了他的主要诗风。这一点在这首名作中表现得尤其明显。首联写得相当草率,明人论诗,说“俗笔开口便怨”,正可以评价这一开头。杜甫写同样题材的作品,以“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起笔,相比此诗显得何等温柔敦厚。由此开始,整首诗都被怨意笼罩,颈联是名句,也是最怨之笔。郑孝胥晚年的地位相当高(虽然绝不可能为他赢得任何正面的名声),但诗中始终弥漫着少年郁郁之气。我固然欣赏这些长歌当哭的诗句,但感觉未免儇薄了一些,缺少大诗人应有的温雅或厚重的气质。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3-20 10:58
转:



清以后旧体诗的质量远不如昔日。但在七律方面,仍出现了一位必须一提的诗家:陈寅恪。

陈寅恪《乙酉八月听读张恨水著水浒新传感赋》
谁缔宣和海上盟,燕云得失涕纵横。
花门已久留胡马,柳塞翻教拔汉旌。
妖乱豫幺同有罪,战和飞桧两无成。
梦华一录难重读,莫遣遗民说汴京。

陈寅恪的作品多为七律,风格上颇效钱谦益,与其父陈三立的诗风可谓完全相反:散原讲究气骨,尽力烹炼奇特的字眼;他讲究韵味,尽量避免奇特的字眼。在诗道上他与陈宝琛一脉相承。站在他的美学立场来说,奇特的字法和句法就像调味料,会破坏诗歌的本味。他早期的一些作品淡而无味。以后随着过人的识见、丰沛的情感融入诗中,他的七律境界之高,已非常人可以企及;语言之雅洁,也几近完美。自然凑巧的东西会给人带来一种毫不费力的舒适感,是比“才气横溢”或“笔力绝伦”更高的境界,这首诗正是如此。我们看到史事贴合时事;颔联对仗看似过于工整(“花”对“柳”、“胡”对“汉”,蒙童可为),但无不妥帖;颈联字字都有着落,“战和”句更是表达了人人意中所有而难以言表的事态;尾联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而韵味悠远绵长。我们甚至会感觉作者是“发现”了这首诗,而不是“创作”了这首诗,正应了“毫无作态”一语的字面含义。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4-4 09:23
本帖最后由 兰芷 于 2024-4-4 09:38 编辑

流莺
唐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兰芷:以物喻怀。流——飘荡复参差——复陌临流。不自持,道尽无可奈何之感。启下面诗句。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5-8 11:57

  伯爵茶跡|驚風密雨:柳宗元〈登柳州城樓〉講略
        唐德宗駕崩後,太子李誦即位,是為順宗,年號永貞(805)。順宗任用王叔文、王伾及柳宗元(773-819)、劉禹錫(772-842)、韓泰、韓曄、陳諫等人改革朝政,計劃掌握財權,並從宦官手中奪回兵權。惜因操之過急,遭到以宦官俱文珍為首的保守派大力反撲。俱文珍迫使順宗讓位給太子李純(憲宗),隨後賜死王叔文,王伾及其餘八人皆被貶為邊遠州分的司馬,史稱「二王八司馬事件」。柳宗元擔任永州司馬,前後十載。元和十年(815)正月,柳宗元奉詔回京,卻因權臣武元衡等人的敵視而不能復用。不久,由於盟友劉禹錫以詩獲罪,柳宗元受到牽連,被貶為柳州刺史,韓泰、韓曄、陳諫、劉禹錫也分別出任漳、汀、封、連四州刺史。這首〈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就是柳宗元抵達柳州當年的秋天所作,抒發登樓眺望異鄉風物的悲感,並遙寄二韓及陳、劉四友: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
    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
   柳州在今廣西北境,並不與海相連,但在唐人眼中卻是瀕海的炎荒之地。首聯出句謂登樓望遠,一片蒼茫,毫無所見。「大荒」一語出自《山海經》,而左思〈吳都賦〉云:「出乎大荒之中,行乎東極之外。」劉逵註:「大荒,謂海外也。」因此,對句拈出「海天」二字便順理成章了。尤其在此秋季,愈感天荒海寒,令這失意之客倍增悵惘。縱然首聯情調哀戚,但「高樓」、「大荒」、「海天」等語卻意境恢弘,依然令人感到一股悲壯的浩然正氣。故清人查慎行《初白庵詩評》云:「起勢極高,與少陵『花近高樓』兩句同一手法。」近人程千帆、沈祖棻《古詩今選》則謂此詩「壯闊的景色與沉鬱的感情交織在一處」,誠然。
    首聯的渾淪靜態,很快就被頷聯的動態所打破。原來在此南國,縱已入秋,卻依然有疾風驟雨。「颭」,國音zhǎn,粵音zim2,為吹動、搖動之意。所謂「斜侵」,尤可見風力之大,把雨滴都吹得橫斜了。芙蓉即指荷花,薜荔為一種蔓生植物,又稱木蓮。這兩種植物在南方頗為常見,早在《楚辭》中便時有記載。芙蓉本有高潔的意象,如〈離騷〉:「製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衣裳如此,可以想見內心之崇高。薜荔一詞,特別令人聯想到〈山鬼〉篇。王逸對此篇的詮釋是:「喻己不得見君,讒邪塡塞,難以前進,所以索居於此。」(《楚辭章句》)而其中「披薜荔兮帶女蘿」等自我修飾之文,王逸的解釋為:「言山鬼修飾眾香,以崇其善。屈原履行清潔,以厲其身。神人同好。」屈原在〈山鬼〉、〈涉江〉篇都提到獨處山中的意象,而離群索居乃是因為遭讒遠放。如此正與柳宗元的遭遇相契合。所以,儘管此聯之「芙蓉」、「薜荔」並非如《楚辭》般作為衣飾,但字面卻終能引導讀者朝着這個方向來思考。
    沈德潛說:「驚風、密雨,言在此而意不在此。」(《唐詩別裁》)摧殘芙蓉、薜荔的無情風雨,除了官場上的黑暗勢力,還能指涉甚麼呢!一如賴芳伶先生所說:「『驚』風和『密』雨更使風雨狂厲達到極點,而它們凌逼(「颭」、「侵」)的對象又是那柔弱的芙蓉和卑渺的薜荔,這裡可不正隱隱然控訴着詩人飽受折辱的哀楚?」(《詩意棲居的朝代:唐代詩選》)頸聯繼續描寫登臨所見(似乎風雨已過),由近景拉到遠景,而情景之交融更為顯著,也更為細膩。登臨南望是一片蒼茫,北望京師卻被秦嶺所阻擋。〈招魂〉:「目極千里兮傷春心。」嶺樹遮住了視野,無法開豁眼眸,卻令詩人更為傷心――這似乎意味着他從今以後只許放眼南荒,不能再有北返之念了!與理想、故鄉、親情、友情的割裂,不由令詩人痛苦萬分,乃至秀麗的柳江看在他眼中,都好像九曲的愁腸了!
    「千里目」與「九回腸」對偶極為工巧,但目因嶺樹所阻而不能千里,是實中有虛,腸見柳江之曲而益覺九回,是虛中有實,兩句一氣呵成,毫無板滯凝重之感。既然不能想望京師,至少應該可與一同貶謫的難友們互通音問、聊以取暖;但彼此之間卻依然通訊阻隔,寄書不達,連最後的一點慰藉都沒有了。眼前之荒寒,與心中之荒寒,可謂同出一轍。一個「共」字點回題目「漳汀封連四州」,一個「自」字卻暗示,四位友人此刻的心境,應該和自己一樣。喻守真說:「凡是投贈詩總以抒情為主,而抒情也不可太露筋骨,能做到恰巧的地步最好。」(《唐詩三百首詳析》)此詩尾聯文義悽惻之餘,也饒有餘音裊裊之致,確如喻氏所論。
    柳宗元在柳州三年,政績卓著。元和十四年(819)大赦天下,宰相裴度說服憲宗召柳宗元回京。然而詔書尚未送達,柳宗元卻在柳州病故,年僅四十七歲。柳州人為他修建羅池廟,四時祭祀,至今不輟。而好友韓愈在〈柳子厚墓誌銘〉中寫道:「然子厚斥不久,窮不極,雖有出於人,其文學辭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傳於後如今,無疑也。雖使子厚得所願,為將相於一時,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痛惜之餘,也道出了他那些窮而後工的詩文必然傳誦千古。韓愈的推測是完全正確的。李調元說:「柳子厚文配韓,其詩亦可配韓,在王摩詰、孟浩然、韋蘇州之上,根柢厚、取精多、用物宏也。」吳熙貴認為「根柢厚」三句是指柳宗元有深厚的生活,採用精煉的語言,描寫廣闊的客觀事物。(《李調元詩話評註》)我則覺得,語言精煉源自才華學識,描寫多元源自細心觀察,生活深厚則源於遭遇和品格。正因為多方面條件的結合,才會讓柳宗元成為唐代山水田園詩人的魁首。大家以為然否?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5-27 20:44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上四答裴诗意,下四对时感怀。
裴有早梅之咏,故以何逊梅诗相比。
相忆句,和诗题忆寄。送客句,和诗题送客。
玩第三联语气,必裴诗有不及折赠之句,故答云幸不折来,免伤岁暮。若使一看,益动乡愁矣。
既而又自叹曰:此间江梅渐发,亦觉催人头白。盖当衰老之年,触处皆足伤情也。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5-27 22:17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第三联运用的表现手:
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
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像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
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当时的离别之景。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5-28 07:37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黄牛峡是所经之途,白马江是送别之地。纪曰:“因峡静而闻滩声之转,因江寒而见树影之稀,上下相生。”浦曰:“恰好双拖此别,就势总收回顾,神矣化矣。玩各努力句,当是送韩之时,正值公从青城起还成都之时,如此看未同归三字,亦有着落。”□吴曰:“收有苍茫之致。”○纪曰:“纯以气胜,而复极沉郁顿挫,不比莽莽直行。”浦曰:“笔笔凌驾。”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5-28 08:06
本帖最后由 兰芷 于 2024-5-28 08:17 编辑

起句用老莱衣的典故,起笔方式比较特别,题诗是为送朋友去探亲,首句却反写,写乱世难以侍奉双亲。逆笔擒题,这种笔法我们要注意。第二句,由奉亲这个点,扩大到“万事”非。时值乱世,一切都混乱不正常了。第三句承接“万事非”写自己与家人分离,仍未写韩十四江东觐省。诗人用了三句,把乱世骨肉分离,难以团聚的不幸写足了,第四句才写“访庭闱”,但这种情绪也是延续的,“何处”一词表达一种不确定,也含关切之意。

第三联景语,黄牛峡在湖北,友人从四川去江东,所经之地。白马江在四川,杜甫送别友人之地。前扣友人,后扣自己。一远一近,前句为想象中的景色,虚笔。后句为身边的景色,实笔,虚实结合。峡静而更觉滩声,以静衬动,江寒故树影稀疏,景中含情。上联滩声,下联树影,听觉视觉结合。“黄牛峡”与“白马江”的对仗,字字工对,非常漂亮。

“此别”结前文,“各””未同归”绾合两人。杜甫不仅写友人省亲,也写了自己,还有整个时代。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5-28 15:50
野人送朱樱(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明·王嗣奭《杜臆》:公一见朱樱,遂想到在省中拜赐之时,故“也自红”、“愁仍破”、“讶许同”,俱唤起“忆昨”二句,而归宿于“金盘玉箸无消息”。通篇血脉融一片,公之律诗大都如此。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⑴通篇诗眼在“也自”、“忆昨”、“此日”六字。古人所用意者如此,不必以一、二尖新之字为眼。“也自红”三字已包尽后句。此一篇之骨。绝唱不在此句(指“万颗匀圆”句)。后四句龙跳虎卧之笔。而虚谷不赏,琐琐讲一“破”字,盖其法门如是,只于小处着工夫。
此诗之妙有三:一在章法倒装,不肯平铺直叙;一在前半俱对赐樱桃着笔,不肯呆写题面;一在后节大片大合,不肯为律所缚:此皆律诗出奇制胜之处,学者宜细心体会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也自红”、“愁仍破”、“讶许同”、俱对赐樱桃著笔。下半流法直下,格法独创。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倒摄后卞,章法奇警,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也(“西蜀”句)。肖物精微,得未曾有,杜公天才豪迈,复能细心熨贴如此(“万颗”句)。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5-29 12:09
秋尽(杜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宝应元年(762年),严武入朝,西川发生叛乱,杜甫携全家到梓州避乱。他在梓州先后生活了1年零8个月,写下了150多首诗歌,包括那首被后世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写于流寓梓州时期。

首联,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
春天发生叛乱,到秋天快结束了,也没能够回成都。茅斋,指成都草堂。寄,托付,暂时安置之意。少城,在成都西南。首句引出第二句,因”且未回“,故而草堂还在成都少城的角落里等待诗人回去。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
      第二联,用了两个典故。陶潜菊,表现时令”秋“,且见襟怀。袁绍杯,出自《后汉书·郑玄传》:“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身长八尺,饮酒一斛,秀眉明目,容仪温伟。”大概意思是袁绍请郑玄喝酒,并请他登堂入上座。郑玄仪表出众,且善饮。杜甫以郑玄自比。杜甫在梓州,多次参加当地地方官员的酒宴,且受到礼遇。但他并未受重用,所以说“徒逢”。
      “篱边”承第二句”茅斋“。由成都的草堂,想到东篱边的菊花已应枯萎凋落。“江上”承首句“未回”,滞留梓州。
      第3句承第2句,第4句承第1句,分写成都与梓州两地。前两联叙事,写诗人滞留梓州,无法返回成都草堂。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第三联以景抒情。东行梓州,草堂在西,看西日,也有思家之意。独看,无尽落寞。梓州北望,是剑门,受剑门阻隔,北来之人无法通过。剑阁也阻碍了诗人北回家乡。西边的草堂回不去,剑门以北的故乡更回不去。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沉痛。引出第七句“长为客”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流落成都,已经是客居他乡了,由于四川的叛乱,连成都也回不去了。首联“且未回”,照应首联的“且”字,这个字用意很婉曲。
      7、8句,承5、6句。呼应前两联,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5-29 18:29
送路六侍御入朝(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忽漫:忽而,偶然。
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一说不料。一作“不忿”。
生憎:犹言偏憎、最憎的意思。
无赖:无聊。谓情绪因无依托而烦闷。
触忤:冒犯。



前四句写送别之情,诗人由“过去”想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它本身有个时间的层次。诗从“童稚情亲”依次写来,写到四十年来,“中间消息两茫然”,不接着写相逢和送别,而突然插入“更为后会知何地”。恍如天外奇峰,劈空飞来。但实际上,“更为后会”,就已逆摄了下文的“忽漫相逢”。因为没有眼前的“忽漫相逢”,诗人是不可能想到将来的“更为后会”的。这句对上句来说,是突接。由于这样的突接,所以能掀起波澜,把诗人感伤离乱的情怀,表现得沉郁苍凉,百端交集。就下文来说,这是在一联之内的逆挽,也就是颠倒其次序,用上句带动下句。由于这样的逆挽,所以能化板滞为飞动,使得全诗神完气足,精彩四溢。如果没有诗人思想情感上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他在诗歌艺术上深湛的造诣,也是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的。
诗的后四句写景,另起了一个头,颈联和颔联似乎毫无相干。其实,这景物描写,全是从上文的“别筵”生发出来的。尾联结句“触忤愁人到酒边”的“酒”,正是“别筵”饯别之酒:“酒边”的“剑南春色”,也就是诗人“别筵”的眼前风光。“桃红似锦”,“絮白于棉”,这风光是明艳的,而诗偏说是“不分”,“生憎”,恼怒春色“无赖”,是因为它“触忤”了“愁人”;而它之所以“触忤愁人”,则是由于后会无期,离怀难遣,对景伤情的缘故。颈联中的“不分”和“生憎”,恰恰成为绾合上半篇和下半篇的纽带,把情景融为不可分割的完美的诗的整体。全诗句句提得起,处处打得通,一气运转,跌宕起伏;而诗句的措辞,脉络的贯通,则又丝丝入扣,在宏大中体现了精细的特点。

名家点评


仇兆鳌:朱瀚曰:始而相亲,继而相隔,忽而相逢,俄而相别,此一定步骤也。能反复照应,便觉神彩飞动。及细按之:“后会”无期,应“消息茫然”;“忽漫相逢”,应“重雅情亲”;“无赖”,即花“锦”絮“绵”;“触忤”,即“不分”“生憎”。脉理之精密如此。(《杜诗详注》)
杨伦:王元美曰:(七律)句法有直下者,有倒插者。倒插最难,非老杜不能也。李石:一气滚注,只如说话,而浑成不可及。无限曲折,正以倒插入妙(“更为后会”二句下)。(《杜诗镜铨》)
谭宗:忽倒提一句,以出“送”义,有势得情,此虽运笔之妙,而构思不足以副之,何可得也!(《近体秋阳》)
李锳:第三句插入“后会”,再转到“别筵”,便觉活脱流转,化尽板滞之气。(《诗法易简录》)
纪昀:五、六究非雅音,七句承五、六来。(《瀛奎律髓汇评》)
许印芳:中四句皆用虚字装头,亦是一病。(《瀛奎律髓汇评》)
高步瀛:吴曰:起四句几跌几断,第三句倒插一语尤奇。四句入题有神。五、六以下尤为凌空倒影之笔。“桃花”、“柳絮”皆色也,“不忿”、“生憎”皆写愁也。五、六、七三句转为第八句,铺写作势,而皆突兀不平。第四句一露“别筵”,旋即撇开,至末始倒煞“酒边”、“愁人”等字,神光离合,极排阖纵横之妙。杜公七律所以横绝古今,专在离奇变化,如此等篇,尤宜寻讨。(《唐宋诗举要》)

作者: 兰芷    时间: 2024-5-29 19:59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杜甫)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杜诗镜铨》:写得景色苍茫(“天入沧浪”句下)。前半寄李剑州,先代为伤慰。五、六将赴荆南,并诉出衰老无家之况。末句带出惜别意,其情自深。
《昭昧詹言》:起只叙述点题,而语意文势,跌宕历落。三、四妙切,犹明七子所能。五、六造语奇警,则义山,放翁且难之,胜《送韩十四》五、六多矣。结句回转跌宕不穷。滟滪、沧浪,皆自夔入荆之路。
《岘佣说诗》:“路经滟颀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李义山“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人扁舟”全学此种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www.china-liandu.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