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都网

标题: 苦瓜老师讲课:对联中的诗词运用 [打印本页]

作者: 花家七公子    时间: 2008-11-25 21:56
标题: 苦瓜老师讲课:对联中的诗词运用
苦瓜老师讲课之二:对联中的诗词运用

对联中的诗词运用

对联和诗词,作为两种完全独立的文学形式,一直具有深厚的渊源,在格律、韵对仗、承转、创作手法、表达手法上,都具有极多的类似点。众所周知,诗起源于上古,至唐代发展到最盛;词起源于五代隋唐,盛于宋代;而对联在五代开始萌芽,到清朝发展到巅峰。可见对联无论是产生和发展,已经到其辉煌阶段,都不可避免地在诗词之后,而且对联这种特殊的文体,自产生以来,一直就没有明确的地位,没有系统的理论来支持和完善,其发展一直就受到了诗词的强烈影响,也就是很自然的现象了。

对联从一产生开始,就与诗词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近体诗中律诗中的颔联、颈联要求对仗,这一点与对联的要求就是一致的,随着格律诗词的成熟,人们在颔联、颈联的对仗上更灵动、舒展,很多的诗句,单独陈列出来就是优秀的对联了。事实上很多地方就有以古人句为联的例子,例如江西赣州郁孤台,就是以苏东坡的诗句 “郁结古今气,孤悬天地心。” 作为门联的。

江山留胜迹,名山大川,几乎都留下了诗人词客的踪迹,也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诗篇已经成为各地名胜古迹的一部分,形成人文意义上的另一种景观。例如:崔颢的《黄鹤楼》、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赤壁怀古》,诗篇与名胜在文化内涵上互相提升和促进,已经形成具有特定意义的对应关系;所以在进行对联创作时,准确地引入诗词,不仅可以丰富对联的内涵,与所题署的地方景致集合得更自然严密。

从对联中对诗词使用的具体分量,可以从三个方面来作出具体的分析:

一、集句联:

所谓集句联,就是将古人的不相关的诗句词句,集到一起成为联。首先,它必须是联,符合联的基本的格律、对仗的要求;其次,上下联能够围绕在一个主题下,表达出连贯的、相关的意境;最高境界的集句,在于所引用的句子,在这个新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与原来的诗词中不同的意蕴,这才是真正的信手拈来为我所用。

试看以下的具体例子:
江西南昌百花洲集古诗联:

枫叶荻花秋瑟瑟;
闲云潭影日悠悠。


------上联:白居易《琵琶行》;下联:王勃《滕王阁诗》
上联切景,下联切情,呈现出一幅和谐的秋景图画,表达了一种冷静、悠闲自得的趣致。而没有保留多少原句所表达的肃杀、悲凉的景象。

彭玉麟集唐诗题泰山楼:

我本楚狂人,五岳寻仙不辞远;
地犹邹氏邑,万方多难此登临。


------ 上联: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下联:唐玄宗《经鲁祭孔子而叹之》、杜甫《登楼》

彭玉麟为湖南人,古称之为楚,所以“我本楚狂人”,以古人句入联,而言自身,正切其身份来历,五岳寻仙一句,这里也说的是作者本人,上联均作“有我”之语,自然流畅地表达了作者的登临之意,蓄势待发;下联首句,写泰山依然还是属于古代的鲁国,言外有颇有物是人非的沧桑感,万方多难一句,其实是写作者自身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在作者眼里就是万方多难了)。在这个看似随意凑成的联里,写人写事,怀古思今,而且不留痕迹,足见作者功力火候了。

题江苏南通文天祥祠:
遗恨几时平,万里风涛接瀛海
我来千载下,满城楼阁见青山


----  上联元好问《木兰花慢·游三台》、《七律·横波亭》;下联文天祥《沛歌》《禅关》

      文天祥耗一生精力于抗元的战斗中,但是至死未能成功,所以“遗恨”乃是切其本事,而所留下的遗恨至今未平,是喻其志之坚,节之韧,万里风涛一句,切南通所在地为港口,故有万里风涛,而且也暗喻,文天祥的遗恨,象风涛万里,到海无边;上联以虽然没有点明,但是实际上表达的就是作者在面对祠堂时所感;下联“我来千载下”,直接以作“有我”之语,意思是一千年后,我来到此处,看到什么呢?满城楼阁依稀在目,但是还是无法遮住青山,这里的青山,可以喻之民族精神之魂。

以上三个例子,都是直接集古人句为联,原句的意思。多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也产生了新的意义,这就是集句能为我所用,达到了作我所想的目的。

二、直接引用:

题四川绵阳富乐阁:

楼阁冠青山,倚槛平添千古恨,
风云归故垒,出门一笑大江横。


------出门一笑大江横,出自黄庭坚诗句,上联首句直接写景,写楼阁居最山颠,气象自生;在这个留下了蜀国无数痕迹的土地上,凭栏远眺,一定会产生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之恨;下联风云归故垒,是情景交融的笔法,历史的风云终归尘埃落定,而今人无需为这些历史的往事而感概,而需要更奋进的一种态度去面对现实,所以结句借用了黄庭坚的诗句作结,平添洒脱,气魄昂藏。
这一句在对联话的名联中也有清人引用过。

李振钧题安庆府中江第一亭:

秋色满东南,笑赤壁以还,与客泛舟无此乐
大江流日夜,问青莲而后,举杯邀月更何人


---- (《楹联新话》卷四)。大江流日夜,原句出自谢朓诗。上联首句秋色满东南,写安庆之景色,安庆位于长江下游,旧属江南省,因此称之于东南,也不为过;赤壁居于长江中游,若由安庆溯江而上,去赤壁不远,而赤壁正是苏东坡“与客泛舟”的地方。作者的联想空间极为开阔,给文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时间上的想象;下联借用谢朓的诗句,自然而然的表达了昨日不可留之意,然后联想到曾经在安庆游历的大诗人李白,结句化用了李白的诗句,委婉地表达了对前贤的追思,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憾。

谢威凤题兰州两湖会馆:

玉关柳色,陇上梅花,听凭羌笛吹来,雅调都成塞下曲;
汉口夕阳,洞庭秋水,想到渔歌队里,乡心倾尽掌中杯。


------ 汉口夕阳,洞庭秋水,显然出自刘长卿的七言律诗“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对联的作者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两句诗,稍加裁减,便成了湖北一省的代表性景物,可以作为对湖北的一种概括,事实上,会馆联经常采用这样的手法,撷取特殊的固定诗句,来代表故乡的形象。

三、化用其意:

也题梅花:

佳偶信难求,想林和靖何能,入孤山作廿年夫婿;
几生修得到?只李青莲有幸,携玉笛过五月江城。


-----下联中化用了李白诗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诗句,但是不直接引用原句,也没有提到“梅花”,而是化用了这个诗句,将梅花藏在所要表达的主题后面,

“几生修得到”也是化用宋朝诗人谢枋得的诗句“几生修得到梅花”,也是同样掩藏了“梅花”二字。明写梅花,偏不言梅花,而只是暗地紧扣,反而达到“欲盖弥彰”的效果。

贺国粹论坛三人同日生日:(站长、超版、斑竹)

此日也无奇,偏生几个霸才,可谓天公重抖擞
风云那可测?且看一时盛况,适逢际会莫踌躇


---- 很显然,上联化用了龚自珍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我个人认为,化用更能有效地将古人的东西略加裁减后为我所用,而直接引用,很多时候面临着并不能完全合适的尴尬,而化用一旦成功,可以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脉络,贯穿于联句之中,使气脉更加连贯自然。

诗词的使用,是建立在对诗词的大量记忆和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的,否则,不合理的使用,不仅不会对对联形成帮助,反而会影响了自身的表达,旁生枝节,可谓得不尝失,其中的得失,须在创作中不断的体会,不断地提高,让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作者: 绮梦抚琴    时间: 2008-11-25 22:19
<FONT size=4>沙发滴说</FONT>[em01][em01][em01][em01]
作者: 宴雪孤城    时间: 2008-11-25 22:27
<P>受教了,大师辛苦~~</P>[em27]
作者: 7荤8素    时间: 2008-11-25 22:37
<P>集句练习:【题赠苦瓜】</P><P>苦心孤诣育联才,<U>谁解其中味</U>?
瓜继瓞绵光国粹,<U>常怀化雨恩</U>!
</P><P>谁解其中味--曹雪芹自我评价诗句: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P><P>常怀化雨恩--冯友兰悼毛泽东诗句:不忘春风教,常怀化雨恩。</P>
作者: 可儿    时间: 2008-11-26 10:01
<P><FONT size=3>谢谢瓜师在百忙之中,为我们码这么多字:)</FONT></P><P><FONT size=3>辛苦啦,受益匪浅</FONT></P>[em22][em23][em22]
作者: 小葱    时间: 2008-11-26 10:58
<P><FONT size=3>谢谢瓜师在百忙之中,为我们码这么多字:)</FONT></P><P><FONT size=3>辛苦啦,受益匪浅</FONT></P><img src="http://www.china-liandu.com/Skins/Default/emot/em22.gif"><img src="http://www.china-liandu.com/Skins/Default/emot/em23.gif"><img src="http://www.china-liandu.com/Skins/Default/emot/em22.gif">
作者: 兰心蕙质    时间: 2008-12-5 01:01
<P>哇,这个好地方我怎么今天才找到?</P><P>偶打算在这长住了,8知道可儿老师可以把柴房借偶住8?[em04]</P>
作者: 7荤8素    时间: 2008-12-5 12:26
我恩准了[em05]
作者: 可儿    时间: 2008-12-6 11:04
<FONT size=3>78 ,家里来美女了,你把房间让给美女,你去住柴房</FONT>[em05]
作者: 三棵树兄    时间: 2008-12-6 20:18
<P>[em43]</P>
作者: 三棵树兄    时间: 2008-12-6 20:25
<P><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size=5><b> </b>[em17]<b>[em27][em23]老师辛苦!</b></FONT></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5><b>蒙师指点   弃我迷离</b></FONT></P>
作者: 柔草凝翠    时间: 2009-12-8 17:49
学习
作者: 小小角落    时间: 2010-3-18 13:03
学习~~~




欢迎光临 联都网 (http://www.china-liandu.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